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北美的综合中学和学分制成功吗? ——关于美加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建议
送交者: 裕雄 2023年03月15日20:09:3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今年两会上,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呼声甚高。但储朝晖等教育专家都发出了不同的、理性的声音。本人亦曾就此议题多次发表意见。下文为七年前本人在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提交的论文,供读者参考。


北美的综合中学和学分制成功吗?

——关于美加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建议

 

沈乾若

摘要:

分析美国和加拿大中等教育衰落的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依据作者在中国大陆和加拿大不同教育体制中六十年的亲身经历,以及作为教师和办学人员基于比较视角的深度思考。

半个世纪以来,加拿大和美国公立学校为综合中学,兼具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功能。中等教育衰落的局面揭示出,综合中学并非理想的中等教育机构,尤其高中阶段;其目标的多重性与分散性,使得升学和就业两类学生提供的教育均不成功。作者建议加拿大和美国采用双轨制在高中阶段建立职业技术学校。

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空间发展个人的潜能与专长对于精英成长和西方世界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是关键性的一项制度。然而,学分制下的走班制带来的开放松散的管理,是学生读书散漫,水准低下,甚至沾染各种不良习气的原因。作者认为,美加中学在初中阶段建立固定班级,辅之以选修课,为扭转教育颓势的必要改革。

 一. 前 言

美国、加拿大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排名的落后或者下滑引起普遍的忧虑,以及研究和探讨分析教育体制方面哪样一些因素造成落后或下滑。笔者在中国大陆和加拿大长期求学执教,对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均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除了从各种国际评估与竞赛得到的证据、数据及有关文献,研究主要依据作者六十年的亲身经历,以及作为教师和办学人员基于比较视角的深度思考。

美加教育的落后或下滑从以下数据可见一斑。

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PISA),中国上海再一次在数学、阅读和科学全部三个领域拔得头筹,加拿大位居第十三,而美国第三十六。上海数学高出加拿大95分,高出美国132分!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等名列前茅,都属于东亚的中华文化圈[1]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测试英文、数学、阅读和科学四科,每科均设有基准线。在大学所修的课程,若相应的ACT达到基准线,则学生有75%的几率取得C或以上绩。然而,2015 ACT年度报告指出,占应届毕业生总数59%的超过一百九十万考生中,仅40%其中三科或四科达到基准线;而31%一科也达不到。[2]

再看加拿大,以2013年公布的成人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为例。读写能力方面,加拿大处于OECD平均水平;较强和较弱的比例则偏大。数学与计算方面,加拿大低于OECD平均水平,而且低端人群的比例高于其平均水平。[3]

美国和加拿大为世界公认的西方先进国家,其基础学业教育的成绩单令人惊诧。

迄今为止,美加和西方世界对其基础教育的检讨集中在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教材深度、社会和家长对教育重视与否以及学生的努力等较为软性的层面。这样一些因素固然起着作用;却不足以解释高达一百多分的差距。笔者认为,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和标准上的不同,更为直接、更硬性地造成了今日的结果。

关于课程设置和标准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此处不赘[6][20][21] 制度方面,笔者认为,美国和加拿大中等教育采用综合中学的单轨制结构,以及初中不建立固定班级,对学生学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对教育质量均有严重的负面作用,在此提出与行家商榷。

 

二.综合中学难以实现双重功能

综合中学为美国首创,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在美、加、英等国推行,成为中等教育的主要结构形式。在此之前的中等教育呈双轨制,即学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由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分别承担。[8]

先来看一看双轨制,以中国大陆为例。民国时期至文革前,小学毕业生或升初中,或进技工或职业学校,或加入劳动大军。初中毕业生的出路,或升高中,或读中等專业技术学校,或中等師範學校;称为“三足鼎立”。文革中职业教育破坏殆尽,改革开放后又逐渐恢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程度的提高,与初中平行的职业教育已无需求。况且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故职业教育多与高中平行。

双轨制下学生分流的结果,进入普通高中的學生程度比较整齐,相当的比例以升大学为目标。这样,培养目标明确,課程设置和教學得以向升學类學生倾斜。各门课业均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训练学业基本功,培养分析推理等从事科技工作必要的素质。

