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陈晋演讲:毛泽东的读书与政治(图) 2014-08-03 1
送交者: 乐圣 2014年08月02日21:19:34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陈晋演讲:毛泽东的读书与政治(图)

2014-08-03 10:16:12  来源:乌有之乡网刊  作者:海空
点击:1439   评论:3(查看)
分享到:3

陈晋演讲:毛泽东的读书与政治

 

海空  整理

 


▲ 演讲会场1

 

2014727日下午3点,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同志应邀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一届二次理事会作题为《毛泽东的读书与政治》的演讲,受到大家好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对陈晋作了介绍和对他的演讲作了精彩点评。 

 


▲ 演讲会场2

 

刘润为会长介绍陈晋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主持

 

 

 

陈晋同志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著作等身。在当前,在研究毛泽东这方面,是最有研究权威,成果最丰富的专家。也是我们党内最年轻的一位理论家。今天他给我们演讲的题目是:《毛泽东的读书与政治》。

 

陈晋演讲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在演讲

 

 

 

很高兴来跟大家交流我在研究毛泽东读书上的新的体会。

我讲这几个部分

第一,是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看法,到底有什么特点

第二,毛泽东的阅读历史的一个概括

第三,毛泽东的阅读和他的政治领导方法

第四,毛泽东的阅读和他的个人魅力。

 

第一、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把毛泽东叫做读书人?这好像是一个不是特别严肃的提法。我们都知道,我们党对毛泽东的评价和定位是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这是最近,就是去年1226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新的定位。他所有的成就从哪来?我觉得,无非就是三方面就是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再就是从书本和阅读中来。

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那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非常罕见。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是我们的开山老祖,但他们的革命实践毕竟有限;列宁是在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都非常卓越的,也是我们的老祖宗,但是他的时间跨度有限,特别是面对社会主义新问题,他思考得比毛泽东要短一些。除此之外,古今中外的所有的大人物,像毛泽东那样以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非常罕见。读书,对一般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选择,或者为了工作需要而读一读,或者为了满足兴趣需要而读一读我们是搞研究的,是从职业需要去读一读但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也不是简单靠兴趣和工作需要来支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判断:就是读书,对毛泽东来说,是一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

我们最近出了一套书,叫《毛泽东读书集成》。从毛泽东一生阅读的书当中选了一千多种,标准就是他的理论、谈话、文件、著作当中,第一,引用过第二,评论过,第三,某些观点发挥过编了一部大书,238卷。按类划分,分为11类,就是一个图书馆学的基本分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读这么多书的人怎么能成为一个政治领袖,他又是一个怎样的政治领袖呢?

我们党内领导人有很多种类型,有人说你能不能简单地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类型作个区别,作个分析,看他们有怎样的领导特点。我说这个东西,写一本书也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他们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但是要从阅读的角度,或者从思想方法、领导方法这些角度来作区别的话,我们会打一个比方。假设有一天上帝对他们说,你们都不能够上班,不许工作,那么看看这三位伟人将选择怎样的休闲方式。

我们知道,领导干部工作状态都差不多,无非就是看材料、批文件、找人谈话开会调查研究,等等,都差不多。要看一个人的文化本色,一定要看他的业余时间干什么。那么他们会干什么呢?

毛泽东毫无疑问会去阅读。我们知道毛泽东读到什么程度呢?这就是毛泽东的床,俯拍的,一半是书,一半是睡人的。这是他去世后原封不动的。他的卫生间专门放个凳子放书,小饭厅的桌子上都是书,而且毛泽东逝世后,在他的住所,清点他的图书有多少呢?九万多种,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一个小县城的图书馆的藏书量。

周恩来会干什么呢?他头天晚上就会对邓颖超说反正明天上帝放我们的假,我们就请一些赵丹这样的人到家里来做客,快快乐乐地度过一天。

邓小平会怎么选择呢?邓小平就没有选择,但他有选择的条件只要跟家人在一块,干什么都行。

这三种业余的休闲方式,背后传达的文化色是什么呢?

