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 | 談學論術2. “學術”與“科學”有什麼不同?
送交者: luis 2021年09月29日17:02:5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前面拿“理性”與“非理性”當標準,把“學術”與“學問”分開了,現在看看“學術”與“科學”的區別在哪裡。一百年前,韋伯有個著名的講演,題目叫Wissenshaft als Beruf,就在這個問題上製造了一些麻煩,因為有人譯成了“以‘科學’為業”,有人譯成了“以‘學術’為業”,讓人有點拎不清,老爺子到底想以哪個為業。

 

當然了,這事兒也不能全怪著名的翻譯家。他們雖然輕易就能看懂德語原文,卻不大可能輕易看懂韋伯自己沒說清楚的事兒。一方面,他要求科學做到“價值中立”,只關心事實,不去問價值。儘管他沒有注意到,科學就是要追求“真善美”裡面的那個“真”,不可能對這種“認知價值”也漠不關心,但經過了淺人的修正,這個定位還是很精闢的:科學對於任何“非認知價值”,從道德到實利,從信仰到炫美,總是保持“既不評判,也不訴求”的態度,純粹“為真知而真知”。

 

換句話說,科學的“價值中立”,不是說對“真”這樣的“認知價值”也保持中立,只是說對“善”“利”“信”“美”這樣的“非認知價值”保持中立。也因此,省事起見,以後提到“價值中立”,都是指修正過了的“非認知價值中立”。

 

另一方面,談到科學發展史的時候,韋伯卻閉口不提價值中立的事兒了,反倒像其他許多西方大師一樣,改口強調另外兩個因素:一個是古希臘的“邏輯”,另一個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實驗”。這樣一來,就把兩個不同的東西混為一談了,認為“科學”也像前面界定的“學術”那樣,在於邏輯理性。

 

如此不合邏輯地吹捧邏輯,立馬讓韋伯遭了報應,陷進了幾個說不通的自相矛盾,因為他在講演里宣布:神學“超出了‘科學’的界限,不是通常理解的‘知識’。……由於神學的緣故,‘科學’與神性兩個價值領域的張力是消解不了的。”

 

這裡的頭一個說不通是,他主張科學是個“價值領域”,與他要求科學保持“價值中立”,明顯衝突:你怎麼能讓“價值領域”保持“價值中立”呢?

 

這裡的第二個說不通是,他主張神學與科學有張力,指出了一個公認的事實,卻回手給了他一耳光,因為西方的神學歷來看重邏輯,有着嚴密的理性體系,到現在還是“學術”的重鎮,好多大學都有個神學院。於是問題來了:要是科學在於理性邏輯,神學怎麼還會超出“科學”的界限,不是通常理解的“知識”呢?

 

換個方式問吧:神學號稱“theology”,但怎麼沒有像“biology(生物學)”等等那樣,靠着“ology”的後綴成為科學,反倒還與科學鬧起了矛盾,甚至到了“消解不了”的地步呀?

 

要擺脫這個自相矛盾,我們就得拿韋伯的“中立決定論(科學在於中立)”,否定韋伯的“邏輯決定論(科學在於邏輯)”了(不好意思,這是俺老漢慣用的“從內部攻破堡壘”的殺手鐧),並且趁機推出本系列的原創性淺見之一(不好意思,只是之一):科學的本質不在於邏輯理性(這是科學和其他學術研究的共同特徵),而在於排除非認知需要的干擾,面對所有的非認知價值保持中立,純粹基於好奇心或求知慾,描述各種事實的本來面目,得到如其所是的真理知識。

 

這個淺見有兩個創新點:一是把韋伯說的“價值中立”修正成了“非認知價值中立”,二是用它取代了韋伯改口說的“理性邏輯”。斗膽宣布一次:誰要是不接受這個淺見,照舊堅持“科學在於理性”的怪論,鄙人只用個繞不過的問題懟回去:神學如此邏輯,怎麼不是科學呢?你要是說清楚了,俺老漢認輸;要是說不清楚呢,對不起,哪怕你再不服氣,還是敬請把那口氣憋回去。也是考慮到這類繞不過的問題相當有力,各個系列都會在要緊的關頭,提出一兩個來。

 

