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秦始皇與隋煬帝,封建復辟與門閥復辟之必然性
送交者: 香椿樹1 2016年08月14日08:12:5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秦始皇與隋煬帝,封建復辟與門閥復辟之必然性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為基礎的國家, 核心地帶水旱蝗湯反覆肆虐, 任何歐洲大小的所謂國都無法長期生存, 所以春秋戰國封建社會把中國折騰幾百年之後終於實現了統一。 並且確立了中國農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雛形, 這是封建社會過渡到農業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次革命! 維繫農業資本主義體系穩定的基石就是強大的中央政權在天災降臨的時候, 阻止地主資本家巧取豪奪,乘機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兼併土地。 如果讓地主資本家勢力做大,中央政府失去了這個救災的能力, 中國就會陷入官逼民反的戰亂和王朝更替。

隋王朝以前的門閥們導致連年戰亂讓中國苦不堪言, 門閥橫行其實就是資本家(以土地為資本)的世襲壟斷。 資本家壟斷經濟的結果必然染指軍事政治, 官商學黑從來都是一體的。 資本家壟斷的結果必然經濟大起大落, 而政治上必然戰亂不斷。 隋文帝和隋煬帝主政之後實行均田制無異於異常社會主義革命, 一下子打破了士族門閥的資本壟斷。

但是, 任何激烈革命之後都必然伴隨復辟的。復辟的原理並不複雜, 因為革命以後, 革命者的管理隊伍必然沿用舊時代的人才庫, 而這個人才庫與就制度中的官商學黑存在必然的血緣聯繫。 這批管理人才多數是被逼為革命者做事, 各個是進了曹營的徐庶, 一旦有機會就會實施破壞。 第二, 普通百姓也是在舊體制下生存慣了, 自以為革命有功他們想的不是建設新社會而是取代舊的權貴, 稍不如意就怨氣有加。  第三, 革命者是探索者, 沒有成熟的管理經驗和制度可用, 在不理解的百姓和心懷鬼胎的就權貴幫助下管理一個從沒有嘗試過的社會, 犯錯誤時必然的。 而這個錯誤必然導致老百姓跟隨心懷鬼胎的舊權貴們一起實現復辟。

昨天隋王朝之後的唐門閥資本主義復辟, 秦王朝之後的楚漢封建復辟與當下資本主義革命之後的復辟, 還有蘇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之後的資本主義復辟其實一脈相承, 都反覆驗證了革命以後社會必然復辟。

楚漢封建復辟之後不久就是強盛的西漢東漢王朝, 而鄭唐復辟之後乃是大唐盛世。 六國權貴雖然實現了復辟,但是, 經過革命以後的中國再也無法完全回到春秋戰國的封建社會, 門閥資本家(地主)雖然成功殺死了隋煬帝實現復辟, 但是, 唐王朝建立門閥也無法恢復原來的風光, 均田制保證了有一個盛世,雖然經歷了上層多次政變而無法動搖革命的根基。 同樣道理, 歐洲資本主義革命之後的封建王朝復辟也是短命的, 開創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200年的強霸基業。

順便解釋一下, 秦國滅亡並非因為什麼工程浩大勞民傷財, 社會崩塌主要是因為六國權貴借秦始皇之死微信號聯合復辟, 項羽也沒有傳說的那麼強大, 秦國臨時拼湊的囚犯苦力就把項羽的6國聯軍打的潰不成軍, 問題出在秦二世身邊的舊權貴故意搗亂。

隋煬帝就更不用說了, 真正推翻隋煬帝的並非普通百姓, 而是隋煬帝政權內部的徐庶門閥地主子孫。 王世充, 李淵哪一個不是體制內的打着紅旗反紅旗,穿着袈裟拆廟,淚眼望星空,破鞋爛衫裝清廉的影帝?



