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转贴:那些在联合国里工作的上海姑娘
送交者: 求真知 2020年06月25日15:19:50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那些在联合国里工作的上海姑娘

文汇客户端 2020-06-22 


binary_middle.jpg

▲图中分别为蒋越乐(左)、陈莺迁(中)和周廷华(右)。|均受访者供图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直属联合国系统的联合国职员有34164人,其中中国籍职员为440人。在这为数不多的中国职员中,记者发现上海人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又以女性居多。记者分别采访了在联合国总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三位上海姑娘,其中两位是联合国职员,一位是常驻联合国记者,让我们听听她们有着什么不一样的故事。

周廷华:行走“尚书房”的小助理

1.jpg

周廷华是一位80后,在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担任助理。加入秘书长办公厅之前,曾在联合国新闻部、安理会和人道主义援助协调厅工作过。

周廷华小时候生活在上海黄浦区,高中零志愿跨区录取到杨浦高级中学读书。大学本科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在谈到对家乡的记忆时,周廷华一口气讲了很多:“小时候外滩石库门老房子木楼梯的咯吱咯吱声、摆渡船的汽笛声、外婆烧的腌笃鲜和梅干菜扣肉、豫园的九曲桥……”周廷华表示,喜爱家乡不需要理由,上海这座城市对不同文化和新生事物的开放包容度高,具有国际视野,张弛有道,还是要特别称赞一下。

疫情前,周廷华一般一年回国两次,“即使是半年回上海一次,也时常被上海的变化惊艳”。这些变化体现在衣食住行、生活观念、社会行为等方方面面,“渗透在上海的细胞里”。周廷华举例说,2018年末她回上海,刚出机场就体验了一把智能人脸识别通关。去年回上海时,还乘坐了清洁能源公交车,参与了生活垃圾分类,体验了旧城改造和老城厢文化保护。

周廷华24岁出国赴牛津大学读书,在英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学习生活过。目前定居在纽约已7年有余。周廷华认为,上海和纽约都是工作生活节奏快、包容多样的国际大都市,对于一个上海人而言,适应纽约的节奏并不困难。

周廷华目前在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的“大脑中枢”工作,她笑称自己被熟人、朋友称为“行走尚书房的小助理”。她工作的办公室每天会收到两三百封写给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幕僚长等联合国高级官员有关各种诉求的信函邮件。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快速处理这些文件,判断优先等级、写提要、分类,再分派到相关办公室处理。要高效完成这些任务,脑子中要有清晰的联合国系统组织结构图,对于哪个部门、办公室负责什么,什么事情应该由谁来牵头拟稿回应、谁来协助,都要做到了然于胸。周廷华不但要处理来自会员国、商界、学界、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发来的各种诉求,还要处理内部管理文件,内容更是非常广泛,从政局变化、维和出兵、会议邀请、气候变化,到高级任命、职员福利等等。

周廷华认为,世界正经历着全球格局的大变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最后表示:“在联合国工作,每天都在全球大棋局下见证历史,每个国家在棋局上相互关联又步步惊心。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

蒋越乐:向游客介绍联合国的“讲解员”

微信图片_20200622003101.jpg

蒋越乐是一名90后,目前在联合国担任新闻部助理、联合国讲解员,每天用中、英、法三种语言向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介绍联合国的故事和联合国的作用。从2018年入职到现在,她在联合国已经工作了两年时间了。疫情期间她的工作重心在维护联合国社交媒体账号和虚拟参观项目。

蒋越乐说,小时候她住在上海徐汇区,向阳小学、徐汇中学、位育中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都是她的母校。对她来说最怀念的是听到熟悉的上海话,和家里的老上海们唠家常。光明牛奶箱、三色杯、妈妈蒸的大闸蟹……很多上海的食物都让她怀念。最怀念的是以前外公接送她上下学的时候,在肇嘉浜路襄阳南路上一个老弄堂门口,外公会买给她最爱的葱油饼。“五毛钱的葱油饼现在可能找不到了,”她笑着说。

蒋越乐说,疫情前她一般一年回一次国,每年在上海的时间并不长,但每次都能长见识。家乡的发展速度和变化速度比纽约快很多,每年回上海都能看到新的变化。在她出国前,她的外婆还没有听说过手机网上支付,现在外婆每天出门买菜都用支付宝。

