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萬維讀者網 > 詩詞歌賦 > 帖子
中國詩歌發展史講座(2)
送交者: REMEMBER 2020年06月30日20:25:36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中國詩歌發展史講座(2)


釋義:   

《毛詩序》:《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①毛詩序:漢代傳《詩》(《詩經》)有魯、齊、韓、毛四家。前三家為今文經學派,早立於官學,卻先後亡佚。趙人毛萇傳《詩》,為“毛詩”,屬古文學派,漢代未立官學,毛詩漢末興盛,取代三家而獨傳於世。毛詩於古《詩》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關雎》題下的小序後,另有一段較長文字,世稱《詩大序》,又稱《毛詩序》。看來很像是一篇總序。

②《關睢》:《詩經·國風·周南》第一首詩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舊說指周文王妃太姒。此處說《關雎》是稱頌后妃美德的。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言后妃性行合諧,貞專化下,寤寐求賢,供奉職事,是后妃之德也。”這種解釋其實是牽強附會的。漢儒往往如此。

④風之始也:本指《關雎》為《詩經》的國風之首之意。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風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於其妻,故用此為風教之始。”這是有違原意的,但漢人往往從教化的角度對詩句作牽強乃至歪曲的解釋。

⑤風:讀去聲,用作動詞,教化之意。

⑥用之鄉人焉:相傳古代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鄉人”,指百姓。《禮記·鄉飲酒禮》載:鄉大夫行鄉飲酒禮時以《關雎》合樂。所以《正義》釋“用之鄉人”為“令鄉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國焉:《儀禮·燕禮》載:諸侯行燕禮飲燕其臣子賓客時,歌鄉樂《關雎》、《葛覃》等。故《正義》釋為“令天下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動:感動。

⑨化:感化。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志之所之:之,《說文》釋為“出也”;句意詩乃由志而產生。

②“情動於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後用語言傳達出來;意猶未盡,則繼之以咨嗟嘆息;再有不足,則繼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聲長歌。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①聲成文謂之音:聲,指宮、商、角、徵、羽;文,由五聲和合而成的曲調;將五聲合成為調,即為“音”。

②乖:反常。

③莫近於詩:莫過於詩。指詩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經:常道,用作動詞,意為使歸於正道。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⑩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①六義:《詩序》“六義”說源於《周禮》“六詩”,《周禮·春官·大師》載:“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但因對詩與樂的關係理解有異,故二者次序有別。《正義》釋“六義”為:“賦、比、興是《詩》之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對於“六義”,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風:與“雅”、“頌”為一組範疇,指《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據下文的解釋,同時又含有風化、諷刺之義。

③賦:與“比”、“興”為一組範疇,指《詩經》的鋪陳直敘的表現手法。鄭玄注《周禮·大師》說:“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朱熹《詩經集傳》說:“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鄭玄《周禮·太師》註:“比者,比方於物也。”朱熹《詩經集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興:起的意思,指具有發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詩經集傳》釋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這種發端有時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時只為音律上的需要,而無關乎意義。古代“興”義幽微,歷來理解頗多分歧。

⑥雅:指雅詩。據下文的解釋,有正的意義,談王政之興廢。大小雅的配樂,時稱正聲。粱啟超《釋四詩名義》說:“‘雅’與‘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猶言中原正聲云爾。”

⑦頌:指頌詩。據下文的解釋,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現詩歌的情態。清阮元《釋頌》認為頌即舞詩。

⑧刺:諷刺。

⑨主文而譎諫:鄭玄註:“主文,主與樂之宮商相應也。譎諫,詠歌依違,不直諫也。”此言當其“刺”時,合於宮商相應之文,並以婉約的言辭進行諫勸,而不直言君王之過失。

⑩變風變雅:變,指時世由盛變衰,即“王道衰、禮義廢”等;變風,指邶風以下十三國風;變雅,大雅中《中勞》以後的詩,小雅中《六月》以後的詩。二者雖有個別例外,但變風變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後的作品,相當於上文的所說“亂世之音”、“亡國之音”。

⑾國史:王室的史官。《正義》引鄭玄言:“國史采眾詩時,明其好惡,令瞽蒙歌之。其無作主,皆國史主之,令可歌。”

⑿“是以……謂之風”:這句是對“風”的解釋。“一國”,指諸侯之國,與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別,表明“風”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詩之人。《正義》解釋說:“詩人覽一國之意以為己心,故一國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⒀“言天下”至“謂之雅”句:這是對“雅”的解釋。《正義》說:“詩人總天下之心,四方風俗,以為己意,而詠歌王政,故作詩道說天下之事,發見四方之風,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齊正於天下,故謂之雅,以其廣故也。”

⒁“頌者”句:這句是對“頌”的解釋。形容,形狀容貌。此句說“頌”是祭祀時讚美君王功德的詩樂。

⒂四始:《正義》引鄭玄言:“風也,小雅也,大雅也,頌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認為:“《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毛詩序》開頭說《關雎》“風之始也”,實襲《史記》。