《第9次崛起》試讀:隋煬帝和秦始皇是難兄難弟

隋帝國與秦帝國出奇的相似:都統一了中國,都進行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都很短命。 沒有隋煬帝的中國很難說是一個什麼樣子,當然,按照恩格斯"他人替代論",肯定會有隋煬帝第二出現,但按照我的相對論歷史觀,這個隋煬帝第二哪怕延後一分鐘出現,歷史也將大為改觀。可惜我們無法證明,除非出現歷史平行空間,而且這個平行空間還得可控,以便進行模型觀察。 不過歷史其實也就是一場遊戲,遊戲裡面的人物可以投擲骰子做出選擇,但無論你怎麼折騰,你也跳不出遊戲設計者的掌心,在西方,這個遊戲設計者叫上帝;在東方,這個遊戲設計者被稱為辯證歷史觀。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東方封閉環境中的必然規律,八百年周王朝早已分崩離析,之後早晚要被某一個國家統一,但究竟是誰統一,什麼時間統一,怎麼個方式統一,那就是遊戲玩家的事了,而不是遊戲設計者的事。隋煬帝就是一個歷史牛人,他的作用就是大大地影響歷史進程,或者說加速某種制度、體系的毀滅,加速某種制度、體系的新生,不過隋煬帝肯定沒學好辯證歷史這門課,他的歷史表現證明他這門課掛了,不過他其他課程不是優秀得一塌糊塗就是糟糕得一塌糊塗。 隋朝的偉大,就是大量打破了舊制度,創立了很多新制度,這讓中國又完成了一次蛻變,所以說隋帝國雖然短命,但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長期各民族混居,這客觀上是給中國輸入了新鮮血液,北方的蠻族文化與傳統的中原文化大規模交融,使得重新統一的中國有了改革的沃土,隋帝國的各種改革沒必要細說,關鍵就是隋帝國用各種新制度為中國重新建立起一個平衡的社會,當然,在改革中產生的火花卻產生了爆炸,結果隋帝國把自己個葬送了,唐帝國和當年的漢帝國一樣坐享了前朝豐碩的成果。 自東漢以來,中國實際上由於失去了平衡而四分五裂,重新回歸平衡本來應該在晉帝國時期完成,但司馬家族的無能導致這個動作又延後了數百年。隋帝國的改革非常全面,不多說,以門閥制度和科舉制度看隋文帝、隋煬帝怎樣將中國復歸平衡。 高潁和蘇威並稱"開皇明相",兩人配合得也很默契,高潁負責擬定改革政策,蘇威負責維護實施,這小子頗有後世魏徵膽大直言的風格,敢攔着怒氣衝天想要持刀殺人的楊堅。 高潁改革的主要方面就是幾個,一個是對政府職能進行了大改革,建立"五省六部"制度,也就是讓政府職能部門更加專業化,另外也有利於分權制衡,不讓權力過於集中,這個機構改革很合理,因此一直沿用到清朝。另一項改革是地方行政,西周建立了分封制,秦漢時改為郡縣制,經過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混亂,地方管理制度也混亂不堪,官僚隊伍也很臃腫,到了"十羊九牧"的地步,高潁就來了一次大瘦身,把三級的州郡縣改為州縣兩級(後改為郡縣兩級,其實一樣)。另外,把地方官的各級任命權全部收歸中央,這樣就大大削弱了地方官擴展自己的勢力,並且,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坐大,隋朝改革還規定必須"異地為官",任何一個官員也不能兩度擔任同一個地方的官員,任期也調整到只有三四年,後來又規定官員上任不能帶父母或者15歲以上的兒子。進京述職的規定也是這時候開始正式實行的,被稱為"朝集使"。經濟上隋帝國實行了"均田法",這是帶有農業文明理想主義色彩的田畝制度,雖然因為過於理想化而實行起來沒有到位,但怎麼說也以前要好得多,最起碼基本保證了人人有田,這就很不錯了。徭役方面也實行租庸制度,這樣農民的負擔也輕了不少。 隋帝國的改革其實收效明顯,《隋書》把描寫盛世的詞彙都用上了:"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宴如也。" 漢武帝的獨裁專制產生的另一個社會毛病就是門閥制度,當時這還不是一種制度,但根源卻是在漢武帝這裡。漢武帝推崇儒學,於是政客官吏們紛紛改弦更張,拋棄以往的黃老哲學和其他各種學說,開始研究儒家經書,學問大的就開始開業授課,在官場裡開業授課是什麼後果,小學生也懂,於是,門徒就成了派系,到了劉秀時候,這小子當上了皇帝,於是廣加封賞,出現一批新政客。這時候門閥就漸漸成了社會的主流,到了魏時期,就已經設計出了九品中正制度,這也就是門閥制度的正式確立。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倒是和歐洲的貴族人才選拔制度較為相近,有個門檻就是出身一定要是世族,於是,世族占據了所有的官吏位置,而低層的人就根本沒有了多少上升的渠道,除非你有特別的功績,比如戰功什麼的,但這樣的機會也很難得,因為別說將軍級別,就是中層軍官也都是世族子弟。 世族成為主流對皇帝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對統治者來說,任何勢力過大都不是好事,皇帝其實是個勢單力薄的角色,他主要是通過平衡各種勢力來取得優勢,這就需要高超的操控能力,所以說皇帝也不是誰都能幹的。