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昆仑丘与中华文明源头考证(上)
送交者: 樊斤品 2017年03月23日18:38:08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赫赫我祖 来自昆仑”。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昆仑之丘就成为周王朝及下属各国的精神之地,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于西北方向遥远的昆仑。

第一章 《山海经》中关于昆仑丘记载之考证

一、先秦时期名著《山海经》关于中关于昆仑山的记载:

(1)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

(2)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海内西经)

(3)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4)西北海之外----------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

二、以上是《山海经》里考证昆仑丘最重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了:

1、所谓“西海之南”,即在其西北方向有海;

2、《山海经》写于西周末年或东周初年,他们年称西周之国,肯定不是指当时的西周国,而是指周人传说中的祖宗之地。周人传说他们来自昆仑山,那里是黄河的源头,他们顺河而下,到达中原地区。

3、“流沙之滨”,说明那里有沙漠;

4、“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表明那地方在两水之间,有一条叫赤水,有一条叫黑水;

5、“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表明了那里下面有水,有一个不大的湖,而外面有一个火热的山,扔东西就会烧起来。

6、“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说明了昆仑丘在西北方向,所谓西北,应当是西周洛阳的西北方向,方八百里,可以认为是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就是领地有八百里范围,山很高,“高万仞”。

三、综合以上内容进行考证:

利用地图软件,我发现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非常符合昆仑丘的特征,这里几乎能完全符合《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关于昆仑丘方位的记载。

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 Valley),又称费尔干纳谷地,是天山和吉萨尔-阿赖山的山间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大部分在乌兹别克东部,部分在塔吉克(Tadzhik)、吉尔吉斯两个共和国境内。盆地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70公里,总面积约22000平方公里,海拔330至1000米。西北以恰特卡尔(Chatkal)、库拉马(Kurama)两山脉为界,东北以费尔干纳山脉为界,南临阿莱、土耳其斯坦两山脉。西面由狭长的库贾恩(Khujand)峡谷与饥饿(Golodnaya)草原相接。

费尔干纳盆地

根据《山海经》及《穆天子传》的关于昆仑丘的相关记载与传说,进行考证如下:

考证1:昆仑丘方位

昆仑丘考证

赤水即现在的阿姆河,汉时叫妫水,见《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 其上游今为喷赤河,。

周人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主要叫赤水,而不叫妫水,是因为周人世居赤水北面,从地理距离上,他们更近于赤水,因此更习惯叫赤水。

所谓妫水,应当取名自夏朝国王,夏王姓妫,建立夏国,而将夏国都城附近主要大河取名为妫水。

而黑水,即锡尔河。

西北海、西海之南,所谓西海指古咸海,咸海正处于昆仑丘的西北方向。

大荒,应当是指大沙漠,整个中亚,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咸海和里海之间,大部分地区为沙流,也即楚人诗歌里所写:“西有流沙千里些”的缘故。

考证2: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考证

《山海经》中的赤水,其重要性远高于黑水以及其他水系,居于核心位置,说明赤水地区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自公元前2000年至希腊人统治时期的大夏国,赤水流域都是统治中心,其地位相当于黄河在中国古代地位,故周人以赤水为中心来表述方位。

尽管赤水下游为妫水,但妫水为夏人统治范围,或许上游喷赤河两侧均是周人势力范围,所以周人习惯将其上下游都叫赤水。

现在的黑水上游在昆仑丘,而周人称为黑水之前,猜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昆仑丘之内黑水上游,不被周人视为黑水,另一种可能是黑水古河道及支流与今天不同,周人把昆仑丘之外的才叫黑水。

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方位考证

考证3:有山而不合

昆仑丘还有一个关键性的标志:有山而不合。如下图:

昆仑丘考证图

如上图所示,黑色阴影部分为山的轮廓,环昆仑丘四周之高山,海拔通常在3000—4000米之间,东面有一个出口,即为古丝绸之路,很狭小的通道,西面也仅有一个出口,即“苦盏”,最窄处仅4公里左右,沿湖两侧,可通行距离最窄处不足1公里,而里面宽度则超过100公里的大口袋盆地。

之所以叫“昆仑丘”,与中国现在取名方式相同,昆仑山之中,有一个长达数百公里的大丘,比丘下面地带高出约200米。

考证4: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弱水之渊,可能是指一个很小的湖,在昆仑丘的下面。而从地图上看,费尔干纳盆地的出口有一个小湖,现名为Kairakun Reservoir,现湖长度约为41公里,平均约宽8—9公里。入昆仑丘,必须经过湖边那狭窄的通道,南边通道为主要通道,最窄处不足1公里。