⒃詩之至也:詩之義理盡於此。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①“然則《關雎》”數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國風·周南》的最後詩篇。《正義》說:“《關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風,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聖周公,聖人故系之周公。”

②“南,言化”句:這句解釋《周南》之“南”的含義。《正義》說:“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於南方故也。”《毛傳》也說:“謂其化從岐周被江、漢之域也。”

③“《鵲巢》《騶虞》”句:《鵲巢》是《國風·召南》的首篇,《騶虞》是其末篇。《正義》說:“《鵲巢》《騶虞》之德,是諸侯之風,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諸侯必賢召公,賢人故系之召公。”

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國風》的第一部分,共計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後,計十四篇。《正義》說:“《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詩,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業風化之基本也。”

⑤“是以《關雎》”句:這句是揭示《關雎》的主題。《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處所言即本於孔子的觀點。

(據阮元刻《十三經註疏》本《毛詩正義》卷一)

三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分期

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分期:

中國古代文學史斷限:上古——近代,概括劃分為:上古文學:先秦文學、兩漢文學;文學自發的時期,突出特點是文學尚在文化的大母體之內,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代文學。文學自覺的時期,詩歌和散文的成就達到頂峰。

近古文學:宋代文學、元代文學、明清文學。文學轉型的時期,戲劇和小說興起並達到頂峰。

近代文學。古典與現代交叉,從古典到現代過渡的時期。

先秦文學概貌:

中國文學起源甚早,殷商時期已經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學,也開始產生了書面文字。殷商和西周時代的甲骨卜辭、銅器銘文、《周易》中的卦爻之辭,以及《尚書》中的某些文誥,是散文的萌芽。《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敘事散文和諸子的說理散文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達到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西周的詩歌總集《詩經》,以現實主義精神、比興的藝術手法開創了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戰國後期詩歌創作出現了個人獨立創作,產生了第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先秦文學是古代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詩歌、散文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都已經形成,這是我國文學發展豐厚而堅實的基石,也是我國文學發展的光輝而良好的開端。

1、最早的文學類型:原始詩歌和上古神話是最早出現的兩種文學類型,它們最初都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行的,從產生的先後說,詩歌應更早於神話。

2、文學藝術起源的原因:

遊戲說:席勒和斯賓塞首先提出的理論。

心靈表現說: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

巫術說:詩歌源於原始巫術的咒語。

模仿說: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編》、亞里士多德《詩學》。

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的文學藝術作品產生於人類生產勞動過程中,它是根據生產勞動的實際需要產生出來的。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只是後來才站在審美觀點來看待他們。

一、上古歌謠的保存

上古歌謠零散保存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之中,後代集中輯本有:清代沈德潛的《古詩源》,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錄最為詳盡。但並不完全可信,有些如《擊壤歌》、《卿雲歌》、《南風歌》是出於後人的偽托。

二、上古歌謠的內容

1、再現勞動過程的:

《吳越春秋》中《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相傳為黃帝時代的作品,反映漁獵時代的勞動過程。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擺脫蒙昧時代的重要標誌。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我國弓箭的發明很早,有所謂:少昊生般,是始為弓(《山海經·海內經》);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實弓箭的發明不是個人創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長的時代中智慧和經驗的積累。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對製造靈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了他們獲取更多獵物的渴望。

2、征服自然願望的:

《禮記·郊特牲》中《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相傳為伊耆氏時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農氏,一說指帝堯。蠟,是古代一種祭禮的名稱。周代在12月舉行祭祀百神之禮,稱為蠟禮,蠟禮上所用的禱辭,即稱蠟辭。從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實際是對自然的咒語

大水泛濫,土地被淹沒,昆蟲成災,草木荒蕪,眼看收穫無望,在原始宗教意識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圖靠着這種有韻律的語言,來指揮自然,改變自然,使它服從自己的願望。

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

《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

這是一首搶婚的詩,一群男子騎在馬上,迂迴繞道而來,原以為是敵寇,等到闖進門來把姑娘搶走,才知道是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確實存在過的搶婚制度。詩短,但寫得曲折形象,音韻和諧。

4、與戰爭相關的: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這是一首寫戰爭的詩,描寫戰爭結束勝利歸來的情景。戰爭勝利以後,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臥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寫出了一個動人的場面。

5、愉快的勞動生活:

《周易》中《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

牧場上男男女女們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見血;女的承筐裝羊毛,不覺得有重量。輕快、生動,有情有景。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純情才子
2019: 川哥創史記
2018: 七絕 題紫薇照 舉隅之10
2018: 自駕去洛陽(3):諸葛亮墓地
2017: 夏園閒話
2017: 詩寫不太好,瞎唱了幾首karaok
2016: 醉酒歌
2016: 和雪葵,遼魯兄中國足球
2015: 新人報到之七言古風 兩首:夢裡水鄉
2015: 第一回 湖州帥哥進杭城 興高采烈卻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