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沙清:一個早期海歸的命運: 哈佛博士毀譽事件
送交者: 萬維網友來稿 2021年12月03日17:22:3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28kristof-master1050-v2.jpg

萬維(Creaders.net)網友沙清來稿:

引言

無知無畏的"革命小將"編造一系列莫須有的罪名,大張旗鼓地打到留美學者,不許他反駁,並且再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這看上去像是六十年前中國文化大革命中一個場景。是的, 它是文革的典型場景,但也是十九年前中國青年報策劃的哈佛博士事件的形象寫照。

哈佛博士事件,用西方社會科學術語講,是中國青年報對當事人進行污衊毀譽和"人格謀殺",所以它是"哈佛博士毀譽事件"。不同於文化大革命的是,文革十年結束,撥亂反正,錯案平反昭雪。而對哈佛博士的毀譽近二十年後,還在進行中。比如,本篇文字從未在中國大陸以任何方式或渠道發表過。

在江澤民時代末期,西方媒體一位專欄作家指出,中國社會表面看上去平靜有序,但它背後的法律次序卻是雜亂無章。正是在法制缺失的混亂中,中國青年報的惡行得以逃過公眾雪亮的眼睛

"哈佛博士毀譽事件"警示世人,文化大革命的基礎就在民間: 為數不多的一些中國人對同胞國人懷有莫名的嫉妒,仇恨和兇殘。他們是文革重起,中國人再度互相殘害廝殺的社會基礎,是中國社會走向文明和諧進步的絆腳石。

肇始

2002年5月初,陳琳博士應邀出任山東濟南一所民辦學院院長。“哈佛博士百萬年薪出任東高校校長"的消息經山東本地媒體披露後,新華社以及台灣的中央社等跟進發通稿報道。

幾天后,在方舟子的打假論壇上,有人在討論陳琳是否真的是哈佛博士。方舟子答覆: 他查過了,陳琳的哈佛博士學位沒問題。方舟子後來提到,山東中國青年報記者想跟方舟子合作,一起打陳琳的假,遭到方舟子的拒絕。

5月中旬,在學院舉辦的記者會後,陳琳向幾位記者和學院人員演示了如何進入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網站,查看畢業博士生和指導老師名單。其中顯示: 陳琳,1994年畢業,導師是 J. Stock教授。

中國青年報是所謂的"央媒",凌駕於山東本地媒體之上。中青報要求濟南媒體停止一切關於陳琳的採訪和報道,他們要調查陳琳的學位。某日夜晚,山東中青報記者和民辦學院一起給哈佛大學J. Stock教授打了電話,教授確認陳琳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時,也有中青報記者給陳琳出國前的同事,北京理工大學老師打過電話,確認陳琳1987年出國入讀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2002年6月的一天,民辦學院給陳琳看過他們與J. Stock教授通話的中文翻譯記錄, 並且說,中青報放言:沒事了,陳琳的哈佛學位沒問題。

詭譎的是,2002年6月26日,中青報還是在頭版頭條發表了山東中青報記者寫的“憑什麼相信他是哈佛博士?”的長篇文章。這篇長文名為調查陳琳的哈佛學歷,但通篇不提他們獲悉方舟子調查的結論,不提他們與哈佛大學J. Stock教授通過話,也不提陳琳前同事的證言。這篇文章有一個關鍵“證據”,說明陳琳的哈佛博士學位有假:“在哈佛大學的教授名單中,確實有一位 Robert Merton教授,曾於199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經與他聯繫,他卻表示回想不起來曾經指導過一個叫‘Lin Chen"的學生。”

這個關鍵"證據"撐起“憑什麼相信他的哈佛博士”這篇文章。山東中青報記者以一己之力反轉了被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光明日報、台灣中央社、新加坡聯合晚報、大眾日報、山東電視台、齊魯電視台、北京日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海內外媒體廣泛報道的新聞,一舉成"名"。就像一個雄糾糾氣昂昂的紅衛兵闖進一個盛宴,俽翻宴席,大喊: "高興什麼啊?陳琳的哈佛博士學位是假的!"

