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欧阳峰:北欧模式与《北欧理论》
送交者: 欧阳峰 2017年03月19日16:25:56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组国家,虽然总人口只有两千七百万(相当于一个大型城市),但却是不可否认的“大国”,因为他们向全世界输出着价值观。据说那里是人间乐园:政府照顾着所有公民的生老病死。人民平等无忧, 国家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和谐。他们的今天就是全世界的明天。

我说的不是苏联或东欧某个地区,而是地处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五国”(Nordic Countries):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它们有着类似的社会模式,人称“北欧模式”(Nordic model)。北欧模式这个概念是1930年代首次提出的,特指北欧国家在社会公义与经济活力之间取平衡的发展道路。它一直受到西方左派包括罗斯福总统的青睐,更在冷战期间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民主党竞争者桑德斯还把北欧模式作为他政见的蓝本。除了国际友人的推崇,北欧国家自己也大力宣传北欧模式,北欧的学者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报刊文章很是汗牛充栋了。

所谓北欧模式,其实包括很多内容。除了社会和国家运行的理念,还有教育,文化,艺术,环保等等。所以要想了解和评论北欧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最近的一本畅销书提供了一些比较具体的理念,有助于我们展开讨论。

这本书的作者帕塔嫩(Anu Partanen)是芬兰人,因为与一位美国记者相爱,就移居到了纽约,后来成为美国公民。她把两国的生活经历在种种方面进行对比,写了这本书,出版后就很受欢迎和重视。这本书的题目大得吓人:《北欧理论》(”The Nordic Theory of Everything: In Search of a Better Life”)。但是我觉得由于作者不是社会学家而是一位记者,她对美国的事了解很局限,对美国具体社会政策的评论更是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作者介绍的北欧社会理念却很有意思,可以和我们通常接受的“美国价值”对照一番。

作者认为北欧最重要的理念是她命名的“北欧爱心理论”。按照作者的说法,最高形式的“爱”是自由的,纯粹的。也就是说“爱”的双方之间没有任何责任和利益交换。在美国,孩子的养育主要是家庭的责任,夫妻之间也有很多经济利益的分享如医疗保险,退休金等。成年子女对于父母的养老也承担不少人力和财力的责任。而当人们遇到经济或其它困难时,来自邻里,教会和朋友圈的帮助也是他们最常见的“安全网”。但在北欧人眼里,这都是过时的观念。那些服务都应该是国家的责任。而家庭和朋友之间,就只要轻轻松松的“爱”就可以了。除了朋友和家庭之间,“北欧爱心理论”也不认同美国由雇主提供健康保险,休假,病假产假等福利的通行做法。他们认为那些是公民的权利,而不应该依赖于雇主的“好心”。所以这些福利也都应该由国家提供。

这种理念对于美国人来说可能很难接受。在美国人看来,这些相互帮助和相互依靠是凝聚家庭和社区的重要纽带。美国右派甚至认为,政府收税去帮助穷人,是剥夺了公民自愿行善的机会,起到了瓦解社会道德的作用。而雇员的福利,则是劳动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让市场去决定(当然现在由政府立法规定最低工资,带薪休假等福利的呼声也不低)。但正如帕塔嫩指出的,其实北欧的做法也有它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道理。

按照经典的资本主义理论,逐利是所有人努力的动力。对普通工人来说,生存压力促使他们去工作,靠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但是在生产力已经充分发达的今天,有一个高水准的社会安全网,也就是说对所有人,不管有没有工作收入,都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如生活起居,教育,医疗和养老,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首先当然是人道和社会公平。一个经济充分发达的社会不应该眼看着一些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但还不仅如此。有了社会安全网,每个社会成员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选择自己最热爱最擅长的工作而不用受经济需求的约束,也可以去创业或承担其它的职业风险而不用担心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有助于发挥每个人的潜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给每个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也有助于造就和保持高水平的劳动大军,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完善的老年服务也可以让成年子女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同时与父母保持轻松亲密的“爱”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说,这些得益都是“外在”的,也就是说,得益属于全社会而不是家庭或雇主。所以其中成本理所当然地应该由国家来承担。同时由国家提供安全网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平等。特别是育儿和教育:如果每个孩子,不论家庭经济情况,都能受到很好的照顾和教育,那么他们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有用的人。这不仅增加了社会人才的供给,而且让穷人的孩子有和富人孩子一样的机会去进入高收入的职业,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在北欧,社会福利是每个人的“权利”而不是对穷人的“救济”。这种观念也有助于社会上人格的平等。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北欧模式”也许更适应于经济和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

