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德國的大學經濟學
送交者: 德國光學 2004年11月03日16:08:2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德國的大學經濟學

黃燕芬

大學裡開設經濟學在中國由來已久,但是大學經濟學在中國興起卻是近年來的事情。其中,關於大學的排名成為中央政府教育部門、地方政府、大學、教師、企業和學生都普遍關心的問題。因為這裡面涉及到各自的政績和利益,無形資產高的大學被低估了自然滿腹牢騷,無形資產低的大學被高估了難免沾沾自喜。所以,關於大學的經濟學還要在中國繼續下去,因為這也是國際的慣例,特別是中國要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提出來以後,這個問題更是無法迴避。我曾經在德國留學五年,現在我想談談德國的大學經濟學,或許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一、 著名的排名系統有兩套

1、洪堡排名法――規模不是問題的核心

眾所周知,是洪堡在世界上開創了研究型大學的先例,因此洪堡排名法關心的重點是大學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德國洪堡基金會每年資助約18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到德國做訪問學者。近50年來,洪堡基金會致力於將科研獎學金發放給世界上最優秀的科研人才,使他們能夠到自己自由選擇的德國大學和科研機構做訪問學者。所以,洪堡基金會把能吸引多少拿洪堡獎學金的外國頂尖人才就成為了衡量一所大學科研地位與聲望的重要評價指標。

一般來說,洪堡獎學金獲得者都是來自所在國的一流科研機構。在過去的兩年裡,洪堡獎學金獲得者在德國做訪問學者的平均時間長度為15個月。但是這些訪問學者中有很多人將訪問研究時間分配給不同的大學和機構。洪堡基金會在評估數據時,也充分考慮到了這個情況。

洪堡基金會為確定德國大學2003科研地位排行榜,他們統計分析了從1998年到2002年之間4713名洪堡獎學金獲得者在德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分布。統計表明,大約一半的洪堡獎學金獲得者集中分布在23所大學裡,另外的一半則分布在其它254所大學和科研機構

里。排定坐次的具體標準是每100位教授所吸引的洪堡獎學金獲得者人數。康斯坦茨大學這所規模不大的大學平均每100教授吸引來34.25位洪堡獎學金獲得者,名列第一。如果按照絕對數量,則是那些傳統的名牌大學仍然占主導地位,例如慕尼黑技術大學(也被許多中國人稱之為"慕尼黑工大")、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和波恩大學。

這次德國洪堡基金會採用更新的評估體系,就德國高等院校對國際頂尖人才的吸引力進行了排序。出人意料的是,一些規模不大的大學與那些傳統名牌大學並駕齊驅,名列前茅。洪堡基金會公布的2003年德國大學科研地位排行榜中,康斯坦茨大學榮列榜首,第二和第三名分別是海德堡大學和斯圖特加特大學。傳統名牌大學慕尼黑技術大學地位依然穩固,名列第四。

德國大學科研地位2003排行榜是(前23名):(1)康斯坦茨大學,(2)海德堡大學,(3)斯圖加特大學(4)慕尼黑技術大學(5)烏爾姆大學(6)拜羅伊特大學(7)達姆斯達特技術大學(8)圖平根大學(9)哥庭根大學(10)波恩大學(11)卡爾斯魯厄大學(12)柏林自由大學(13)凱撒斯勞藤大學(14)弗萊堡大學(15)柏林技術大學(16)愛爾良根-紐倫堡大學(17)亞琛技術大學(18)柏林洪堡大學(19)烏爾茨堡大學(20)波鴻大學(21)比勒菲爾德大學(22)馬爾堡大學(23)慕尼黑大學。有人則認為應該綜合看獲得第三方資助(Drittmittel)的多少。所謂第三方資助是指大學所屬的研究機構從政府和學校以外的渠道,即某個企業或是基金會申請到的科研經費,是衡量一個大學科研能力的重要標準。2002年11月21日,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的第三方資助統計報告顯示,2000年度德國大學一共接收了27億歐元的第三方資助,比上年增長8.8%,平均每個教授位置11.23萬歐元。在獲得第三方資助總額的排行榜上,慕尼黑技術大學(1.415億歐元)、亞琛工大(1.267億歐元)、慕尼黑大學(1.116億歐元)、斯圖加特大學(9950萬歐元)和柏林洪堡大學(8240萬歐元)名列前茅。而以平均每個教授位置所獲得的第三方資助看,斯圖加特大學(33.61萬歐元)、亞琛工大(32.33萬歐元)、漢諾威醫科大學(28.24萬歐元)、慕尼黑技術大學(27.42萬歐元)、卡爾斯魯厄大學(23. 84萬歐元)和凱澤斯勞滕大學(22.12萬歐元)的科研實力最強。

