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简无思: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2):思想确定性
送交者: huj0 2021年01月16日10:51:0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简无思: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2):思想确定性

 简无思 简无思  2 days ago

 

https://mp.weixin.qq.com/s/De5Ud_MsrFX8UTjwt8Os6w

 

(点击链接查看微信版,重点部分有黑体字)

 

(本文基于微信群聊天记录综合而成,有待进一步整理)

 

 

【摘要】从心灵本体出发的中国哲学与从思辨逻辑出发的西方哲学在表达和沟通的确定性问题上似乎有所不同。本文分析了这个问题,并揭示:心灵本体层面的确定性是一切表达和沟通确定性的基础。

 

(一)

 

上文说到中西哲学的一个根本不同点就在于,先秦中国哲学在静坐的实践中,把握心灵本体,然后,在坚实的心灵本体基础上,向外出发,开发人文主义的世俗文明,最终在宋明之际,达到了人类有史以来在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诸多高峰。

 

西方哲学局限于对思辨工具的关注,曾经在思辨层面试图达到对本体的认识。但显然失败了,正如康德正确指出的。于是一方面错误地放弃了对本体的关注,另一方面正确地回归到了思辨哲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工具层面,目前停留在语言哲学。

 

Image

 

 

把握心灵本体与掌握思辨工具,就涉及到哲学思想的非确定性和确定性之间的问题

 

心,在本体的层面是确定的,并且是唯一确定的(虽然同时也是虚空的,正如佛家和道家所指出)。但是,作为人类一切活动发生所在的平台,因为它的无限性,所以会在现象层面表现出无限的不确定。并且,唯其在现象层面的不确定,所以才表现心灵的无限,所以才自由。一旦在现象层面确定了,就束缚了自己,失去了自由,心灵就从无限变为有限。庄子、列子里有很多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把心灵在现象层面工具化,或者仅仅着眼于心灵在现象层面的工具层次,那么,思辨的确定性就必须确立,并且不得不通过语言达成。这就来到了西方语言哲学

 

古代汉语有着语言的表达和不完全确定性之间的平衡。这就给心灵留下了无限的自由空间。法无定法,确定之中不确定,不确定中有确定

 

古典中国人刻意为之

 

这也是为什么仅仅强调确定性的名学和墨辩最终被中国人自己抛弃

 

高级的心灵一定不会把自己束缚起来,一定要借助某种程度的非确定性给自己留有空间

 

然而在匠心的纯粹工具层次,古典中国人从来不含糊,追求确定性!!

 

所以古典中国的数学很发达,天文学很发达

 

当然,任何滥用都会导致弊端。常见的滥用多见于在于中国社会实践中普遍可见的”原则之中有变通”。变通太多,太滥,当然会冲击原则本身。不确定现象太多,就会危及确定的稳定

 

所以,平衡、中道、和谐是世间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最高原则

 

现代汉语作为五四思潮的产物,是中国人在器用层面被西方打垮,转而抛弃心灵本体,降而求其次,进入心灵的工具领域,在语言层面率先工具化,努力去除非确定性,追随西方在工具层面的“进步”和发达

 

工具进步了,本体就只好消逝了

 

(二)

 

当代中国在近三、四十年暗中全盘西化的浪潮中,有很多生吞活剥西方尤其美国经验的教训。暗中全盘西化的高层倡导者在他们的青年时代全盘接受西方教育,思维方式已然工具化,已经近乎失去了中国人对心灵本体的把握能力,表现为西方化的舍本逐末,追求效率大于重视民生,模仿西方追逐文本、程序、语言等工具层面的确定性,大量抛弃传统价值,因为它们在文本和语言层面缺乏确定性。教条主义,文牍主义的弊病越来越多。

 

在实质性的全盘西化中掉进西方哲学思想中的思辨和语言的陷阱,失去了对心的把握,对本体的把握,自己把自己绕晕了。中国社会的公正和良知(比如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作为体现文明本体的原则就都消逝了!!