一个沉湎于书本的人,很可能就是上天入地、大悲大患、天马行空、寻求终极关怀的人站在此岸构想彼岸的人。一个一旦有闲暇,就愿意在朋友当中快快乐乐地度过一天的人,像周恩来,他就可能属于乐于或善于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中去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一个一旦有闲暇,就和家人在一起的人,他可能就属于渴望着而且善于像老百姓那样,平平实实地追求一种生活本色的人。这三种文化底色在某种程度上很能够经典地投射出三个领导人不同的领导方式。

 

一、毛泽东的阅读具有如下特点:

 

1毛泽东的阅读重点非常鲜明。

毛泽东阅读了那么多书,有没有阅读重点呢?毛泽东的阅读重点也是非常鲜明的。我觉得排在前三位的是:第一,马列主义,马恩列斯的著作第二,哲学像毛泽东这样喜爱阅读哲学书籍的人,在党内不多,他从年轻时就喜欢哲学。对西方哲学,他最喜欢的是德国哲学,还有英国哲学。第三,中国的文史。毛泽东的11大类,是博,重点是马列主义、哲学、文史。

 

2毛泽东的阅读,除了广博有重点外,还偏、深。

 


 

他特别有兴趣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的书,比较注意其中一些琐细的观点。这也是他一个很大的阅读特点。如,他读三十年代英国一个很有名的科幻作家威尔斯的科幻小说。193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斯洛采访时就在他的谈话中引用了威尔斯在《星际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中的观点甚至包括苏联威廉斯的《土壤学》。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了一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实际上我认为,他这个农业八字宪法,就是阅读《土壤学》以后得到的启发。甚至到最后,他又读到了气候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1963年,跟钱学森和竺可桢谈话时,说我的农业八字宪法还可能不全面,我读了你的《物候学》以后,我感觉到要使农业增产,农作物要种得好,恐怕还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光”,一个是“气”就是阳光和气候。这样,农业八字宪法实际上发展成农业十字宪法。

再就是他阅读得也很偏。他读《红楼梦》,不仅读这本书,而且还读一些研究《红楼梦》的著作,读《红楼梦》的一些考证。周汝昌有一本书叫《红楼梦新证》,里边考证到一个“胭脂米”,毛泽东就想方设法要去弄清楚这个“胭脂米”到底是什么米,花了很多时间去考证。还《何典》这本书,也很用心去研究。

 

二、毛泽东的阅读时间的问题

 

毛泽东一辈子真是一刻不能无书,而且确实是活到老读到老。他在延安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他一生实践了他说的话。

我们不说他晚年眼睛不好,1975年的时候,眼睛看不见,专门请北京大学的一个讲师来念给他听。我们来看看他临终之前他的护理记录。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197699零点10分逝世。97号晚上到98号晚上护理记录调出来一看,你会发现,在这一天,他的阅读状况是怎样的。我们作了一个统计。最开始,是一会儿昏迷,一会儿清醒,当时他全身插满了管子,有氧气管、输液管、导尿管等等。这一天,毛泽东一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看了11次,总共的时间加起来是两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阅读,是98号下午437分,此后,他基本上眼睛不大睁得开,长期处于昏迷了。过了7个小时以后,他就去世了。所以他真是活到老,读到老,而且是读到去世恰恰说明,阅读是他的精神存在甚至是他的生命存在的一个见证。

 

三、毛泽东是真读真学,不是装样子

 

我比较有感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文化水平确实是大幅度提高,动不动就是硕士、博士,哪怕不是第一学业,也跑到中央党校去拿个博士,但是真到党校去读的时候,我觉得他并不是真读真学,好多都是应付。毛泽东作为一个读书人,他是真读真学他是发自内心地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只有有这种渴望,他才会用脑子去读,去想,去思考。

 


 

毛泽东的真读真学,可以看出来,其特点是:

1经典的和重要的书,他反复读。

你真正要掌握一些东西,从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段,在不同的环境去读它,获得的启发是不一样的。

