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牛頓對宗教的影響
送交者: 芨芨草 2016年04月20日01:15:0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牛頓對宗教的影響

(台大哲學系安青雲譯自M. Kline,“The Newtonian Influence: Religion”, 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 Chapter X VII,Oxford Univ. Press, 1953)

上帝宗教漸被懷疑

布魯諾(G. Bruno)曾聲言:「在永恆之前,人只不過是媽蟻而已」。他的說法,正好與基督教的中心思想向牴觸:人是宇宙的頂點,人也是上帝創造世界的目的。十六世紀基督教反駁布魯諾的作法是把他燒死。而一百年後,科學家卻支持他的看法。

當十七世紀科學家發現越來越多的自然法則時,自然界顯得越大,而人顯得越渺小。廣延、可動的機械世界才是真實的,人只是偶然的旁觀者。自然界的現象由人歸納組成數學法則,但思想界卻忽略了這點而強調自然法則。因為人只能慢慢地去了解自然,所以人的地位更加低下,可以說科學的宇宙觀已逐漸地將人摒除於外了。顯然,宇宙的運行和人的目的、欲望及需要沒有關聯,上帝賜與人的福祉,以及他為人類所作的計劃,好像是無根據的神話而已。十七世紀的思想先排斥人,而後又否認了上帝的存在。

牛頓時代的人發現了天體力學,但失去了天堂、上帝的寶座及人的歸所。哥白尼、刻卜勒及伽利略的太陽中心說,不但推翻了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而且,也讓人懷疑亞里士多德及托馬斯甚至基督教的宇宙觀——這幾位哲學家多少都受到托勒密學說的影響。後來,牛頓證明,天上的物體所遵循的法則,與地球上的物體所遵循的法則一樣。如此看來,似乎星球上的物質與地球上的物質也應該是相同的東西。由於這個學說,使後人對星球的迷信懼怕及神秘感也大大地減少了。

不僅天堂消失了,上帝的地位也降低了。早先笛卡兒的哲學觀認為;萬能的上帝仍不能改變廣延或運動的原理。牛頓與笛卡兒一樣視上帝為宇宙的創造者,但又認為祂不太干涉日常的現象。上帝只是不讓行星彼此相撞,也偶爾來調整「天體」的運行。惠更斯及萊布尼茲更進一步認為,上帝造了宇宙後,就沒有再動過手,因為上帝的產品不需要修理。

其實,當時的天文研究無法完全解釋某些不規則的現象。牛頓就認為:上帝有時必須來更正這些「例外」。但後來拉普拉斯及拉格朗日的研究指出,這些不規則現象是有周期性的;因此,也就不是例外了。這兩位法國數學家的研究成果是:天上物體的運行完全依照它們自己的規則,而不再需要上帝的修理和維護,甚至上帝要干涉自然界也不可能,而且禱告顯得無用。

不久,西方思想廢止了上帝。休謨(Hume)指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必然性。如此看來,我們就不必推測宇宙的第一個原因或原動者,宇宙是永恆的自動機器。在有人類以前,它就存在,而在人滅亡以後,它仍會存在。依此觀點,世界是沒有目的的。世上的事情,不是上帝各個決定的,而是按照不變的數學法則發生的。自中世紀到十七世紀,西方人對上帝的觀念大大地改變了。在中世紀的思想里,上帝不但是世界的創造主,也是整個宇宙的目的。十七世紀的思想家則着眼於物理的法則而視之為目的本身。上帝只是創造物理法則的手段而已。

不但是內涵,而且是瀰漫於十七、十八世紀數理科學的精神也處處威脅着宗教。西方人重視理性的判斷;所以,信仰不再足以證明真理。再加上,以理性的冷靜眼光來看,宗教的情緒及神秘感已不太吸引人了,甚至於西方人開始懷疑情緒本身。唯物論勝過神學,而唯物論否認靈魂以及來生。如此,基督教所提倡似來生為目的的人生觀也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機械法則決定一切,所以人不可能有自由意志,個人也不必負責自己行為的善惡,更談不上上帝救濟世人。在各方面,牛頓的思想與宗教是有衝突的。

