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末法时代如何修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3
送交者: pifu01 2023年03月22日20:12:0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说明:本系列贴摘录自索达吉堪布《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上节课讲,如果菩萨想清净业障,一定要发十三大弘愿,现在继续学习。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当得圆满不退转耶。

弥勒菩萨请示佛陀:“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十三大愿,当得圆满不退转耶。”藏译本的此处,弥勒菩萨问是圆满还是会退转?[1]汉译本的意思是,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护持十三大愿,是否会得到圆满、一直不退转?两者意思基本上一样,因为十三大愿不容易发。

佛告弥勒菩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萨道护持此愿。宁舍身命终不缺减令其退转。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行持菩萨道,护持十三大愿,宁可舍弃生命,始终不舍弃自己的誓言,这样会圆满,不会退转。”

要发这个愿,我自己想了一下,宁舍生命不退转,不知道有些地方能否做到?还是有点困难。真正行菩萨道的行人,这种宏愿是很坚定的,他们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自己曾发过的这十三大愿。这一点,在座各位也好好思考。佛陀作为行菩萨道的代表,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放弃这些宏愿。这样行持,会得到圆满的果位。上面讲了这些道理。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弥勒菩萨请白佛陀:“世尊,如果菩萨于未来末法五百年,尤其是法接近毁灭时,要成就多少种法,才能获得安隐无烦恼而获得解脱?”这一点,我们很多人也在想。现在不像佛陀在世的圆满劫,现在是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命浊的五浊恶世,末法五百年时,我们修什么法才能非常快乐、没有烦恼地获得解脱?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何等为四。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著。永断一切粗犷之言。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年,法接近灭时,成就四种法,才能安隐无烦恼而获得解脱。”这四法是什么呢?

1、于诸众生不求其过。对任何众生,我们不要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一定要找出其过失。此处,藏译本说的是观察自己的过失,两个汉译本基本一致——不寻找众生的过失[2]。对高尚、有地位、有财富、修行很好、有名声的人,我们不会添枝加叶地寻找其过失。对比较低等、下劣,自己看不惯的众生,非要找出对方的过失,这样是不合理的。从外现上也看不出来,哪些人有内证,哪些众生没有内证。看起来这人特别差,但他也许是诸佛菩萨的化身。

如《十住毘婆沙论》云: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如果从外表衡量别人而生轻贱心,这样会毁坏自己的身体与善根,命终后堕入恶道。佛经、论典中都有记载,世间上天天杀生的屠夫、最下劣的妓女,像这种身份下贱之人,我们都看不起。但这些人当中,有很多诸佛菩萨的化现。如果对这些众生都不能寻过失,那对其他普普通通、具有如来藏的人,我们即使看不惯,也尽量不寻其过失。

2、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我们看到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犯了菩萨戒、别解脱戒,或道德上有违犯、错误之处,这样也不说、不举露他的过失。《极乐愿文》中说:ཁམས་གསུམ་སེམས་ཅན་བསད་ལས་སྡིག་ཆེ་བ།།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རྣམས་ལ་སྐུར་བ་བཏབ།།དོན་མེད་སྡིག་ཆེན་བསགས་པ་མཐོལ་ལོ་བཤགས།།诽谤诸菩萨之罪,较杀三界有情重,发露忏悔无义罪。即如果诽谤菩萨,比杀害三界众生的过失还大,所以忏悔无意义的罪。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很难说。有些菩萨装成凡夫中更下劣的形象,即便他不是低贱的人,但发了菩提心,从行为和修行上,都可以叫菩萨。这一点,学过《入菩萨行论》的人都应知道。

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这一点很重要。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有些人特别爱挑别人的毛病:“这个行为不如法,那里……”这样没有必要,管理人员为了团体的清净、维护道场,不得不寻找过失、询问、整顿。除此之外,作为一般人,即便你真的看到、听到,自己也尽量不要揭露别人的过失。我以前说过,一个道场里,如果每个人都讲别人的过失,由此可以推断,这个道场的人,修行不好。

其实在一个团体里,肯定有修行好的人。修行不好的人,看见的是一团糟;修行好的人,看什么都可以。可见这跟我们的心有关系,心净国土净,否则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找出别人的过失。像善星比丘,对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他都能找出一大堆过失。断证圆满的佛陀尚且被认为有过失,那其他人更不用说了。

末法时代,如果想成就,一是不寻找众生的过失,二是即便见到不太如法的事情,始终不揭露。法王讲此经的时候,要求大家不要随便说别人的过失。法王当时也讲了《百业经》[3],听过《百业经》的老道友,都特别谨慎,很害怕给别人取外号,其他地方不是这样的。有次我参加某佛教论坛,有几位大德互相取外号——大鼻子,瞎子……像这样取世间外号,特别可怕。昨天某道友发给我一个视频,说这里面的内容不敢评价,让我看。我打开看了一下,里面的人,他讲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我有点看不下去,很想说他,但是刚刚讲完不能说过失,就不敢说了,不知道这能坚持多长时间?法王讲这部经时,我印象很深,希望自己长期不说别人的过失。其实不说别人的过失,也照样能生活,但因为前世的毛病和习气,始终爱说。我讲过失的时候,你们也看得出来我修行不清净,我讲清净的道理就没什么劲儿,你们也不好好听。我讲过失的时候,你们特别专注,我也很开心,但实际上我们在共同造业。

