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高等教育的五大弊端
送交者: 望瀛洲 2006年12月28日16:18:2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細數中國高等教育的五大弊端


經過近幾十年來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經濟上的成功讓曾經在現代歷史進程中飽嘗恥辱中國人逐漸找回了一些曾有的自信。儘管,中國曾有的輝煌和近代的積弱仍然是中國人心中一種無法名狀的隱痛,中國人畢竟開始從極度自卑和極度自大的怪圈中走出,開始勾畫一個廣闊的發展前景。

然而,隨着經濟的成功,歷來以重視教育著稱的中國人發現了另外一個迫在眉睫的難題:高等教育的相對落後。教育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源泉和後備力量,如果教育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幾十年來靠血的教訓換來的經驗和發展很可能很快化為烏有。首先,中國人絕對不缺對教育的重視。在中國,即使是最貧窮落後的地方,也沒有忽視對教育的重要性。經過了數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潤,對教育的重視已經融入了普通中國人的血液里。許許多多的貧窮的父母們懷着甘願當掉自己最後一條褲子的決心,也希望孩子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而“出人頭地”。
大多數受儒學思想影響的中國人有一種頑固的觀念,讀書受教育才是人生的“正路”。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抱着這樣一種信念,中國的父母們可以忍受着省吃儉用的生活,卻不惜把大把的錢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尤其是近年來隨着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父母們花在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上的錢更是不計其數。從繪畫鋼琴舞蹈各種興趣班到英語數學各種補習班和家教輔導,父母們更是挖空心思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

然而,無論是窮是富,是迫不得已當掉褲子還是甘心情願一擲千金,中國父母對後代的教育意識在很多別的國家是難以想象的。但是,除了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之外,中國的教育能擔負起父母們的殷切希望嗎?儘管父母們可以花掉自己最後一個銅板為孩子的教育投資,遺憾的是,他們卻不能夠選擇,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的教育體制。 父母們可以選擇上怎樣的學校,卻對整個社會教育體制的建立發展和運行上影響甚微。也許是所有的中國父母們都應該去關注更深一層的教育運行機制的時候了。畢竟,教育是一項投資,沒有好的運行體制,有再多的期望,花再多的錢,也是得不到好的收效的。

中國高等教育的癥結究竟在哪裡呢?當然,任何教育制度都不是完美的。但當教育的發展影響並制約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時,深挖教育的弊端便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以這種大前提出發,本文姑且言之,以期有拋磚引玉之效。

其一,歷史基礎的薄弱。
這個最根本的原因必須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衝擊下的沒落。中國原有的傳統被西方的工業文明切斷了,中國霎那間從原有的天朝大國險些淪為殖民地國家。面對西方的價值標準,舊的傳統失去了原有的力量,或在西方價值觀的衝擊下苟延殘喘,或被唯恐不能跟隨西方發展步伐的中國“精英”們棄之若敝履。值此之時,舊的業已毀壞,新的尚未健全,導致了現代中國社會許許多多的弊端。教育便是其中之一。當舊有的科舉制度和八股文被廢除後,西方的教育制度得以引進。這便是問題的根源所在了:大凡引進的東西,都必須經過一段痛苦的摸索,化為自己的內在體制,方得彰顯成效。西方的現代教育制度歷經文藝復興,經過了長達數百多年的發展和完善,豈是可以輕易“移植”來的?再者,中國近代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多世紀以來戰爭和動亂不斷,民族的存亡尚在旦夕, 從來沒有一個和平安定的時期能夠關注到社會上的諸多問題,何談發展教育?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中國剛剛把目光集中在溫飽的經濟問題上,教育在經濟的大潮湧動下竟成了“產業化”的配角。儘管“科教興國”的口號早已經提出了,但究竟怎樣落實,摸索出一套發展教育的道路,仍然前程迷惘。和很多發達國家的教育相比,中國的教育已經失去了許多先機。其一,中國的現代教育體制是在民族文化危機時刻移植而來,在一定程度上割斷了舊有的自然發展的傳統文化血脈;而西方的教育從沒有這樣一個文化斷裂,幾百年來,摒除戰爭的因素,西方教育一直是在原有的文化境況中不斷的完善中發展。 其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教育走向正規發展不過短短幾十年而已,由於沒有一個歷史和經濟基礎的支撐,無論在合格的人才師資上,還是行政管理機制上,都尚不成熟。反觀歐美教育,厚重的基礎為他們提供了訓練有素的師資和人才,無論是圖書館還是行政法規制度,已經非常完善。拿美國教育為例:二戰之後,美國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提供了能夠讓每一個服完兵役的士兵接受免費大學教育的機會。這樣一來,美國國民受到高等教育的比率高達四分之一。大量的受到高等教育的美國人反過來為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才。如今,美國大學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在世界上占領先地位,即使是最偏僻的小鎮,也不乏一兩所不錯的大學。所謂“不錯”是指擁有具有一定數量的圖書的圖書館,以及擁有相當數目的具有博士學位的教授。而在中國,遺憾的文革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人學到了相應的教訓,但也造成了教育的饑荒和斷代。數十年教育的荒蕪,留給今天的是高等教育人才的匱乏,導致了現在的教育缺乏有相應數目和素質的師資,進一步影響了教育的質量。經過現代革命的洗禮,我們確是打破了很多枷鎖和條條框框,但打破規範容易重建卻難。試想一個健康的教育規範需要多少年的發展經驗來不斷修改和完善,這就難怪許多中國的教育機構在制度上漏洞百出的原因了。制度上的漏洞直接導致了教育的滯後,乃至引發教育腐敗,造成惡性循環,引發新的教育弊端。相信每一位在美國有過求學經歷的人,都會驚訝於各種近似繁文縟節的各種教育制度和條款規則;這些規則無一不是建立在數百年的發展經驗上,使美國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事無巨細皆有章可循。正是在這樣完善的制度下,權利,關係和金錢等外在影響無孔可入。
總之,所有這些教育制度的完善,都是需要較長時間踏踏實實的經驗積澱,決不是輕易可以拿來照搬照抄的。