我们不太了解西周人的语法习惯,如果改成另外一种意思:昆仑丘下面有一个湖,环绕湖的两边有道路可通行,似乎更合理。(“弱水之渊”笔者仍未以正确理解)

Kairakun Reservoir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瑶池,《穆天子传》中:“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瑶池可能指的就是在这里。

弱水之渊

考证5:炎火之山

“其外有炎火之山”,透过这句话,从周人使用的语境来看,昆仑丘以西,赤水及黑水周边区域,包括“西北海”、“西海”周边,甚至三千里的“西北大旷原”,都应当属于“内”,那么所谓的“其外”,非西边,就只能是南、北、与东三个方向。事实上,无论是从地图上切,还是从《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来看,以昆仑丘为中心,如分东与西,就没有所谓的南与北。因为三千里西北大旷原,以及轩辕之丘等,虽属西北,事实上连北部都几乎全部包括。而昆仑丘的南部,又完全在赤水的区域之内,都有描述,也理应都包括,只有古昆仑山以东的区域,没有太多笔墨。可以这么认为,整个中国上古史,都不曾发生在昆仑丘以东。

以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整个中亚,甚至整个东亚、北亚地区,最热的地方毫无疑问的属于中国新疆地区的“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处天山东面,也即费尔干纳盆地东面。周人的昆仑丘以西,包括南面、西北面和北面,都属于上古周人意境里的自家地方,是上古文明的发源之地,而东面,则属“其外”了。 如下图所示:

昆仑丘考证图

火焰山原本就属于天山(古昆仑山)山脉的分支,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也是整个东亚和中亚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

而根据我国著名气候专家竺可桢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证: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来, 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纬度从 “ 1°—3°”。如果检查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温度, 可以看出正月分的平均温度减低“3°一5℃ , 年平均温度大约减低2℃ 。某些历史学家认为, 黄河流域当时近于热带气候。----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时代和殷商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18P)

另,根据英国专家英国气象学Folland先生经研究,制作了过往1万年全球气候变化图表,如下图:

Folland的一万年气候曲线图

读图分析:

a.是地球气候近万年以来的最低温度点,也是人类这一段历史的阶段性起点,在这个冰期点,人类可能退到了比较靠近赤道的地方。

a.—b.是冰期后约1500年的气温上升期。

b.—c.是冰期后的一个气温下降期,其历时约1000年。

c.—d.是冰期后另一次升温,这一次升温持续的时间长,从8000年前到5000年前,历时可能超过3000年,而且温度升得很高,是近万年温度最高的一段。

d.—e.是严重的降温期。

e.—f.到了大约2500年前,也就是大约公元前500年的时候,气温有了一段宝贵的回升期。

f.—i.汉朝以后,气候进入了起伏变化的阶段,中国的朝代更替也是随之起起伏伏,不过这已经是文明起源之后的话题了。

按《山海经》所述,古西周国人与黄帝等都同时活动,各有领地;周人活动于昆仑丘的时间可能是公元前3000—1400年,公元前1100年,周人自甘肃、陕西领地进入中原,消灭了商王朝,正式入主中原。那么,周人活动的时间上,气候总体是比现在要高,可能高出2--5℃,那么火焰山的温度还将比现在高,最高气温可能超过50℃,地面最高气温可能高达72--75℃,所以周人说那“炎火之山,投物投物辄然”,将物品扔上去就能烧着。

这也说明了,古周人活动范围非常大,西至咸海、里海,东至火焰山,东西跨度可能达2000多公里。

考证7:赤水际莫能上冈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大意说在赤水(喷赤河)地段,想从赤水到达昆仑丘,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仁羿才上得了。中国古代传说仁羿住在夏朝的东面穷国,后来杀死夏王,并自立为王,成为夏朝第六个王。

从谷歌地球上了解,如想从赤水或赤水支流,翻过高山到达昆仑丘,是极为困难之事,海拔在3000—4000多米,有雪山。

周人在《山海经》里的关于此段的表述,基本符合事实,可能还透露了一个历史信息,原居于夏国东面的仁羿曾经由赤水翻越雪山到达过昆仑丘,因而被周人记住了。

昆仑丘区域即古西周之国。

四、昆仑山为什么不是今天的昆仑山?