这一‘三足鼎立’的体制,不但培养了大量普通中学毕业生,而且技校、中专和中等师范学校分别培养出相当数目的技工、技术员和小学教师,满足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相当出色[7],德国的更是举世闻名[11];皆为双轨制。

再来看一看美加的教育体制。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学均为综合中学,即将普通中学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中等教育不分流,不设或极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故为单轨制。专门的职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与大学统称为‘专上教育’。学生不論職業取向如何,原则上均須讀完中學,才能接受職業教育,或加入勞動大軍。各色各类的职业技术院校,散布在各个地区的社区学院,即使培训理发师或厨师的专业,也要招收高中毕业生。[18]

英国的中等教育机构,综合中学也占优势;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占约80%的份额。[10]

甚至在中国,提倡废除双轨制,引进西方的综合中学,亦不乏其人。

需要澄清一种误解,即以为综合中学培养综合性人才——既有职业技能,又具备大学深造的基础知识与人文修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综合中学只是承担了双重任务,既为大学输送生源,又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从业人员。故综合中学不过是将校际双轨制改为校内双轨制,事实上只是推迟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分化时间。

既然目的是双重的,其课程设置亦具备相应的特点:

课程种类多。除必修课外,还有多种选修课,如绘画、打字,烹饪、木工之类。而且同一门课分为多个档次:升学类、应用类, 简易类;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开设职业预备课,而且必修,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各种行业与工作岗位。

数理化课程的深度与难度较低;为了非升学类学生能够通过,还一降再降。

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初中阶段均合在同一门‘科学’课中,目标是科学普及。

上述课程设置,显而易见,是兼顾就业与升学两类学生,但实际上向就业类倾斜。

那么,美加等国为什麽要从双轨制过渡到单轨制,从两类中等教育机构过渡到单一的综合中学呢?人们期待综合中学具有哪样一些优势?

教育综合化是上世纪中期西方在“教育民主化”思潮中兴起的一项社会运动,其目的在于追求教育的平等。人们认为将学生分配到两类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素质的教育,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实力均远逊于普通中学的情况下。当年的口号是“人人享受中等教育”,“教育机会均等”。[8]

其次,将两类学校的资源与功能合并在同一个教育机构中,人们希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机动的选择。对于学生自身专业与职业的探索与认定,能够提供空间和时间。

然而事与愿违。综合中学建立逾半个世纪以来,中等教育衰落的局面揭示出,综合中学,特别在高中阶段,恐非理想的中等教育机构。综合中学目标的多重性,分散性,难度太大,不易实现。将各类学生混杂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顾此失彼,难以滿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9]

首先,为了迁就大多数,升学类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虽然为此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开设了很多选修课,精英班,精英分校,引进国际文凭课程(IB),和大学一年级课程(AP),等等。然而,升读大学的学生需要更坚实的学业基础;需要从初中开始,循序渐进,积累数理与人文素养。没有一套长期而完整的学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无法实现。故综合中学实际上是让升学类学生为就业类陪绑。

其次,高中阶段,十六~十八岁的就业类学生已到了学习一、两门职业技能,为就业作切实准备的年龄。但综合中学提供的一些选修课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为有的放矢,更为切实有效的职业技术培训;综合中学缺少这样的资源与能力。在升学类学生忙于报考大学的时候,一些就业类学生却无所事事,虚度光阴。

在中国,升学率是衡量中学质量最重要的指标;这根指挥棒使中学课程加深变难。而在美加,衡量一个中学成功与否的,却是毕业率。而毕业率作为指挥棒,具有将大多数学生拉到差等生水平的倾向为了多数学生能够拿到毕业文凭,所谓高中毕业,除英文外,其它科目大多只要求初中水平;而且近年来还一再降低标准。因此,低标准、低质量,对于综合中学而言,乃其痼疾,无法避免。

即便如此,加拿大和美国近年来仍然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辍学,拿不到毕业文凭。在此之前毕业率更低。显然,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学校提供的教育不是他们所想要,所感兴趣的。何况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未能奠定必要的学业基础,来学习学术性的知识。他们只是被强制留在这样的学校里。