相比之下,鄙人對這個繞不過的回答就容易多了:除了科學,其他任何學術研究,無論怎樣嚴守邏輯、合乎理性,都不是僅僅出於求知慾,而是另外引入了非認知需要,甚至用它們壓倒了好奇心,所以法保持價值中立,成不了科學了。

 

拿神學來說吧,明顯引入了信仰的需要;所以,它就是再“ology”,也成不了科學,還會和生物演化論(進化論)爭得不亦樂乎,因為這門科學描述的事實,有可能危及信仰的基礎。科學與神學共享的邏輯理性,非但不足以幫它倆和好,反倒還有火上澆油,下雨加濕的起鬨功效,因為它原本就是件趁手的學術工具,不管是誰,都能拿來用一下,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所以多少年來,科學與神學總是很理性地打得不可開交,卻又沒打出個什麼名堂來。

 

話說到這份上,我們就能從頭捋捋“認知(知識)-學問-學術-科學”這根長鏈條了:打頭的“認知”涵蓋面最廣,構成了人生的五大價值領域之一,包括了人們基於“認知需要”從事的一切活動及其成果,從而與另外四個非認知領域(道德、實利、信仰、炫美)分開了。也因此,本系列“談學論術”的時候,才不得不探討認知領域的一系列哲學問題,涉及到了認識論、存在論、邏輯學。

 

接下來是廣義的“學問”,特點是用“綜合”的方式追求知識,包括了“學術”和狹義的“學問”兩部分,構成了學者們不想干也得干的職業,從而與非學者(普通人)用“零散”的方式追求知識的活動(“日常認知”)分開了。

 

溫馨警示兩點:一方面,普通人在零散的日常認知之外,同樣會用綜合的方式探討知識,文言又叫“民科”“民哲”,不少學者瞧不起,卻不見得總有道理。另一方面,學者們在專門的範圍之外,同樣會積累許多零散的日常知識,所以倒有必要自我提醒一下:一旦出了“專業”,自己的那些高見,說不定就是不靠譜的“外行”話,也有“民科”“民哲”味道了。無論如何,一味指責別人“民科”“民哲”,卻意識不到自己也可能扮演了類似的角色,不太好吧,不是?

 

然後是“學術”的部分,特點是用“理性”的方式把零散的知識綜合起來,從而與用“非理性”方式把零散的知識綜合起來的狹義“學問”分開了。前面提到,現實生活中,“學術”與狹義的“學問”總是相互滲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裡就不再囉嗦了。

 

末尾的“科學”,屬於“學術”的一部分,特點是純粹出於好奇心,用“為知識而知識”的方式追求真理,從而與那些受到非認知需要的影響,在認知的目的之外,還會追求非認知目的的“學術”分開了。

 

這類“非科學”的學術,除了神學理論外,還有應用技術、社會決策、藝術批評等等,特點都不是“為知識而知識”,而是“為其他(宗教信仰、實用功利、人倫道德、炫美鑑賞)而知識”。換句話說,這類學術的成果雖然也是“知識”,卻不是純粹的“知識”,而是帶有非認知“雜質”的“知識”

 

蜻蜓點水一下:這裡原本可以有個示意圖,讓“認知-學問-學術-科學”的連環套一目了然,可惜淺人玩不轉這套高科技,只好作罷。

 

最後簡單說說“學科”與“科學”的關係:“學科”是廣義“學問”里的“分科”,主要有“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人文學科”三大類,分別指人們圍繞“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人文現象”展開的綜合研究。相比之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則是指人們僅僅基於認知需要,圍繞“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人文現象”展開的學術研究。

 

這樣子看,我們就沒多少理由按照流行的見解,把“科學”說成是分科之學”了,因為這樣子說,又等於將它與“學科”混為一談了,沒有注意到兩者之間也有一條分界線,照樣在於能不能保持“非認知價值中立”。

 

如此分類後,會接着冒出個問號來:撇開社會科學不談,“人文”只是“學科”吧,怎麼能叫“科學”呢?這問題牽扯到俺老漢琢磨了一輩子的那個小圈圈,可惜剩下的篇幅有限,所以還是打住,且聽下回分解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朱雨心:最佳抗疫
2019: 改變中國,必定是“顛覆”世界的國際戰
2019: 《評:“一個發生在美國令人難以置信的
2018: 彭運生談藝錄(227)
2017: 戲侃《三國》:其實華雄並不是關公斬的
2016: 千古第一奇案
2016: 生活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