解決該問題唯一的辦法是認清中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不盲目崇尚外國,不妄自菲薄,貶低自己民族的教育歷史,腳踏實地從努力解決每一個切身的問題,完善每一個細小的法規做起。儘管我們起步晚了很多,但我們在教育方面尚有別的民族不及的優點,我們有良好的尊師重教傳統,有很多傳統可以借鑑,只要腳踏實地地進步,不出一兩代,教育是可以很快趕上的。 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是,正如照搬西方民主的制度行不通一樣,照搬西方的教育照樣行不通。如果一個民族不開動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這個民族長遠來說是沒有希望的。由於在現代的落後,國人不免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總希望會很快“迎頭趕上”。這種精神在經濟上大有助益,但教育上卻未免浮誇。別人的錢是可以賺來成為自己的,但經驗還是自己積累的,量體裁身的更適合管用。教育“大躍進”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現在很多中國高等教育機構對實實在在解決切身的問題不感興趣,反而寄希望於到國外“取經”,花了大把的錢在浮光掠影的所謂“交流”上,在對外國經驗一知半解的基礎上照搬照抄,卻不願意花費極少的資金去解決一個極其簡單的切身問題。導致中國的教育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流弊叢生,在這種惡性循環下,神仙也會覺得回天乏力。

其二,學術規範制度的缺乏。
具體到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國學術規範的規範是學術圈內的硬傷。這個弊病一部分可以歸因於第一個歷史發展原因,另一部分是由於學術圈內沒能夠深刻認識該問題的嚴重性,沒有投注有效的人力物力解決該問題。對於學術來說,科學嚴格的學術規範直接決定了研究水平的高低,制約着學術的進步和發展。從硬件上來說,學術規範包括學術研究設施的完善和系統化,學術出版的便利和規範化,做到學術研究能夠真正和教學科研設施形成良好互動,學術成果的出版能夠具有專業水準而且暢通無阻;從軟件上來講,包括學術語彙的規範,學術交流的制度化,學術評估的科學化專業化,研究人員的交流互動,等等。

在學術規範的完善上,西方確實具有很多我們值得借鑑的經驗,但這些經驗並不能夠讓我們簡單招搬和移植。例如,在科學研究等方面,學術規範傾向於國際化,很多東西可以直接借鑑。但是,人文學科的規範就不能簡單照抄。自從打破了“舊八股”以來,中國人文學科的學術規範依舊處於初級的發展階段。近代以來,中國的有識之士認為舊八股閹割了中國人的創造力。然而,在打破了舊八股以來,並沒有什麼好的規範形成來界定學術的範圍。事實是,中國學術界這種規範的缺乏導致了學術騙子的大量滋生。學術規範的重要作用是為學術界界定一個相對客觀可行的學術價值體系,使學術的標準變得清晰,學術的交流變得暢通。