《百度百科》介绍:

至于昆仑山不是指日月山,这是因为汉朝的误解。《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张骞认为:于阗(新疆和田)流出的河流就是黄河的源头,河中多玉石(可见和田玉就是那时开始出名的)”,而另一方面,汉朝之前的地理认识是,黄河源出昆仑山,但是这个地理认识是来之远古祖先的神话传说中流传下来的,具体地点在哪里不清楚,于是汉武帝根据张骞的见闻,就把和田河的源头山脉命名昆仑山。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周人传说他们是来自昆仑山,在黄河的源头,顺黄河而下,到达中原地区。张骞误以为和田河就是黄河的源头,所以误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面,青藏高原东北面山脉为昆仑山而命名。这其中有几大因素导致。

其一,周人的地理认识本身有误,将古代罗布泊上游河流的支流视作黄河的源头。

其二,上古河道经常变迁,气候变化大,至西汉时与之前大不相同。

周人说“河出昆仑”,可能与今天理解不同。自1万年前第四季冰川末期,冰川覆盖了北半球大部分,且冰盖极厚,以至于1万年海平面在现在120米以下。后气候快速转暖,大量融冰,导致了史前全球性大洪水。就周人可能活跃的公元前3000—1000年前时间里,昆仑山和青藏高源大量融冰,我们确实无法知道那时是否有河道或支流起源于昆仑丘东侧。

假设因大量融冰,有支流起原天山之上,入新疆盆地,汇入罗布泊地区。罗布泊地区曾因大量融水,暂时内面积甚大,水很深,东流入黄河,也并非不可能。(当然,这除了考古证据外,还需要制作计算机模型来考证,因为短时间[如1000年或几百年间]可能不会留下多少痕迹)。周人对于“河出昆仑”的解释是,河流入海(罗布泊)后潜行于石头之间,进入黄河。

故周人所述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汉代,因气候变化,以及融冰减少,形势已然不同,这就给了张骞和汉武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以至于标错了昆仑山。

其三,张骞对昆仑山的命名主要依靠大月氏人,而大月氏、善善国等人,都是原活动于阿尔泰山以北的印欧人,因迫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侵略而南迁进入新疆的印欧人,他们并不了解中亚上古传说,以至无法准确回答张骞所问。

汉武帝之所以想找到昆仑山,除了想寻找传说中的中华文明祖宗发源之地外,或许还有一个因素,昆仑山上神仙多,穆天子还见过西王母,汉武帝信神,妄想找到西王母和众神仙,以求长生不老。

因以上种种原因,张骞既没有找到神仙,也没有找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昆仑山,并且还标错昆仑山的位置,给后世研究《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第二章 《穆天子传》中亚路线考证及昆仑丘再考证


一、穆天子中亚路线考证


根据西周末年或东周初年编写的《穆天子传》,其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之事,行程九万里,会见西王母。其周游路线自洛阳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至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二千馀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认为:周穆王“去时走天山南路,归时走天山北路,和后来通西域的路线大体上是一致的……。郭沫若证明周穆王去了帕米尔高原。


周天子最后到达之地为西北大旷原的西王母之地,其西出天山的路线应当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其到达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二千馀里,至“飞鸟之所解其羽”的“西北大旷原”。从地形上分析,其方位入中亚只有一个入口,即图9红线虚线所示之地,亦即后来的丝绸之路。自此入口,有两条出路,南行之路,可到杜尚别附近,北行即古丝绸之路。我认为认为是北行路线。北行2000余里,折算成现在,约830公里,由于具体出发地点难以考证,大约可以推算出最远可到达今天的塔吉克斯坦苦盏地区。


其地理方位上,可以满足《山海经》所说的昆仑之丘,其在地理上处天山之西,其西南有咸海,与咸海之间有数百公里的大沙漠,方位属赤水之北面,黑水之南面。


穆天子入中亚路线考证



B线路在地理上可以行得通,但不能符合《山海经》和《穆天子传》里关于昆仑丘的描述,因此,穆天子只能行走A线路,其起程方位不确定,从合种资料综合分析,应当是和田河始,北上2000余里。如叶尔羌河始北上2000里,则走出苦盏,进入大荒原,不符合昆仑丘的描述。


穆天子中亚路线考证



穆天子到达昆仑之丘,曾去了“轩辕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还曾“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曾与西王母饮酒,再去了西北大旷原,可能去西王母宫殿做客,据郭沫若考证:周穆王“归时走天山北路”,而三千里大旷原,然后“乃还东南”。


“三千里大旷原”应当是指以昆仑丘为中心的,西北方向三千里范围,大约在巴尔喀什湖北侧,这样才能乃“还东南”,翻越天山北段,进入新疆。


夏后启宫殿在“赤水”南面。


二、周穆王回昆仑丘系光宗耀祖


穆天子西征,对犬戎发起了数次进攻,均全部获胜,并率六师进入中亚地区。穆天子的西行分两个步骤进行,一个步骤为近攻,对西周构成威胁的犬戎进行攻击,另一方面是远交。在“远交”方面,更像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我们可以看到,穆天子多次向中亚各国赠送“黄金”等。如:


(1)天子乃赐赤乌之人其,默乘四,黄金四十镒,贝带五十,朱三百裹。

(2)天子乃赐曹奴之人戏□黄金之鹿,白银之□ ,贝带四十,朱四百裹。戏乃膜拜而受。                              

(3)孟秋丁酉,天子北征,□之人潜时,觞天子于羽陵之上,乃献良马牛羊。天子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柏夭曰:□氏,槛□之后也。天子乃赐之黄金之婴三六,朱三百裹。

(4)丁未,天子大朝平衍之中,乃命六师之属休。已酉,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吏七萃之士于平衍之中。鄄韩之人无凫乃献良马百匹,服牛三百,良犬七十,方牛二百,野马三百,牛羊二千,祭麦三百车。天子乃赐之黄金银婴四七,贝带五十,朱三百裹。


有人认为穆天子是进行国事外交,纵观中国历史,国事外交从来没有中原王朝的国君亲自出访周边小国的,更何况远行万里之遥。如果仅是进行外交活动,完全可以委派下属官吏执行。

另外,我们可以从穆天子对赤乌人说:赤乌氏先出自周宗。意思说,你们赤乌人也是周王的宗室分出来的,大家是一家人。另外,《穆天子传》记载: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

周天子赐赤乌人“黄金”为四十镒,数量远多于其他部落;另赠送赤乌人四辆豪华马车,按周视为大夫等级,而其他部落却无此礼遇;由此也能看出亲疏有别。

赤乌氏领地在昆仑之丘西面,有三百里地。周天子回祖地,见赤乌氏,更像是走亲戚,赤乌氏招待周天子更是豪气:赤乌之人其献酒千斛于天子。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祭麦百载。可见,赤乌人可能是全族盛宴,兴国欢庆。

周天子回故土,可谓八面风光,光宗耀祖。

此处所谓“黄金”应当是铜,具体是青铜,或纯铜?

 

三、周天子石刻题字


曰: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铭迹於县圃之上,以诏后世。


天子巡游,石刻题字,周穆王可能是第一个,自其之后帝王,很多喜欢这样做,秦始皇,秦二世,武则天等。周穆王题字于“县圃之上”,“县圃”传说在昆仑山顶,通天上,是神仙住的地方。

“县圃”或许在舂山之上,而舂山之东为昆仑之丘,舂山之西为赤乌领地,那么,舂山可能在苦盏附近,可能某处古道边的巨石之上,今天仍有可能寻找得到。


周天子题字



舂山可能是在A区或B区,因此,周天子题字可能刻A区或B区范围之内,重点寻找通往山顶的历史古道附近较平整的巨石刻字。

至于赤乌人领地,可能是在那红色区域之间,领地不大,但既然与周王室是同宗,自然应当与昆仑之丘最近,而又在舂山以西。

 

四、周穆王与赤乌人关系


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01期 《丝路石头城》考证赤乌氏即今塔吉克族。塔吉克名字的意思,据民间传说,其意是“王冠”。

根据《新疆塔吉克族人群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研究》(《生物技术》2007年10月第17卷第5期:9,于恩艳、张艺、马合木提 哈力克著)的研究显示,塔吉克族人系高加索人后裔,他们可能是公元前2000年中期从里海以东迁徒过来的雅利安人,与蒙古人血缘关系较远。

塔吉克人名字意为“王冠”,或许也暗示着其与某个王室的关系。

塔吉克人是否赤乌人,古老的塔吉克人DNA与周王室DNA鉴定是否相近,是解开迷团的关键所在。


五、周王室人种推断


(1)印欧人曾经活跃于东亚地区

《人类学学报》2014年8月第33卷第3期发表论文文章《华北和云南现代头骨的欧亚人种特征》(作者:张银运、吴秀杰、刘武),文章主要内容摘要: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3000-2000 年前,“ 西方基因” 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存在,这些“ 西方基因”是经由新疆流向内地的。为探讨这些“ 西方基因” 在中国现代人群中的存在情况,本文对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类头骨上的欧亚人种特征表现状况作了检查和比较。结果表明:1) 欧亚人种特征在现代华北头骨标本和云南头骨标本中都能够检测到。这提示了“ 西方基因” 不仅曾经流向华北,也流向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2) 华北头骨所代表的这一人群,在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AFOERC ) 上并不比大约3000 年前的殷墟人群高。这很可能是由于该华北人群与带有 “ 西方基因” 的外界人群往来有限,因而并无更多的“ 西方基因” 流入的缘故;3) 云南头骨标本比华北头骨标本在AFOERC 上低得多;这可能是该云南人群与当地其他人群发生过频繁的基因交流而弱化了其原有的AFOERC 的缘故。


