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刘裘蒂| 春晚、援非和中国救世主?
送交者: 亚当 2018年02月19日06:54:45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春晚小品《同喜同乐》的失败,不但是造成了宣传上的反效果,更是暴露了“中国救世主”的思维陷阱。

2018年2月19日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裘蒂

2018年的央视新年春晚在国外“火”了,不是因为黄晓明(中国内地)、钟汉良(中国香港)、言承旭(中国台湾)和夏利奥(中国澳门)同台高唱《龙的传人》 ,用丝毫不含蓄的嗓门在山东泰安分会场歌颂“天耀中华,天耀中华,祥云漂四方,荣耀传天下”,而是因为一场名为《同喜同乐》的小品,原本是为了高调演绎中非跨越国界的合作,体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被评为带有“歧视”非洲人的“种族主义”,引起争议。

但是我认为这个小品的失败,不但是造成了宣传上的反效果,更是暴露了“中国救世主”的思维陷阱。

在这段环节中,来自加纳、肯尼亚、乌干达、科特迪瓦等国的表演者与郑恺、娄乃鸣、大兵等共台演出。故事开头提到中国在非洲承包的蒙内铁路即将完工,非洲裔表演者在春晚中操流利的普通话歌颂中国,表达希望去中国留学、嫁给高富帅等段子,表面上是歌颂“中非人民一家亲”,但是更准确地说,是显示非洲人受惠于中国投资,表达对中国的感激。

这虽然是充满自我投射的大国意识,但也无可厚非。

然而,在该小品中,中国女演员娄乃鸣为此涂黑脸、刻意把臀部弄大来扮演黑人,而一名非洲裔表演者装扮成猴子的角色。节目播出之后随即引来中外网民热议,在微博和推特都有人批评这个生硬的“文化输出”代表了“种族歧视” 。

简单说,《同喜同乐》是一则中国人用自己的视角看非洲的实例。小品一开始,在夏奇拉主唱的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曲《Waka Waka非洲时刻》的旋律中,舞者打扮成长颈鹿、斑马、狮子和羚羊,揭开序幕。随后娄乃鸣穿着前凸后翘的超大码非洲花案连衣裙,头缠非洲花布,现身舞台。

一体化还是“金箍”: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矛盾认知苏梦夏:俄罗斯媒体目前倾向于不负面报道中国,但对中国的担忧并未消失,只是开始以间接和遮掩的方式呈现。

这个非洲大妈的角色主要凸显两重目的:对中国歌功颂德,和借着满脑子想为女儿相亲而制造滑稽效果。她的台词完全是中国式的“政治正确”,不但对曾经挽救她性命的中国医生表示感谢,还表示“中国为非洲做了很多事情”。娄女士的脸上涂满了黑色的妆容,不断地念叨:“我爱中国人!我爱中国!”

由一名中国演员,乔装成崇拜中国的非洲人,真可谓用地道的中国腹语术为世界代言。

但是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把非黑人表演者弄得面部漆黑来扮演黑人角色是个禁忌,在美国尤其如此,这是因为从19世纪初美国白人用黑炭涂脸来嘲弄黑人的滑稽戏,到1970年代的电视,“扮黑脸”代表了一种以践踏另一种族而自我娱乐的歧视意识。

西方主流媒体引用了推特用户的代表性议论:

一名华人写到: “春晚中央电视台的种族主义表演震撼了我,让我对中国和我的同胞感到羞耻。他们真的在舞台上扮黑脸,有一个非洲演员扮演一只猴子,一个非洲女演员大喊‘我爱中国!’ 种族主义是全球性的……大伙们……”

“呃喝——@央视 春节联欢晚会(可能是世界上最多人看的节目)中演出的非洲小品,说的好听是令人尴尬,说的难听完全是种族主义。”

“因为背景是非洲,所以搬出部落舞者和动物?那是一个中国女人抹黑了脸,戴了一个假臀吗?”

《南华早报》指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对“扮黑脸”及其可疑文化内涵的认知程度较低。一个多月前有个日本表演者在跨年晚会上“扮黑脸”模仿艾迪•墨菲而引起轩然大波。

在中国国内不乏有人认为,这个非洲大妈的造型充斥着种族意识,并且诉诸非洲的刻板印象;但也有些中国的评论者认为,相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由中国演员扮演“黑脸”和强调非洲的动物生态,并不带有低贬的意思。

我看这段小品时,一方面可以感到编剧力图宣传中非情谊的初衷,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其中运用了所有对非洲的刻板印象,诉诸了对于非洲的“脸谱化”,这些动物和部落舞蹈所呈现的不是一个有现代感的非洲,而是一个“原始”的形象。

不论如何,“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忌讳”似乎不是一个很好的辩词,而斥责西方媒体过于“政治正确”也似乎不太有说服力。毕竟在一个后殖民的语境里,国内的评论者不时抨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心态,或拿好莱坞白人演员假装单眼皮扮演黄种人说事,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避免外界对于这里面可能暗藏潜意识优越感的揣测。

正如一名西方网友发的推文评论:“想象一下,如果美国的国情咨文发表会上有一个白人,皮肤弄成黄色,戴着一顶农民的稻草帽,暴牙,并且用刻板的中国口音说话,中国的网民会不炸锅吗?”