毛泽东对经典的著作,他真是反复读,例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红楼梦》这些书,他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像《共产党宣言》,他自己说第一次读是1920后来在大革命时期,他反复读,这就不用说了1939年底到19401月上旬,他写《新民主主义论》期间,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去看他,他谈到读书很重要,告诉刘英,我写《新民主主义论》的过程中,光是《共产党宣言》就读了一百多遍。我这一生,遇到问题就翻《共产党宣言》。像《国家与革命》,他第一次是1925年读,到晚年,他印成大字本来读。包括《共产党宣言》,他觉得光是读中文版的还不过瘾,到1956年的时候,他读英文版的,同时专门找来一个懂英文的人给他讲解他自己读完以后,他经常还在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上写下一些批注。到晚年,他把《共产党宣言》印成大字本来读,最晚的一个批注是1972年的。甚至包括一些对革命家、政治家来说不大重要的《红楼梦》,他也是反复读。我们查到的毛泽东第一次读到《红楼梦》或者第一次在笔下出现红楼梦的语句,是1913年,他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书的时候写的一个笔记。1954年,毛泽东就读了5遍《红楼梦》。毛泽东还要求中央高级干部读5遍《红楼梦》。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反映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社会关系甚至包括某种土地关系。读了《红楼梦》,就对封建社会了解很深。

 

2相同题材的书,他习惯把不同的甚至观点相反版本对照起来读。

 


 

比如《拿破仑传》,他就把英国人写的、法国人写的、苏联人写的同时借来看。再比如他要研究屈原的《楚辞》,195712月,他一下子找了十几种《楚辞》的注释版本对照读,他每句话都要琢磨它的解释。为什么这样?这就不是一般的阅读了,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种研究了。同样一个哲学命题,同样一个政治命题,他很注重看反面人物或者站在自己立场对立面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毛泽东真读真学最根本的特点,我认为还是他不是为读而读,更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坚决反对教条主义,而且讲一定要创造性地阅读和运用。

 

四、毛泽东的阅读,注重讨论式阅读。

 

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一师上学的时候,就组织了读书小组,每天晚上到一个老师那里讨论。在延安的时候,为了读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专门组织了一个战争的研究会,每个星期在他的窑洞里讨论一次。后来他写《论持久战》,与他读《战争论》有很大关系。

1959年底1960年初,为了研究和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他专门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到杭州、广州、上海阅读。

 

五、运用很重要。

 

1930年红军打长沙,前线指挥林彪也读了点书,他打不下来。敌人的工事很坚固。林彪在《东周列国志》里读到过使用“火牛阵”,他用了,可是没成功后来毛主席说,古代的“火牛阵”,面对的是冷兵器,咱们现在是热兵器时代,有壕沟、电网、子弹、炮弹,你简单地运用就不行了;第二,即使在冷兵器时代,也不能让牛单兵作战,真正 的“火牛阵,应该是四条牛一组,每组牛的肩膀上、脖子上,用大木杠横着绑在一块,这样冲到敌人面前,它就不会害怕了,即使害怕想拐弯,也拐不了弯。这就是同样一个知识,在实践当中运用的时候,怎么去运用的问题

阅读这个东西,不是说阅读越多越聪明。阅读主要是获取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转换,从智慧到实践又有一个转换。毛泽东的阅读,特别善于这些转换。

毛泽东认为阅读如果不用,还不如不读。反对考试死记硬背。有一次李讷考了三分,毛泽东说三分就够了,多一分都是多余。三分相当于现在的60分。

 

第二毛泽东的读书历程

 

毛泽东的阅读,应该说很难分阶段,但大致看,毛泽东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前,他的阅读,就是一条,他自己说的:“读书要为天下奇!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