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在3000年以前,白种人就已进入东亚地区,甚至南至云南,印欧人之所以没有能像占领欧洲、西亚、中亚、南亚一样占领东亚,我认为,主要还是东亚的特殊地形以及东亚的蒙古高原有着一群与印欧人一样强悍的游牧民族,先期的犬戎、北狄,后期的匈奴等,他们有实力卡住印欧人的通往东亚通道。


印欧人东侵路线



如图所示,作为游牧民族的印欧人进入东亚的路线,只有两条,一条是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地带,一条是阿尔泰山以北的蒙古高原,由于青藏高原伸入西北地区,而蒙古高原为蒙古人种的游牧民族控制(或者说历史上很长时期为蒙古人种占优势地位,期间也有其他人种,如白种突厥人等控制),且蒙古人种游牧民族不断向四周扩张,与印欧人系的扩张构成直接冲突,这使得印欧人进入东亚的路线很窄且狭长。印欧人无力彻底消灭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进入东亚的人口规模,所以考古数据证明印欧人在东亚地区占总人口比例很低。

《华北和云南现代头骨的欧亚人种特征》一文数据,殷墟里的欧亚人种数据为4.9—10.04%之间,即印欧人在人数上并没有取得优势。

但印欧人吸取了西亚文明的成果,武器更先进,战斗力更强,所以他们虽然人数少,但很快就取得了统治地位。

取得了统治地位的印欧人,由游牧人变成了农耕民族的首领,同样需要抵抗新印欧人入侵,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不同的战线上,与新入侵的印欧人作战,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曾率商朝军队抗击印欧人的入侵。殷墟考试古第一人学者李济把武丁时期有关“西北战争”的甲骨文梳理后说:“这些最为可靠的原始资料,透露了中华民族在形成时代艰苦奋斗的真相,尤其是在内蒙古、河套一带发生的争夺战,实为奠定中国文明的一连串决战的序幕,其重要性不亚于传说中史学家歌颂的黄帝的阪泉、涿鹿之战。”他还用一些间接资料说明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武丁时代征伐的外族,“与蹂躏印度文化的雅利安民族以及征服两河流域的迦塞族有极其相近的文化关联,并且有些血缘关系;他们虽没有文字,却拥有很进步的战争武器”,但“在这一时代,中华民族在西北边疆打了一次勇敢的、胜利的自卫战,这一战奠定了殷商时代200年的文化生活,为东亚及太平洋区域建立了一个伟大文明的新基础"。


(2)周王室可能有印欧人的基因


2000年,王沥和4个日本研究员在英国的学术期刊《分子生物学和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了《中国2500年前人口基因结构和时空转变》一文 。王沥等人通过比较63具春秋时代和汉代的古代遗骸和50例现代汉人血样这3组的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数据的区别,论文结论证明2500年前淄博人群与现代欧洲人群接近。


无独有偶,历史上的东吴孙权,被关羽骂他“碧眼小儿,紫髯鼠辈”。眼晴是青色的,头发是紫红色的,这是明显的印欧人特征。


《蒙古人种与印欧人种---夷夏先后说之体质人类学论证》研究:


周代进入东亚的印欧人或夏商遗留下的印欧人后代不计其数。1976年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铜戟上的人头像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1980年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出土蚌雕人头像,高鼻深目,其中一个头顶上刻有“十”字。尹盛平认为这人头像“其种族当是塞种”,而斯维至认为与严允有关。梅维恒认为两个人头像无疑具有高加索或欧洲人种特征,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东西方互动的有力证据;古代汉语的“巫”和古代波斯的Magus以及英语“magician”有某些必然的联系。饶宗颐认为“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余年的西亚哈拉夫(Halaf)文化,并且对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影响。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铜人像亦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


近半西周古人属于一个名为Z的母系基因部落,Z这一史前部落起源于里海至贝加尔湖之间的广袤中亚旷野上,年代已在数万年前。如今的东亚北部地区零散分布着她的子孙,通常的比例只有0-3%。

北欧古代王室家族具体属于一个名为Z1a的子基因部落,这一基因部落主要见于北欧的萨米人,是一支与芬兰人、爱沙尼亚人同源的乌拉尔语系民族,他们是北欧著名的驯鹿民族。约7.2%的芬兰萨米人和4.3%的南部瑞典萨米人属于这个基因部落。藏族有近10%的Z基因型,而如今中亚诸族的Z也非常普遍。

2005年,吉林大学的科学家开始对小河墓地早期木乃伊进行基因分析,经过4年多的研究,成功提取了20个DNA样本。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同时具备亚洲人群和西欧人群的DNA特征,其中的亚洲人群主要来自于我国北方和贝加尔湖地区,西欧人群的成分主要来源于欧洲。

