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帖子
北大学生的美国面试之旅 (10-16)
送交者: znzn 2005年04月13日16:23:56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美国的面试之旅(十)


UChicago——古典与现代之美

中部时间三月六日二十二点,飞机即将降落在芝加哥——美国经济文化名城。在漆黑的夜
幕下, downtown灿烂的灯火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视觉神经。我从没有见过这么绚丽的光华
,密集的灯光铺遍整个大地,恍如满天星斗,真是疑似银河落九天。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赶上UChicago正式的面试活动,只是作为访问学生与学校做一个简短
的互动。我将于7号一天,分别和5位教授面谈,时间也是每位30分钟。初到校园,Uchic
ago便给我一种完全不同于Stanford的体验。首先是天气。芝加哥以风城而著称。虽然后
来接待我的Kristine告诉我,其实这指的是人们议论政治的闲言碎语,但它也确实反映了
芝加哥残酷而漫长的冬天。其次便是建筑。如果说Stanford是一座现代式的公园,那UCh
icago则是一所中世纪的庭院。我住在学校内的一个招待所。二层小楼,不大却处处散发
出英式贵族的雅致与温馨。红木沙发,黄铜台灯,我似乎能想象自己偎依在壁炉旁,享受
一顿慵懒的下午茶。当然,现实是我得赶快从床上爬起来,换上冬装,去赶今天的面试场

Kristine首先向我介绍了Program的概况。我申请的是Molecular Biosciences,是Divis
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设置的Graduate Program。其下又分五个单元招生:Bioche
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evelopmental Biology; Genetics; Human Genetics
和Molecular Genetics and Cell Biology。不同的单元之间除了一些核心课程变化,基
本是相同的。rotation要求至少要做两个。其实,UChicago最牛方向的还要数进化,全美
能和他们相匹敌的也没有几个。另外,他们在植物领域也有很强的教授阵容。

行走在UChicago的校园中,时光好像倒流了一百年。所有的教学楼都保持着最初设计时的
哥特式风格。石灰石构建的楼体,本身就带来了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古堡的尖顶、蜿蜒的
回廊、怪兽饰的屋檐,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旧式的欧洲贵族花园。校园中不少建筑是国家级
的标志性建筑。横穿Quadrangle,路过化学楼、物理楼、数学楼,最后到达生物楼。想想
在这些宫殿般的古堡中,做出了多少现代科学的重大突破,有多少天才的火花在这里撞击
,真是一种很令人惊叹的组合。

第一个面试官Laurie Mets是我申请系的主管。问了我的研究工作后,就开始给我讲系里
一些教授的研究方向。然后亲自把我送到下一个教授Jon Staley的实验室。看来一个人参
加面试也有好处,虽然没有很多的Party,但能受到特殊照顾。我这时突然很困,就问Jo
n有没有咖啡可以喝。他竟然请我到他最喜欢的咖啡馆喝了一杯Expresso,边喝咖啡边谈
。我的两段研究经历都和他的工作有联系,越聊越投机,超过的原定的时间才回去。下午
又陆续见了Ilaria Rebay,Edwin Ferguson和Jocelyn Malamy。我的研究中有一个比较重
要的基因,lin-14。Edwin居然是头一个克隆这个基因的人,还给我看了关于它的第一篇
论文。这里和Stanford的教授感觉不太一样。他们虽然都很nice,但UChicago的人更加谦
逊,给人很强的亲和力。他们更把我做的研究当回事,与我就像同事间讨论问题。近年来
UChicago新招了不少年轻教授,无疑将使这所古老的大学更加焕发活力。

美国的面试之旅(十一)

浅尝芝加哥

UChicago地处Hyde Park,离downtown还有20分钟的车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从这
里向东眺望,水天相接的密歇根湖便跃入眼帘。而北边则是downtown高耸入云的楼群,如
同在平坦的大地上突兀而起一座钢筋水泥的森林。芝加哥也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之都,我就
利用这一天的空余时间,来感受一下这座历史名城的氛围。

