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美國移民 > 帖子
美國碼農的心酸告白:碼農是碗青春飯
送交者: 無邊雨絲 2013年07月15日23:51:36 於 [美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美國IT行業的迅猛發展吸引了諸多中國和印度的技術移民,計算機專業成為最熱門的國際學生專業,也是最容易拿到工作簽證和綠卡的。但這個行業真的有看上去的那麼光鮮嗎? 在大學或工作面試時他們不會告訴你這個殘酷的現實:如果你已人到中年,以寫代碼為生,年薪大概六位數,那麼恭喜你,你正走向事業。你的價值已經隨着年齡遞減,找一份新工作也會變得越來越難。

  我知道這樣說回招來許多碼農的憤怒和否認。但遺憾的是,這就是IT世界。這是“進步或出局”的遊戲規則,和軍隊一樣,也和競技體育一樣殘酷。碼農們,要做好準備啊。

  不會有人公開聊這些,因為雇主很可能會被蓋上“年齡歧視”的帽子。但加州伯克利大學布朗教授和林登教授的調查結果顯示,即使那些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碼農也會面臨這樣的危機。


  布朗教授和林登教授分析了半導體行業勞工普查局的統計數據,發現儘管工程師們的薪水會在他們30歲的時候陡升,升幅會在他們40歲時下降。在他們50歲以後,那些只有學士學位的平均薪水會下降17%而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會下降14%.而那些擁有研究生學歷的薪水漲幅還會低過學士學位的工程師。換句話說,高學位並不是有效的薪水保證。

  在軟件工業里也是一樣的。硅谷的投資者總是說年輕是進入企業的優勢。如果你看他們的投資檔案,你會發現他們的對象都是年輕到幾乎鬍子都刮不了的碼農。他們很少資助上了年紀的人。

  也許這不完全正確,但你也可以站在雇主的角度想一想:為什麼當他們可以僱傭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但只要6萬年薪的大學畢業生的時候,他們會選擇一個技術過時的,要15萬年薪的中年編程者呢?

  即使需要花費1個月的時間訓練這些年輕人,公司也省了不少錢。年輕人比中老年人對新科技的接受程度要更高更快,像白紙更容易創作一樣:年輕人可以很快學會最新的編程手法,也不會被過時的方法影響。而且中年碼農要顧家庭,一般6點就要離開辦公室,不像年輕人可以毫無牽掛地留在辦公室里加班。

  然而技術行業卻忘記了,年齡的增長可以帶來成熟的智慧。老員工對於找准方向,帶領後輩更有經驗,更實用主義且忠誠,比年輕人更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自我主義和傲慢都會隨着年齡增長而淡去。

  我在技術行業工作的日子裡,我僱傭了很多超過50歲的碼農,他們是最穩定的表現者,陪我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對於某些公司來說,為年齡買單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技術行業處於創業階段的老闆,他們連6萬美金的年薪都付不起,他們只能找可以接受最低工資的青年碼農,在給予他們實踐機會的同時建立自己的基礎。

  我們可以指責雇主,但在市場經濟下我們不能強迫他們付更高的薪水來僱傭技術過時的工人。大公司為國際市場設計產品,也有國際勞工,他們會為最好的技術付最高的薪水。

  所以,不管你想不想聽到這些,這個行業很殘酷,你的責任就是不斷保持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我知道有些人會覺得我的言論很冒犯,但我的意見還是,當你的頭髮漸漸灰白時,要順着管理的梯子往上爬,成為建設或設計者,多元化你的經歷。涉足行政工作,或者銷售,金融,營銷,法律和執行。把你變成多才多藝的全方位人才,讓你的雇主意識到你的價值不僅限於編程。

  開創自己的企業。別管那些投資者怎麼說,大齡才是創業世界裡的優勢呢。你更懂的這個行業的運作和市場,也比那些剛才學校里出來的小屁孩有更多真正被這個世界需要的產品的構思。

  讓你的技術與潮流保持同步,包括算法,編程技巧,和語言,不管多迅速多徹底的更新都要適應。為了能在你50歲時還能以寫代碼為生,你要成為開發界的搖滾巨星,引領潮流,把剛畢業的小毛頭比下去。優秀的開發者永遠會得到公司的青睞和看重。

  如果你想在編程界耗費一生,並意識到這塊甲板總是不斷地有新人湧上來把你擠走,即使你可能比他們更有經驗和智慧,雇主也不願意或沒有能力支付比新人多兩三倍的薪水,從30歲就開始存錢吧!也要有隨着經驗增加賺得越來越少的準備。

  最後,除了我的專業領域,我也沒什麼更多的建議,可以幫助工程界的學生如何做他們長期的職業規劃。也許是時候讓學生們知道一些未來可能面臨的謊言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教你兩招自我導讀的方法
2010: 七年美國生涯:從三好學生到無家可歸
2008: 文化崛起並非復活歷史
2008: 08奧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