从以上信息来分析,周人很有可能是印欧人与蒙古人种的混血族群,目前中科院和社科院没有公布更多的有关周王室DNA鉴定数据,一切皆有待进一步证实。

六、商王可能是印欧人

中国社科院专家唐际根的研究结论是:DNA鉴定商王朝统治者可能是高加索人。

台湾中央研究院杨希枚教授: “殷墟西区是全躯葬墓,并有刀斧类随葬武器,为自由民或贵族遗骸,人类学家认为约有八十具类似蒙古种,卅余具海洋尼格罗种,北欧型头骨占少数。”


《蒙古人种与印欧人种---夷夏先后说之体质人类学论证》研究:


李济早就注意到殷墟头骨中有高加索人种成分。杨希枚对解放前安阳出土的数百个头骨(备注:系李济带去台湾的398个头骨)进行了精心测量和研究,发现其中个别具有明显印欧人特征。第一组头骨为古典的“类蒙古人”种,与布里亚特人相似,举例30具;第二组头骨为“太平洋类黑人”种,与巴布亚人相似,举例34具;第三组头骨为“类高加索人”种,与英国人相似,仅举例2具;第四组头骨为“类爱斯基摩人”种,即蒙古大人种下的北极类型,举例50具;第五组头骨无法定类型,举例38具。李济研究了这个测量结果的意义,认为第三组头骨“类高加索人”可能是商朝的敌人,其人种特征与卜辞所反映出的来自西北方向羌方、鬼方、土方相合。“这地区早期就是中亚游牧部落经常迁徙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些牧民中发现与布略特人和爱斯基摩人混杂在一起的欧洲人类型的头骨,是不足为奇的。”解放后殷墟遗址新发现的人骨表明不是个别而是相当多的人源于印欧人。

历史文献记述亦表明印欧人青铜时代开始进入了中原。李济早就注意到了《荀子•非相》:“闳夭之状,面无见肤。”闳夭是周朝创建者智囊团十大功臣之一,面无见肤就是满脸胡须,不太可能是蒙古人种,很可能是是印欧人或阿依努人。战国至两汉胡人形象逐渐定形,中山国“狄戎”有高加索人种特征。《汉书》记载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身高八尺二寸,容貌威严。乌孙多毛,眼陷,鼻高。《汉书•西域传》颜注:“乌孙於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晋书•载记》匈奴后裔“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姚兴睹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周书•突厥传》木杆可汗“状貌多奇异,面广尺馀,其色甚赤,眼若琉璃”。这些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的特征。

古代诗歌中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记叙。张籍《永嘉行》“黄头鲜卑入洛阳”;杜甫《悲青阪》“黄头奚儿日向西”;白居易《西凉伎》“紫髯深目两胡儿”;苏轼《题唐人韩干的画赋》“赤髯碧眼老鲜卑”。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二四四》“大有碧眼胡”;吕岩《七言》“碧眼胡儿手指天”。

赤发、多须、碧眼、高鼻、高大是高加索人种在东亚人心中的胡人形象。我们可以初步肯定吐火罗、乌孙、匈奴、突厥等戎、狄具有明显的高加索血统。


从以上信息综合来看,印欧人曾经自新疆进入东亚地区,成为了黄河流域的统治者。关于匈奴的人种属性,通常认为他们是蒙古人种,其部分表现出来年印欧人特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征服的印欧人,另一种是匈奴人与印欧人通婚的结果。匈奴墓葬出土的人骨材料大多属于蒙古人种。但总体而言,匈奴人多是蒙古人种,否则印欧人占商周时期人骨的比例就会相当高,甚至有可能在东亚出现以印欧人为主的白人集团,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吐火罗人、乌孙、月氏等,现考古研究证明,他们是纯印欧人,中外学者皆无异议。

印欧人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境内?《蒙古人种与印欧人种---夷夏先后说之体质人类学论证》研究:


古人类学骨骼测量和古DNA研究表明,大约四千年前印欧人就至少进入了中国西北,新疆大量木乃伊的发现是有目共睹的证据。根据韩康信等研究新疆青铜时代人种以印欧人为主,包括三种类型:帕米尔—费尔干纳型(Pamir-Fergana)、原始欧洲类型(Proto-European)和地中海类型(Mediterranean),蒙古人种只占其中小部分。这些木乃伊已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其中大部分很可能是吐火罗人或古伊朗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非无足轻重。新疆青铜时代人种来源异常复杂,源自草原或绿洲的假说(steppe hypothesis / Bactrian oasis hypothesis)都难以成立,可能是外来塞人(Saka)祖先的遗骨。古DNA研究支持上述结论。哈萨克斯坦36具(1300B.C.-500A.D.)人骨mtDNA分析表明早期的均为印欧人,可能与新疆的吐火罗人有关,晚期才出现蒙古人种,共存于哈萨克草原。新疆吐鲁番盆地以及罗布泊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代居民的mtDNA系统发育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至少在汉代以前欧洲和东亚谱系在新疆境内存在双向渗入,亚洲序列向西渗入比较零碎,不如欧洲谱系成分东进活跃。