世族勢力太大,皇帝自己也就難免受其影響,這對皇帝來說是個巨大的壓力,因此,到了隋帝國,楊氏家族就要想辦法改變這種世族力量過大的局面,怎樣改?那就是打破門閥制度,換一種新的人才選拔機制,從底層引入一股新的力量上來,用來平衡世族勢力,所以,我後面說科舉制度實際上並不完全符合世族的利益,甚至可以說是世族的對立力量。 每一種制度的確立都是為了解決舊體制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又會產生新的問題,不過歷史也就是這樣前進的。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產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此後漸漸形成了一個文官社會,武官的地位只有在戰爭期間才超越文官,大多數時候文官是政治和官僚隊伍的主流,國家大政方針主要是文官決定的,社會風氣也漸趨陰柔,戰國時的尚武精神基本上銷聲匿跡。因此,中國在文化上越來越高深,但在武略方面就常常讓人扼腕嘆息了。不過,中國文化的所謂高深也不是向高級階段邁進,而是一直在倒退,這在以後的篇章中再說。 隋帝國和秦帝國都有一個致命錯誤,那就是不應該頻繁地發動戰爭、開建大工程,遠征高麗、擴建洛陽、開鑿御道、修造運河,這些都和秦始皇修建阿房宮一樣,鬧得民怨沸騰,雖然楊廣做的這些工程遠比政績工程強,很多都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是造福子孫的大實事,但嚴重透支一代人的幸福去為子孫造福,結果必然適得其反。 當一代帝王成就了他的霸業的時候,他接下來思考的就是如何保持這一權力和如何使它不斷地擴大。 隋帝國的改革雖然相當成功,但隋帝國也犯了和秦帝國一樣的錯誤,那就是大型工程太多了,對外的征服戰爭也實施得早了些,再加上這麼大動作的改革肯定會有不小的社會矛盾,這三者同時作用,任何帝國都承受不了。 隋帝國與秦帝國出奇的相似,都統一了中國,都進行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都很短命。他們滅亡的原因也有相似之處,其中明顯的一項是都有大工程。農耕時期的大工程在今天看來也是規模不小,比如隋帝國建造宮殿、修建大運河等,這些工程相當於現在的修建奧運場館、南水北調。在現代,這些工程雖大,主要依靠機械力量,並且有專業的建築承包商,而在秦、隋的農耕文明時期,這樣龐大的工程就非得徵調幾十萬、上百萬人才行,這對農耕文明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這麼多的勞動力全都去修工程了,農業生產必然要受到影響。而且,這不僅僅是直接修工程的人,還要有配套服務,因此,一個宮殿工地上假設有10萬人的話,那麼後勤、原料、運輸、管理等就有幾倍的人在為其服務,因此,一個大工程的牽涉面很廣、很深,往往是牽動整個國家的。隋帝國滅亡的兩大直接導火索就是兩項:一個是龐大的工程,一個是對外戰爭。隋煬帝曾三次遠征高句麗--這裡也看出,秦帝國是以統一六國為完成統一大業,而隋帝國則不滿足於統一中國本部,而是謀求向外擴展,將朝鮮半島納入中國範疇。其實,更準確點說,應該是把朝鮮半島歸屬中國固定下來,或者叫做收復朝鮮半島,因為在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就在朝鮮半島設立了樂浪郡和帶方郡兩個行政機構,朝鮮半島大部分就歸屬這兩郡管轄,在東漢末年,也就是三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而給了中國邊疆和周邊地區鬧獨立的機會,朝鮮半島也就是在這時候分離出去的,高句麗在313年終止了樂浪郡和帶方郡的行政管轄權。 隋帝國是一個升級版的秦帝國,但隋帝國不如秦帝國的是,它沒能將中國的統治圈成功擴大。隋統一中國後顯然認為自己負有更大的使命,就是將中國傳統的統治圈再次擴大,並穩定下來。除了秦漢帝國時期的統治地域外,隋帝國顯然認為可以將周圍一些小國或者原番薯地納入中國直接統治之下,變成中國的一個個行政區。看看《隋書》、《資治通鑑》就明白,隋帝國不僅僅是想征服高句麗,而是在向四面八方擴張。在南方,大業元年(605年)一月,隋煬帝就任命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征服越南。占領交趾(今河內)後,接着劉方就進軍林邑,也就是越南南方地區。劉方和部將寧長真兵分兩路,寧長真率領步兵和騎兵從陸路攻擊,他自己率領艦隊從海路前進,然後在海口登陸。當時林邑王曾在闍黎江設防堵截,沒成功,當隋軍渡河之後又在南岸進行一次決戰,並且使用了東南亞地區慣用的戰術,即使用戰象,但這些大象被隋軍的弓弩一陣射擊之後掉頭衝垮了自己的部隊,結果,林邑王再次戰敗,這場戰役很像是在印度河曾發生過的幾場戰役,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定式:使用大象作戰的一方,經常會被自己的大象衝垮。