3、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著。对亲友和施主不生贪执。对亲友、供养自己的施主,我们不能一直不管,该联络时就联络,这样比较符合人情世故。如果一直把亲人施主当作最执着的对境,越来越贪执,这样令自他都没办法解脱。南传佛教的修行人,在接受供养后,马上为施主作回向。别人供养你、家人对你很好,你不能冷漠。现在这社会,如果没有一点人情味,很不好。亲人在我一生中很重要,他们一直陪伴着我,特别不容易。但是如果太执着,对彼此的解脱都有障碍。如《佛所行赞》云:譬如蜂采花,不坏其色香,比丘行乞食,勿伤彼信心。这个教证我以前引用过,其意思是,蜜蜂采蜜的时候,不会毁坏鲜花的颜色、形状;同样的道理,出家人行乞时,既不能伤害施主的信心,也不能执着施主。蜜蜂不会执着那花朵好看,这花朵不好看。可见它们有平等心,该接受的接受,该付出的付出。所以对亲人和施主,我们不要过份执着。虽说要做到不执著,有一定困难;但太执着了,这种贪执很可怕,连解脱都没办法。

4、永断一切粗犷语。我们一定要断除对众生说恶语,尽量对众生说甜蜜、悦耳、柔软的语言。好好说话,即便在三冬,也会给人带来温暖,很有意义。如《受十善戒经》云:天人中香,无过善语。三界中臭,无过恶口。在天界和人间,最香的是善语;三界中最臭的是什么呢?就是用恶口骂人,对人恶语相向。语言造成的伤害,其伤口很难愈合的。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讲过一个故事:往昔有佛出世,有一位年轻、相貌庄严的比丘,是了不起的三藏法师。另有一位相貌丑陋、年老的老比丘,是阿罗汉,爱赞美三宝,但是声音不好听。年轻比丘听到后,说他的声音不如狗叫声。老比丘示现神通说:“我是阿罗汉,你不应该骂我。”年轻比丘见状后悔了,立即忏悔。因为忏悔,他没有堕入地狱,之后五百世转生为狗。

《大方便佛报恩经》: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言[4]即便感受燃烧的铁轮在头上旋转的痛苦,我也千万不要对别人发恶言,这个毒誓很不一般。大家想一想,能不能发愿在一年中,对任何人,身边的人,或素不相识的人,不以恶口骂人?佛陀说:“尽管热铁轮在头顶上旋转,这种痛苦很难以忍受,但即便这样,愿我不说恶语。”反观自己,没有热铁轮,别人稍微说一下,就:“哇……”像这样,用恶语谩骂,不值得。

有些修行好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修得好,是后来通过闻思修行,学习大乘佛教,心里产生极大的感触,然后有变化,自己才下定了决心,这种决心很坚固。菩萨与凡夫的差别是,凡夫在刚刚听法时有感受,热泪盈眶,发誓再也不能说。遇到事情时,连一分钟控制的能力都没有。不用别人说,自己就开始说,自己把自己气疯了,这现象还真的有。我觉得人宁可笨拙一点,不敏感,这样好一些。如果人太敏感,太会说了,反应特别快,就像因明辩论一样。去年我看到四川某家人吵架,两口子一直骂人,一直吵。藏地有个说法,吵架的时候女人赢,打架的时候男人赢。其实骂人很不好的。现在网上有骂人论坛,藏族的一些老乡学汉语,其他什么都不会,就学会了骂人。我们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我读中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几个工人,开口闭口都在骂人。耳濡目染之下,大家把那些“窍诀”在同学间流传运用,这样的“传承”,很不好。这里讲了这个发愿——永断一切粗语。

佛告诉弥勒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年法隐没时,成就这四法,菩萨们一定会安隐无烦恼而获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时,世尊将以上所讲的内容以偈颂的方式再次宣说。此偈颂在汉文两个译本都有,藏译本中没有。[5]

不求他过失 亦不举人罪 离粗语悭吝 是人当解脱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恶,远离粗语,吝啬,即远离对家人和施主贪著,如果远离上述过失,是人当解脱。

弥勒。复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何等为四。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舍离一切愦闹之众。独处闲静常勤精进。以善方便调伏其身。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佛告诉弥勒菩萨:“还有菩萨于后来五百世法要接近灭时成就四法,能安隐无烦恼而获得解脱。”这里讲的是另一个四法。要么成就上面所说的四法,要么成就此四法,能获得解脱。这四法是什么呢?