蒋越乐在本科学的是法语专业,大学三年级去巴黎交流了一年后,在父母的支持下,她来到纽约大学学习国际关系,如今在纽约学习、生活已经约四年了。她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认为这份工作很有意思。“联合国讲解员都是联合国对外形象大使,”蒋越乐说,“经过我们一个小时的介绍,游客可以了解到联合国在当今社会的使命,知道联合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我们的介绍如果可以影响到他们,哪怕只有一点点,或许有一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各自国家的决策者。”

蒋越乐表示,本科四年寒窗苦读和舞蹈队的艰苦训练磨炼了她的意志,也决定了她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联合国的舞台又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作为一名国际职员,她可能某一天会到世界的另一处,去为一件也许听着微不足道但也一定有意义的事情作努力。她对人生和世界充满期待。蒋越乐说,“未来也许就像我的名字一样,‘越乐’,意味着越来越快乐。我希望我们的世界能越变越好,这个世界上有一天可以没有战争发生,这是我的心愿。”

陈莺迁:喜欢“轧闹忙”的“三小时记者”

2.jpg

陈莺迁也是一位90后,目前是一家知名华文电视媒体常驻联合国的记者。疫情前经常早出晚归、身着大红西装、扛着大包小包,穿梭在纽约总部的曙光和夜色中,她在人群中的辨识度很高。疫情期间,她戴着护目镜、佩戴N95,穿梭在美国疫情“震中”纽约的大街小巷。她曾实地探访了纽约第一座临时医院,与第一位发明Sars试剂盒的病毒学专家对话等等。

在联合国警卫圈内,她的绰号是“三小时记者”。说起这个绰号的来历,陈莺迁有些小小的得意。“我每年报道9月的联大都是早出晚归。有一天大概早上6点我就到联合国,平时一脸严肃的警卫惊讶得问我,‘你不是3小时前才离开吗?’”陈莺迁笑着说,“没想到,从此这个绰号就这样流传开了。”

陈莺迁中学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1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提前保送录取,之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攻读新闻硕士和纪录片。2015年毕业后加入一家美国知名电视媒体实习,2016年加入现在就职的华文媒体,担任常驻联合国记者。

陈莺迁坦言她并非一个恋家的人,每次回国、回上海都像蜻蜓点水一般,因此记忆深处的上海还是她小时候的模样。对陈莺迁而言,上海是早上6点就开张的热气腾腾的生煎铺子,是地铁口挎着小竹篮编扎栀子花的阿婆,是邻居家飘来的红烧带鱼的香味。“亲和、包容、生机勃勃,是上海的名牌,也是上海人的特质,”陈莺迁说,“一直到现在我都喜欢‘轧闹忙’(凑热闹),尤其是碰到大新闻,我就像全身一秒快充完毕一样精神抖擞,这可能是上海人的天性。”

孩提时的陈莺迁向往要成为一个“故事家”,像桥梁一般连接和传播不同文化。从上海到纽约的这段历程,正开启了她“讲故事”的逐梦之旅。“在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里长大,到了纽约无论读书还是工作,我都能很快适应,”陈莺迁说,“完成一篇篇的新闻报道,并不是我做记者的初衷,将上海和中国的文化名片递往世界,是我最想讲好的故事。驻外记者既是见证者,也是改变者。中国观众可以从我们的报道中放眼世界,而国外的社会也从能这里了解中国。”

陈莺迁主持报道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2016年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等重要新闻事件。她曾三次采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并对第74届联大主席班迪、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罗素、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波科娃等进行过独家专访。她故事的主人公并不只局限于“大人物”。陈莺迁说:“世界上从不缺乏大人物的声音,而小人物的记忆却一直缺席,我希望能和时间赛跑,用镜头记录下‘小人物’们具体、鲜活的故事。”

作者:文汇报驻联合国记者 贾泽驰

编辑:吴姝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0)
0%(0)
  吹了半天就是三个美国女人嘛  /无内容 - 叽叽喳喳 06/26/20 (54)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9: 新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必经之路。
2019: 毛死后地球不转了么?
2018: 习主席反贪灭异己,经济下崩,重回割资
2018: 中共和平分裂畅想曲
2017: 郭文贵背后的势力是谁?
2017: 七律 垂帘听政
2016: 大结局来了?中南海空前分裂 多领域“
2016: 支持英国举行第二次公投。
2015: 部分中国人的价值伦丧与逻辑混乱
2015: 马悲鸣:再说六四武装平暴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