梅维恒、金力等中美学者联合对小河墓地基因进行深入比较研究,Y染色体分析揭示只有印欧人单倍群R1a1a,而线粒体分析表明既有东方标志性的单倍群c,又有西方标志性单倍群h和k。结果说明印欧男人与东西方的妇女共同生活在约四千年前的塔里木盒地。新疆的古人类群体属于东亚人群(黄种人)和欧洲人群的混合体。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可上溯至4000年前。小河早期人群是一个东西方混合的人群,可能与青铜时期的南西伯利亚人群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晚期他们又受到中亚和南亚人群的影响。小河墓地出土牛的遗传结构特征与欧洲和西亚的驯化牛相似,驯化牛很可能起源于西亚。小河墓地出土的小麦是六倍体面包小麦,源于西亚;小河墓地出土的黍可能来源东亚。


以上各种综合证据分析表明,印欧人于4000年前就已进入新疆地区,这与印欧人扩张的时间大致相同。那么,其出现在东亚地区的时间,大约同时或稍晚。

商代妇好埋墓中发现的来自和田软玉,也能间接证明,3400年前中亚和中商就有通常来往。


七、印欧人的战车传播进入中国


战车传播进入中国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年,其传播路径,基本上是印欧人东侵路线。苏美尔人发明了实心车轮和以牛、驴拉动的四轮战车,印欧人加以改进,于公元前2000年发明了以马拉动的战车,之后凭此利器征服了整个欧洲以及西亚、中亚、南亚,并进入东亚,直达东海边,如无北方游牧民族制衡,不能排除他们有能力征服整个东亚。


战车传播图



上图时间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年。

在公元前1600年,东亚地区黄种人土著为主,另有少量棕色人种,属更古老原住民,他们尚未真正掌握青铜冶炼技术,也很少有战马,更没有先进的马车,面对来自东欧大草原里乘战车而来的青铜兵器文明,根本就无力抵抗。这也能解释为何社科院鉴定商王为DNA,但对商代古墓人类骨头号DNA鉴定的结果,印欧人占比最高不超过6.9%(《华北和云南现代人类头骨的欧亚人种特征》:现代华北人群的AFOERC 为6.6 %,大约3000 多年前的殷墟人群的为6.9%),他们占总人口的比例可能更低。如学者李济在殷商陪葬坑里发现的398个头骨,仅有2个属于印欧人。当然,陪葬的通常是敌人,那2个印欧人所占陪葬者的比例,与当时印欧人在整个东亚所占总人口比例没有任何可比性。

第三章、夏王朝考证



《山海经》里面关于夏王朝的记载:

1)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2)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3)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周天子到达昆仑丘后南巡,参观了夏后启的宫殿,还进去宫殿里面看了看。其所谓西南海,与描述昆仑丘方位时的西北海不同,说明西南海和西北海不是同一个海。以此分析,夏王朝位置如下:



中亚土库曼斯坦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一个未知文明,其年代为公元前23001700年,位于赤水以南,里海以西,兴都库山以北,在昆南丘的西南方向,前苏联考古学家称之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又叫阿克瑟斯文明体(汉时此时称为“大夏国”,本文称其为“夏国”)。至今为止,古方考古学界尚无阿克瑟斯文明体的任何传说或神话故事,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建立,他们是什么语言,为什么消亡。我认为这里就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王朝。


1)此地符合《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关于夏国地理方位描述。

夏国西面有里海,符合“西南海之外”;北面有咸海;在阿姆河中游南面,符合“赤水以南”,里海与夏国首都哥诺尔之间,确有沙莫,符合“流沙之西”;夏国南面有大运山,云“在大运山北”,从地图上看,其南面有兴都库山。


2)妫姓与妫水及夏国

传说夏王姓妫,故中国境内有数条河水均叫妫水,而阿姆河古为妫水,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妫水的名字可能缘于夏王的姓氏,因夏王姓妫,所以谓妫水。


3)夏国存缘时间与传说夏朝时间基本相同

据碳14鉴定结果,中亚古夏国时间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00年,而中国传说中的夏王朝时间为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中间差异有200年。然我们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确定时间,缺少可靠的证据,而夏国宫殿遗址,可能还包含着夏启之前的故事。