然而,中青報文章很快就被打臉。文章拋出後幾天,北京報記者從北京而來,採訪了陳琳,詳細了解陳琳與R. Merton的師生關係。她不信邪,“再度”聯繫R. Merton教授。不過,這次R. Merton教授沒有說不記得陳琳,而是清楚地說明陳琳是肯尼迪學院的學生,他指導過陳琳的論文研究,陳琳獲得金融領域的博士學位等等。這些細節紀錄在北京報2002年7月3日發表的“證明哈佛博士”一文中,直接打臉中國青年報。

令人不恥的是,中青報的關鍵"證據"不是出於技術性失誤,而是刻意的偽造:哈佛R. Merton證實,中青報並沒有聯繫過他,他也沒講過他不記得陳琳這樣的話。

發展

"憑什麼相信他是哈佛博士" 一文拋出的當天, 2002年6月26日,陳琳的院長職務被解聘。人們以為事情可以結束了,因為這個哈佛博士,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不再擔任校長,不再涉及公眾利益了。 然而中青報並未善罷甘休。

7月初,民辦學院告知陳琳,北京報打臉中青報的文章"證明哈佛博士"發表後,山東中青報記者向學院所在地的派出所報警,要求以詐騙嫌疑把陳琳博士抓起來,被警方拒絕。記者似乎很害怕什麼。警方反問,我們是相信哈佛博士,還是相信小報記者?(中國青年報對警察來說是小報,雖然對中學生可能是大報。)

7月上中旬,陳琳老家的中青報記者告訴陳琳的親友,讓陳博士多加小心。他說,山東中青報記者曾跟他說:話語權在我們手裡,我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陳琳要麼無從反駁,要麼反駁來得太晚。

7月12日,正在濟南採訪的上海電視台記者告訴陳琳,她跟山東中青報記者談過,中青報記者充滿惡意,可能更多更嚴重的指控還在後面。 陳琳博士去國已久,對某些國人人心的險惡估計不足,對即將到來的危險,可能讓他身敗名裂的污衊毀謗,毫無預期。他坦然地表示,"真金不怕火煉","真相越辯越明"。他是個光明磊落的人,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

7 月16日,中青報發表”破解陳琳謎團” (以下簡稱“破解”)長文,外加編者按“誠信是金”。這篇文章的主題是: 雖然陳琳博士學位是真的,但履歷基本是假的。相比於第一篇文章,第二篇文章匆匆草就,涉及的事情很多,更像是在第一篇文章的偽造證據被揭露後,惱羞成怒的全面,瘋狂反撲,用筆對陳琳博士施暴。

令人費解的是,中青報對陳琳這位已經下台的校長如此關注,不惜花費大量版面;而對那些真正涉及到學生和家長利益的,需要告知公眾的事故,則不予報道。 比如,那段時間裡,一家濟南民辦學院的院長捲款而逃;還有一家民辦學院,學生之間鬥毆,用醫用手術刀互砍,致一人死亡。面對這些事情,山東中青報記者裝聾作啞。

"破解”一文,中青報用一紙謊言,"否定"了陳琳博士的主要履歷。比如,陳琳說,他曾經是美聯儲經濟學家。中青報說,他是每天工作八小時的臨時工。事實是,美聯儲從來不招聘臨時工。 這個有案可查。

陳琳說,1994年他在清華大學訪問期間,清華經管學院領導提到希望聘請他為客座/特聘教授。中青報說,2002年清華大學沒有聘請他。一個1994年, 一個2002年,這是南轅北轍。

陳琳說,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人事局曾經把他作為副行長候選人上報行領導。一位季姓先生/女士負責跟他聯繫。中青報說,人事局劉博說沒有這回事。一個姓季,一個姓劉,這還是南轅北轍。

陳琳說,歐州貨幣集團倫敦總部的主任和秘書委託他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中青報說,香港歐洲貨幣亞太總監說沒有這事。 一個倫敦,一個香港,再次南轅北轍。