1、不应亲近懈怠之人。不亲近懈怠的人,藏译本说是孤陋寡闻的人,汉文两个译本都一样——舍离不相应的人[6]。隋译本说,所谓不相应众生应当弃舍。此处意思是,对懈怠、孤陋寡闻、烦恼重的人,不要亲近,即不要依止恶友。

2、舍离一切愦闹之众。舍离一切愦闹之人。有些人爱讲战争、色情等各种世间事,喜欢散乱、愦闹。(师问一听众)以前法王讲的时候,我们学的是这个译本吗?还是另一个译本?“愦闹”两个字,我记得是学这部经时学会的。是这个译本吗?哦,是那个译本。你还可以,记得很清楚。这个老和尚还呆着。(师端详现场听众的法本)法本上写着“1997年喇荣五明佛学院印”,可以,古董,值20万。(师笑,众笑)如果生活困难,你就把它卖了,呵呵。很多东西他都喜欢保存,其实做人应该要这样,心态比较稳,做事情不会有很多变化,这比较重要。我学这部经典时,第一次接触“愦闹”两个字,舍离一切愦闹。愦闹,像喜欢散乱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阿含经》云:“恶者与恶相从,善者与善相从。”即恶人跟恶人在一起,善人跟善人在一起。所以对愦闹的人,我们要舍离。这种人既不会谈修行,也不会谈闻思。他所有的言谈举止,都是无意义的,对这样的人,要舍离。[7]

3、独处闲静常勤精进。自己住在幽静的地方,依止阿兰若[8],常常精进修行。实在没有条件的,一个人自己关着门,看看书,这样也很寂静。

藏族喇嘛和觉姆当中,真正入班的,都没有用手机。我们这边发心人员多,完全不用也不行。现在很多人公开拿着手机,有些人把手机挂在脖子上,你以为很好看,其实很难看。在学院,大家都不带手机。我带手机时,都一直藏着。但是有些人,却把手机当成装饰品一样,没有做到入乡随俗。我以前说过,法王在世的时候,没有遮止大家冬天穿裤子。但有些老菩萨的着装很难看,裙子弄得很高,下面的裤子露出来,特别厚。如果谁要穿裤子,外面穿厚一点的裙子,里面穿薄一点的裤子,这样不会那么难看。藏地有人快还俗的时候,裤子比较明显,别人就会说:“这个人是不是想还俗了?”这是风俗,不是戒律讲的。现在我们这里没有半路出家的人。我以前说过,半路出家的人,行为不是很如法,一眼就看得出。修行班、净土班的老菩萨们,是不是往生净土的时候,一定要穿成这样?我也不太明白。希望堪布堪姆们多关心一下,大家还是要注意,好吧。此处讲,寂静的地方,最好行为也寂静。

4、以善方便调伏其身。以善方便调伏自己的心。其身,是自身的意思。自己像狂象一样的心,一定要想办法,长期以各种方法作调伏。有时候闻法,有时候修加行,有时候修菩提心,有时候做各种发心工作……不要相信自己的心,“汝意不可信”,要好好调伏它。佛告诉弥勒菩萨:“菩萨于后世末五百岁,于法隐没时,成就这四种法,菩萨能安隐无恼而获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下面世尊以偈颂的方式,再次宣说以上所讲的内容,藏译本没有此偈颂。

当舍于懈怠 远离诸愦闹 寂静常知足 是人当解脱

当舍于懈怠、远离愦闹,应做到寂静、常知足,这是前面讲的调伏自身的善方便。偈颂不一定百分之百跟长行文相吻合。像《善生经》《法华经》里面,也是有些偈颂内容多一点,有些偈颂内容少一点。常知足,指欲望减少,调伏自身,长期知足少欲。如果做到知足少欲,心容易堪能、调伏,是人当解脱。

这以上讲到了八种法。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是故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欲自无恼而解脱者。除灭一切诸业障者。应当舍离愦闹之处。住阿兰若寂静林中。于不应修而修行者。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但自观身不求他过。乐于恬默。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世尊说偈颂后,告诉弥勒菩萨:“作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时,自己想无烦恼而解脱,灭除一切业障,应当舍离愦闹之处。”希求解脱者,要像以前的仲敦巴等前辈大德一样,舍离愦闹之处,前往寂静的森林、悬崖、关房、宿舍等阿兰若。于不应修而修行者。此处,隋译本讲:离不相应诸众生等[9]。“不应修而修行者”,意思是表面上修行,但不是真修行的人。这里讲对懈怠、懒惰、愦闹、心不自在、烦恼深重的人,皆当远离。要想真正得到解脱,就像前辈大德一样,住在比较好的环境中,远离不三不四的的各种人。该远离的一定要远离,不然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

观察自身,不求他过。世间人也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10]乐于恬默,沉默寡言。不太说话的人,造罪少一点。有些人爱闲谈,在路上一直挡着别人:“你等一下,我要说一下。等等,你不要走。”拉着别人一直说,很烦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想休息、想修行。有些人平时好像找不到对境,见到一个人就一直说,但别人不一定有兴趣听。以前有很多道友胸前挂着止语牌,为什么现在挂止语牌的人越来越少了?不挂止语牌也可以,别人看到你,你不说话,就“唔唔唔”地回避。