科學家教徒為上帝努力

這並不是前期思想家所希望的結果,因為他們是好教徒,他們的科學研究也是宗教精神的表現,是為了了解上帝的作品而進行研究的。他們每一位大思想家同時是正宗教徒,又是科學家。我們今天看來,也只有在過渡時期,科學與宗教的思想才可能如此融和在一起。當他們發現科學與宗教衝突時,他們就儘量調解知識與信仰。現代化學之父波義耳除了作實驗外,其他的時間都花在宗教活動上。他認為實驗也是為上帝而作的。在遺囑中,他聲明要留下一筆錢用來反對無神論者,並打擊異教徒及懷疑論者。牛頓的老師巴羅(I. Barrow),退休後專門研讀神學。牛頓也作神學研究,他認為這研究要比自然科學重要得多。因為自然科學只能看到上帝為自然界所作的設計,而神學則包括上帝予人的恩惠。在其神學著作里,他協調當代知識與聖經的啟示,如講解聖經的某些預言,或證明聖經的記載是歷史的事實。他常說,研究科學是辛苦的,有時候甚至是枯燥無味的,但借着科學可以表明上帝創造宇宙的程序而支持宗教。觀察自然界和讀聖經一樣都是虔誠的。

牛頓也用傳統的論證來證明上帝的存在:「自然哲學的任務,是從現象中推出因果關係,從果得知其因,以得到第一個原因。這第一個原因也不可能是機械的„„在幾乎真空的地方,有何物?行星與太陽之間既然沒有密集的物質,它們何以互相吸引?自然界的現象為何都有目的?這個世界之美,其程序由何而來?為什麼所有的行星運轉方式相同且同心,而彗星卻相異且偏心?動物的身體怎麼設計的如此巧妙,使得每一部分恰如其所地組成動物?創造眼睛者不懂光學嗎?創造耳朵者不懂聲音嗎?人的意志何以能控制身驅?動物何似有本能?依此觀之,我們能不承認上帝的存在嗎?不是有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神嗎?」

在《Principle1一書的第二版,牛頓自己答覆了上述的問題:行星、太陽及彗星,這極美的系統一定是自萬能萬知的神的智慧而來的。此神統治一切,祂不是世界的靈魂,而是世界之主。 牛頓認為,上帝是數學及物理學的高手。有一次他寫信論:「創造宇宙的第一個原因,必須充分了解各行星及太陽的重量,以及它所產生的吸引力。又要知道各個行星與太陽及其衛星的距離,也必須知道行星繞行太陽的速度。而能如此地比較、調整那麼多不同的物體,就可證明這個原因並不是盲目或偶然的。相反地,他應具有極高的力學及幾何學知識。」

萊布尼茲寫了許多篇文章,以反對當時越來越盛行的背教運動。在《自然現象反駁無神論》一書中,他證明「上帝存在」可作為科學的假設;而且,如此解釋某些自然現象,要比物理學上的物質、動、力等假設來的更好。在他的《神學文集》中,他重新指出世界的程序是上帝存在的證明。

波義耳、萊布尼茲、牛頓等人為宗教所作的辯護並不是沒有效果,那些原來傾向宗教的人聽得很高興,神所創造的世界,比前人所想象的還要大,又以完全規則的數學法則運行。科學揭露了自然界的奧秘,同時也顯得上帝的偉大與莊嚴。如此,科學讓某些人的宗教信仰重新生根。

然而,這些數學家及科學家們為宗教辯護終歸還是無效,他們雖然肯定上帝及靈魂,但這只是抽象的哲學,而不是個人的宗教信仰。因為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並不像對數學命題那麼清楚明了,所以感覺上帝好像不真實。至少,後人是如此判斷這些基督教科學家的作品。

