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關係什麼時候開始逆轉?
送交者: 陸小民 2017年07月13日08:45:27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請注意, 逆轉的意思是從好變壞, 不是日本人說的“giaku dian”,日本人亂用中文,把那個當成反敗為勝的意思。而由於台灣人跟着日本人屁股後面瞎哄哄,尤其在打棒球時候經常使用, 大陸竟然也有人跟者這樣用了。實在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曲解。

文歸正題, 什麼時候印度和中國的關係開始逆轉的呢?

其實,中國和印度建國時間差不多,大約都在1949年,印度可能還比中國早一點(具體時間懶得查)。那時候中國和印度都是世界上具有古老文明國家, 印度說不定比中國還要老一點,中國的佛教還是從印度傳來的。而且另一個共同點就是兩個國家都是國窮人多。

中國嘛,大家都知道, 從清朝後半期, 外國勢力入侵,主要是英國,加上法國, 德國,俄國, 日本,美國等等,而印度好一點,就是英國一個,一個是全殖民地, 一個是半殖民地,中國人有自己的政府。結果卻沒什麼大不同, 雖然有些人說外國殖民主給殖民地帶來了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但是印度和中國卻依然貧困如洗,好像殖民宗主國帶來的先進思想和技術不管用, 或者他們帶來的東西少,拿走的東西多得多?有人說殖民宗主國帶給殖民地人民的就是思想,拿走的卻是資源。

據我的記憶,那時候印度和中國的GDP大約都是300美元左右(最近看到文章說只有各60美元)。兩個國家獨立後關係還不錯, 包括導讀上一片文章上報道的周總理訪問印度時的照片顯示的那樣。但, 中國和印度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間隙?據我的記憶是從1956年雅加達不結盟會議時候發生, 據說,尼赫魯對周總理有些傲慢, 事事以導師自居,把周總理當成小學生,引起了中國代表團和周總理的不滿。嫌隙由此而生。

以後,印度支持西藏的達賴集團, 為達賴逃出國提供條件。據說根據印度的想法, 西藏應當成為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緩衝國,西藏應當獨立, 中國和印度沒有直接接壤。因此,印度在中國軍隊進軍西藏, 達賴集團出國一事上和中國發生矛盾,終於在1962年因為邊界糾紛發生了激戰,以至於印度被中國打得大敗,留下印度幾代人心中的仇恨和遺憾。那時候的情景我還記憶猶新,可能全世界主要大國都支持印度, 包括蘇聯, 美國甚至揚言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 如果中國不撤兵的話。

開戰以前似乎形勢和現在也很像,印度兵強馬壯,人多勢眾, 大有踏平喜馬拉雅山的感覺。中國這現在也差不多,沒什麼宣傳。但那時候中國的軍隊從解放戰爭中過來不久, 部隊的戰鬥力很強,指揮系統也很厲害, 還有中央的老毛指揮若定。

記得當時一隻中國穿插部隊,兩,三個連的兵力,得到的任務是繞到敵人後方, 在某個山口阻截撤退的敵人,要把敵人包餃子。沒想到跑的太快,已經跑到印度的平原地帶,前方也看不到什麼敵人,哈哈,再往前走就是印度的首都德里,前方已經沒有敵人重兵,而且印度軍隊前方一旦潰敗,所有軍隊如鳥獸散,打到德里應當不費吹灰之力,嘿嘿!

印度軍隊抄襲英國軍隊的建制,官兵之間壁壘森嚴, 一個連長就要有專門的大師傅,傳令兵,警衛員,據說還有專門的隨軍妓女專門伺候連長入寢,哈哈, 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是那個時候聽說的。

我的看法, 中國和印度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雖然我的認識和中央的看法有所不同。矛盾是什麼?中國和印度都是發展中國家,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基本相同,兩者之間沒有互補性,這個和中美, 中日完全不同。而且一個問題是中國走在了印度的前面,中國的發展比印度快了20年,印度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堵住了印度的發展的路。

我不由得想起萬維網上左右派的爭論,有派們抹殺中國的高速進步,而印度人卻看得清清楚楚,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右派們的腦殘,不信你們找印度人好好聊聊?一些極右派的腦殘們,實際上成了阻礙我們國家發展的障礙物, 成了世界各國反動派反對中國的小幫凶,可憐,可恨,可悲!

中國發展的如何?不要問自己, 問問印度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常設仲裁庭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次執行過仲
2016: 直言:中美是否會有一戰?
2015: 老帽和新帽要選那誰誰
2015: 來了同學還是貼點吃的吧
2014: 雅虎高管同性騷擾咋回事”
2014: 上半場基本55波。。。德國控制場面特
2013: 。。。
2013: 牛樂噭之901:漫捲詩書喜惹狂
2012: 同窗不同路 周恩來與吳國楨:從義結金
2012: 馬悲鳴: 上山下鄉,我有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