有些闭关的人九年不说话,像觉囊派的六瑜伽,要修三年三个月,噶举派也要修三年三个月,宁玛派也要修三年三个月三天,一句话都不说。我很羡慕,有人说我:“你肯定做不到,因为你喜欢天天开会。”但我想,我应该能做得到。那天我跟慈诚罗珠堪布说:“我一定要闭关,但是现在时间太紧,没办法。”他问:“那你可不可以冬天闭关?不然暂时可能不行。”我答:“再看看吧。”其实,自己能放下的话,外面的世界不会垮的。我也很希望闭关三年三个月三天,但现在机缘没到,一直放不下来。身体不好,还是怎么样的时候,才能真正闭关吧。没有大的事情的人,不愿意闭关。像我们事情多的人,很想闭关又走不开。其实你们应该过来替一下,毕竟我们累了一辈子,应该好好闭关三年三个月。不说话,能做得到的。如果实在不行,就想办法。像噶当派说的,像非洲人那样做个锁把嘴巴锁上,吃饭的时候打开,吃完了饭以后漱个口,马上锁上,这样挺好的。

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想对众生产生悲悯心和饶益心,就以无求的清净心说法。真的对众生有悲悯心,平时不说闲言碎语,对众生要说法。有些大德除了讲法,平时什么话都不说,这很重要。大家最好以利他心来说法,如果以名闻利养的心、不清净的心说法,害众生也害自己。如《华手经》云:若人以利养,为大众说法,依于世利故,则为法所害。即如果有人以求名闻利养的心向大众说法,以此发心,会令自他都受到损害,而且这样说的法也不清净。[11]

下面讲两个二十种法,今天要把它们都讲完。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坚持力。住清净行。生觉悟心。得出世智。不为众魔之所得便。少于贪欲。无有嗔恚。亦不愚痴。诸佛世尊之所忆念。非人守护。无量诸天加其威德。眷属亲友无能沮坏。有所言说人必信受。不为冤家伺求其便。得无所畏。多诸快乐。为诸智人之所称叹。善能说法众人敬仰。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佛陀再次告诉弥勒菩萨:“如果菩萨无希望心行持法布施,不执着名闻利养的果报,完全以饶益心为众生宣说清净的法,这样他就能得到二十种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说法者和闻法者都得到功德。说法者有的这二十种功德,闻法者同样得到。何为二十种利益呢?

1、正念成就。说法、听闻佛法,不会忘失正念,能经常提起正知正念。听法的人和说法的人,还是不同的。即使有时候忘了,也很快会提起正知正念。[12]

2、智慧具足。说法者和闻法者不得不学习。闻法者最近都在学习,还是挺好的,为了考试很精进。管家们说喇荣考试复习的那个月,他们很放心,不会有人捣乱,每个人都很自觉地在复习,很好。末法时代,这是增长智慧的方法,真正依靠法融入心,这一点很重要。

3、有坚持力。只要闻法、说法,肯定有坚持力,不然过两天就退失了。比如修菩提心,不听课的人很快就退失,因为没有坚持力、稳固的心。

4、住清净行。行为很清净,不想离开正法,他经常住于清净行,除了业障深重的人。

5、生觉悟心。不管菩提心,还是无二智慧,觉悟的心通过闻法、讲法产生。

6、得出世智。能产生世间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出世间解脱法的智慧也能产生。

7、不为众魔之所得便。像四魔、八万四千魔,说法者和闻法者不容易被这些魔所扰。我个人有这种感觉,每次讲法,不会受到魔损害,除非死魔出现。大家听课时,也有这种感觉。放假、不讲课时,会不会有魔扰乱?很难说。像我自己讲课时,有这种把握。

8、少于贪欲。贪欲减少。

9、无有嗔恚。没有嗔恨心。

10、亦不愚痴。远离痴心。

11、诸佛世尊之所忆念。诸佛、本尊、上师经常给你垂念、加持。每次传法时,我都有感觉,梦境完全不同。没有传法时,做梦都是糊里糊涂的。传密法时,我感觉更好一点。讲大乘佛法时,我的梦经常都很好。今天早上,我做了一个马头明王的梦,比较好,具体不说。(众笑)说了就不一定了……我记在日记里。很多梦境,我都记在日记里,死了以后,你们会知道:“原来他做过这么多好梦与坏梦啊?”我讲《怀业自在祈祷文》的时候提过,小时候对马头明王很有信心,原因是我父亲喜欢马,隔壁的喇嘛也很喜欢马。念马头明王心咒,能很好地保护马。我为了让父亲高兴,就刻马头明王的心咒,还经常念。因为念咒加持,我家的马在当地来讲,比较不错,老百姓很羡慕,所以我自己对马头明王很有信心。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马头明王[13]是红观音的忿怒相,或说是阿弥陀佛的忿怒相。修马头明王,能遣除灾难、瘟疫、各种自然灾害。像自身各种各样的违缘,都能消除,心得到堪能、丰衣足食,其功德特别多。我以前传过没有?(上师念马头明王心咒传承)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你们会念吧?(上师继续带念)嗡班杂尔卓达哈呀各瓦呵勒呵勒吽啪的。嗡班杂尔卓达哈呀各瓦呵勒呵勒吽啪的。嗡班杂尔卓达哈呀各瓦呵勒呵勒吽啪的。