我首先去参观科技博物馆,就在UChicago的对面。第一天晚上从机场送我来的出租车司机
就给我强力推荐了这里。他是密歇根大学的工程硕士,现在暂时靠开出租养家糊口,美国
的就业市场可见一斑。博物馆像一个巨大的太空舱,分有上下三层展厅。里面的内容真是
包罗万象,从物理化学到文化地理,从挖煤采矿到航海航空。有人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
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这里的确是孩子的乐园。每个展厅都用游戏和动画把深奥
的理论用极具趣味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解释化学合成的展室被设计成由镜子组成的迷
宫,而参观者则是一个氢分子,在迷宫中走来走去,不断的与别的原子分子“撞击”,最
后变成一个长链的碳水化合物。还有一个演示煤矿开采过程的专题,参观者自己成了采煤
工人,钻到地下去参与挖煤运煤的全过程。很多个展厅都被设计成飞机、潜艇等的内部,
让人过一把当飞行员、海员的瘾。孩子虽然是这里的主力军,但成年人也是乐此不疲。

出了科技馆,我就向downtown出发,也称The Loop。芝加哥是一个很难让人迷路的城市,
街道基本成方格网状分布。南北向的叫Avenue;东西向的为Street,从北向南依次编号为
1st, 2nd, 3rd… 汽车停在Michigan Avenue的南端,对面就是芝加哥最著名的艺术博物
馆——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Stanford的Cantor艺术中心虽然不错,但毕竟只
是一个大学的博物馆,和Art Institute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收藏着来世界各地、
不同时期的绘画、雕塑珍品。中国的古玩、字画也在其中占有不少的分量。在异国他乡看
见熟悉的瓷器、佛像,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走在中国展区的,不自觉地就昂头挺胸,好
像在对每个人显示:嗨,我就是来自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

当然,主要还是要欣赏在国内不常见的部分了。欧洲的艺术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西
方的绘画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他们用表现力很强的油彩,画面大多比较鲜明而具有真实感
。主体也以人物或静物为主。我对艺术懂得不多,也就是看个热闹。在欧洲装饰艺术区摆
放着不同时代风格的家具器品,如洛可可、维多利亚等等。让人联想起《沙翁情史》等西
方古装片。这里还展出着不少其他民族的特色,比如印第安酋长耐肥危暄诺哪究掏继?
等等。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现代艺术展厅,一进门就是一幅巨大的毛泽东像,涂着眼影
抹着口红。真不明白这些现代艺术家都是怎么想的。

在Art Institute转了一下午,出来后我就沿着Michigan Avenue一直向北走。这时才体会
到芝加哥建筑之都的美誉。放眼望去,风格各异的摩天大楼比肩接踵,令人应接不暇。仿
古希腊的大理石殿堂,哥特式风格的教堂,现代的几何状玻璃大厦,漫步其间,如同在读
一部活的建筑史。以前,总觉得高楼大厦把北京变得越来越像一个美国城市。到这一看,
才知道北京的现代建筑也就算个小儿科吧,可别画虎不成反类犬。站在The Loop的街头,
你便真的置身于森林之中,周围的大厦高耸入云霄,连Sears Tower也只是偶尔能露出塔
尖。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这个世界的博大,一种个人的渺小感突然袭来。申请学校、
参加面试,这些占据了我最近大部分精力的事,对于这里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毫无意义。即
便对于个人,今时的得与失在若干年后看来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我想,懂得拿得起放得下
,也许才是更高的智慧。

晚上,查email,看到一封从Stanford来的信。今天,委员会讨论了我们上周末面试的结
果:我被录取了。

美国的面试之旅(十二)

初到纽约

飞机晚点,九号一天都耗在机场,晚上六点多才到纽约。 Rockefeller给我安排了一个学生host,负责我这几天的活动。我们之前用email联系过,看名字知道是中国人,当时还挺奇怪,没听说Rockefeller这两年在大陆招学生呀,莫非是美国转学去的。出了机场,看见一个背着书包的中国男孩,便走过去自我介绍。果然是他了。一问之下,才知道是00级物理系的师兄。原来还是山外高人。好几天没说中文了,这下逮到亲师兄,痛快说了个够。晚上在学校旁吃的中餐,比Stanford那的正宗多了。

