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軍:“辱華”的困惑原因
送交者: 中軍 2013年11月20日15:07:5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辱華”的困惑原因

 

              近日,ABC “辱華”的讀頻很高,其核心爭論是“辱華”沒有。葉友文《ABC “辱華”的三個困惑和一個不惑》及其跟帖集中表現了我們在美華人的波動心緒,是正常的,因為這爭論及困惑的背後是有必然性的。那麼,什麼是困惑後面的必然呢?

            針對“ABC 蓄意辱華”的說法,葉文“覺得事情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嚴重”;了解了參加遊行的人的基本看法即“中國人不是熊包,要站出來維護族裔的尊嚴”後,葉文困惑“辱華”的反應不能說服自己  ;在ABC永久取消兒童圓桌會的真誠道歉後,葉文感嘆這“是信奉新聞言論自由的人們互相無法理解結果兩敗俱傷”。所以,葉文的不惑 :“如果只是為反對而反對,上綱上線,只會加深種族隔閡和種族之間的更加不平等”

            葉文的“困惑”是種反思,“不惑”是種擔憂。

            爾後的跟帖有幾種不同。

            其一:“你困惑個啥?你不覺得是種族歧視,還對別人覺得是的人不解?這就是強人所難了。你認為去抗議的人不能代表你,人家喊口號,你不舒服?看看抗議現場,有黑人,還有美國人,難道他們也都是跟着在湊熱鬧?總之,就像你說的,受欺負多了,也就不覺得受欺負了。對於你這種出奇的冷靜,馬丁路德金時代的黑人會覺得你是同情3K黨,2戰後的猶太人會認為你容忍納粹逃犯”。

            其二:“這件事的關鍵在於ABC作為一個大媒體,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了鄙視華人的意識。麥克阿瑟仁川登陸之後,堅信中國人絕不敢越過鴨綠江。張口閉口是“那幫中國洗衣工”。流露的是完全一樣的意識。簡單說,就是比較膿包啦。同樣的話,如果是說猶太人,黑人,他八成不敢播出。所以,抗議是對的。華人利用抗議散布自己的影響,通知社會別拿華人不當盤菜。這就是美國文化。反倒是華人中的一些人覺得不妥。俺覺得這一方面來源於中國一盤散沙,自己跟自己人搗亂的惡劣文化傳統,另方面也來自反對者由於不了解美國文化而產生的自卑和膽怯。”

            其三:“結果怎樣?ABC,幾米,美國政府,都認同抗議者的看法,承認這是一個錯誤,而且道歉了。這說明抗議的做法是對的,是了解美國社會,懂得美國的玩法的。”

            其四:“其實一個正常人,要麼別有用心。即使不知前因後果,單就“殺光所有中國人”這句話來看,怎麼也看不出這是一句侮辱性質的話來。根本沒有辱華的含義,怎麼會被曲解成侮辱的呢?老是拿十萬華人簽名說是,只不過十萬跟十三億比才幾萬分之一,連智障人跟正常人的比例都比它低。因此把這句話理解錯的人絕對不止這十萬人,也是很正常的。”

            其五:“我也非常的困惑,我想困惑的原因就是像從邏輯的角度去理解一個沒有邏輯的事情。現在我發現,這件事情其實是感情問題,不是邏輯問題。你試圖去說服自己,說服別人,但其實誰也說服不了誰。所以,這件事,讓我認識到,我們唯一的共識,就是我們沒有共識。我只能說,在美國這個國家呆的這麼多年以後,我把哪小孩看成是我鄰居的孩子,我把JimmyK看成是和我一塊兒看兒子踢球的為孩子叫喊的家長。我不覺得他是鬼子。我沒有被冒犯,但我只代表我自己”。 

            其實,葉文與上面這些不同看法,在思路里沒有困惑,邏輯中也沒有不惑。困惑與不惑是形式上的謙虛口吻,內裡面的旨意都是很清楚的。但在思路得以開始的心性上潛藏着困惑,在邏輯展開的語境上烙帶着不惑。

            首先,葉文為什麼會覺得不嚴重呢?因為,第一,起因是說欠債還錢。Jimmy 問:“美國欠中國很多錢,1.3萬億,我們該怎麼還?”講的是“國”,並非針對“中國人。” 此外,主持人問的是“該怎麼還?”不是“該怎麼辦?”第二,Jimmy  的反應是從壞到好的順序“不怎樣”的客氣話,加以引導。第三,他批評那個男孩兒,“可你剛才還說把中國人殺光。”接着,他完成了對孩子們認識欠債還錢,彼此都有權力活的引導。  此文不解的是“上綱到 ABC 蓄意辱華,怎麼又上綱到白宮要出來說話”。