然而,在中國的學術界,由於學術規範的缺失,經常發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說,某某人的大作從頭到尾沒有一處引用和標註,大量的抄襲被包裝成原創。這種情況下,你竟然很難從清楚分辨出一個學術騙子和學術大師的界限。自採用現代白話文以來,只要具有高中水平便可以對語言本身的運用掌握得遊刃有餘的狀況下,具備冒充一個學術大師的水平靠抄襲剽竊卻能夠在學術圈混跡的本領的人大有人在。而且,這些人只要掌握了一些故弄玄虛的術語來糊弄人,一般人很難揭穿其廬山真面目。這對哪些在書齋苦讀味盡寒暑的真正的搞學術研究的學者們來說是極大的不公平。因此,很多真正具有學術能力的人一則沒有任何動力去真正搞研究,二則也不願去淌學術這潭“渾水”。如此一來,學術的陣地很容易被一些江湖騙子占據,這些學術騙子為了保護自己能夠安全地吃學術飯,非但不願去嚴格學術規範,更加要攪渾了學術這潭“渾水”。看看韓國的例子,國人早該清醒了,現在究竟有多少不夠格的學術專家們在淌學術這潭渾水呢? 不是中國沒有人才,而是很多好的人才都恐被珠做魚目,另去他鄉覓前程了。即使是很多留在國內的人才,也苦於發表學術文章的不暢通,學術研究設施和圖書館的落後,無法施展拳腳。

這也就是為什麼國外的留學生提起回國就感到一種莫名的痛,生怕自己會沉淪於國內學術圈內,虛度了人生的韶華。因此,面對這故國魂牽夢縈的吸引,許多遊子們只能忍痛“隱居”於異國或許平淡或許無奈的生活中,不得做歸國之想。

要規範現代學術規範,不僅要在科學等領域和國際規範接軌,更要在人文學科領域建立自己的規範標準,否則,博大精深的中華古代文明將會被少數江湖騙子所辱沒,非但沒有機會弘揚燦爛的中國文化,反而敗光了祖宗的文化遺產。反觀中國古代的學術傳承,非但有規有序可循,而且注重博古通今。如果你去讀一篇古代的詩文,你會發現詩人對古代的歷史典故如數家珍。儘管這些規範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過分強調傳統,但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現代西方的論文極其強調“出處”, 這和中國古代對用典的強調是有異曲同工之處。良好的學術規範的建立,毫無疑問要在儘可能發揮個人創造力的前提下借鑑古代和西方的規範。這些都要靠學術專業人才達成共識,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機制,方可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解決,還要依賴學術專業人才能真正從整齊劃一的僵死行政命令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決策機制中重要力量。

其三,研究配套設施的薄弱
最能影響到學術研究生死存亡的要數圖書館的好壞與否了。由於中國的高校大都歷史較短,藏書本來就窘迫,加上文革中的不重視和人為的破壞,除了國家圖書館和少數幾所歷史較為悠久的圖書館,大多數大學的圖書館大都捉襟見肘,囊中羞澀。和很多美國圖書館幾百年的積澱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因此,苦於資料的難得,大多中國的學術人才不得不做了資料書本的奴隸,耗費極大的精力和金錢去積累和尋找資料。而這些在外國學者來看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外國的學者處於這樣的困境,他們也照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西方的圖書館和其他設施,其目的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在美國,教授的意見直接決定了專業藏書的質量。每個相應專業的圖書管理員都會定期徵求專業教授們的意見,通知本行業最新的學術資源信息。因此,圖書館和專家們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在美國圖書館無論是獲取中文還是西文資料,簡直是唾手可得,易如反掌。美國最大的國會圖書館的藏書之珍貴和全面,鮮有哪個中國的圖書館能比其項背。中國在近代大革命和戰爭中流失的很多珍貴的明清書籍善本資料,很多都可以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找到,更不用說英法等國家了。更為便利的是美國的圖書館際互借制度,只要學生在圖書館網上填寫一張借閱單,全美國有的書大都能在一兩周內借到。因此,美國學者的精力都全部投注在怎樣讀書利用書引用書,怎樣挖空心思使文章具有獨創性,而不是怎樣四處找資料,搜尋有用的信息。只要有一天中國的學者沒有從資料的匱乏中解脫出來,中國的學術是談不上創新發展的。