Rockefeller是一所专门的医学研究机构,坐落在曼哈顿的中部,东临East River。校园很小,一共就十来栋楼。主要的实验楼就是Weiss和Rockefeller两座实验楼。但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这可算是风水宝地了。如果单看综合排名,Rockefeller决无出众之处。但行内的人都知道,它可坐着生物研究领域的头几把交椅。他们的faculty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在HHMI。建校一个世纪以来,共有23位Nobel奖获得者与该校有联系。近几年势头更猛,从1999到2003连续四年的Nobel奖都花落Rockefeller。而且学校很有钱,对研究生也十分的照顾。除了基本的奖学金外,学生每年还有一部分钱可用于出差、开会,以及购买个人电脑。学校提供on-campus housing比别处便宜多了。从教育上来讲,他们是课程设置是我所知道学校中最灵活的一个:几乎没有必修课,而且如果学生在别的学校修课,学校会报销所需的学费甚至交通费。Rotation更是没要求,你可以只做一个,也可以做n多个。来之前我就觉得,这实在是一个很让人动心的地方。

纽约的冬日

今天是正式报到的日子,正式的活动从下午开始,而与教授的面谈大都安排在明天上午。Hermann Steller由于今天就要出差,所以安排我早上8点与他见面。他果然是个大忙人,见了我没聊两分钟,就开始给我讲他的研究。我本来还害怕这种非面试性质的谈话会冷场,后来才发现这种担心就是多余。他一张开嘴就没个停,滔滔不绝的讲了近半个小时,我愣是没插上几句话。最后塞给我一堆论文,跟我道歉说他唱了半小时的独角戏,问我还有什么问题。我也不好意思多待,就起身告辞了。出来之后又碰见他,夹着公文包,行色匆匆走出校门,没入纽约街头熙攘的人流中。

上午没事,我趁着天好,到外面走走。纽约的冬天能比芝加哥点仁慈些,虽然也很漫长,但至少没那么冷。今天的天气还不错,太阳照在路边的积雪上,预示着一个暖暖的冬日。和The Loop相似,曼哈顿的街区也像一个长方形的棋盘,道路不宽,都是横平竖直的,基本沿用标准的命名体系:南北向的称作Avenue,从东向西依次命名为1st,2nd,3rd…;东西向的称作Street,从北向南依次命名为1st,2nd,3rd…。沿着66th Street向西,走不远就到了著名的5th Street(第五大道)。可能是才在芝加哥受过视觉震撼的缘故,也不觉得这里有什么过人之处。

眼前就是Central Park,又一个提到纽约就让人立刻联想到的名字。也许这是实在不是参观纽约的合适季节,公园里一片萧条,残雪斑斑。不知什么缘故,便道上都架着桔黄色的幡帐,在白茫茫的背景下显得十分突兀。这也许又是现代艺术的风格吧。

在Central Park中穿行了十几分钟,就来到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纽约作为美国著名的文化艺术之都,以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出名:Modern Art Museum,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Museum of Sex,Children's Museum… 其涉及面之广,藏品之丰富恐怕没有几个城市能与之媲美。而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又是其中最为出名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光亚洲艺术就设有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几个专门展区。与芝加哥的Art Institute相比,这里的展品又更上一层楼。真是一山还比一山高。

一进门,就进入了埃及展区。极具特色的绘画、雕塑仿佛一下把我带到了尼罗河畔。走过巨大的法老塑像,迎面又出现了严肃的Sphinx,似乎正要向我询问那道经典的人之谜语。在这,我头一次亲眼看见木乃伊。木乃伊外还有内、外两层棺木,其绘画之精美,令人称绝。不过想象一下白布裹的内容,再联想到“木乃伊归来”,不免让人不寒而栗。最酷的是,一个展厅复原了Dendur神庙的遗迹。走在其中,我好像真的骑在骆驼上,呼吸着掺杂着沙土的河风,连金字塔也近在咫尺了。

如果真要给博物馆一个像样的介绍,那可能要占去这个文章的一大半篇幅了。反正我是从早上开馆转到下午闭馆,连housing tour也错过了。Rockefeller只是一个专业的研究所,但身处纽约这个大都市,人文方面的熏陶与别处相比恐怕是有过之无不及。学校也积极给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像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Modern Art Museum等,Rockefeller的学生都可以免费参观。学校还经常免费提供各种戏剧、演出的票。总而言之,在纽约,你是永远不会觉得无聊的。