       這裡葉文的思路是客觀的、現存的,是符合那個節目內容及其上下文表達的含義的,在整體理解上是有判斷推理必然性的,是符合節目內在邏輯的。但這也產生一個疑問,如果“民族情緒爐里一烤,就成了一顆炸彈”的話,那麼為什麼又在“如果說“殺”的對象是猶太人或黑人,ABC 就不會播,事情出來後的處理結果也會很不一樣。這樣一比,ABC才道歉”中“ 有點兒解了惑”啊?更重要的是這種“解惑”心理同那種“上綱到 ABC 蓄意辱華”的做法有什麼根本的不同嗎?

            從選取的層面看,問題出在這種思路只是注重了“客觀的、現存的”的一面,可這一面不能代替“主觀的、現實的”的另一面,否則,就不是人的心性,最多是角色的屬性。從角色心裡出發,就只會看到節目裡說了啥,就只會在主持人與嘉賓作為娛樂者與孩子的世界裡轉彎彎兒,跳不出來看不到在主觀上即在人們心理上引起的微變,更看不到即使大多數人都“受欺負多了,不容易感覺受人欺負”時,可有那麼一個或一些的“我”內心裡的確受辱的感覺現實。

            說這種“受辱”感覺是一種“現實”,不是心理上的一種病變實在,而是美國社會中保護的一種立國的現實,因為這種感覺是美國人在《獨立宣言》中就認可的感念:人人都有着不可剝奪的權利。不可剝奪在性質上有兩層含義:一是來源於造物主非具體人類的;二是絕對先在的,與動物不同的。前一點告訴美國社會,無論多強多大的群體、意識、形態都不能隨意剝奪個體的權利,後一點告訴美國人,無論多少人多少理由都不能隨意扼殺人的內心感受。保護個人權利,美國實行了不立國教;保護內心的感受,美國實行了信仰自由。這就是政教分離的兩條原則,構成了憲法第一修正案。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是要保護“主觀的、現實的” 的心裡感受:也許節目編排主觀上ABC沒有辱華的動機,甚至在表達內容上也沒有辱華的客觀含義,但在觀眾的心理感受上覺得嚴重“受辱”,它就有那麼嚴重,而且美國社會也一定會認為有“那麼嚴重”。100個黑人有99個偷東西,你也不能說“黑人就偷東西”;辦公室里女士聽到黃色笑話不舒服,就可以告你性騷擾,雖然你沒特意地對她講。因為在美國人做人的心性中,從小就已經被植入了做人的個體“不可剝奪性”。如果在其他社會,可能就真的沒這麼嚴重,不要說保護你的內心感受,就是外在的法定利益,不也是常常被“強拆”嗎?

            從判斷推理的語境看,出在節目的邏輯只是以關起門來的主持人與嘉賓、表演者與觀眾之間娛樂關係為基礎的,沒有考慮到這種娛樂關係與美國種族多元關係的政治語境。美國種族多元的平衡點是雙重的,不是其他國家的單一平等。我常給國內來的朋友講,“省委書記與清潔工都偷了5元錢,同樣都判一年,這是美國的平等嗎?是,這是起點平等,但這不能把美國同其他國家區分開,美國還有另一種平等,終點平等。省委書記得判2年,因為他受過了多少的黨校的人生觀的教育啊!”從角色來看,他握有了權利給予的權力;從做人來看,他享受了清潔工對他的仰慕。美國可以有黑人什麼什麼協會組織,白人就不可以;女人可以向男人大聲孔叫,甚至動手打你幾下,男人就不可以。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弱者,而且在於他們這樣做是在客觀上保證了社會的公正,而不是一種簡單的公平。如果是古巴電視台播一段殺美國人的娛樂節目,不僅美國人不會覺得受辱,而且全世界的人也不會覺得怎麼樣。如果在美國拿白人開玩笑,觀眾會跟着笑,但拿黑人、土族人等少數族裔開玩笑,就會引起抗議。巴爾的摩的球隊名字“紅皮膚”受到包括奧巴馬等人的異議,是這種多元種族背景下的必然反映。華人覺得“那麼嚴重”受辱,也無疑是這種語境下的必然反映。