但東南亞地區的人似乎一直沒有總結出這個危險。劉方率領的隋軍此後連戰連捷,最終占領整個林邑王國。攻占林邑,是中國歷史上除元帝國時期外,陸軍攻擊的最南位置(明鄭和海軍還曾在東南亞島國作戰)。 其實,征交趾應該是一次收復行動,因為越南北部在歷史上早在秦統一六國之時就順便被一起統一了。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了南越,建立交趾行政區。但越南和中國很多邊疆地帶一樣,都曾有過多次征服又多次反叛的經歷,征服本身就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征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幾次征服幾次反叛這都是常有的事,尤其是要將某地長期歸屬,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培養被征服地區的歸屬感。 也就是在劉方進軍越南的時候,即大業元年,北方的契丹人習慣性地又來劫掠,地點是營州。隋煬帝一點沒猶豫,立刻下詔命令韋雲起與突厥啟民可汗一起率領突厥兩萬騎兵征討契丹。與漢武帝聲勢浩大而又戰果平平的對匈戰爭不同,韋雲起與啟民可汗來了一次漂亮的突襲就解決了問題。因契丹與突厥本來都是游牧民族,此時關係尚好,因此突厥騎兵的出現並未引起契丹人的警覺,所以,在黎明時分發起的突然襲擊一舉摧毀了契丹人。隋帝國這一戰役打得比歷史上任何一次北伐戰爭都乾脆利索,漢武帝如果知道此事不知是否會感到羞愧。 在南征北伐之後,隋帝國在東面的大海上也同樣有所作為,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派朱寬下海探路,看看大海里有哪些還沒被征服的國家,結果發現了琉球,就抓了一個人,拿着他的盔甲返回。於是在歷史上,《隋書》中就有了《琉球傳》,這時琉球還被稱為"琉虬"。隋煬帝於是來了一次先禮後兵,先派人去招降,琉球拒絕了,隋煬帝又命令組建遠征艦隊,這場遠征打得也很順利,幾次戰鬥下來就占領了琉球。 在解決琉球的第二年,即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又把目光轉向了西域。這次隋煬帝命令他的愛將薛世雄再次和突厥啟民可汗合作,一起出兵西域。但啟民可汗卻未能出兵,薛世雄於是單獨出玉門關,與征服契丹一樣,薛世雄也是以一次漂亮的突襲一舉占領伊吾城,並在漢朝伊吾城旁另建了一座新伊吾城,設伊吾郡,開始行使行政管轄權。伊吾城和柔遠城此後成為中央政權在西域的兩大戰略支撐點。 但在後期隋煬帝征高麗卻失敗了,高麗國將隋軍陣亡者屍體築為京觀,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麗交涉,拆毀京觀,收拾隋軍骸骨,祭而葬之。什麼是"京觀"?就是戰爭中戰勝一方會將戰敗一方陣亡士兵的屍體堆積在大道的兩旁,堆築起來,再覆土夯實,於是一場戰爭過後,大道兩旁就會多出很多"金字塔",以炫耀武功。高麗國就將陣亡的隋帝國士兵屍體築成京觀炫耀勝利。由於戰爭失敗和大工程積累矛盾,最終使得積壓已久的底層怒火爆發。 在歷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必然會激化出很多矛盾,所以,改革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穩定能力,一旦矛盾出現,要有能力應對,否則,輕則改革失敗,重則國家傾覆。其實,所謂的改革就是一場利益重新分配,所以,利益被削減的人自然要鬧事,秦帝國的改革之所以能完成,是因為有秦帝國統一六國強大的威勢,無論是秦帝國內部還是被征服土地都明白無法與強大的秦兵對抗,所以,雖然改革得以完成,但改革中積累的矛盾,征服戰爭龐大的需求,統一後巨大的工程,沒有一絲彈性的法律,這些使得社會底層積聚了太多的怒火,因此,當秦始皇一死,再沒有一個人能壓住民間怒火。隋帝國的改革、戰爭和工程也起了同樣的效果,但隋煬帝不是秦始皇,所以,他根本就壓制不住民間和官僚隊伍中的反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不談統一美化國民黨讓利台灣,偷換意識
2015: 天津爆炸事故,偶然中的必然!
2014: 陳破空: 伊拉克內戰,北京着慌
2014: 淞滬會戰七十七周年祭:中日全面戰爭為
2013: 米笑:埃及軍方屠殺,我略感遺憾
2013: 中國真共產黨黨務會會議紀要 2013.08.1
2012: 林石山是典型的傻瓜毛左,非要把薄熙來
2012: 毛左是中國民主化的最大阻力比那些權貴
2011: 余不潔:中共真能腐而不垮?--和沁霈博
2011: ofox:毛澤東為何多次“感謝日本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