4)周人自称为夏人后裔,地理上能符合

公元前1700年,中亚夏国神秘亡国;几乎同时,印欧人灭了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期间,印欧人横扫整个亚欧大陆,古夏国与古印度国应当同为印欧人所灭。

欧印人消灭夏国后,一部分夏人在姬姓族人带领下退入易守难攻的昆仑丘,一部分为逃避印欧人袭击,继续东迁,进入新疆,逃河而下,入黄河,进中原。


5)大夏国之名称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对于妫水以南的希腊人所建立的白人国家巴克特里亚称之为大夏国。


西汉时期大夏国


西汉时,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中亚都被印欧人控制,大月氏、大宛、善善国等都系印欧人分支吐火罗人,张骞不能通晓当地语言,所谓“大夏”的发音,很可能来自吐火罗人的转译。有一种可能性,无论是古夏人,还是希腊人或其他民族占领了那里,人们仍叫那里“大夏”,其发音无论是用吐火罗语,还是用希腊语,或古汉语,发音基本相似。


6)安诺古印章

2000年6月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希伯尔特(F.T.Hiebert)博士,在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中发现的。安诺遗址属土库曼斯坦。该石印为黑色青金石印章,碳14测定为距今4000年之物,印制与中国早期印章相似。

无独有偶,唯一与安诺印章图案相符的是来自泥雅(今民丰县)的一个印章,其形状几乎完全一致,但在西汉时期。



7)古宫殿遗址

位于哥诺尔北部的宫廷面积达150米乘140米、托戈洛克(Togolok)的圣殿面积达140米乘100米、克勒里(Kelleli)的堡垒面积达125米乘125米、阿吉一个地方统治者的宅邸面积达25米乘25米,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都已经被发掘出来。它们全部都有围墙、闸门及扶壁的保护,至于如何将建筑物归类为宫廷或圣殿则仍未得到确切的答案[10]。学者马洛里指出,哥诺尔及托戈洛克等地的防御性建筑物类似一种名为加拉的要塞,要塞的形状或呈圆形或呈长方形,三面都有围墙包围,要塞内有民居、工坊及圣殿[11]。(维基百科: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

哥诺尔宫殿位于古妫水南面,距今妫水(阿姆河)约150公里,距昆仑丘约650公里,这里很可能就是古代的夏启宫殿。


疑似夏启宫殿航拍照片


疑似夏启宫殿复原图


疑似夏启宫殿遗址


疑似夏启宫殿挖掘现场


疑似夏启宫殿挖掘现场


宫殿布局,基本算是正南正北方向,内城与外城格局皆与中国式风格几乎相同。而且,这种布局,只有后来的东亚继承了最多,或者说东亚宫殿和城市布局受其影响最大。

 

8)东亚地区无夏朝存在确切证据

目前东亚地区未发现夏朝存在的确切证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并不能平息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议,国外学界并不认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而中国传说中的夏朝信息却非常丰富,先秦著作《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均有夏朝方位和历史记载,而在东亚地区所找的夏朝遗址证据,根本就不符合《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关于夏朝方位的记载。


9)《山海经》中史前记载无黄河

《山海经》中关于史前中华文明记载,其距离不可谓不长,东南西北,各延万里,但无黄河的任何记载。此书形成于西周晚期或东周初期,周人对黄河方位已经非常了解,且自称来自黄河源头,但《山海经》并无黄河任何记载,只能说明《山海经》所载事项,其发生地均与黄河无关,也进一步印证三皇五帝时代和夏朝时代,不是发生在黄河流域,与黄河无任何关系。


综合以上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的信息进入相互考证,大夏国既能证明昆仑丘的方位,反过来昆仑丘也能证明大夏国的存在。而且《穆天子传》中穆天子南巡观夏后启宫殿,从位置上分析很可能就是参观的哥诺尔宫殿。

此中亚的古大夏国很有可能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

需要继续考证的是轩辕之丘在何处,穆天子还参观了黄帝之宫,黄帝之宫可能确实存在,需要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考证。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春秋戈:习近平在人们心中,如同七六年
2016: 网友揭《网易》是中国媒体报道的奇葩,
2015: 必须彻底清算跟李光耀狼狈为奸的邓小平
2015: 李光耀的最大贡献:反共
2014: 台湾之乱源在国民党,国民党之乱源在马
2014: 据说,乌克兰两派右轮还在继续战斗。
2013: 华西村的真实故事与369等级阶层
2013: 小习去莫斯科两个任务:一,拉饿抗日;
2012: 官宦们为了争上位互相指责客观上形成了
2012: 兴文革之风 胡温在走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