回到学校已接近6点了。我赶紧收拾了一下,去参加正式的接待会。Dean Sidney Stricklan先将研究生的program向我们做了个大致介绍。Rockefeller的program以小而精著称。他们每年收的研究生也就不到30人,但大部分人后来都在学术界做的很出色。有些人甚至连postoc也不用做就能拿到相当好的教职。最让我惊讶的是学生团体的多样性:Rockefeller的研究生分别来自42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光今年的Open House 就有30个国家的学生参加。我环顾四周,果然是肤色人种各异。这一点的确是Rockefeller独特之处的,我从没听说另一个学校能有这么多国际学生,更别提加州那些学校了。这一方面是由于funding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的政策。一个宽松开明的环境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术研究。

晚上的宴会,校长Paul Nurse,2001年的Nobel奖得主,做了欢迎致词。他个子不高,语言风趣却暗藏杀机,不露锋芒之间就把Stanford、Harvard的缺点暴露无遗。看来,学生也是学校间竞争的重要资源。其实这些顶尖学校考虑的学生基本上就是一个群体。有的学生被好几个学校邀请,二、三月份就忙着赶场子了。他们经常在这个面试上就能碰到上个面试认识的同伴。我在Rockefeller也遇到了好几个在Stanford认识的。相问之下,大约有一半人收到了录取通知,一半人还没消息。

美国的面试之旅(十三)

Open House

一大早就飘起了雪花,乌云低低的压在头顶。我裹紧了大衣,向Rockefeller实验楼走去
。第一个面谈的教授的是线虫领域的大牛,Cori Bargmann。曾听人说过,女科学家有两
类,一类是不把自己当成女人,举止打扮和男人没什么区别;另一类则极其的优雅风度,
集聪慧柔美于一身。Cori就是后一类的典型代表。深眼窝高鼻梁,飘逸的金发随意的披散
在肩上,质感的西裙衬托出高挑的身材。谈起她的研究工作,又是一丝不苟,有条不紊,
显示出极高的科学素养。而人又很和蔼,笑起来眼睛一弯,给人一种亲近感。如果一定能
进她的实验室,我倒是很可能会选择Rockefeller。可惜接下来与Tom Tuschl的经历却让
我哭笑不得。我一进他的办公室,就听见有婴儿啼哭的声音。不知何故,今天应该是和学
生见面的日子,他却把他七个月大的双胞胎儿子带到办公室。婴儿的哭声让我们都不能集
中精力。他不时的起身,去看看儿子有什么问题。最后,他干脆让我抱一个,他抱一个,
一块当起了保姆。我眼睁睁的看着他儿子的口水留到我裤子上,但又不好说什么,只得继
续装着笑脸听他讲话。下一个学生一到,我赶紧起身告辞,让他们换一个人折磨吧。

最后拜访的Paul Greenguard是2000年Nobel生理医学奖得主。他还是很平易近人的,跟我
聊到他访问北京的经历。当时有个学生问他怎么才能得到Nobel奖,他说做科研并不是为
了得Nobel奖。那个学生还觉得不可理解。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得奖是一个机遇问题。而
真正成就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是如何去思考、探讨关系着人类生息的重大问题。记得听一
位中国教授讲,做科学,最让人享受的不是论文发表的那一刻,而是煮杯咖啡、和同事一
起啃数据的时光。也许,学术生涯是最不能功利的了。如果一定要说其目的何在,可能就
是那种用科学的眼睛去看清这个纷繁世界的美感吧。

Rockefeller也同样安排了Poster Session。吃完午饭,高年级的研究生们就在Weiss实验
楼二层的大厅里拉开了架势。但毕竟这里的研究规模比较小,Poster Session比Stanfor
d小气了不少。当然,数量并不能代表质量。我听了几个,还是挺有趣的。但这时我已经
累得没法思考了。北京到旧金山,16个小时;旧金山到芝加哥,2个小时;芝加哥到纽约
,又一个小时。我的生物钟估计都快崩溃了。回去一觉睡到晚上,连Rockefeller很特色
的系列讲座也没听。

讲座可以不听,但今晚的NYC Nightlife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晚餐过后,所有的
学生按自己的选择分为几组:音乐剧、爵士音乐会、喜剧表演或是去泡吧。我选的是去百
老汇听音乐剧: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完全是出于好奇。好几个人一听到我的选择
,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就用一种很同情的眼神看着我。感觉这种传统的音乐剧对于他们就
好像京剧对于我似的。不过,怎么说我也要去经历一次。