综上所述,笔者不能不遗憾地说,不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综合中学里未能得到满足;综合中学为两类学生提供的教育均不成功。

以上事实足以证明这种体制之不切实际,不科学。人生成长,小学、中学、大学,是人群从一体到分化的过程,最后进入不同的社会行业和职业。而中学正是逐渐分化的时期。一般情况,孩子在初中阶段慢慢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潜力特长,有些对于今后的职业有了想法。 高中阶段,部分孩子准备升读大学;另一部分却对学术无甚感觉,而喜欢某种业或技能;仍然不大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麽的孩子,也在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过程之中。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内在的需求,心灵的呼唤。中等教育的责任在于,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一方面提供机会,引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使之各得其所,为第三阶段的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

不错,孩子的成熟和分化有早有晚,但总有一个大致的规律。这个规律乃客观存在,不会迁就人为规定的教育体制和学校结构。相反,后者的制定,必须依据前者,符合前者;否则便会被无情的现实搧耳光。可以看出,十三~十五岁的初中学生处于分化的预备阶段,十六~十八岁的高中生已然分化,不能强制性地混在一起了!而美加的综合中学,硬性推迟学生的分化到高中毕业之后,违反了学生成长的时间表。

德国职业教育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参照。其职业教育高中阶段为主, 1619岁年龄组的青年 60-70%接受职业教育。这一数字告诉人们,美加的综合中学(以及中国的普通中学),事实上束缚了多大比例的学生。这些学生更是在为升学类学生陪绑!

最后,关于教育平等。一个社会人群之间的差异乃客观存在。教育平等意味着为各个阶层、各种人群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因材施教,使学生各种不同的潜能均得以成长和发挥,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将教育平等理解为给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同档次的教育,或用同样的模式来塑造不同的人;完全脱离实际,不是科学的、客观的态度。

事实上,以追求平等为初衷的综合化运动,由于未能提供合格的教育,反而阻断了依赖于公立教育的社会中下层向上攀升的阶梯,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使社会变得更不平等。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将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流,方为合理的体制。不分流不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不分流无法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所长。笔者多次在文章中建议,加拿大和美国应该像亚洲和欧洲国家一样采用双轨制建立与高中并行的职业技术学校。加拿大遍地开花的社区学院,可以向读完九或十年级的学生敞开大门,而不必要求高中毕业。美加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这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亦应包括在内。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适合于另一部分学生人生成功的路径,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以升大学的非正常局面。综合中学并非成功经验,不应作为改革方向。

三.学分制对低年级学生不

学分制与班级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业管理体制。

在西方国家,学分制已经采用约一个世纪之久,用以衡量学生的课业总量。校方提供很多课程供选择,每门课确定相应的学分来衡量学习量。学生完成规定的总学分即可毕业。

中国与东方国家多采用班级制,或称学年制。同一年级学生分成若干固定班级,修读统一规定的课程。完成规定的若干学年即中学毕业。

我们先来考察班级制。

各年级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没有选择余地。不及格就补考,考不过则留级,所有各科重学一遍。每班配备一位班主任,并选举或指定班委会,对学生严格管理。

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业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成长而言,班级制是一种建制上的保证,舍此无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大多数学生也不可能自觉地努力学习。中国学生普遍较为努力,学得比较扎实,水平比较整齐;亦较少散漫、无所事事的现象,或沾染不良习气;不能不归功于班级制。

还应当看到,班级制的集体生活对青少年的成长重要而有益;团队合作、榜样、友谊,等等;对孩子们是宝贵的人生经历与体验,于其心智成长和人格健全不可或缺。十几岁的孩子需要一个归属,和一群亲密的伙伴。步入社会之后的成年人,往往最为怀念的,就是中学时代的班级生活与同窗好友。对此,我们在中国大陆接受了基础教育的过来人深有体会。

但国内实行的班级制缺少弹性,对学生的自由发展有很大限制,对两端的学生照顾不足。潜力超常的青少年被捆绑住了手脚,缺少自由发挥、脱颖而出的空间;学习困难的学生则疲于奔命,难以切实学到知识。培养的人才亦过于模式化,个性得不到彰显与发扬。