在我们熟悉的美国式思维来看,这种“福利国家”的做法虽然有道理,但也会带来明显的弊端。首先,它会降低人的工作动力。如果衣食无忧,很多人就不去工作了。但从数据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北欧国家的劳动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都在头几名,而美国却是中下水平。当然北欧国家的平均劳动时间要比美国低(这个更多是文化关系,欧洲国家都低),人均GDP也比美国低不少(除了出产石油的挪威)。总的看来福利对工作动力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北欧的福利虽然不工作的人也有,但有些福利(如失业保险,育儿假收入等)还是和工作收入挂钩的。其次,这些福利必然由高税收来支撑。那么公众怎么会接受这个高税收的负担?在这一点上,北欧的成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就是注重合作和社会和谐,而不是像美国注重个人主义。所以他们把贡献给国家和从国家得到福利都看成是自然的事情。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就是国家的福利并不是只给穷人而是所有人都能享受。这样,人们就会把交税享受国家服务看成是一种“交换”(不管实际上性价比如何),而更趋于接受。就像美国惠及中产阶级的福利计划如社会安全保险(Social Security)和老人医疗照顾(Medicare)在政治上也被广为接受。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北欧国家的税收相对公平。虽然税率也随着收入增高,但中等收入的人也要付相当数量的税,不像美国有近一半的职工不用交所得税,而顶级富豪又有各种税法漏洞可钻。而且他们的税法很简单,基本上政府可以帮你算好应交税额,你只要认可签字就行。因为偷税漏税和钻税法漏洞的机会很少,也使得民众对交税这件事更能接受。另一个我们常会担心的问题,就是“大政府”造成的弊端,这个后面还要讨论。

作者帕塔嫩的另一个主要论点,就是政府服务比私营服务更好。她觉得美国人活得太累,因为什么事都要作选择。就拿孩子来说,决定生孩子了就得选择提供适当保险和产假的工作,然后要选定妇科医生和生产的医院。孩子出生后要调查什么托儿所最好,然后长大了还要想方设法进好的学校,参加课外辅导,等等等等。而在芬兰,从生产到托儿到教育都是国家提供的,每个机构都是差不多的服务质量,所以按“缺省值”做就没啥大问题。美国人通常认为私营机构因为有市场压力会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但帕塔嫩则认为,私营企业有盈利动机,消费者稍不小心就会掉进坑里。而政府服务因为受着民主制度的监督,反而更可信赖。在芬兰,所有中小学甚至大学都是差不多质量,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个人兴趣被安排到合适的“学业轨道”中。所以学生不需要激烈竞争,可以有快乐的童年。而芬兰的中小学成绩在国际测试中一直是领先的,这也反映了全国一致的公立教育的优越性。我想这个观点也是大多数美国人难以接受的。我自己经历过中国和美国的政府。虽然两者意识形态和管理机制完全不同,但其官僚低效确实惊人地一致。私营企业虽然也有层层黑幕,但消费者至少可以用脚投票,不会被欺负了还一点办法没有。而且美国人最注重个人选择,也许更多人会觉得市场上的选择权不是一个负担而是生活的必须吧。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都知道最好的方案,那么由政府来推行这个方案可能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做法。问题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没有人知道什么方案是最好的。这个时候允许私营企业“百花齐放”,在多样化的探索和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应该是更有助于进步和创新的道路。

不过话说回来,北欧人如此信赖政府,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政府真的不错吧。确实,在政府有效性的国际排名中,北欧国家通常名列前茅。当然,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国家比较小。一般美国人对自己的地方政府感觉也比对联邦政府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比经验。北欧人从来没有经历过市场选择,老美们也没有真的尝过“大政府”的滋味(除了听过关于苏联的恐怖故事外)。至于像帕塔嫩那样的移民,到了新的社会需要一个适应阶段,也许几年也许更长。所以要比较这两个体系的优劣还真不容易呢。但不管怎样,对于政府有效性和可信度的评估,也是造成北欧和美国观念差别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北欧理论》中,“政府”和“社会”几乎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同义词。而在美国,除了“政府”之外,社会还包括很多其它成分:家庭,教会,社区,草根组织等等。“社会”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不一致是常态。那么在北欧,政府掌控的资源和服务比例比美国大得多,它是否受到社会其他机构和成员的制约?这种制约对于民主政府是否必要?这是一个我很想知道答案,但作者没有涉及的问题。