出租车停在一片靡红灯之中,这就是百老汇了。其实只是一条狭窄的街区,但两旁昼夜不
眠的剧院给它注入了无穷的活力。每个剧院的门口都排着长龙,人们说笑着,脸上写满了
对今夜的期盼。在人流的簇拥下,我们涌入了Majestic剧院。很欧洲的感觉,象牙白扶梯
,红绒布地毯,高大的拱门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两侧还有几个包厢,奢华的样子让坐在
二楼最后一排的我们好不眼馋。刚开演的时候,我还有点忐忑:不会太难以忍受吧?其实
这种经典音乐剧,几十年经久不衰,至今还在不断的重新排演,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场
景布置和人物表现的确是比较夸张,但在音响和灯光的烘托下,恰到好处的达到了剧情所
需要的渲染效果。没过几分钟,我就完全融入了舞台的氛围中。特别是当Raoul和Christ
ine对唱“All I Ask of You”时,音乐和感情丝丝入扣,我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
心好像也被融化了。

美国的面试之旅(十四)

感受纽约

早上的Brunch之后,Open House就基本结束了。也许是因为天气,也许是因为劳顿,我在
这的整体感觉就是——压抑。昨天下午,从Poster Session回去的时候,我抬头看看阴霾
的天空,再环顾校园中光秃的树枝、枯萎的草坪,胸中真是说不出的憋闷。Rockefelle绝
对是一个相当出色的研究所,只是我不属于这里。也许部分是因为纽约吧。来之前就有人
提醒我,纽约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喜欢她的人觉得她是天堂;而不喜欢她的人则觉得她
像个地狱。虽然不至于这么极端,但我的确不太能欣赏纽约的躁动而世俗的气息。

但话说回来,既然到了纽约,不四处看看也太对不起自己了。我再一次施展了压马路旅游
大法,从Rockefeller一直走到联合国大厦,转到时代广场,最后抵达帝国大厦。于是发
现,这个城市,也蛮有味道。从气候和氛围上讲,纽约和芝加哥很相似。但我觉得芝加哥
更有股贵族的气质,而纽约则更加活跃,更加开放。

乘地铁来到曼哈顿南角,这才是纽约最精华的地段了。只可惜世贸大厦已经没了,留下一
片废墟,供游人瞻仰。这可是活生生的例子,教育美国民众反对恐怖主义是多么的重要,
布什政府是多么的英明。南角的道路不如中部那么整齐了,没法完全沿用第一第二的命名
体系,而起了很多新的名字,比如水街啦,墙街啦。墙街(Wall Street)听起来可比华
尔街土多了,但我觉得更贴切:两列方方正正的摩天大楼罗列在一条窄狭的巷子两侧,好
像是用墙围住的街道似的。

走到最南端的Battery Park,自由女神像就隐隐的浮现在海上。从那一刻起,纽约也变得
迷人起来了。冬日的阳光斜斜的洒在海面,泛起的粼光与周围玻璃大厦的反光突然让我有
种时空倒换的感觉。成群的海鸥在天空盘旋,嘎嘎的鸣叫着似乎在给路边的艺人伴奏。“
呜——”,去自由女神像的游轮启航了。在船尾激起的浪花中,曼哈顿逐渐展现出她最美
的一面。她是那么高贵而华丽,矗立在一望无际的碧海中。各色建筑在其上争奇斗艳,直
入云霄的、小巧玲珑的、玻璃围的、砖瓦筑的、现代的、古典的,应有尽有。于是,终于
体会到,曼哈顿,不愧为美国的一颗明珠。

游轮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绕过自由女神像,停靠在自由岛码头。在蔚蓝的海天之间,女
神巍然挺立着。铜绿色的衣衫随风飘舞,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她坚毅的注视着远方,左手
举起火炬,有力的伸向天空。浪漫的法兰西,将她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完美的赋予了这
尊女性塑像。基座内部的博物馆,详细地介绍了修建自由女神像的历史、过程,还展览了
女神脸部和脚部的等大复制品。

随后,游轮又带我们来到了Ellis岛。本世纪初,数百万移民就从这里进入了美国。由于
宗教迫害、政治流放、家庭联系等等理由,他们从旧世界不辞万里到达Ellis岛,登记、
注册、体检,然后涌入新世界,开始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时隔百年,那时的新世界现在也
逐渐褪色了,但在我们这些留学生的身上,似乎还依稀可见他们的影子。只是,我们更多
了份理智。我们知道,摆在面前的,不是一条黄金铺成的通天大道,而只是叉路口的一个
选择。它通向什么地方?那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闯。