再来看看美加中学采用的学分制。学校提供很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教育当局只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自由选课来发展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修课方式也很灵活,课堂听课、网络拿课、或成人夜校等均可,甚至自学后参加考试也得到允许。学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空间。升学类或就业类,成绩好的或成绩差的,可以各取所需。可以说,学分制是西方教育区别于东方的一项基本制度,其优势在于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以保障人的自由成长,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这一点上,国内外宣传汗牛充栋,不再重复。只需指出,百年来西方世界精英的成长和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学分制是关键性的一环。[14]

然而,学分制并非万能灵药;它为西方带来的,也并不全是成功的果实。事实上,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实行全方位的学分制,造成了学生管理上相当程度的松散;长期以来,不但多数学生的学业未能达到标准,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什麽这样说呢?与学分制和选课制相伴相生的,是走班制。自由选课使班级的设置不再可能。学生没有班,也没有固定教室。教室通常属于教师。像国内大学生一样,中学生背着书包到处跑。 各年级只设一、两个咨询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去咨询选课或其他事宜。这种管理模式对高年级学生或许可行,但对低年级的孩子则是灾难性的。

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想一想。事实上,与偏重智育的中国小学相比,西方小学的班级更人性化。班主任照顾孩子的全面成长,体魄与健康,生活自理,情绪控制,礼貌与人际关系,等等;教室也更像一个温暖的家。然而一入中学,班集体、班主任和固定教室忽然之间都不见了!十三岁的孩子,此时感到多么孤单、彷徨与无助!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这不蒂是一种伤害;又怎能指望他/她在朝夕之间学会和适应中学的规则和学习生活?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要建立起个人的朋友圈,就更不易了!

学分制的负面作用,年龄愈小的孩子受的影响愈大。以上所描述的,绝非耸人听闻;乃笔者的子女和学生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当然,自由度大,培养出的学生各种各样,差别也大。学分制对资质优异的超常学生最为有利。他/们可以通过特殊途径较早修完中学课程,开始大学课程的学习,准备条件进入名校。也有充分的自由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利于日后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然而毕竟十几岁的孩子缺乏自律能力;这样一种开放松散的管理模式下,加之下午三点放学,在校时间短;学生得不到严格的管教。因而大多数学生在学业上比较放松,散漫;以致无法达到应有的知识文化水准。学校里的反智倾向,抽烟、吸毒和校园欺凌等各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也就很难避免。

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15][16]

· 美国高中生约有24.6%使用烟草制品,初中生中近8%吸烟。

· 未到法定饮酒年龄者的饮酒量占每年酒类销售额的11%

· 近半数高学生尝试过吸毒,超过60%的青少年表示知道学校里毒品使用、流通、出售的情况。

· 公立学校中,4%的学生有记录在案的犯罪行为。20.1%的美国学生在学校受到欺凌,7.4%的学生受到过严重人身威胁或伤害。

以上数据触目惊心。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分制下优秀人才的自由成长乃至脱颖而出,是以牺牲其他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和前途为代价的!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有比较才有鉴别。由于来自中国教育体制和中华文化,笔者及其他中国学者更能够感知与认识上述社会问题的缘由。美国中学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实行学分制,至今已一百多年。其开放式的、松散的学生管理,对于青少年教育及社会成员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安全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绝对不可低估。

学分制适用于大学,中学则需十分谨慎。笔者认为,将班级制从小学延伸至初中,是美国、加拿大以及西方扭转其教育颓势的必要举措;选修课可以逐步引入。高中阶段,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兼顾自由与严格两个方面,亦十分关键。

再看看中国大陆的情况。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教育部大力在高中推行学分制。但由于高考制度未变及其它原因,学分制的推行受阻,始终未能到位。

从国内连篇累牍的分析学分制的文献中可见,有些人认定学分制是一种先进体制;认定西方由于实行这种体制而成功;这样的制度在中国之不能实行,乃国内教育的不足和人们观念的狭隘所致。殊不知与综合中学一样,学分制也有其固有的弊端,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班级制而非学分制的选择,尽管限制了尖端人才的成长,中国却得以保持基础教育的稳定及大范围的质量。只相信文字宣传而不了解实践结果,由此得出的结论差矣!