我小时候,隔壁有个隆卓喇嘛,他特别喜欢马。放牦牛的时候,他就拿念珠一直念:ཨོཾ་བཛྲ་ཀྲོ་དྷ་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ཊ༔我们几个小孩也跟着念。那时的隆卓喇嘛跟我一样,几乎没有头发了。我们悄悄用牛粪打他,他不知道是谁打的,生气了。我们见状,就装着自己念这个咒语。(师笑,众笑。)

12、非人守护。非人所保护。鬼神、非人经常保护讲经说法的人、听闻佛法的人。

13、无量诸天加其威德。无量天人给他增加威力。一般传法、听法的时候,人的气色都不同。平时奄奄一息的人,如果听法、传法时,各方面都不同,这是天人给他化妆。

14、眷属亲友无能沮坏。亲友、眷属不容易破坏、摧毁他。听课的时候,亲人打扰你,你就关机。平时亲人好友经常打扰、制造违缘,但学法的时候,在这个法结束前,不管讲法者,还是听法者,都不太容易受到打扰。

15、有所言说人必信受。你说的话,别人完全相信,语言有分量

16、不为冤家伺求其便。怨亲债主不会危害你。

17、得无所畏。没有畏惧。

18、多诸快乐。特别快乐。听课的人很快乐,说法的人也很快乐。

19、为诸智人之所称叹。为智人所赞叹。所有的诸佛菩萨、智者都会赞叹法师。如《本事经》云:于诸惠施中,法施为最胜,净心演正法,诸佛所称誉。

20、善能说法众人敬仰。众人敬仰。像法师,你不说法时,谁都不恭敬你。放假的时候,谁都不理你。接近开学的时候,就问你:“要不要给您供养一点我们家乡的特产?”进了班之后就不理你了,可见善说之人,别人会敬仰。

佛告诉弥勒菩萨:“菩萨当成就这二十种利益,不为名闻利养的果报,完全以饶益众生的心,常常为众生以无有希求心的方式来说法,会得到这二十种利益。”下面还有二十法,比较好懂。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未生辩才而能得生。已生辩才终不忘失。常勤修习得陀罗尼。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以少功用令诸众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得身口意清净律仪。超过一切恶道怖畏。于命终时心得欢喜。显扬正法摧伏异论。一切豪贵威德尊严。犹自不能有所窥望。何况下劣少福众生。诸根成就。无能映蔽。具足摄受殊胜意乐。得奢摩他。毗婆舍那。难行之行皆得圆满。发起精进。普护正法。速疾能超不退转地。一切行中随顺而住。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菩萨无希望心。”藏文译本中的ཟང་ཟིང་མིད་པའི་སེམས།就是“无希望心”,有时候翻译成无利养心、无财富的心,这里说的是无希望心。“以无希望心的方式行法施,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众生为首,为众生宣说正法,又成就二十种利益,云何成就二十种利益呢?”这是第二个二十种利益。刚讲的二十种利益,跟隋译版大致相同,与藏译本稍有出入,但大致内容相同。这二十种利益,跟藏译本和隋译本都能对得上。

1、未生辩才而能得生。未生的辩才,可以产生。听法或者说法,以前没有辩才的人马上产生辩才,以前什么都不懂的人,听了一段时间课以后,产生辩才,很厉害。[14]

2、已生辩才终不忘失。已经产生的辩才,不会忘失。没有闻思修行,经常会忘。以前培养出来的堪布,比较不错,但中间没有传法的机会,现在看起来不像以前那么机灵,感觉傻傻的,我觉得很可惜。不能这样说过失,呵呵呵,不说了。(师笑,众笑)

3、常勤修习得陀罗尼[15]。长期修行陀罗尼。陀罗尼有时候是咒语的意思,有时候是修行的意思。没有课的时候,讲课的、听课的都很懈怠。只要有课,至少在那个阶段,大家都很精进。如果有说法、听法,大家都能精进修行陀罗尼。