中青報說,陳琳沒有向民辦學院提交推薦信簡歷等應聘材料。實際上,陳琳沒有申請這個院長職務,是學院邀請他出任的。學院沒向他要任何材料。 這是胡攪蠻纏。

中青報說,陳琳在新加坡大學的工資每年只有二十幾萬人民幣。實際上,他在新加坡工資收入大約一百萬人民幣。這是睜眼說瞎話。

中青報說,是陳琳策劃了“山譯-哈佛之路”的口號。實際上,這個口號在陳琳出任院長前就有了。陳琳加盟之後,多次跟學校說不要提“山譯-哈佛之路”。 這是顛倒時序。

中青報還引用了民辦學院領導的話,說解聘陳琳是因為他的“能力無法勝任”。陳琳畢業於中美頂尖大學, 是多個不同領域(計算機,理論物理,社會學,公共管理,計算金融等等)的專家。他的學術背景廣泛且深厚,國內無人能及, 勝任大學校長綽綽有餘。 這是無知者無畏。

“破解”一文充滿這類指控,看上去似乎不是大事,但合起來看非常惡毒: 嚴重侮辱陳博士的人格,敗壞陳博士的聲譽。實際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陳琳作為中國人中唯一的金融專業哈佛博士,各種機會向他敞開。哈佛畢業前的幾個月,他的電話被紐約幾乎所有的投資銀行,基金公司,商業銀行打爆。 2000年前後,大連市政府,上海市政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都鋼鐵公司等等都對他遞出橄欖枝。哈佛金融博士, 全中國就他一人。這樣的人,會有履歷作假的動機嗎?

陳琳對中國青年報的卑鄙行徑感到憤怒。他寫了一篇長文,逐一駁斥“破解”的指控。接着,他打電話到北京中青報總部,先要求刊登他的駁斥文章, 作為“另一面之詞”告知公眾,遭到拒絕;繼而要求與記者對質,也遭到拒絕。

此後,陳琳聯繫了幾家不久前採訪過他的媒體,希望他們就“破解”一文再採訪他,給他申辯和反駁的渠道或者刊登他對'破解"一文的回應,但所有媒體都婉拒了他。 上海電視台說,他們接到上面通知,不再跟進“哈佛博士事件”的報道;北京報說,他們接到通知,不跟中國青年報作對。

顯然,中青報知道他們對陳琳的指控不堪一駁,所以,它們吸取第一篇文章被打臉的教訓,拒絕陳琳本人反駁, 也不讓其它媒體跟進調查,企圖一手遮天,矇騙公眾。當時,博客微博等自媒體尚未出現。陳琳博士無處申辯。

就像"謊言重複一千次會變成真理"一樣,謊言在網上泛濫流傳也會被人以為是真話。“破解”一文雖然充滿謊言,不堪一駁,但由於近二十年來一直沒有被反駁,對陳琳博士的聲譽和人格造成極大的傷害,一次次地斷送了這位海外學子報效祖國的機會。

北京的首都鋼鐵公司曾經在2002年6月準備禮聘陳琳為公司副總;北京大學光華學院曾經在2002年7月準備禮聘陳琳為百萬年薪金融學教授; 籌建中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曾經在2005年7月年準備聘陳琳為教授;籌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學曾經在2010年準備聘陳琳為“千人計劃”教授; 所有這些禮聘意向都因為中青報的“破解”一文而夭折。這些學校和公司也相信中青報的指控荒唐莫須有,但在中國,公司和學校總是儘量與官媒點名批判的人保持距離。

現狀

公眾注意到,近二十年過去了,但"哈佛博士毀譽案"並沒有結束,因為中青報對陳琳的指控只是一面之詞。一般地說,記者的一面之詞未必不可信,因為職業道德良好的記者就是公眾的眼睛和耳朵。但山東中青報記者顯然不屬於這類記者。它的第一篇文章中的赤裸裸造假被揭穿後,第二篇文章還有可信度嗎? 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央媒”以大字報式的文章批判一個人,極其罕見。如此具有文革遺風的開頭,為什麼嘎然而止?哈佛博士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中青報記者被多方告知陳琳的哈佛博士學位為真,為什麼要有偽造證據證明它有假?為什麼在中青報第一篇文章偽造證據被北京報揭穿後, 不面壁反省,反而又拋出第二篇文章?中青報為什麼在陳琳解聘後還進一步對他進行污衊誹謗?為什麼中青報第二篇文章拋出後,一切消聲匿跡,沒見到其它媒體跟進?在哈佛博士毀譽案中,中青報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假,是記者想在高調海歸事件中大撈一把還是中青報高層處心積慮的羞辱海歸"出頭鳥"的策劃? 共青團如此迫害建國五十多年後首次海歸的哈佛博士, 中共中央統戰部知道嗎? 中青報跟農民報中國婦女報一樣,有明確的報道領域和受眾範圍,蠻橫地闖入本屬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嚴肅專業大報的報道領域,挑事鬧事,如此僭越,中宣部和國家新聞總署不應該懲辦嗎? 這些問題,公眾需要知道答案。