改变走向极端的应试教育,引入选修课,把一部分选择权还给学生;使现行体制变得更多样化,人性化,更灵活,是必要的。但切忌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初中阶段,不可采用学分制,重蹈西方辙。

四、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学习美国,也搞过综合中学和学分制,十年后却在一片反对声中收场。也就是说,中国这个学生学习西方老师,但发现了问题与弊端,早就作了相应的改变与调整,尽管其结果亦有不利的一面。[12][13]

不止综合中学与学分制带来的问题;其它如将物理、化学和生物合在一门课中教授的“综合理科”;名为发现式实则谬误百出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教师资格过低及教学管理的缺位;等等。经过数十上百年试验,两种不同体制,不同课程设置及其标准,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作法的优劣得失已见端倪。

笔者相信,国内教育与国际接轨晚,及国内基层,包括教师、学校、家长及其他人士一些西方体系与做法的抵制,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基础教育起了保护作用,也为世界保留了传统教育的一个样板,一份参照。这种抵制出于一千余年科举选仕造成的奋发向上的社会心理,及由此带来的对教育的高度期望。当然,这种期望同时带来极其功利化的负面结果,是应当纠正的

西方社会因无有力的抵制而未能纠正其不足,揭示出其社会文化心理在这一方面与中国的巨大差异,以及缺失。[17][18][19]         

 

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 会长   沈乾若 博士  

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硕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数学博士

中国大陆和加拿大数十年大、中学教学及办学经验

20168

sharon_q_shen@yahoo.com

参考文献:

1. “PISA 2012 Results in Focus— What 15-year-olds know and what they can do with what they know”, OECD, 2014

2. “National: The Condition of College & Career Readiness 2015”, ACT Inc.

3. “Skills in Canada:  First Results from the Program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 PIAAC, OECD, 2013

4. “What to do about Canada’s Declining Math Scores?”, Commentary No. 427, C.D. Howe Institute, May 2015, by Anna Stokk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Winnipeg

5. “New analysis of U.S.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finds half century problematic ‘strands’ structure”, Notice of American Mathematics Society, Oct. 11, 2013

6. “Discovery Curriculum Fail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 Qianruo Shen, Educational Quest Society of Canada, 2016. 3

7.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iwan”, L.S.Lee, Access to Education》,2000.8

8.“综合中学的冷思考”,石伟平徐国庆,《职教论坛》,200010

9. 西方中等教育综合化: 历史与比较的视角”,杨捷《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0. “英国的综合中學”,代其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S1):68-71

11.“感知德国职业教育:德国人为何不挤破脑袋考大学柴野光明日报 2014-6-15

12. 20世纪20年代中学学分制的历史考察”,付文珍,《考试周刊》,2012年63期 

13.  “走进我国高中学分制历史的深处――解放前高中学分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王海仔, 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 http://blog.sina.com.cn/ksgl,2007-08-22    

14. “探讨高中学分制的利弊”,朱晓兰,百度文库,20101227

15.“糜烂青春:美国青少年生活现状报告”,《腾讯国际新闻》,2016.3.23, 92

16.“当代美国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孙淑敏,《青年研究》,2000年,第8

17. “六十年亲历之中西教育”,沈乾若,百度文库,2016.5.6

18. 教育切忌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沈乾若共识网,2015-03-30

19.“融汇中西,扬长弃短—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沈乾若,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博客,万维读者网

20. “综合理科为科学教育带来什麽?”,沈乾若,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网站,www.boyaquest.org

21.“发现式课标拖垮小学数学”,沈乾若,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2016.2.23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2: 美与真——人心的素质陶养和品质塑造的
2022: 战略分析(12):中国应对俄美要求的五
2021: 什么是“天”?/周易讲座/系辞上传一
2021: “三思”的用心和用意之于内在冲突(序
2020: 882、3月15日是美国 《国家祈祷日》
2020: 念咒语的窍诀![慈城罗珠堪布]
2019: 从中日战争引发的儒学思考
2019: 读某刊“2018全球十大科学突破”有感(1
2018: 儿子的博士论文
2018: “我不同故我存在” - 纪念“国际PI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