毛泽东有个外号,叫“毛奇”。关于这个外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有人说他崇拜德国军事家毛奇(翻译名),所以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还有种说法,毛泽东老说“五奇”,“读书要为天下奇!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所以人们把他称作“毛奇”。但不管哪一“奇”,这里边特别是“读奇书”、“成为奇男子”是第一个条件。他原来热爱读书,就是为了“寻北”,读到马克思主义,其中就有《共产党宣言》,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早期读书的一个特点。

 

一、毛泽东学生时期的阅读

 

毛泽东学生时期所读的书,主要是传统的文史典籍,近代以来西方的著作。我们有个印象,认为毛泽东西学知识不牢,或者读西学比较少,这个我们要澄清一下。毛泽东读西学不少,西学当时也叫新学,是他们那代学者里面的“奇书”。毛泽东在对斯洛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谈到的第一本书,就是《盛世危言》。在西学里边,毛泽东喜欢三类书:第一类是西方的哲学第二类西方的自然科学第三类法国近代史。

 

二、毛泽东土地革命时期的阅读

 

毛泽东觉得读书最苦闷的时候,是土地革命时期。

到井冈山以后,他特别苦闷。苦闷到什么程度?没书读,憋急了,有时打下一个土围子,他就去地主家看有没有《三国演义》,对方说,没有了,都被你们烧了。这事给毛泽东启发说我们以后打下任何地方,报纸、杂志、书籍,要保护好。

后来1933年,打下福建漳州,他到漳州一个中学(陈嘉庚支助办的)图书馆去挑书。其中有两本,当时给毛泽东解了渴。一本是列宁写的《两种策略》,一本是列宁写的《派幼稚病》。他读了前一本,推荐给彭德怀读,并说此书要是在大革命时读的话,就不会犯错误。读了后一本,他又推荐给彭德怀读,并告诉彭德怀:你看看以前送给你的一本书,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看看《“派幼稚病才会知道,与右同样有危害性。这两本书,应该说对他反思大革命到当时我们党的一些政策真是起了大的作用。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阅读,毕竟比从苏联回来的那帮理论家和在中央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者要少得多,所以博古、张闻天、任弼时,一的人到中央苏区,来一波人就整他,最后干脆把他的军权也弄掉了。他们说毛泽东的思想“土”、“右”,是实用主义,没有原则性而恰恰那些人是极左,是教条。

我们党当时确实有股风气,你理论水平不高,说把你打倒就打倒。我们的党当时是靠主义靠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它有这个特点。这就可以回答为什么从苏联回来的那些年轻的人官会那么高。

一直到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毛泽东复出的时候,按道理,你左的那套不行了吧,应该服毛泽东了吧,可是不就在那个会上,别人对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说没理论,就照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那算什么理论呀?言下之意就是说毛泽东理论水平不够。

 


 

三、毛泽东延安时期的阅读

 

到了延安以后,毛泽东的阅读达到一个高峰期,读的书很多。他20年不写日记,193821日那天,他想起来,我要开始写日记了。他写的日记,实际上就是读书日记。哪天读了什么书,哪天没有看书,他都写上。延安的阅读,对毛泽东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延安的阅读,是毛泽东完成了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从政治领袖到理论权威这两大跨越。这个很重要。

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复出,政治上,他还只是诸多常委之一,还不是党的一把手,党的一把手是张闻天也不是党内军事上的最高指挥官,党内军事上最高指挥决策者是周恩来,毛泽东是帮助他下决心的人。当时是这么一个分工。

到了陕北,毛泽东开始通过阅读,发表了很多重要的著述,如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哲学上,有矛盾论实践论》;军事上,有论持久战》;政治上,有《新民主主义论》文化上,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都是反映毛泽东思想的一些经典位置的著作。甚至经济上,他还有一个关于西北经济工作会议12万字的报告。正是因为写了这些书,发表了这些论点,创造了这些理论,大家全部都服了。