其四,對教師和知識分子的不尊重
尊師重教原本是中國的傳統。然而,經過文革對“臭老九”和“反動學術權威”的打壓震懾之故,如今的許多學術專家們似乎餘悸尚存,比較低調,失去了許多銳氣。加上行政管理的簡單劃一的強調,使得知識分子依舊有被邊緣化的感覺。以簡單的政治行政命令對知識分子的束縛仍舊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扼殺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在團結和尊重知識分子方面,現在的中國做的遠遠不如以前。知識分子的貢獻和崇高理想似乎被淡忘了,而他們的弱點以及他們和勞動人民群眾的矛盾則被無限誇大,導致在文革中成為了革命的專政對象。文革最令人遺憾的一點也許是它徹底使知識分子尊嚴和斯文掃地,無法抬頭。儘管後來糾正了這一錯誤,但有些錯誤已經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後果。

在許多大學中行政官僚占據了決策的位置,教師和科研人員反而居於次要的位置。例如說許多大學教師竟然沒有自己用來科研教學的辦公室。中國的大學在行政官僚們的把持下,教師們和學生的學術溝通完全被忽視。除了課堂內外,學生們幾乎沒有可能和教授在辦公時間交流,因為很多大學沒有為教師提供為學生答疑的固定辦公室!這是中國教育一個極其荒謬之處。中國古語所云“傳道授業解惑”,在現代教育制度幾乎做不到。如果教師沒有固定的辦公室和答疑時間,怎麼能保證教學的順利正常進行? 可嘆的是很多行政辦公部門的辦公室卻寬敞奢華,設備齊全,甚至擁有手提電腦和高檔的辦公設備和定期更新換代。而教授卻多年來使用自己的個人台式電腦。即使教師擁有自己的辦公室,比較於行政官僚們的現代和權威感都會使人感到一絲“臭老九”的寒酸感和壓抑不自由感,最終是許多教授專家們不得不從學校辦公的陣地撤退,由行政官僚們把持了許多相關教學科研的活動的決定。而各級行政官僚們的串通一氣最終導致了專家教授們權利的邊緣化。原本應當在重大決定中起重要決定的專家教授們反而成為了“高級雇員”,無法發揮應有的在教學科研上的決策作用。在中國高等教育中,只要對知識分子的尊重依舊流為一句空談,是無法鼓勵學術科研創新的正常開展的。

其五,對學生的不重視
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主角,本該是接受教育的莘莘學子們。他們代表了未來的希望。 然而,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學生似乎成了僅次於教師的地位最低下的人。首先,行政不是為學生服務,而是自上而下地實行“管理”。政令本該是方便學生,在行政官僚手裡卻變成了限制學生的工具。學生也鮮有機會參加學校的管理和工作。作為直接接受教學的當事人,大多數學生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對教學內容提出正式的反饋。在美國大學,學校規定一部分的工作必須是由學生參加的,例如圖書館以及院系的行政工作,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經濟問題,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參與學校運行管理的機會。在授課方面,學生和教授打分是雙向的,在每學期課程結束之前,首先由學生為教師打分,其方式採取不記名的完全保密形式。除了極少數相關人員,沒有人能夠察看相關意見。被評判的教授只有在結束對學生的評分後有察看學生意見的權利。對於學生的私人成績記錄,校方也有嚴格的保密制度。每當學生選擇一門課程,教授必須提供一個類似於合同的課程進度計劃,計划具體到每天的章節頁數,並嚴格按照計划進行。如此,學生真正成為了平等的“顧客”和“接受服務者”。美國大學的研究生助教制度使優秀的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並為他們提供經濟上的支助。在院系教授和行政會議上,必有一位學生代表參加。所有的圖書館都是按照教學和學生的需要運作的。在考試期間,圖書館是24小時開放的。平時,一年中除了幾天時間,大部分時間圖書館都是全天候開放到凌晨12點。綜而觀之,學生做到真正參與到行政教學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如果中國的教育能夠首先擺正學生的位置,真正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中心環節,中國高等教育培養出無數人才的時刻就指日可待了。

除了以上幾點,制約高等教育的還有一些其他重要因素,例如出版業的不發達,社會和教育的脫節,等等。中國的高等教育,也許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開始了,就會有到達的一天。也許,經濟的增長可以靠幾十年的正確引導和發展,但教育卻一定要基於“百年樹人”之本,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祝中國的高等教育能夠一路走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對中國科大出了“封疆大吏”的思考
2005: 上海交大學斯坦福還是學麻省理工?
2003: 沒有人是崇高的
2003: 老師究竟有什麼權力?
2001: 楊雄里的綜述屬於抄襲嗎?
2001: 談“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