他們不能阻止反宗教的新潮流。有人希望,笛卡兒與伽利略所主張的,波義耳、牛頓與萊布尼茲所發展的自然哲學,可以證明上帝的存在,而作為基督教的旁證。但是,後人反而根據這個自然哲學提倡撲滅宗教。牛頓的名字後來卻代表反宗教運動。

離開教會的人越來越多。十七世紀法國的大思想家都是天主教徒,而到十八世紀,法國知識分子幾乎都反對宗教。在這兩百年之中,知識分子的立場改變了很多。最初,他們支持傳統宗教,而後又想辦法調解理性與信仰,然後他們提出「理神論」以及「科學理神論」。「懷疑論」又代替理神論,而到十八世紀末了,法國知識分子大半都是無神論者。

自然教講求理性廢棄神話

我們就從這幾個階段的思想史來看牛頓對宗教的影響:信仰本來是宗教的基礎,但新科學及數學的成就使人較信任理性判斷。因此宗教需要理性的解釋,甚至有人主張:神學應該以理性為出發點,重新建立基督教,而不再以上帝的啟示為其根據。如此的理性宗教,其教條一定會是真理,而且合乎自然界的。

這個理性宗教運動亦可稱為理性的超自然主義。洛克(J. Locke)弘揚這個教義,在他所著的《基督教是合理的》以及《論奇蹟》兩本書中,他說:宗教也是科學,因為二者皆從合理的公理推出合理且有用的結論。他所提出的公理之中有「有萬能的上帝」。在洛克看來,這個公理是自明的,因為世界的程序以及人的存在就足以證明這公理。另外,他還指出「我們必須服從上帝」以及「人有來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這些公理我們可以知道,人要擇善避惡以得上帝的恩寵。

基督教不能完全理性化,而洛克又說,有的真理超過理性而來自上帝的啟示,死者復活就是一個例子。不過,我們必須確定,這啟示是來自上帝,我們才能接受。而且,我們不相信不合理的啟示。如此,洛克還是主張理性的判斷,理性也可以視為一種啟示,因為理性是天賦的能力。總之,理性的判斷是最可靠的。不幸的是,人的惡習及神父的詭辯,使得宗教不合理。

洛克又說,因為上帝超過人,所以他與人的關係一定有超自然的一面。洛克雖然不能提供完全理性的宗教,但他用理性解釋宗教不合理的地方。

可見洛克的思想還是有個困難,那就是如何接受奇蹟以及啟示。有人不滿意洛克的論點,認為啟示並不是不合理的。又有人說,自然界有很多現象不能為我們所理解,所以上帝的啟示難於理解,也不足怪。還有的說,上帝給人的啟示,就是要考驗他的理性,所以聖徑的啟示才會如此不清楚。

前人用奇蹟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在科學時代,奇蹟本身就是可疑的,因為它違反自然界的法則。有的思想家只接受比較合理的奇蹟,例如死者可以復活,這是聖經上的一個合理的記載,但女人不可能像聖經里的某一個故事一樣而變成鹽精偶像。也有很多人認為,奇蹟只是在表面上不合理的,如熱帶的人覺得下雪是不合理的現象是一樣的。

當時的人希望有一個完全理性化的宗教,基督教既然不能如此,他們就自己建立了所謂的「自然神教」。

有人說過,自然神教的上帝就是理性,牛頓的物理原理是它的聖經,而伏爾泰是這個教派的預言者。自然教基於自然界,就像物理學一樣。自然教的教條不來自聖經的啟示,而是從科學研究來的。他們希望透過科學觀察得知一些基本原理,再以推理的方法證明其他的教義,人用理性來建立自然科學,也可以用理性來建立宗教。

自然教的教徒用一些複雜的論證推出以下的教義:「上帝是宇宙的創造主,牛頓所發現的原理都是他作的。人有來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要崇拜上帝,要悔改,如此可以改善現實世界。所謂罪惡,就是違背理性。」從以上的教義可以看出,自然教仍然以倫理道德為中心。

