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一部必然會載入電影史冊的奧斯卡大贏家
送交者: 藝萌 2019年03月21日06:55:54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我也是剛剛看完,我的結論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基於真人真事的影片。一部製作精美,演技完美,令人回味良久的影片。想要了解美國,那段歷史是不容錯過的,對於英文不太好的人, 看電影是一個捷徑。 看之前讀一讀這篇文章也有輔助作用。事實上電影的對白非常容易懂,充滿美式幽默。

〝綠皮書〞電影中要說的絕不只種族歧視而已

                                                                                          Alexander亞歷山大                                                                                                                                                                                                                             


                                                                                                                           The Lonesome Road                 Don Shirley                                                  

先聆聽一段來自正宗唐‧雪利原汁原味的演奏版本


1

種族隔離


公路電影作為好萊塢電影公式的套路之一,早就被玩膩了,所以要玩出新意,著實不易。


〝綠皮書〞的出現,不僅玩出新橋段,還玩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贏了口碑,也贏了票房。


這部片子在1月25日在台灣上映,非常後悔當時沒去看,3月1日在大陸上映時,也因為忙於工作直到上禮拜才去看,這篇影評,雖然蹭不了熱度,但我還是想放放馬後炮。


因為兩位影帝級教科書般的演技互相飆戲,碰撞出不少兩人間精采的對手戲,吸走了大多數觀眾的眼球,所以讓許多人忽略了做為片名的〝綠皮書〞(Green book)其實才是主角。


美國在1860年代內戰結束,廢除奴隸制度之後100年,種族隔離問題在不少地方依舊存在,特別是原本就蓄黑奴的南方諸州。


黑人在那些地區駕車旅行,會遇上各種意想不到的麻煩,比如被酒店拒絕入住,車行拒絕幫他們修車,不許他們進入白人使用的公廁等等。


這些還只是不方便的歧視行為而已,最糟糕的是他們的生命經常受到威脅。



2

黑人旅行聖經



在這樣德時代背景下,紐約黑人區哈雷姆的一名叫維克托‧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的黑人郵差,想到了一門生意。


因為職務之便,他請各地的郵差同事們提供訊息,哪些旅館、餐廳、酒吧、休息站、商店可以讓黑人安全出入的。


將這些訊息結集成冊,黑人旅行指南就橫空出世了。


因為他的名字就叫格林(Green),所以取名叫〝綠皮書〞,既有綠燈通行的意味,也巧妙地以自己名字命名,所以綠皮書也可稱為〝格林書〞。


這本書出版於1936年,直到1967年才停止印刷。最開始只有10頁(訊息涵蓋範圍只有紐約),說是書其實只是一本小冊子,可到了50年代,這本書已經擴增至80頁了(訊息覆蓋面擴大至全美國),還加了廣告在裡頭。


從1936年到1967年,整整三十一個年頭,這本綠皮書,成為了每一個非裔美國人出行必備的旅行聖經。


綠皮書每年更新一次,格林在1948年版的序文中寫道:


〝不久的將來會有那麼一天,綠皮書停止發行的那一天。


從那一刻起,我們這個種族在美國將會享有平等的機會跟權益。〞


1962年格林去世;1964年美國〝民權法案〞頒布;1967年綠皮書停止發行。


3

反差



電影當中,時不時會發現導演刻意營造的反差,但這種反差的衝擊,恰巧是兩個角色在那個時代,諷刺的對比。


一個活在美國社會底層名叫托尼的白人,因為意大利裔的出身,所以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中也是受到種族歧視的,但情況還是比非裔的好很多,至少皮膚是白的,出身底層的他,同樣打從骨子裡歧視黑人,從去他家修理東西的兩位黑人喝過的水杯,被他直接丟入垃圾桶的行為中可以輕易判斷出。