在中國,目前武書連的大學排名法甚囂塵上,其中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規模效應,規模替代質量。結果導致中國規模最大的大學占盡優勢,而像中國人民大學這樣規模有限的大學吃了不少虧。其實,規模和質量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德國的洪堡排名法就較好地兼顧了這個問題,值得中國研究大學排名的學者借鑑和參考。

德國人還認為:簡單地說哪所大學的名氣最響亮是毫無意義的。德國高校發展中心(CHE)在其2002年發表的德國大學科研實力調查中有一個各主要專業的大學名氣排名,結果顯示亞琛工大和慕尼黑工大在ET專業是名氣最大的。這種排名細分法對中國也有實際意義。

2、《經濟周刊》排名法――就業機會最重要

德國著名經濟雜誌《經濟周刊》每三年一次的排名則別具一格,它是由400家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經理評選的。這個排名對學生選擇大學更實用,因為還沒有進入大學就可以知道將來企業錄用的機會了。中國可以借鑑這個評價大學的方法,由用戶的專業認識來評價。

《經濟周刊》排名顯示:在企業經濟學的排名上,過去科隆大學歷來是首屈一指。然而這次情況有所變化,歷來屈居其後的曼海姆大學首次擠到了第一位,與科隆大學掉了個兒。在國民經濟學方面,科隆大學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緊隨其後的是曼海姆,波恩,明斯特,慕尼黑和拜洛伊特。

在法學方面,德國最老的大學海德堡大學高居首位,隨後是波恩大學,帕少大學,慕尼黑大學,明斯特大學和弗萊堡大學。

在工程技術類專業方面,亞琛技術大學再次衛冕。從第二到第五名是達姆斯塔特、卡爾斯魯厄、慕尼黑和柏林的技術大學。

在信息專業方面,這回居於首位的是卡爾斯魯厄技術大學,接下來是達姆斯塔特技術大學,亞琛技術大學和慕尼黑技術大學。富爾特旺根高專(也有譯成應用技術大學的)也排在相當前面的位置,這是惟一進入排名榜前列的高專。

由於文科畢業生並不是企業最需要的,但需要量在不斷上升,2002年《經濟周刊》排名表首次把文科也列了進去。這方面排名第一的是圖賓根大學,然後是海德堡大學,弗萊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哥廷根大學,美茵茨大學,明斯特大學。

德國的私立大學在排名表前列中幾乎看不到。只有瓦倫達爾經濟學院排在了企業經濟學方面的第5位,其它私立大學都空手而歸。顯然是由於每年的畢業生太少,因此各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領導人很少有接觸私立大學畢業生的經驗。但從1999年上次排名以來,情況已經有所變化,不少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對私立大學畢業生的水平有了相當不錯的印象。

德國南部和西部強於北部和東部,是這次排名的又一個明顯特點。近年來,東部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設施受到普遍的讚揚,在其它排名榜中也排得相當高。《經濟周刊》認為,東部大學在這個排名表中地位不高的原因,一是每年的畢業生相對太少,二是東部缺乏有能力大量用人的大企業,三是德國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習慣思維。四分之一的人力資源部門經理表示,他們經常錄用他們原先(幾年前或幾十年前)畢業的那個大學的沉重。四是德國大學的優劣,在人們的心目中幾乎有了固定的地位,這種地位幾乎是難以動搖的,幾十年一慣制。