這些教義與基督教並沒有多大的衝突。但自然教派又說:在基督教的教義里,只有合乎理性的才可接受,凡迷信、神話或違背理性的事情就要排斥。既然如此,那些不能以理性了解的教條,如耶穌是神又是人;是處女生的,以及「原罪」的概念,自然教都廢棄了。奇蹟、天恩似及超自然經驗的啟示就是假的。自然教雖然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們如此否認基督教的思想,使得當時正統的基督教徒認為自然教是一種無神論。

伏爾泰是啟蒙時代的大思想家,他很熱心地研究牛頓的物理及數學,也盡力推廣自然教。他的著作影響當時的思想,而使得自然教變為十八世紀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宗教運動。就美國來說,傑佛遜及富蘭克林都是自然教的教徒。美國總統之中,最初的七位雖然在政治舞治上會提到基督教、上帝等宗教概念,但都不是正統的耶穌教徒。十八世紀以後,自然教已不是什麼重要的教派了,但它還是一般現代知識分子的宗教信仰。到後來,自然教的某些思想家連上帝也不需要了,他們說自然神學只是科學的一支。因此我們不必、也不能假設經驗以外的上帝。或許宇宙是永恆的,一直存在的,如此,沒有所謂的創造主了。據此看法,說「上帝創造了宇宙」,等於說不可想象的神用不可想象的方法及材料來創造世界。科學反而不需要假設有上帝的存在,但仍然可以解釋自然現象。

無論有沒有上帝,自然教一定要合乎埋性。其實,自然教也有它神秘的一面。因此,有人說,此派的教徒事實上是懷念傳統宗教的科學家。還有人不滿意自然教,而完全採取懷疑的態度,如霍柏斯、休謨、蒙特尼、狄德羅等哲學家,及數學家達朗貝爾(D' Alembert,曾幫狄德羅寫《百科全書》)。英國有名的史學家吉朋(E. Gibbon)則認為,宗教只是一種「歷史現象」而不是必有的。霍柏斯說宗教是傳下來的迷信,他說:「人因自己幻想或聽故事而來的恐懼感,如果是社會所贊成的即稱作宗教,如果社會不贊成的即稱作迷信。」休謨認為宗教只是一種人為的事情,而宗教里那些超越自然現象的事情,都要排斥。休謨顯然討厭神學,他寫道:「我們拿一本神學或形而上學的書來看,就可以問,這本書有沒有關於量或質的抽象推理?沒有。有沒有利用歸納法來研究實際存在的事情?沒有。那最好把這些書燒掉,因為它一定都是詭辯及幻想。」

無神論排斥神祇而唯物

懷疑論大半出現於思想史上過渡的階段,因為人心不容易一直存疑下去。在十八世紀,法國懷疑論就演變成無神論。十八世紀初期,無神論者不多,當一個無神論者臨死而不悔改時,就大登新聞。但到十八世紀末期,很多人接受無神論。法國的唯物論者與理性主義及自然教一樣,以牛頓的物理學為出發點推得無神論。

當時的偉大數學家拉普拉斯,先從牛頓的宇宙觀而推達此結論。當拿破崙問拉普拉斯,他所著的《天體力學》為什麼沒有提到上帝時,拉普拉斯同答,他不要這麼一個假設,光用牛頓的物理學就可以解釋天上所有的現象。雖然牛頓提倡少作假設,但拉普拉斯比牛頓還少了一個假設——上帝。

好像這是很矛盾的事情:牛頓認為,他所發現的物理原則就是上帝存在的旁證。但拉普拉斯覺得,同樣的物理原則可以完全解釋自然現象,而不需要上帝。依帕斯卡爾的看法,這並不矛盾;他說:只有那些已經相信上帝存在的人才能體會。