在美国,工人的处境因为全球化而受到很大影响。为了保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公司必须限制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即便这样,仍然有很多工作流出美国,去追逐更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在北欧,劳动力成本应该比美国更高,而那些国家又很依赖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那么它们是怎样在全球化中生存的呢?作者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但是从其它资料来看,我想北欧模式也许在全球化前比美国更有优势。首先,许多工人的福利(如医疗,产假等)是国家提供而不是企业提供的,并不增加企业负担。而且在税收上,北欧的企业税和投资增值税很低,个人所得税较高。因为大多数个人无法搬离国家来躲避高税收(的确有富豪这样做,最著名的是瑞典IKEA公司的创始人),如此税务结构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这也许是一个美国可以学习的策略。

北欧模式在美国是一个长久的争议话题。支持者认为北欧模式既符合了进步的道德观,也被事实证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北欧国家这方面的指标都在世界前列)。而反对者则质疑北欧国家的现状是否真的如此美好。例如,北欧国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的。但他们的经济和社会指标在那以前的几十年就领先了。而且在美国的北欧移民的生存状况也比其它美国人(移民或本地人)要好得多。这说明他们的优异表现可能是因为文化,种族构成而不是社会制度。另外北欧的优厚福利制度是不是减少了人们创新的动力?他们的人均专利数只有美国的一半不到。而且北欧国家也在不断变革,目前有些国家有“向右转”的趋势。要想了解保守主义对北欧模式的看法,可以看看这个博客集成:http://www.aei.org/tag/scandinavia/

《北欧理论》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并非是普遍好评,特别是在美国。除了北欧模式本来就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以外,这本书的写法也有不少不讨人喜欢的地方。首先是帕塔嫩对美国情况的了解很有限。看来她的朋友圈是纽约市的高级白领。他们的生活和大多数美国人是很不一样的。而且北欧的成就并不能说明他们的路线是最好的。就拿教育来说吧,作者反复提到芬兰中小学生在国际测试中名列前茅,来论证芬兰教育制度和理念的优越。但是她根本没有提到中国在国际测试中也是名列前茅甚至胜过芬兰,而中国的教育制度比她所批评的美国更加注重竞争和缺少平等。再说美国有些州(如马萨诸塞)测试成绩比芬兰只高不低。可见教育制度并非决定因素。其次是她有意无意表现出的居高临下的态度。虽然她也说到芬兰的一些问题,但对两国的评价谁高谁低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她不仅对美国的国家体制和社会政策进行道德评判,而且用落后旧时代之类的词语来形容美国的现状。虽然她对美国的批评在美国自己的媒体和政坛上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从一个外国人(虽然帕塔嫩已入美国籍,但她写书的自我定位显然是芬兰人看美国)口中说出来,还是有点听着不受用。但不管怎样,良药苦口,如果能咽下自尊的话,这本书还是给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和信息。

还记得当初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一个最大的触动就是发现“原来做事情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可是几十年下来,现在我们对美国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虽然有种种不满意但是很难想象如何改变。这种时候,“他山之石”对于开阔思路和反思自己的观念就很重要。《北欧理论》这本书简单扼要地突出了北欧和美国社会的种种反差并揭示了背后的理念差别。虽然北欧的理念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例如中国是在另一个极端但也成功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而且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很难接受,但是至少,北欧提供了一个社会实验。如果要思考美国将来的政府与社会走向,值得多了解一下北欧的状况。而《北欧理论》这本书,是我们了解北欧的一个不错的出发点。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渔阳山人:习近平为“习大大”开绿灯
2016: 韩国KBS电视台为何取消“神韵艺术团”
2015: 美国700万人饿死大饥荒?智商=70的人
2015: 恭喜薄熙来!——“余孽罪”成立, 路线
2014: 俄罗斯在中国领土制造过多少个“克里米
2014: 克里米亚事件,美国绝对赢了:
2013: 德国等作过转基因饲料养猪致猪抵抗丧失
2013: 13亿人共一吼:平反薄熙来!
2012: 新见:给胡温化解危机的最后一次机会
2012: 这是极端严重的政变!温家宝反党反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