美国的面试之旅(十五)

达拉斯印象

买的便宜机票,早上三点就爬起来,赶到机场。办登机手续又排了近一小时的队。Airtrain这个破航空公司,我这回可吃尽了它的苦头。上了飞机就开始打瞌睡,晕晕沉沉的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感到一缕阳光洒在脸上。原来是邻座的墨西哥小伙打开了遮光板。我望向窗外,只见漫山遍野的森林草地,偶尔有湖泊镶嵌其间。不远处还有一群可爱的小房子,每家的后院都一个游泳池。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Dallas了。

招生委员会的西班牙教授Jose要亲自到机场接我,真让人受宠若惊。我快步走出机场,正四下张望,看见一个四十岁左右、带着眼镜的男子笑盈盈的走了过来,很自信的说:“我就知道我一定能认出你的。”带着西班牙人特有的豪爽和热情,Jose一见我就滔滔不绝的向我介绍Dallas和UTSouthwestern,我几乎插不上嘴。这时旁边又走来了一个7、8岁大的中国小姑娘。“这是我的女儿。”看着我诧异的表情,Jose笑着解释:“我太太是中国人。”原来招生委员会里有我们中国女婿啊。他实验室就一大半中国人。他自己也去中国旅行过好几次,还常常宣称自己有一半的血统是中国的。

三、四月算是Dallas最好的月份了。淡淡的浮云在蔚蓝的天空写意的铺展着,阳光懒懒的洒在脸上,好一个惬意的春日。汽车奔驰在宽阔的马路上,两边嫩绿的草甸一眼望不到头——有种回到Stanford的感觉。但我知道,这种天气不会持续——德州的夏天可是出名的酷热。这也未尝是一件坏事:在Stanford有人说,从二月到十二月,你有的就只是阳光,多得都让你腻烦。在这,你至少还有四季,冬天偶尔也会下雪。而且,拥有全美最好的空调系统,夏天也不会太难过吧。

最后一关

在Dallas的两天,是我这次美国面试之旅的尾声了。但我可不敢马虎,因为在这我代表的不只是我自己。UTSouthwestern每年都给中国学生不少offer。我在这的体验,可能对大多数同学是最有实际意义的。和Rockefeller一样,UTSouthwestern也是一个专门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由于她还年轻,名气并不如一些老牌学校那么响亮。但从研究水平讲,她绝对是在顶尖,而且还在不断的向上发展。在Rockefeller时,Sidney为了显示他们的研究实力,专门列出了生物领域的专业排名。其中好几项UTSouthwestern和Rockefeller不相上下,Stanford和UChicago都还要靠后了。

但不同于Rockefeller的是,UTSouthwestern 的周围没有繁华的商业街、也没有著名的博物馆,有的是各种各样的诊所和医院。这也许便是这个地处偏僻的研究所能跻身世界一流医学中心的秘诀吧。汽车沿着草坪缓缓地行驶,不经意间路过写着UTSouthwestern的石碑,于是发现这已经是校园了。学校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是最早的校园,主要包括实验楼群和体育馆、图书馆等学生活动中心。近几年学校要扩建,但附近已经没地方了,就在北边不远处盖了四座实验楼,即使所谓的北校园。由于隔着公路,南北校园之间交通不是很方便。学校自己就修了一条天桥,每隔几分钟发一趟Shuttle,实在是很爽。

我还沉浸在对校园的欣赏中,突然听见Jose说:“这是你日程安排。”我一看,天哪,从早到晚时间排的满满的,不是见教授就是听讲座。Jose下一句话就更让我跌眼镜了:“因为我是生物物理系的,所以安排的教授大多是我们系的。”不是我对生物物理有什么偏见,而是我在这方面实在没什么背景。Jose看出我的迟疑,忙安慰我:“没关系,反正我们已经收了你,等于是你来面试我们。”我挤出些笑容,硬着头皮也得上了。