 

体现在追求全盘西化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界,人们一边倒地热衷于模仿语言哲学引导之下的西方各门学科研究方法。往往会带来一个后果:语言确定了,公正和良知都不确定了

 

任何一个西方哲学家或者任何一个西化的中国当代哲学学者都可以语言哲学地问,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公正?定义是什么?

 

这一问,良知和公正就全部从本体的天上掉下来成了语言和思辨的俘虏。良知和公正本来是在心体中展现的,在人们内心的共鸣中得到其确定性。这样从语言角度提出的问题,使得人们失去了内心共鸣中的直接把握能力

 

良知和公正于是就成了名词,而不是直指人心就可以在同一文化,同一社区的人们心中得到共鸣的明确的含义。

 

于是,内心共鸣产生的确定性莫名其妙地就在崇尚和追求语言确定性中失去了合法地位。这是典型的一例买椟还珠

 

一旦从内心共鸣的角度切实存在的非语言确定性被消解了正当性和合法性,语言层面的解释就会起来冒充权威,给予具有语言哲学威严的解释

 

然而,麻烦来了:语言层次的确定性难道比内心共鸣的确定性更可靠吗?

 

问题的核心在于,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角度理解有所不同,思辨的方向不同,所以反映出来的语言层面的定义就不同

 

于是,就出现了另一个无比美好的哲学名词:多元化

 

多元化一出现,良知和正义就从心灵本体的确定性再堕落一个层次,进入众说纷纭的掐架和街头奋战:每个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的定义

 

然后,大家又发现,这不就是宗教战争的场面吗?于是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西方世界的中世纪

 

可见,思辨层面、工具层面的确定性对本体价值确定性的侵犯后果是多么严重

 

思辨和语言层次的不确定性更甚于内心层面的共鸣因为缺乏语言所可能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事实上,思辨和语言层面的确定性其实少不了内心共鸣这一关。对一个概念的赞同,逻辑推导过程的赞同,都发生在内心共鸣的层面。赞同就是共鸣。为什么本来可以由内心直接共鸣而产生的确定性非要绕一圈通过确定性并不很高,如上所述,的语言层面次级共鸣来达成呢?

 

所以,根本而言,内心共鸣相关的确定性大于语言和思辨的确定性

 

当然,这里的讨论限于社会人文领域的话题。自然世界的研究是另一回事,当另行讨论

 

(三)

 

关于心灵本体和思辨工具的确定性问题,前面已经略有述及,这里再多说几句:

 

以为对语言之外的心灵本体把握不具有确定性是一个误解,并且是基于对语言哲学盲目崇拜的误解

 

心灵,或者本体,是人类的共性,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善和恶的问题上有所共识,有所共鸣的基础

 

就如同爱情是人类男女互相吸引的表现,背后的求偶之心是男女相爱的本体基础,求偶之心基础上产生共鸣是男女相爱的心理学基础

 

这个本体基础也许可以从生物心理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暂先搁置不论

 

单说人类这样一个生物体,本质上是一个生物心灵体

 

至于心灵是什么,没有人能够从语言的角度/层次把它讲清楚,就如同用叉子舀水,箩筐装酒一样,——— 这不是探讨心灵的恰当工具

 

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它无法讲解心灵

 

但是心灵本身具有沟通功能,食色本能,向善之心,都属于先天超越语言的心灵功能

 

本能这个词被局限化了,并且被低级化了。很多人类所独有的高级能力其实在生物禀赋的意义上都属于本能范畴,低级本能和高级本能的不同而已

 

良知,和公平正义,向善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社会结构和等级次序的确认等都属于人类的高级本能

 

甚至等级次序都可以在其他动物界能够看到

 

生物界的等级次序是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生物界比如蚂蚁,蜜蜂,狮子,灵长类等群居动物的社会属性呢?

 

生物还原主义当然可以在今天找到基因学方面的解释。但发生在社会心理学层次会是什么样的解释呢?