4、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以少供养能善利益无量众生。听法学法不用很多时间,一节课、两节课,念《普贤行愿品》,功德无量无边,利益的众生特别多。尤其是想报父母的恩德,报佛的恩德,利益众生,我觉得一天一节课就可以了。法王如意宝十八岁时,母亲圆寂。法王在其母遗体旁发愿:我一辈子都要当很好的修行人,绝不业际颠倒。只要有机会,我以讲经说法来利益众生,并且念《普贤行愿品》。后来在学院里,大家上课、开法会,都把念《普贤行愿品》看作最重要的修行。讲经说法,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却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5、以少功用令诸众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以少功用让众生增上恭敬心和尊重。像法师讲一堂课,刚开始来的时候,谁都不尊重你,(师模仿)讲了一节课以后:“原来你这么厉害呀,你讲得真好,你可不可以下次再来我们这个地方讲一下?”可见少功用让大家产生欢喜心,增上信心、尊重心。

6、得身口意清净律仪。得到身清净的戒律。

7、得身意清净律仪。得到语清净。

8、得身口清净律仪。得到意清净的戒律。身语意都得到清净的戒律。

9、超过一切恶道怖畏。远离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的怖畏。

10、于命终时心得欢喜。于命终时生欢喜心。经常闻思、修行、讲经说法的人,命终时获得自在,特别欢喜,很安详地离世。刚才有个纸条说,他的亲人安详离开。我想亡者是不是修行人,还是听闻过佛法?除了极个别业障深重的人,命终时都会很欢喜地离开。

11、显扬正法摧伏异论。弘扬正法,摧伏议论。只要有闻思修行,摧伏其他的邪论邪说,弘扬如来正法,都没有问题。

12、一切豪贵威德尊严。犹自不能有所窥望,何况下劣少福众生。一切高贵的人,别人对这个人的威严,连看都不敢看。像有些种姓高贵的富豪、名人、讲经说法者、闻思修行特别好的人,别人偷偷看一看都不敢,很有威德力。更何况是下劣的众生,福报比较少的众生。

13、诸根成就。无能映蔽。平时讲经说法的人,诸根成就,没有映蔽。眼耳鼻舌身根很清净,或者说信心、精进的根没有被遮弊。像德巴堪布[16],在七十八岁的时候造了一部论,字写得特别好。他八十来岁的时候,也写一些《集密意续》的注疏。汉传佛教有些一百多岁的老和尚,正念、诸根都没有毁坏,思路很清晰的。这是讲经说法的功德。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讲经说法的能力,但是闻法的能力,大家都有。

我为什么不收大家的手机?因为现在这个时代,自己用手机听一点课,很方便。修行不好的,即便收了他手机,他也偷偷买第二个、第三个。要自觉就自觉吧,不自觉也没办法。藏族男众、女众的教务处,把全部手机放在大房子里,工程浩大,起到的作用不错。用手机的你们,自己应该知道散乱的危害性,一天关机至少两小时,同时也应该多学一些经论。依靠现在的科技,我们能轻而易举、少功用而得到大的利益,这也是有必要的。

14、具足摄受殊胜意乐。具足殊胜意乐,生起菩提心。

15、得奢摩他。毗婆舍那。得到寂止——奢摩他、胜观——毗婆舍那。通过听闻、学习,止观会增上。[17]

16、难行之行皆得圆满。六波罗蜜多等难行之行皆得圆满。

17、发起精进。发起精进心。听闻佛法的时候,大家都很精进。不管讲什么法,大家都还可以。法师自己很精进,下面的人也跟着很精进。法师很慈悲,讲吃的喝的,学生也是喜欢吃的喝的。但我们有时候也需要这些,毕竟人世间,偶尔要讲一下世间吃喝玩乐的事情,但大多数还是要对佛法精进。

18、普护正法。普护正法。所有大小乘、藏传、汉传的正法,我们都要发愿弘扬、护持。

19、速疾能超不退转地。很快地获得不退转的果位。我们还是希望不退转,不然今天学得好好的,明天又退转了。以前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有一个小和尚,现在长成高个子的堪布。当时的他,一会儿掉帽子,一会掉袜子,他说:“我好倒霉呀,掉了一个东西,过了一会又掉了一个东西。”他老师很厉害:“你怎么一会掉这个,一会儿掉那个?”用鞭子来抽他。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一会又退转了,还是比较可怜的,但我们希望很快得到不退转的果位。

20、一切行中随顺而住。随顺一切大乘菩萨的行为。所作所为都要随顺大乘菩萨的行为,那就好办了。如果一切行为是随顺凡夫的自私自利,是害众生的行为,那就很可怜。

闻法者、讲法者,这二十种功德都会得到。道友们现在比较积极,这里的人算是比较幸运的。现在听闻佛法、开法会,好多事情不像以前一样,这跟众生的福报有关。疫情来了以后,有以疫情作为借口,令平时很多做的善事,都关上门了,这个时候大家要有难得之心。谁都得不到美味食物的时候,少数人得到了,要珍惜。否则现在拥有的,不知道能维持多长时间,不好说,所以大家要以欢喜心和难得心来接受。对于以前的光景,尽管很向往,但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常,这没办法。如果是以前,网络比较便利,相当一部分人能享受正法的甘露,但是这与众生的福报也有关系。对此,我们不怨天尤人,接受现实。在座的各位,对法要有难得的心,不要等我讲你才看一下,希望大家下课后多串习此经的内容,数数串习不容易忘。因为凡夫人的记性,还是有限的。

佛告诉弥勒菩萨:“作为菩萨要成就这二十种利益,不著名闻利养的果报,而且行饶益众生为首,常为众生宣说无希望的清净心,这样能得到二十种利益。”

好,今天讲到这里。


[1] 拓展内容【1】

A,藏译本的此处,弥勒菩萨问是圆满还是会退转?