很多有名的法國學者採取拉普拉斯的想法。據杜爾巴克(B. d'Holbach)的說法,上帝的概念不代表任何真實的東西,它是由於人的恐懼感及無知而產生的幻想。人類用幻想來解釋奧妙的災禍等現象。後來,以此幻想為基礎,就建立了宗教組織以及教義。宗教使人忽略現實生活的難題,如經濟或政治的問題等,而着眼於來世的報應。杜爾巴克說,人對諸神的信仰是由於無知而來的,人有了知識以後就不再需要神了。所謂的上帝只是自然界,而靈魂只是物體。

杜爾巴克所著的《自然界的系統》,大半寫的是否認上帝的存在,而因此被稱為「無神論的聖經」。法國醫學家拉梅崔(J.0.de la Mettrie)又說,宗教只是對神父及政治家才有益處,而人既然了解自然,就不用宗教的神話了。拉梅崔雖然承認上帝可能存在,但他卻說,假設上帝存在不但沒什麼用,而且是很危險的,因為宗教團體可似憑此信仰引起戰爭。如此,法國唯物論發展到後來,就極力反對宗教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十八世紀時,無神論雖然盛行,但很多人只是接受這個論證,而不把它當作人生觀。也有人根本不了解唯物論與基督教的論戰,而只是希望歸向宗教。

後來,魏斯里兄弟、紐曼(C. Newman)及牛津運動的領導者,都提倡正統的基督教信仰,以拯救西方文明。這批英國教會的思想家,以及十八、十九世紀一些復興基督教的運動,都是反駁科學及唯物論的影響。

神學與科學互相容忍而並立

我們今天來看十八世紀無神論的思想,可能覺得這是很不幸的事情,但當時的論戰卻促進了現代的自由思想以及容忍的態度。在中世紀社會裡,天主教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又用此權力來控制人的思想,而以上帝的名義,用各種殘忍的手段來壓迫異教。

現在的人不得不覺得宗教鬥爭是非常可怕的,不只是中世紀大主教如此,在過去很多的社會裡,人為了「思想衝突問題」而用烤、分屍、鞭笞等方式來處罰異教徒。這些固守基督教教義的人,想盡了折磨的辦法,而以自己主觀的見解為真理,然後以暴力來迫使別人接受。就如蒙特尼說的:「因為意見不同而燒死對方,真是固執。」

我們現代人容忍的精神,不是數學本身的直接貢獻,而是源於十七、十八世紀的理性運動。然而,理性主義就是因為人的理性可以發明數學原則,而得到普遍的支持。而且,數學的命題需要嚴格證明,因此反對盲目的信仰、奇蹟以及權威為證的命題。最後,科學還教我們觀察自然,再經常核證我們所得到的結論,且教我們接受任何理論,只要它合乎事實。而數學是科學的基礎,因此,數學也間接促進了自由精神的推廣。

自由思想早在哥白尼的時候就與宗教有了衝突,到現在這個衝突仍然存在,但至少現代人都承認宗教、思想及言論自由都是必要的。

牛頓在數學的成就也幫助西方人脫離迷信,現在的西方人已很少人相信魔鬼、法術等可以影響現實世界。充分地了解自然法則,人就較不會相信災禍是上天的一種報應。

宗教與倫理道德有必然的關係嗎?

很少人了解並承認宗教也會演進,但不可否認的,理性主義早已使宗教受到良性影響;宗教不再侵占科學領域。因此,科學家的工作不再被阻撓,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已被視為知識最好的來源。今天的教徒們已認為,神學和科學可並立而互補不足。科學的結論也被列為理性神學理論的基礎。今天的科學家仍然利用萊布尼茲及牛頓的論證來證明上帝存在;自然界的數學法則,也被視為是上帝所做的設計。科學的成就越多,上帝顯得越偉大。