刚到陕北的时候,毛泽东不是以理论见长的人当时陕北的男女比例181,女同志都很高贵都是抗战开始以后从大城市去的中学生、大学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时找朋友,好多男同志都是长征过来的老干部,文化水平很低。一般来说,女同志很俏,相互之间交流找朋友找对象的经验她们创造出四个标准:1、要有王明的理论;2、要有博古的口才;3、要有周恩来的风度;4、要有毛泽东的实际。当时毛泽东的特点是实际。

毛泽东创造那么多理论以后,吴玉章在他的回忆录里面有一个非常精到的分析他是这么说的:“《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他说:“虽然遵义会议从组织程序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并不十分巩固。许多来自各地的革命家自觉不自觉地将毛泽东看作是革命的后来者、小字辈。喝过‘洋墨水’的教条主义者们认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内心并不服气。《论持久战》的发表,毛泽东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娴熟运用和对抗日战争的透彻分析,征服了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心。全党感到党十多年曲折斗争的历史,终于锻造并筛选出自己的领袖。这种感情上对毛泽东领袖地位的认同和拥戴,与一般的组织安排绝不可同日而语。”

吴玉章的回忆,是有佐证的就是中央领导人在会议上讨论的发言。陈云在1941年中央书记工作会议上说:“过去我认为毛泽东在军事上很行。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以后,我了解到毛泽东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任弼时说得最有意思,最坦诚。因为1931年底,他到了苏区以后,在批判毛泽东的一个会上,他说:“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任弼时1943年在中央高级学习组上说,1931年我到中央苏区,认为毛泽东“有独特见解、有才干”,但“在思想上‘存在着狭隘经验论,没有马列主义理论’”,“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认识到他的一贯正确是由于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服了。

正因为这些阅读带来的理论创造,使毛泽东在193810月的六六中全会上成为了我们党的政治领袖然后紧接着通过两三年的延安整风,使他成为我们党的理论权威。成为理论权威,就是精神领袖了。

说我们党在延安的时候成熟什么叫成熟?一个党有了自己的理论,有了存在或者代表这个理论的人格化的形象毛泽东,这个党就成熟了。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靠主义靠理论凝聚起来的,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自己理论的代表人物,那是很危险的事永远跟着别人走。到了这个地方,毛泽东思想横空出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了理论的凝聚力,那么,这个党的成熟和发展,都在预料之中。

毛泽东延安阅读,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两个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对立统一。他从此以后,看问题,办事情,特别注意这两个问题。

我认为实事求是,就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句话就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仗要一个一个地打。这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很精髓的东西。再一个,就是对立统一,就是辩证法。

 

四、毛泽东建国后的阅读

 

毛泽东建国后的阅读,我举了一个我们的老主任逄先知(当过毛主席的图书管理员),他的笔记本上记了一件事,就是19591023日毛泽东要外出,开了一个外出要带的书单。这个书单里,直接写出书名的书籍,有十多种马列著作,有十五种中国哲学和佛教著作,还有十余种中外近现代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有17种古代文史著作还有相当多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书,其中包括一本《怎样造锅炉》。只列作者没列书名的,有王夫之的书黑格尔的书费尔巴哈的书欧文的书傅里叶的书,甚至包括郭沫若的《青铜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每次外出,都带一些书,放在专列上。到晚年,重点是两类:一类是马列,30本马列的书再就是古代文史。还有一些是新翻译过来的西方的书特别是晚年读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年他读过,晚年印成大字本再读。特别是晚年他读文史的书,特别反映出毛泽东晚年的思想情感和他的忧虑所在。

 

五、毛泽东晚年的阅读

 

他是1975721日做的眼科手术,因为他眼睛得了白内障。在这之前,他是请人帮他读。后来他下决心干脆摘除白内障。做完手术第二天,他就急着把纱布打开。大夫伸出五指,问他看不看得到,他说看得到。之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可以自己看书了。