B,隋译本: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颇有善男子等护持此愿,当得满足不退转不?”——《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2] 拓展内容【2】

A,此处,藏译本说的是观察自己的过失,见下图红线标处。

B,隋译本,见下文横线标处。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言:“其具足有四种法,于后五百岁法欲坏时,不损不害而得免脱。何等为四?不求他过;于菩萨乘富伽罗所有犯罪处而不发觉;于善友家及施主家不生吝惜;舍离恶言。弥勒!是为行菩萨乘富伽罗等具足四法,于后未来五百岁时,不损不害当得免脱。”——《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3] 拓展内容【3】

梵文:嘎玛夏嘎达(KarmaXiaGatha)  藏文:勒呷巴  汉文:百业经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堪布索达吉译译序(节选)《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  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曾有“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的教言,即没有因果正见的人难免堕落恶趣,而有因果正见的人自然能往生善道。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也在六千余名四众弟子前强调:“凡听闻、读诵、受持此《百业经》的人,若能对因果不虚生起坚定的信心,谨慎遵循因果,并且精进修持、忏悔罪障,一定不会堕落。”故弟子们对此经生起了极大信心。在翻译《百业经》的过程中有很多人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此谨表谢忱。以此功德,愿我们及一切有情坚信因果,同生极乐!愿增吉祥!译者  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日

[4] 拓展内容【4】

尔时,阿难观察众心,咸皆有疑,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均提沙弥,过去世时,作何功德,修何行业,值遇世尊获得道果?何以速疾?”佛告阿难:“均提沙弥,非适今也。过去世时,供养父母、众僧,修妙功德,遇善知识,今得道果。”阿难白佛言:“愿佛说之。”佛告阿难:“善听!乃往过去无量千岁,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在世教化,利益天人。化缘已周,迁神涅槃,灭度之后,于正法中,有一年少比丘,通达三藏,所谓阿毗昙藏、毗尼藏、修多罗藏。面首端正,人相具足,辩才说法有妙音声,多人所识,刹利、婆罗门之所供养。时有一比丘,形体粗丑,人相不丰,加复音声钝重,常好赞叹三宝。尔时,三藏年少比丘,见其声恶,即便毁骂,而作是言:‘如是音声不如狗吠。’时老比丘言:‘汝何以见毁骂也!汝不识我耶?’三藏少年言:‘我识汝,汝是毗婆尸佛正法中摩诃罗老比丘,何以不识?’摩诃罗言:‘我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三藏比丘闻是语已,心惊毛竖。尔时,摩诃罗即举右手,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尔时,三藏即前头面接足礼敬,求哀忏悔:‘而我愚痴,不识贤圣,作是恶业。令我来世得近善友值遇圣师,漏尽结解亦如大德。’”佛告阿难:“尔时三藏比丘,以一恶言诃骂上座,五百身中常作狗身。”一切大众闻佛说法,皆惊战悚,俱发声言:“怪哉!怪哉!世间毒祸,莫先于口。”尔时,无量百千人皆立誓愿,而说偈言:“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言。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

[5] 拓展内容【5】

隋译本: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著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6] 拓展内容【6】

A,藏译本说是不应亲近孤陋寡闻的人,见下图第四行横线标处。(图略)

B,隋译本,见下文横线标处。“复有四法,行菩萨乘富伽罗等,后五百岁法欲坏时、比丘坏时,无损无害而得免脱。何等为四?所谓不相应众生应当弃舍;远离大众;常修兰若;降伏己身与此相应。弥勒!行菩萨乘富伽罗等具四法者,于彼后时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能于自身不损不害,安隐解脱。”——《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7] 拓展内容【7】

远离愦闹汝等比丘,若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8] 拓展内容【8】

阿兰若ālánrěㄚㄌㄢˊㄖㄜˇ无诤处、寂静处、林野。为梵语Aranyaka或Aranya的音译。原指远离村落的人住处,后指一般佛教寺院。《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四》:「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也作「兰若」、「阿兰那」、「阿练若」、「阿练儿」。

[9] 拓展内容【9】

隋译本“是故,弥勒!菩萨于后五百岁时,欲自不损不害而得解脱,一切业障欲得免者,勿亲秽闹,应住兰若空闲园林,离不相应诸众生等,常自省察莫求他过,爱乐默然,当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于诸众生起慈愍心,而为说法勿求恩报。”--《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10] 拓展内容【10】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格言联璧·接物类》

解释:一个人独自静坐时,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和他人聊天闲谈时,不要说人闲话。古人云: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管住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人生就才能避祸得福。