因為失業找工作,受邀去應徵一份幫音樂界大咖唐雪利當臨時司機兼保鏢的工作,好死不死地,唐雪利就是個黑人,應徵時的場景,一個黑人高高在上坐在他的〝龍椅〞上居高臨下面試白人,連門外等候應聘填履歷的都是白人。


出身底層的小人物,滿嘴粗話,習慣用拳頭解決問題的白人,對比舉止優雅,出口成章,在音樂界已經享有盛名的黑人,誰才應該受到歧視或尊重?高下立判。


主僕二人出差後,因為黑白身分的關係,高貴的主人經常得去住又破又髒的黑人旅館,反倒是白人司機去住相對高檔舒適的酒店。


這些真實發生過的故事情節,導演信手拈來不用刻意安排,都是反差。


4

傲慢與偏見



身處在種族隔離政策下的美國白人,對於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種一直都存在著偏見,即便身在紐約這種已經允許黑人出頭天的城市裡,這種偏見依然存在,更別說是南方了。


托尼的偏見來自於環境如此,好比很多大陸朋友一聽到日本人就恨得牙痒痒一般,所以他傲慢,也不知為何傲慢。


唐雪利成名甚早,一個人住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樓上,早已習慣樂迷們對他頂禮膜拜,所以他的傲慢同樣來自於讓他養尊處優的環境,還帶點因自備而自大的扭曲人格。


但他的偏見反而是托尼這種白人傲慢的折射,他原以為獲得音樂地位後,可以不再收到歧視,沒想到在大白人眼中,他仍像只被用錢買來的猴子般被看待,所以他寧可一個人生活在象牙塔般的閣樓中,連出差住旅館也習慣一個人獨自喝酒。


劇終前那一幕,兩人好不容易經歷了暴風雪,終於在聖誕夜當天趕回,分別時,托尼要他上樓跟他家人一塊過聖誕,他直接婉拒,這就是打從心裡的自卑所產生的偏見。


托尼以為黑人一定喜歡吃炸雞,喜歡靈魂樂跟爵士樂,這也是偏見。


雪利對於炸雞的排斥,到被托尼慫恿下吃了一塊,接著又吃一塊,所以什麼事還是得親自嘗試,別被偏見所左右。


最後,因為兩個互相存在著各自的傲慢與偏見的人,都在對方身上學習到了一些人生哲理而互重互愛,終於成為拋開膚色及社會地位身分的莫逆之交。


5

尊重與包容



唐雪利有了成就以後,也被社會物化的階級錯誤觀念所影響,所以他對黑人的一些次文化並不感冒。


透過這次旅程,讓他重新體會黑人底層的生命力,最後一段,他在黑人餐廳里,重新再融入自己的黑人文化中,他為酒吧彈奏出古典鋼琴之美,這等於打破他自己界定的藝術分級及演出場所的階級感。


而托尼為何會逐步對唐雪利的教化感到認同,甚至為他打抱不平呢?


當他第一次接觸到唐雪利的演出時,已經被震撼到了,接連幾次的觀賞,他發現原以為白人才能彈奏出來的古典音樂曲目,沒想到唐雪利甚至能詮釋得更好,他的內心逐漸佩服他。


接著在幾次寫給妻子的書信中,唐雪利教他正確的用字遣詞及書寫情書的技巧,都讓他受用無窮,兩人也拋棄了一些成見,了解對方的出身背景及成長環境。


之後在幾次南方白人不公平地對待唐雪利,他原本愛家的善,逐漸對唐雪利有了同情,慢慢感受到南方社會對一個傑出的黑人音樂家的無禮是不對的。


最後在餐廳一段,他與餐廳經理的溝通,如果是他之前只看錢辦事的行事作風,早已妥協了,但這次他拒絕了,因為他已經打從心裡敬重跟愛惜唐雪利,想為他爭取應有的禮遇。


6

溫馨的結局



平安夜的大雪裡,累到不行的托尼,已無法疲勞駕駛,而唐雪利也早已放下自己是雇主的高姿態,開車送托尼回家。


更溫馨的是,孤孑的唐雪利,最後出現在托尼家門前,而托尼一家人也歡迎他,這是一個美好幸福的結局安排,象徵著白人、黑人是可以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這不只是一部有關種族議題的電影,更是透過角色互相影響,成就了兩人認同彼此,並改變自身價值的一段旅程。