当天晚上,唐由之在外面值班,突然,里屋传出嚎啕大哭的声音,唐由之吓坏了,里面没放电视,不像电视的声音,就主席一个人啊。他赶快跑进去一看,主席坐在那,捶着沙发在哭。唐由之吓坏了,赶快把毛泽东扶到床上,说你刚做完手术,眼泪会使眼睛感染。把主席安顿下来,他出房间时,看到沙发下面掉了一部大字本的书——南宋词人张元干写的《贺新郎》。“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就是这样悲壮的诗句,触发了毛泽东对中国发展的忧患。另外,南朝庾信写的《枯树赋》也是一首令毛泽东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的作品,晚年也是读了老哭。毛泽东曾专门考证过《枯树赋》里面的词句,比较各种注解,每当读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总是老泪纵横。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呢?英雄老年,他确实有很多未了的事,壮志未酬。

毛泽东的心态变化是怎样的?19721971年,那时候心态变化还不是很大,尽管出现了林彪事件。从1973年冬天开始,心态开始变化了老是觉得有许多未了事,在自己手里办不了啦。所以晚年他读文史,这方面考虑得还真是不少。所以我们概括为:当他读这些书,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与毛泽东晚年的思绪、心境有关。诗、词、曲、赋中关于政治、社会、理想、现实、壮志、暮年的描写,亦真亦幻、美妙绝伦,在毛泽东的感情世界中掀起了巨大波澜,也许毛泽东能够从中寻求到一丝心志的勉励与抚慰。

晚年毛泽东阅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研究拿破仑的战略思路。一方面,他读文史,感情郁闷,同时,他又研究国际战役,研究拿破仑。1975年,他接见外宾,谈拿破仑的战略,不下23次。

 

第三、毛泽东的阅读和他的政治领导方法

 

编书、荐书和讲书,是毛泽东习惯使用的领导方法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编书、荐书、讲书,前提都是读书,而且只有精读之后,才能去编,去荐,去讲。所谓这种领导方法,实际上因为毛泽东是政治领袖,又是读书人,两种身份的结合,自然引出一些特殊的政治领导风格和工作方法。他把书作为动员和宣传工具,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体系的工具,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党重视学习,是从毛泽东开始。后来从延安开始,我们把全党办成大学校。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一个口号。

那么学习应怎么学?毛泽东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能够自己去编书,自己去荐书,自己去讲书。在他看来,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鱼直接给别人还不如交会别人捕鱼的方法,给别人捕鱼的工具。学习就起这个作用。

 

一、毛泽东编书

 

毛泽东一生编书,是编了很多书,我们中央文献研究室这个事业的创始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在延安编这本书,一下子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事业,就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在这之前,农民运动,他编农民运动图书;大革命,他当国民党宣传部长,他编国民革命宣传图书;延安时期,也编了很多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编《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高潮》。这样的领导人很少见。他开始编了一本,发给中央委员们看。他是怎么编的呢?他是把各个省报来的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中各种典型材料从中选出100多篇,然后改每篇的错字,给每篇写序言,然后给全书写序言。后来,发给中央委员后,他们说,这些旧的东西我们还有新材料,各个省都想把自己最新的创造收上来,就跟主席说,我们还有新材料,是不是重新编?毛泽东说,你们先学学吧,然后把新材料报上来,我再看。毛泽东于是又重新编。把过去编的去掉了一些,又选了一些。选了104给每篇写序言,改错字还改不好的题目最后编成《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是怎么改的呀?自己改,没用助手。在北戴河,呆了一个月自己成天看成天写。现在的领导,不说是中央领导,就是一个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要他去干这事,他绝对不干。而毛泽东能编出来,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

 

二、毛泽东

 

荐书。

毛泽东在各种会议上,公开向领导干部们推荐很多书。毛泽东在公开场所,会议上,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书,给领导干部看。针对性在哪里?往往反映他要解决什么问题,他发现了什么苗头,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比如说,195811月,他发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有人要否定商品经济,否定交换,对农民吃大锅饭以后,完全搞平均主义,无偿地调拨各生产队的粮食、人力。他觉得这不好。他就在郑州会议上推荐,在武昌会议上推荐,在上海会议上推荐。推荐过《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么容易吗?不容易。看看马恩列斯是怎么谈共产主义的。什么叫共产主义?再推荐苏联的政治经济学,还有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论》,那里面是怎样谈商品的。还推荐什么呢?到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他推荐高筑墙  刘邦,等等。他要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他私下里还向一些人推荐,比如向陈毅、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他们推荐。文化大革命中,他私下里向李德生推荐读《天演论》和《读史方舆纪要》。