[11] 拓展内容【11】

夫利养者,堕人恶处,不至善趣。若著利养,便习邪见,离于正见;习于邪治,离于正治;习于邪语,离于正语;习于邪业,离于正业;习于邪命,离于正命;习于邪方便,离于正方便;习于邪念,离于正念;习于邪定,离于正定。是故,比丘,勿起利养之心,制令不起;已起利养之心,求方便而灭之。——《增一阿含经》第三十八卷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

[12] 拓展内容【12】

正念的意思,就是觉照,同时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Sati”(梵文:smrti)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对某个对象的觉照”。(梵文:vipasyana)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为了观察某个对象而深入其中”。当我们完全地觉知并深入地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能观和所观的界限就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这就是禅观的本质。只有当我们契入某个对象并与它成为一体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站在外面去观察某个对象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经提醒我们要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心观心和即法观法的原因。

[13] 拓展内容【13】

马头金刚(梵名Hayagriva)是观音千千万万化身中之一种化相,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他相貌凶恶,令人毛骨悚然。但他的忿怒形相,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现的,其背后是对众生之悲心,而并非忿怒或瞋恨心。

[14] 拓展内容【15】

辩才:巧于辩述。即善说法义的才能。诸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的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例如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等,称为四无碍辩。

[15] 拓展内容【16】

陀罗尼(梵dhāraī;藏gzun%s),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的作用。后世则多指长咒而言。按梵语,系依具持“义”的语根所形成的名词。意为能总摄忆持。又据《佛地经论》卷五所述,可知陀罗尼是一种记忆法,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依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总持无量佛法。

[16] 拓展内容【17】

德巴堪布的著作已整理完毕,一共有四函。其中的教言囊括了修行的各个次第,今天我想把其中的十三个“知道吗?”翻译出来与汉族道友分享:“我为曾经所造的业力相同、如今之迷乱显现相同的朋友讲述此教言,无论是谁,只要有信心,都可以听闻:1.茫茫轮回大海,利用短暂一生即能超越的是珍宝人身,但人年老之后会满脸皱纹,您知道吗?2.器世间与情世间、官员与随从、上师与弟子、城市与寺院,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老师,不会停驻很久,您知道吗?3.上半生为人宣讲佛法,守持清净戒律,下半生身在俗家,被自己所生养的孩子所围绕,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即会显现内在真相,您知道吗?4.口中宣讲大乘佛法如狮子吼,内心却着了自私的魔,尚未圆满菩提心力而高声空吼,如同老狗的狂吠,您知道吗?5.无论是否认识都依止为上师,无论是否熟悉的上师前,都接受密法,却未修无偏清净心,终会成为地狱的因,您知道吗?6.口中时常念叨这是魔法时代,自己行持着浊世的恶劣行径,即使当地国法森严,因果也不能改变,您知道吗?7.有人说一切皆为空性,从而轻视因果。轮涅虽空,缘起显现却真切不虚,您知道吗?8.在没有证得等净无二境界之前,若以密法为借口,轻易违越戒律,自己极易坠入深渊,您知道吗?9.自己尚未证悟境界,却肆意享用信财、亡财。在阎罗殿里,就必将会用自己的血肉偿还,您知道吗?10.可怜的人死后,浊世毫无境界的修行人整日筹划着超度仪式,这样的超度实为毁坏自他的象征,真正的超度是需要具足智慧和方便的,您知道吗?11.有人口口声声地宣称:我现在已皈依佛法,并自认为超胜他人。但是,在傲慢的铁球上,是不可能萌生功德果实的,您知道吗?12.我们是具相上师摄受的道友,轮回中所感受的痛苦快乐,必须在自己所了悟的境界中平等行持对待,您知道吗?13.以上所说的问题并非观察别人过失的眼睛,而是照见自己善恶的镜子,您知道吗?”——《旅途脚印》

[17] 拓展内容【19】

三摩地(定):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钵底:又译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意译为等至、正受或正定现前。指禅定时,身心经由定的势力所领受的平等安和之相。三摩钵底系指身心安和的状态,即三摩地的境界。禅那: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奢摩他(止):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禅定七名之一。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而心归于专注一境之状态。毗婆舍那(观):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禅: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禅定: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

作者:觉慧了悟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1c977de49c3來源:简书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0%(0)
0%(0)
    跑来蹲儿童厕所了。  /无内容 - 屙文哲 03/23/23 (101)
      这边比较清净一点点。  /无内容 - pifu01 03/26/23 (106)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2: 从秦刚大使的英语口语看英语教学的问题
2022: How Economics Became a Mathematical
2021: 易理将会在今后三十年内取代科学唯物主
2020: 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
2020: 这就是洛杉矶肺炎,蠢货!
2019: 关于莫扎特天才的小故事
2019: 这些照片是谁拍照的?
2018: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到底是不是瞎扯蛋?
2018: 知探| 追求心灵自由和人的尊严是人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