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今世何世——好東西如何求得?(之一)
送交者: 擘傾聃 2018年06月25日15:54:33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一)談改革論改造,要改的是——政治文化


接觸了其他文化以後,或由深思或由淺嘗,有些中國人得出結論:對中國文化要……改造? 不行,必須徹底拋棄! 彼輩以為非如此則國家民族無由進步。其實這句話內自相矛盾。一、“進步”的主語是哪個? 曰中國;二、進步向何方? 曰進至非中國文化。這無異於聲明:不從根上拋棄中國人之所以異於非中國人的東西(爽直些說,那就是中文及以中文為工具的文史哲思想成果),這個國這個民就不得走上人類歷史發展的正途。請看,這究竟是要回答“中國如何進步”的問題,還是在根本取消問題? 借用魯迅的比喻,這像不像用力拔着自己的頭髮要離開地球?


不能不釐清改造中國文化的迫切課題。由誰來改造? 說到底是中國人自己。要改造什麼? 根本的和主要的,是中國的政治文化或中國的政治文明(如果您認為中國已經擁有政治文明的話)。


不少思者論者覺得:那個糟糕到一無可取的舊政治文化惟與中國文化相關,二者既然同根,前者就必定不能從後者當中抽離出來作為分析改造的對像。看看歷史事實,看看生活事實,可以明白那個結論似是而非,只能停留在紙上。例如今天的日本,它是不是“具有日本特色的”什麼什麼主義呢? 顯然,是。因為日本在全盤接受採納現代西方的政治文化以後,國家民族依舊是日本,日本文化昭然自立,不用戴眼鏡也認不錯(馬克吐溫語)。或許有人辨析說,日本襲用美國政治制度,那是在占領軍的刺刀之下,由麥克阿瑟將軍像對小學生那樣一板一眼地指教日本人——從天皇到一干政客——才終於徹里徹外實現的,那樣先一敗塗地然後俯首降心的境遇對中國來說不啻一永世吊渴之奢望。就算這樣說有些道理(那當然未能概括日本政治制度西化的全部歷史進程),可是,韓國呢? 台灣呢? 總不能不承認,與日本同例,一、那裡已經確立民主法治的政治文化;二、那裡原噍原類,不止語言文字照行,本民族一切習俗文化依然深固。如果強要說日、韓、台也有問題,那至少不能不承認人家民生正常,可持續發展,國家社會內生的問題也並不比您所深心許可的國度——無論在西在東——更多。對今日中國最有意義的是,在那些舊日曾與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沿習相同的地方,人家已經與古代分手,不再回去了。


只有把改造的目標明確聚焦於政治文化,施之以改革和改造才有現實可能(時髦話謂可操作),討論和努力才成為必要。面對歷史,如果一定要動用“外宣”的唇槍舌劍,硬說中國舊有現行的政治文化可以修補,有發展出路,理由是那個腐物和吾國古來的文學哲學思索同樣優秀,有傳世的意義。那就真真是良莠不分,期待朽爛煥發生命,結果只能拖死精華(像過去國營菜店那樣,留着好的賣爛的,賣着爛的爛好的)。國人若對此坦然釋然,勢必一誤再誤,誤而不已,直至連累自己的文明遭到整個敗壞。另一方面,面對生活,如果一定要費力論證“只要還認同和保留中華文明,你就永遠不配談論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政治文化”,那就真真是聲聲呼喚“不能”“不能”——不能就不能了罷,呼能何補,喚抑何益,斷言絕望,豈必回天——還有什麼可再諄諄咄咄的呢?


所以,必須把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分出來,作為改革改造的主要對像。不欲做這種區分的期許和努力來自兩邊,一邊是希圖中國政治古代化的既成權勢,一邊是希圖中國坐地升天的空頭講章。這兩邊都需要將可分的東西永遠一鍋煮。可是,他山有例,世人共睹,將二者分開是可能的,改造中國政治文化的前景絕不是不現實的。


(說明:除了筆者一己對世事的坐井觀天之思以外,將中國舊有政治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分開來談的想法頗來自陳焜先生和已故陳樂民先生的啟發,不止從其著文立言,更是從其身世閱歷。筆者思淺文陋,這點想法遠遠不能承大家之緒。)


今世何世——好東西如何求得?(之二)
(二)催努力倡實踐,必行的是——存異求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關於彩虹事件的通告:
2017: 記得阿潤和土豆姐姐一口咬定彩虹當時是
2016: 全球三分天下來了?英美,中俄,歐盟第
2016: 最擔心的事到底發生了:英國到底還是脫
2015: 罵人也是一種發泄
2015: 哈哈123:“張美女的故事”讀後感(2)
2014: 飛星,我沒有買過整顆
2014: 姥姥的,看這裡掐的熱鬧,手痒痒了。拿
2013: 送山人甲網友:冠心病真是膽固醇引起的
2013: 馬玉倉的資歷及最終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