 

三、毛泽东

 

讲书就多了,在一些大会上把一些书的内容真真切切地讲出来。

比如,他在成都会议上,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讲了三个半天一章一章地讲。讲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乱思想,读这两本书,就可能得以澄清。这是他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的批注。

 

第四,毛泽东的阅读和他的个人魅力

 

最后,我简单说一下毛泽东的阅读和他的人格倾向,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就讲两个例子说一个人内心强大、内心充实以后,他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魅力。毛泽东因为他的阅读很广,他确实是一个读书人,所以说建国后,他跟前清遗老的关系,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关系,跟辛亥革命元老的关系,他可以跟达赖班禅谈佛经,跟张志钊谈他那套逻辑学谈柳宗元,他能通过这些方式,使统战工作深入人心。他自己通过阅读以后,胸中有轮日月,很明朗,表现出来那种魅力,发散性和气场不一般。比如1939年,美国记者斯洛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谈了一个晚上,早晨出来他跟翻译说,我看见了一个走在时间前面50年的人。谈了什么,谁都不知道,因为没有记录,但这个记者确实是发自内心地说他看到了一个走在时间前面50年的人。

到晚年了,197611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丽叶·尼克松和他的女婿进中南海见毛泽东朱丽叶后来回忆,我进中南海以后,被工作人员引到一个硕大的房间里,灯光有点灰暗因为毛泽东晚年眼睛不好,怕刺激,所以灯光都调得比较暗。再加上毛泽东晚年特别爱看红颜色的东西,窗帘是红的,地毯是红的。朱丽叶说我进了这个屋子后,打了个招呼,没有声音。毛泽东就靠在沙发上,也不说话。她就想看看这个被称作世界传奇人物的毛泽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她想看清楚。按外交礼节,应该是她手里拿着尼克松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交给毛泽东。但她为了看一下毛泽东到底长得怎么样,就自己站起来,走到毛泽东的沙发跟前,先瞪着眼睛看毛泽东。她说我刚看一会儿,毛泽东突然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在欣赏一张大中华的脸?她说这一句话就把她镇住了。她说,这样一个老人,思维如此之敏捷,而且语言是如此之幽默,很自然所以她出中南海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看到了一个里之外都可以呼吸到他的个性的人。这是个空间,前面的是时间。这时间、空间,就是一个毛泽东的气场,就是一个大政治家大读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么一个特点。这是毛泽东阅读给他带来的个人魅力。

 


 

读书,是获取未知的知识,提升思想的境界。总之来说,毛泽东的阅读,是把读书作为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表明未知的东西对他有一种极强的诱惑,要以有涯之生尽量包容、填充那未知的空间。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心灵对话、思想交流在对话和交流中,除了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外,还会实现只有读书人才乐于寻求可能获得的心理期待、智慧愉悦和审美满足。读书,毛泽东激励和营造的一个胸中日月,这个胸中日月通过他实践行动激励和创造一种人间天地。总之,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毛泽东当时喜欢读的书,和他强调必须读的书,以及他发表的有关评论,我们很难一一地去对应和按图索骥,但是,毛泽东讲读书之重要,体会毛泽东读书、编书、荐书、讲书的故事,主要是领会他的阅读理念和精神。对任何人、任何政党来说,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不仅是习惯和要求,还是一种责任。

 

刘润为点评:

 

陈晋主任的演讲,史料详实,内涵丰富,逻辑严谨,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我们生动还原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的场景,和毛泽东作为一个读书人这种儒雅的形象。这就从文化层面让我们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毛泽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红色文化的自信。让我们在会后再反复咀嚼、消化吸收,从而使陈晋主任的演讲变为我们自己内在的精神食粮……