            這種必然反映表明,抗議的華人的感覺是正常的,是他們權利感受的應有狀態,因為這種感受是不可被剝奪的。基於這種不可剝奪性,華人就有權利、就應該表示出“那麼嚴重”的受辱感覺來,只要他有這種“那麼嚴重”的感覺。美國授予給華人的這種權利性、應然性、反抗性,正是美國自《獨立宣言》以來不斷發展、高於其他國家的立國之本,這是超越於簡單的對錯觀念之上的。所以,不管從一個理性社會還是從一個感情世界的角度看,美國人都不會認同“這種心理特性跟人文主義和種族平吧杆子樓不着”,ABC和吉米也不會把華人當成有心理問題的病人。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這種權利性、應然性、反抗性本身無所謂對錯,就是說,有這種“那麼嚴重”的感覺是你的權利,沒有,也是你的權利,不能因為“是否有”就斷定一個人的對與錯。如果這樣,就又犯了“沒有那麼嚴重”的錯誤,例如,跟帖中的“這裡你這種出奇的冷靜,馬丁路德金時代的黑人會覺得你是同情3K黨,2戰後的猶太人會認為你容忍納粹逃犯”的這種說法。

            葉文與跟帖的共同點,都是沒有充分顧及到權利的不可剝奪性。

            其次,葉文為什麼認為“辱華”的反應不能說服自己?因為,  1ABC不是中央電視台,有中宣部嚴格審查。美國新聞言論自由,新聞機構自身審查主要是新聞是否真實。你可以譴責抗議,甚至把它告上法庭;但你指出它節目不妥在哪裡,它認識到了道歉,我們就應該接受。根據一個節目中那樣一句話,就說ABC蓄意辱華。聽起來很像中央電視台,到處都是反華勢力,我們有那麼多敵人嗎?我們要自己變出那麼多的敵人來嗎?   2,咱們華人的種族歧視心態和侮辱其他種族的言論從來不比人弱。成年華人有幾個沒說過種族歧視的話?有幾個沒侮辱過或歧視過老美、老墨、老黑、小日本?說小日本的人少嗎?說高麗棒子的人少嗎?說“我恨日本人”的人少嗎?說殺光日本人的人少嗎?我們是不是也需要提一下:所有參加示威的人在反種族歧視方面是不是也應該從我做起?如果一邊抗議“辱華,”一邊以愛國、反日及各種理由發表種族歧視言論,散播種族仇恨並為之做強盜邏輯辯護,這不就等於自己打自己嘴巴,出國整容丟國人的臉嗎?比人還要種族歧視的人以這種上綱上線的方式反對別人種族歧視自己,我們能說服自己多少?   3,有博文說ABC之所以敢辱華是因為中國人太好欺負,太膿包,舉例說,華人在家在外被搶不敢報警;華裔婦女光天白日被姦殺,路過的中國人不敢阻止暴行,甚至不敢打911報警,等等;所以這次要爭取自身權益,不要見好就收,不做膿包等等。有的還主張杯葛迪斯尼樂園,搞垮ABC。這邏輯又讓我納悶:面對強盜華人不敢抗爭當膿包,面對賠理道歉還真跟你講道理的ABC倒要不依不饒?

            這裡的論述也是符合現實的,的確ABC不是政府的,代表不了美國反華;華人也“辱人”,同時也抗議“辱華”,心裡深處必有矛盾,而且正是這種矛盾會使我們不依不饒的。但這裡也有一個問題,是不是ABC“認識到了道歉,我們就應該接受”就擺平了,是不是“說過種族歧視的話”的人,就沒資格、永遠不能反對種族歧視呢?更重要的是這種想法同那種“不依不饒”的做法有什麼根本的差別麼?

            其實,美國的言論自由與人權平等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關起門是你的自由,開了門自由就是平等。如果電視台的節目令某些觀眾“心裡不舒服”,他就應該道歉,因為他的自由首先是平等的對待,這種平等不僅是外在法律的,而且是內心道德的,底線是可以不令人高興,但不能令人反感。ABC雖不代表政府,但傳播的是社會的理念。美國社會理念中的言論自由是以不傷害“人”為前提的。從社會的層面看,ABC作為社會的一種媒介,就不能侮辱任何一個人、群體、種族,不管他們有沒有侮辱別人,哪怕是個貪污犯、強姦犯、賣國賊、甚至是被判了刑的薄熙來,新聞媒介都不能隨意侮辱。否則,如果因為他們侮辱了別人,就放縱ABC侮辱他們的做法,那麼有一天,我們就會相互侮辱不害臊,因為我們都失去了內心裡對做人設定的內在標準。“面對強盜,華人不敢抗爭當膿包,面對賠理道歉,還倒要不依不饒”的困惑,實際上是沒有充分看到,為什麼不能拿別人的缺點作為自己犯錯依據的內在心理緣由,尤其是作為社會傳播媒介的電視台。但是,也正因為這一點,我們很少有人能真的理解美國人的道歉:不是看成反華勢力被逼的、虛假的,就是認為我們贏了,把美國人玩老實了。回想一下美國政府近年來為什麼不斷向黑人、印第安人、夏威夷人、我們華人等道歉,並且採取立法的形式,可能就會對ABC的道歉深入一些理解:不能因為華人的“辱人”,ABC就可以不道歉;也不能由於它的道歉,就認為我們自己說什麼都對,指責沒參加抗議的人“跟自己人搗亂,自卑和膽怯”。因為這種道歉雖然受到外界的壓力,但道歉的真偽標準卻是內在的反省造成的。