而西方媒体如《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不忘提到,2016年刷屏的一则中国某品牌洗衣液广告,片中一名年轻的中国女孩往一位黑人男士嘴里塞了该品牌的洗衣液,然后推进了洗衣机清洗,居然将黑人洗成了皮肤白皙的中国人!

《同喜同乐》背后更重要的主旋律是,作为全球“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进行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推进非洲大陆的基础建设和开发。《非洲舆论测量》对36个非洲国家的民意调查显示,总体而言非洲人欢迎中国投资,但是也担心中国的投资会掠夺非洲大陆的自然资源,或助长邪恶政权。

在报道央视春晚的非洲大妈事件的同时,《纽约时报》等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战狼2》。当“援非”主题满足了国人追求“中国崛起”的代表性大叙事的心理诉求之时,在西方人眼中,《战狼2》贩卖的是中国版的“白人救世主”寓言。

言下之意,央视春晚《同喜同乐》的桥段,无异于全国上下以“援非”的“中国救世主”人设来自娱。

这个小品让人质疑中国故事的表达力,但是我认为更值得探索的是,它暴露了一种对于外界如何看中国、以及为何如此看中国的欠缺了解。

在新媒体的时代,即使一个主要针对中国观众的春节晚会,也同样地受到了全球瞩目,可以在一夜之间以滚雪球的方式,戳破中国企图建立的国际善意,特别当近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时。

我们固然不用过度解读这个小品背后的潜意识,但是可以了解,从外界的角度来看,原本的善意很容易被解读成一种隐形的高姿态。我相信中非之间存在真正的友谊,不像传统殖民主义那样是建立在一种剥削的关系之上。但是传达这个友谊的方式似乎不太巧妙。

央视春晚这一场景的“刺眼”,在国际的眼球中一目了然,也似乎与中国官方一向强调的“一带一路”的合作互惠精神相抵触,但是,在多重工作人员和审核单位把关下,节目组似乎仍然对其敏感性全然“无感”,这让人不禁要问:国内的文化审美是否越来越与国际视角脱节?中国自诩的文化输出力是否远远不如经济的成长力?

《同喜同乐》是一个用中国语言讲的中国故事。从文化输出的角度来说,比起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更不讨好。参与的非洲表演者,可能碍于情面和中国在该国的影响力而不表示反对意见,但是从在中国的非洲同学会以及非洲人士向国际媒体的发言来看,他们觉得“非洲大妈”、“非洲猴子”和“非洲动物园”并不好笑。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在国内流传的不少“中国崛起”叙事里,“非洲”俨然已经变成“国际”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在一个中国崛起的语境里,国人和官方辞令经常把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当成中国与整个“国际”的关系,显然忽略了非洲之外的世界各国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这其中的危险是,认为“非洲模式”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让它也变成策略上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样板”,从而取代了国际关系互动的现实,如此的思维认为这个模式可以所向无敌、百战百胜。

这里面的误区是,把一些非洲国家对中国的认同,延伸为世界应该对中国形成的认同,因而当国际舆论产生对中国的误解或是质疑中国施展的软实力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非洲模式”背后的叙事,不论加上多少糖衣,还是硬生生地建立在一种“拯救”与“被拯救”的套路上。当我们批评殖民主义下文化霸权所塑造的“白人救世主”寓言时,我们更要警惕,不要落入“中国救世主”寓言的陷阱。

因为,当我们面对一个不需要被拯救的世界、或其他不需要被拯救的国家时,我们要讲的“中国故事”是不是会造成同样的效果?在那样的场景里,没有“施惠者”和“受惠者”的利害关系和舆论操控权,我们要如何传播真正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中国如何颠覆“白人救世主”的神话?我想,除了要自觉地避免一种建立在施舍基础上的国际观外,更要自觉地避免用一个“中国救世主”来取代有历史性错误的“白人救世主”神话。

为什么?因为我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能力创造出比“救世主”更有价值的“人设”。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Robert:思想与主义
2017: 南海: 中西文明冲突的焦点和火药桶
2016: 伊萍:从梁警官被判罪谈美国法律的种族
2016: 黑人议员及死者家属都一致要求重审重判
2015: 穷人该怎么办?
2015: 历史回眸:推翻大清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2014: 官媒微博纪念邓小平忌日 评论"全赞"引
2014: 漫谈中国特色反腐败
2013: 温家宝和王安石、商鞅何其相像也,提变
2013: 老视频揭穿:原来毛泽东不懂游泳,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