还好第一个是Jose。他先给我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扫了扫盲,然后又介绍了他们实验室对神经突触蛋白的研究。现在的结构生物学,已渐渐的从“结构”变得越来越“生物”。半个世纪前,Max Perutz花20年时间解出了血红蛋白的结构获得了Nobel奖;20年前,一个博士生用5年时间解出一个蛋白结构就可以毕业了;现在,如果不从一个蛋白质的结构推测或研究出它的生物学功能,那这种研究成果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讲,结构作为基础,能为我们研究生物学现象提供直接的证据。后来见到的Youxing Jiang是在2003年Nobel化学奖得主Roderick MacKinnon实验室做的postoc。他们解出了第一个膜蛋白——钾离子通道的结构,从而为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机理提供了重要见解。

中午和Jose实验室的成员一起吃饭。为了照顾唯一的一个土尔其姑娘,我们还是用英文交谈。我趁机问了问这生活的情况。Dallas公共交通不太发达,如果没车的话会很不方便。城市生活也不如芝加哥和纽约那么丰富多彩。但这里地广人稀、物价低廉,一般人买房、养车都不成问题。UTSouthwestern提供的on-campus housing好像是500$吧。学生还嫌贵,都自己出去租房子。downtown也有些很不错的餐馆、博物馆,还有一座Reunion Tower,曾是Dallas最高的建筑,颇有些东方明珠对于上海的意味。

1点30分,我准时来到R楼的四层,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敲响了R4.302的门。这是Michael Brown的办公室。没人应,秘书让我暂时等一会儿,说他可能正在实验室。我有些紧张,又忍不住好奇的左顾右盼。这个办公室和别的不太一样,一个大套间里有好几个小房间,光秘书就有4、5个。墙上还挂着很多摄影和绘画作品。这时有一个白发长者走了过来,瞅了我一眼,走进了套间里另一个并排的办公室。这一定是Joseph Goldstein。Brown & Goldstein是科学界广为传颂的组合。从1973年起, 他们就一起在UTSouthwestern建实验室,做有关代谢方面的生化研究。1985年,他们刚40多岁的时候,就共享了Nobel生理医学奖。最难等可贵的是,在这之后,他们依然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实验室工作,做出了比获奖之前更大的成就。如果说谁有资格获得两次Nobel奖的话,那就非他们莫属了。

“Nice to meet you.”Michael已经出现在我面前了。“Nice to meet you, too.”我赶紧把自己从遐想中拉回来。我们走到桌子旁坐下。他将发福的身体仰靠在椅背上,翘起二郎腿,一副大人物的做派。我有点激动,不由自主地就结巴起来。他倒是不紧不慢,从半睁的眼睛里悠然的打量着我。我们谈到了UTSouthwestern,谈到了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他还对我将来的学术生涯给了一些建议。听说他跟人说话时很没耐心的,经常给人一种要急着去干什么事的感觉。而我跟他聊了半个小时,比预定的多出10分钟,已经非常满足了。

第二天又见了几个教授,还听了生化系主任Steven McKnight的讲座。我觉得这里的科研风气很正,每个人都很自豪是UTSouthwestern的一分子,而且有相当强的合作精神。其中年轻的中国教授占很大的比例,而且都做得相当出色。像刚被选入HHMI的Zhijian Chen,前面提到的Youxin Jiang,以及Hongtao Yu、Yi Liu等等。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我没见到的教授。想想从1996年Xiaodong Wang成为了UTSouthwestern第一个中国教授,近十年间的变化,真让人扬眉吐气,精神振奋。我相信,中国科学家会做出更多让世界瞩目的成就;我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科学家回到中国,让中国为世界瞩目!

美国的面试之旅(16-完)

结语

半个月的面试之旅转眼就结束了。时间虽短,感触良多。每次走出机场时的兴奋;每次在城市间独行的潇洒;每次飞机起飞时的沉静……有种将它们书之而后快的冲动。于是真的这么做了。当画上最后一个标点时,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释然了。感觉过去几年的所得所失都在此刻达到了一个巅峰,也随之落下帷幕。也许,稍事休息,再奔赴下一个战场吧。

从小就对自己的写作没自信,真不敢相信这次居然写了这么多,还有胆子放在BBS上。感谢各位灌水和潜水的网友的支持和鼓励,不然我肯定坚持不下去;感谢北大和NIBS的同学和老师,让我真正开始喜欢上生物;感谢Christian,不是你的坚持我连签证都不会考虑;感谢DG,总是在关键的时候逼我一下;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家人,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一切。祝所有的人,梦想成真。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