十八世紀前,西方的倫理基於宗教。當科學打擊宗教時,這些道德法則就沒有根據了。唯物論強調的是當世之樂,正好反對基督教「克己」的精神。況且,科學研究的現象都受因果律支配,人應該不是例外。依此看法,人不可能是自由的,人的所作所為都有原因,而各原因又是前一個因果關係之果,必有其更前之因。再以此類推,則必推到人以外的因。因此,人就不能負責自己的行為,也就沒有所謂的罪惡了。既然如此,那麼世界上的邪惡是那兒來的呢?根據基督教的說法,一切的邪惡都是來自亞當與夏娃的自由抉擇;但科學否認「原罪」等概念,卻不能解釋世上邪惡的來源。

以理性的眼光來看,根多傳統的倫理好像沒什麼根據。比如說,上帝為何一定愛善?或許他愛惡吧!英國的夏夫特伯里伯爵認為,「善有善報」等於一種可笑的「超級交易」。法國思想家拉梅崔則有更極端的主張,依他的看法,[享受不是罪惡,而是一種藝術」。

宗教沒有了,還有可能保存倫理嗎?十八世紀思想家提出一些答覆,有人想以理性為基礎,重新建立道德哲學。洛克說:我們可以用數學論證來證明倫理法則。人可以依據內在的上帝,也就是理性,來判斷是非。又有人說:人有一種天然的道德知覺。道德知覺的判斷不依靠宗教信仰,又合乎理性。我們不必期望上天的報應,而應該為善而行善;或說人的自然道德知覺使得我們傾向善的行為。

十八世紀的思想家把理性看成人的本能。因此有人說:我們應該看自然情況下的人,如原始社會裡的人。探險家馬格蘭(Magellan)到過巴西,曾寫到當地人沒有文明人的惡習,而能活到一百四十歲。因此,就有人想推廣巴西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的生活因被視為比歐洲人的生活簡單,所以中國人比較有道德,而中國是理想社會。法國探險家布甘威爾(Bougainville)把大溪地社會2描述的很美,因此有人認為模仿該社會就可以同到伊甸園。連耶穌會的傳教士也讚美野蠻人的德行。

很多哲學家確信,倫理與宗教的關係應與傳統的關係相反。洛克說,聖經肯定我們理性所發現的原則。康德及其他思想家認為宗教基於道德,而不是道德基於宗教。聖經的價值,在於使我們接受道德規則。甚至於,有人說教會只是警察的助手而已。阿諾德(M. Arnold)說,宗教就是道德哲學加上點情緒。

受了這麼多打擊以後,傳統的倫理需要重新建立。後來,有個人用幾何學的方式論證,演繹出整個倫理系統,但那已經是另外一章了。

1 Principle即其名著《原理》,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2 大溪地,(法語:Tahiti),又譯塔希提,是法屬玻里尼西亞向風群島上最大的島嶼,位於南太平洋東部。大約在前200年左右,第一批大溪地人經過長途跋涉,自東南亞或印度尼西亞出發,經斐濟、薩摩亞和東加等地,來到大溪地。1788年,大溪地島的酋長波馬雷一世統一大溪地,建立大溪地王國。1842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1880年被法國兼併,成為法屬玻里尼西亞的一部分直至如今。島上人口數量為183,4562012年人口普查),是法屬波利尼西亞人口最多的島嶼,它占向風群島總人口比率的68.6%

9.jpg

以黑色沙灘著稱的大溪地島

10.jpg

大溪地主島帕皮提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請紫荊棘鳥和GEORGE3000自重!
2015: 史寧中教授解讀《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
2014: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2014: 範例 - 是如何產生“飯粒”的(IV)
2013: 靜止的粒子有動量,沒有能量,聽說過沒
2013: 信仰就是放棄理性嗎?
2012: 1+2+3+...有網友指出一個筆誤,修正如
2012: 高伐林:瞄一眼剛剛揭曉的2012普利策獎
2011: 學術不應該等級特權化?
2011: 勸君這樣賞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