 

虽然现代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在今天实质上已经退化为行为(主义的)科学,他们无法提供恰当的答案。即便提供了答案,那也是行为主义的说明,与恻隐之心,向善之心之类的人类直接主体经验毫无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推测那些动物的社会行为必定驱动于它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心灵确定性

 

正是这样的动物心灵确定性,它们才能发展出相对比较高级的社会行为,比如蚂蚁和蜜蜂的社会分工,狮群的等级社会,灵长目的初级统治行为和其它类人类的社会行为如物品交换,甚至商品交换行为

 

因为确定性是维持一个社会共识的前提。在古典中国不具备现代西方哲学精确语言确定性之前,在动物世界甚至不具备人类一般语言确定性之时,他们靠什么维持一个社会的有效与和平的存在呢?

 

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在语言确定性以外必不可少的心灵确定性

 

而心灵确定性甚至必须是语言确定性的基础:你必须认可两个语言哲学家之间试图确定的语言定义。而这个对语言定义确定性的认可必定需要在心灵确定性的平台上才能发生。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语言概念思辨过程必须得到互相间的赞同即内心共鸣才能获得确定性

 

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强调语言确定性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首先确定地认可心灵确定性,或者,心灵能够做确定的能力

 

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心灵本身

 

并且认识心灵本身在心灵本身的层次上,而不是在语言哲学或者生物心理学的层次上

 

如何认识心灵本身?古典中国的静坐(管老庄列,以及孟子大学,宋明诸子都有述及),佛教的禅修

 

心灵的确定性来自于人类拥有共同的一种心灵,即人类心灵。包括自然心灵的生物学基础和以及同一文化对心灵功能的塑造,比如,以儒释道的道德引导和“天人合一”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又比如伊斯兰教教规通过体系严密的社区宣教,在伊斯兰世界形成共识,界定正统和异端,以期达成社区在心灵层面的确定性

 

是一个先天禀赋和后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灵的确定性是一个频谱,一端是高确定性,发生在同卵双胞胎,他们心灵几乎互通,具有高度的默契,不需要语言会很少语言;中间一点,是同一小圈子文化的人,再中间一点,同一民族文化,往低确定性一端移动的话,那就是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但仍然同一国家,再偏一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习俗。当然这只是大概情形,人与动物的心灵一般认为就不容易同步,心灵确定性比较低,但人与狗之间似乎依然有不错的非语言交流就能达到的确定性。这个话题,涉及到人类与动物基因构成的相似性,以后有机会可以详细解说

 

了解什么是心,并且安住于心,就会懂得中国哲学乃至传统中国文化在说什么。当然,精华与糟粕之辨永远存在。

 

哲学思想界,如果失去了对心的把握(如当代西化过程中的中国),或者无法把握心灵本体(如古希腊以及西方世界),那就必定只能在语言的层次上寻找确定性

 

不得其上,只好退而求其次

 

再次强调,这一部分关于本体与工具确定性问题的讨论仅限于人文社会思想领域。认识自然世界的思辨工具是另外一个话题。陈省身先生曾经说过(大意),最令人奇妙的莫过于物理世界是按照数学定律的安排而展示的。当然,这一奇妙还仅仅属于毕达哥拉斯所理解的数学范畴。古典中国易数之学中的数字功能恐怕要令已经完全西化的当代中国人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呢!易数之数理与毕达哥拉斯所揭示的常识数(学)(物)理关系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0%(0)
0%(0)
  “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它无法讲解心灵  /无内容 - 括号 01/16/21 (843)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括号 01/20/21 (681)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9: 四色定理、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
2019: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官员喜欢“掉书袋”
2018: 參加香港《主權在民》的民主選舉真爽,
2018: 关于我们的认知判断
2017: 历史的必然性看叶公好龙
2017: 悲剧到底是什么?
2016: 溪谷闲人:美国简史十二.棉花是国王
2016: 大喜事:证明了假共“让利台湾”以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