後記


陳琳博士在他的領英網上寫到: 他的舍友和同學中包括美國總統,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校長,墨西哥總統等等。他問:為什麼他的舍友,同學的成就和他的有天壤之別?答:因為他是一個中國人。想象一下,如果他不是中國人,如果他沒有受到中國青年報的污衊誹謗,他會有一個怎樣的學術或者公共服務生涯?

寫到這裡,筆者不禁為陳琳博士的命運扼腕嘆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可以一天摧毀。中國公眾普遍認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赴美留學的年青人是那一代中國人中的精英,而陳琳入讀斯坦福哈佛,更是精英中的百里挑一。然而摧毀這樣的精英,只需要一兩個無良記者。 卓越的,如此脆弱;邪惡的,如此具有破壞力。令人不勝唏噓。

哈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曾經寫到, 西方學者對文化大革命中中國人對同胞所表現的極度殘忍感到十分震驚。這種極度殘忍,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哈佛博士毀譽案中再度表現的淋漓盡致。山東記者挖空心思無中生有造謠毀謗, 就是要徹底摧毀陳琳博士人格聲譽, 徹底毀掉他的前程。事後,這個女人得意地對她的同行說, 陳琳不要想再在中國找到工作,很有一股讓他永世不得翻身的"豪邁"氣概。一個多少受過點教育的女人有如此蛇蠍之心,何止令人髮指?!

長期以來,中青報的上級共青團中央領導班子以青年才俊自居, "老想着升官,做接班人" (習近平語)。2000年左右,留學生開始逐漸回歸。這些有海外學歷有高薪工作,又深受中共中央,各級政府和公眾青睞的同齡人,讓共青團幹部相形見拙心生嫉恨,曾經發了"憑什麼海歸優先", "給我一個海歸優先的理由"等評論。對待海歸上,山東記者的下作詆毀倒是與共青團中央,中青報不滿海歸的一貫主旨吻合。中青報放任山東記者偽造證據,在第一篇文章的謊言被揭穿後,不但沒有讓她停職反省,向社會公開道歉,反而又發了第二篇文章。用一篇充滿更多謊言的文章去抨擊哈佛博士的誠信,去指控他的履歷是假的,這不是賊喊捉賊嗎?

筆者相信中國青年報"哈佛博士事件"的始作俑者和他們的文章總有一天會被釘在中國新聞史的恥辱柱上。只有那個時候到了,才能說中國社會已經走向理性,文明,正義,法治,和諧。二十年快過去了,這一天會遠嗎?

在相關搜索中,筆者看到2015年習近平曾經嚴批中青報的上級共青團中央:“高位截癱”。真是一針見血。共青團中央高位截癱已久,麻木到對中國青年報放任自流。致使中青報不但與中央政府的海歸政策唱反調,污名化海歸。而且在哈佛博士毀譽案上,整個報紙被個別記者綁架,公器私用,胡作非為。希望共青團中央能夠嚴肅整治中國青年報,為陳琳博士回復名譽,以積極態度和實際行動回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批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洪水河隨想
2020: 文學門外蹭修養(中)
2019: 卡達菲之子金錢換英國博士ZT
2018: 567、邁克和瑞瑞的蹺蹺板—貝爾不等式
2018: 從法國黃背心看共產主義者的悲哀
2017: 對中軍哲學評述的感想
2017: 330“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許)而要
2016: "特朗普"是否是 白頭翁? 美
2016: 現代社會能量的消耗和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