 

【乌有之乡重点文章推荐】

揭开老榕长期网上播报“阿拉伯之春”的幕后 - 乌有之乡网刊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4/08/324993.html

昆仑岩鼎力推荐周新城檄文:改革必须巩固和加强基本经济制度 - 乌有之乡网刊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14/08/325026.html

周永康案发后:人民网与澎湃演双簧 - 乌有之乡网刊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14/08/325018.html

 

公知圈内讧:赵楚与笑蜀大战 互揭老底 - 乌有之乡网刊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4/08/324998.html 

探寻老榕那含糊其辞的三年经历(1989年—1992年) - 乌有之乡网刊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4/07/324938.html

五问张启发:追责转基因大米泛滥的违法事件 - 乌有之乡网刊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ehui/2014/08/324946.html

警惕反共势力借助周永康案兴风作浪 - 乌有之乡网刊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14/07/324922.html

 

    望得到更多优质资讯,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关注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微博(http://weibo.com/1036292481/profile?topnav=1&wvr=5&user=1)。订阅方法:可拿起手机直接扫描二维码添加,或直接输入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号:wyzxwk085

 

qrcode_for_gh_d3d032330b2f_258.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共有3条评论(查看
请先 登录 还没有注册?一键登录
  • 黄瓜2014-08-03 11:41:05
    左派势力是一群自私自利嗡嗡乱叫的无头苍蝇,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没有理性理智的辩证思维,知识浅薄,思维单一、固执。左派势力能不能完整、全面、准确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你们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让人民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具体措施?看看是否符合大多数人民意愿,不要整天嗡嗡乱叫,有扰民卖拐之嫌。
    回复 支持[1]  反对[0]
  • 海外毛派2014-08-03 11:38:24
    毛主席是中华民族全方位的精英。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领域无人可比。毛主席同时是在实际斗争中确立的领导地位。仅读书方面就让那些靠写报告,写汇报,拍马屁上来的想与毛主席并肩的小丑们无地自容。
    回复 支持[2]  反对[0]
  • 萝卜白菜2014-08-03 11:00:24
    东北大米,新疆棉花都是毛搞的。农村承包只是解放了劳动力,不是解决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还是毛解决的,华国锋时期基本解决了吃的问题,华再延续几年会彻底解决。现在农村种田的都是老弱病残,劳力大部分外出打工了。解决吃饭问题有几个方面:一是优良种子。1972年袁隆平解决了良种问题,李振声解决了杂交小麦问题,但大面积推广有一个过程。二是种植面积。毛泽东时代开荒最多,水利建设最多。种植面积是毛泽东扩大的,梯田是那个时候大规模兴起的。东北大米,新疆棉花都是毛泽东派军人王震带头弄的。三是农村机械。毛泽东时代有农业机械局,现在没了。农业机械研究在毛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直至现在还是在毛时代基础上发展了农村机械。四是农药化肥。农药化肥这两项都是毛泽东后期才发展起来,大面积应用是毛泽东去世后。五是农村劳动力。集体劳动力在毛泽东后期出现过剩,主要劳动力还是在农业上,一部分分散到集体企业。邓后农村劳动力主要是留守人员了,实施大规模农业已经完全没有可能。综上所述,毛泽东才是真正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人,邓小平只是提捡了一个大便宜。
    回复 支持[2]  反对[0]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给反毛泽东、反新中国的人士分分类
2013: 读梦客“习近平玩残薄熙来又如何?”后
2012: 胡锦涛的井岗山之行决定了薄熙来命运。
2012: 日本进入失落第三十年 中国用经济力量
2011: 66请进给你支一招
2011: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玄机何在?
2010: YDX: 方舟子攻击钱伟长太过分
2010: ccpccp: 谈谈“有钱人的民主”
2009: 父母离婚没钱供贺梅失学(图)
2009: 申时行: (社论) 南昌起义是民族解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