不論是托尼的妻子桃樂絲、那顆最後被揪出來,象徵著兩人從無到有的幸運石,還是對比前段警察臨檢,那個樂意幫忙更換輪胎,並說出〝聖誕快樂〞的警察,都一再顯示出人們心中不光只有對立,更多的是能夠建立互相理解、接納彼此的空間與機會。


〝謝謝你跟我分享你的丈夫。〞

〝謝謝你幫他寫信給我。〞



7

角色



這部在金球獎跟奧斯卡同時斬獲多項大獎的好電影,導演彼得‧法拉利運用輕鬆溫馨的喜劇的手法來處理嚴肅的種族對立議題,功不可沒。


演唐雪利的黑人男星馬赫夏拉‧阿里,近兩年真的拿獎拿到手抽筋,2016年才憑藉著〝月光男孩〞同時拿下金球獎跟奧斯卡雙料男配角的大獎,兩年後又靠〝綠皮書〞再下兩城,不久前我們才在〝阿麗塔〞看他演大反派維克托呢。


不過,說他在綠皮書中只是配角的話,我心中其實是大寫的不服的。


另外,我還得替主角維果‧莫天森喊一下冤,不說你可能不知道,他便是魔戒(環指王)中的男一號亞拉岡,相信大家對他都不陌生,人家好端端一個大帥哥,為了演這部戲,胡吃海喝增胖了40斤,也貢獻了演技並獲得了提名,偏偏金球獎跟奧斯卡都把男主角的大獎頒給了〝波西米亞狂想曲〞里的〞雷米‧馬利克,也不雨露均沾一下,著實替他叫屈。


雖然描寫皇后樂團主唱佛萊迪‧莫裘瑞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也是一部好電影,可惜大陸沒給引進。


等出了資源,我再來聊聊這部電影跟皇后樂團。



8

社會責任



其實在每個國家的社會裡的種族歧視與階級的偏見,至今都仍然存在,特別是在美國,這中間牽扯著太多的歷史、環境跟人性自私面等複雜因素,電影只想簡單傳達,透過相處了解彼此成長的背景與文化,就有機會打破這種刻板的偏見。


我寫台灣遊記,其實也想透過文史來讓更多人去理解今天台灣社會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是怎麼來的。


在美國,百年來為了突破種族歧視,像唐‧雪利這樣有影響力的非裔美國人,不斷去衝撞藩籬的,其實蠻多的,最典型的當然是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


另外還有第一位打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非裔棒球運動員傑基‧羅賓森,他的故事還被拍成電影〝傳奇42號〞,這部電影也非常感人,為了紀念這位傳奇球星的42號球衣被永久封存起來,大聯盟球隊的所有球星只能在每年4月15日這天〝羅賓森日〞同時穿上42號球衣。


唐雪利原本也不需要到深南區去做表演的,他在紐約的表演酬勞是巡迴表演的三倍,去了還得忍受一肚子鳥氣外還差點沒命回家,為什麼?


他只想跟金恩博士及羅賓森一樣,都想靠自己的實力跟影響力去改變社會而已。


我終於也能完全理解像麥可傑克森這種世界級的天王巨星,為何還要把自己的皮膚漂白並整形成白人的樣子了。


面對社會中存在的不公不義,如果連有能力的人都只想著歲月靜好,不想嘗試去改變的話,那社會很快就來改變你!


什麼是社會責任?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不是嗎?


托尼與雪利本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
2016: 幾個提法上面的誤區
2014: 最新美國十大最佳華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