            再次,葉文為什麼說“ABC永久取消兒童圓桌會,就是信奉新聞言論自由的人們互相無法理解結果兩敗俱傷”?因為“ABC永久取消兒童圓桌會被示威華人視為是 Jimmy 對其辱華行為表示的真誠道歉,可這回怎麼就沒再上綱上線更上一層樓,跟我想法一樣去認為,他這是對華人上綱上線行為的一種抗議?如果他這是抗議,那該怎麼辦?再去示威抗議強迫他永遠恢復兒童圓桌會議? 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反種族主義的勝利?還是信奉新聞言論自由的人們互相無法理解結果兩敗俱傷?”

            葉文的擔憂是有理由的,因為既有拿“反華勢力”上綱上線質問白宮的,也有用3K黨、納粹“隔斷上下文,拿到民族情緒爐里一烤,就成了一顆炸彈”的,還有“老是拿十萬華人簽名說是,只不過十萬跟十三億比才幾萬分之一,連智障人跟正常人的比例都比它低。因此把這句話理解錯的人絕對不止這十萬人,也是很正常的”,還有“有了言論自由我們會用嗎? 看一下如今漫天飛的漫罵,假新聞及昏天黑地的網上負面新聞,就知道我們這一族人從根本上就沒有理解民主及自由的真正含義。如今中國民眾全面突破道德及人倫底線”的,當然還有叫號的,“誰要反對,也是反對美國的制度。當然按照民主程式,作者照樣可以組織十萬簽名,要求ABC恢復圓桌節目,那是美國人,也是作者的自由與權利。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咱樂觀其成”,葉文自己也為“華人在美國遊行抗議,倒也可以讓中國國內的人知道華人在美國有這種權力。儘管覺得拿這件事跟猶太人和黑人比不是很咬合,但多少有點兒道理,我便有點兒解了惑”等等。所以,“如果只是為反對而反對,上綱上線,只會加深種族隔閡和種族之間的更加不平等”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反種族主義與言論自由到底是什麼,為了平等,那平等又為了什麼呢?其實最終都是為了保證做人的權利。反對“辱華“的本質,不是在於辱了“華”,而是在於辱了“人”;在美華人抗議,不是為了“中華”抗議,而是為了“人”而爭鬥,否則就不會有黑人、白人等其他美國人支持;當年馬丁路德金領導的平權抗爭,不是僅僅為了“黑”,而是為了“人”,否則,就不會採取非暴力,就誤解了梭倫的初衷,也不會得到越來越多的白人的支持。當然,ABC的道歉,也不是僅僅由於抗議就道歉的,還在於美國社會早已達成了共識:每個人的權利是不可剝奪的,每顆心靈都是不可隨意傷害的。如果我們華人也達到了這種共識,那麼我們就既會在“上綱到 ABC 蓄意辱華,怎麼又上綱到白宮要出來說話”的氣氛中懂得“辱華”的嚴重性,理解他們的心理感受,也會在抗議的同時,理解那種“我把哪小孩看成是我鄰居的孩子,我把JimmyK看成是和我一塊兒看兒子踢球的為孩子叫喊的家長。我不覺得他是鬼子。我沒有被冒犯,但我只代表我自己”的想法了。 只有這樣,華人的抗議與ABC的道歉,才不會“兩敗俱傷”。

 

魏中軍

20131120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人民日報聚焦奢侈風:我爹有的是錢我不
2012: 鄧嗣源:現代民主的奠基人——紀念洛克
2011: 邏輯: 從親歷小事看中美差距
2011: 使用國產16核CPU的超級計算機進入世界
2010: 恨不得手刃方是民和他的黑幫打手們!
2010: 肖是完全有資格拿諾貝爾獎的!
2009: 外F女+福建客+廣東南蠻=中華脊梁
2009: lu zheng :警惕另類中文學校
2008: Jacque:羞恥的北大學子
2008: 《緊急:南京大學學子的求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