位於科隆的德國經濟研究所(IW)曾於1999年上半年對117家德國大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作過一個調查,內容是企業在收到求職者的書面申請材料時看重他哪方面的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德國企業最注重的是求職者是否擁有實踐經驗,在哪裡上的大學反而是相當次要的因素。德國企業錄取大學畢業生的要點排序:(1)求職者是否完成了實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2)一個目標明確的簡歷,即求職者以前為了這個職業作過那些相應的準備;(3)大學學習的專業重點是否符合企業的需求;(4)大學畢業分數;(5)求職申請和公司的關聯;(6)外語知識;(7)大學學習時間的長短;(8)數據處理和互聯網知識;(9)在國外求學的經歷;(10)申請信的形式;(11)是否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12)是否在大學生創辦的公司中工作;(13)是否曾在校內工作,比如擔任助教等;(14)碩士畢業論文的主題;(15)在哪裡上的大學;(16)在外國獲得碩士學位;(17)博士學位等。選擇用人時,德國企業把申請人的實踐經驗放在相當高的地位,再就是外語水平和電腦知識,然後是考試成績和國外經驗。校外活動的份量比幾年前加重了許多。

二、德國大學到底該不該收學費?

過去德國大學不收費,這一優厚的學習條件不但曾經吸引了眾多外國學生,對德國學生來說大學也成了享受社會福利的避風港。有的大學生懂得充分享用這一資本主義國家的

免費午餐,在大學裡一泡就是10年。近年來,德國公立大學則無不叫窮連天。於是,各種名目的費用也產生了。現在柏林更是呼籲要收取學費;而巴符州等先來小的,比如"管理費"。本來,大學不收學費是德國一大優勢。然而這個優勢要看你是從哪個角度看了,對於學生和家長,對於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當然更是求之不得。但對大學來說,對出錢的國家來說,可就不一樣了。就像福利社會的高福利一樣,窮人高興,富人不高興,對社會和國家不見得好。這些年,國家沒有增加對大學的投資,德國的公立大學們無不大喊:破產在即。雖然有聯邦法律規定大學第一學位是免費教育,各州在這一原則下仍然有一定的自主權。於是,各州開始自己行動起來,首先膽敢着手的領域是所謂的"老學生費",巴符州、薩爾州、萊法州、北威州、石荷州紛紛實施此費。

從2004年夏季學期開始,北威州的大學將設立"學習賬戶",超過常規學習時間還不畢業的大學生將被要求付費。紅綠黨占多數的北威州議會2003年1月22日正式通過一項法案,規定從2004年夏季學期開始,學習時間超過常規學習時間1.5倍的大學生將被要求交納每學期為650歐元的學費。這一被稱為"杜賽爾多夫模式"的學習賬戶以每學期周課時為單位計算。常規大學學習的平均時間長度被規定為160周課時,每位學生在入大學後,其賬戶上就會有200個周學時的"儲蓄"。學生選修課程也就等於是在花費"儲蓄"。當這200個周學時消費完或者是總學期數超過14個學期後,大學學習就不再是"免費的午餐"了。學生可以為自己的學習賬戶贏得"獎金"。例如,教育孩子、積極參與高校各種自治組織委員會的工作和取得特殊成績等都可以贏得"獎金"。如果有誰能早於常規時間提前畢業,還可以將節餘的"儲蓄"用在第二學位或者是繼續教育與培訓上。2004年開始實行學習賬戶時,作為第一步,每個學生的賬戶每學期將統一被劃掉一定數量的學時數。

自2007年起,學習賬戶將個人化,賬戶里的"儲蓄"額將視實際選課課時的多少因人而異。北威州教育與科研部部長克拉夫特女士認為"學習賬戶"制是符合社會公正原則的,因為這一制度兼顧了個人的特殊社會境遇與生活狀況。克拉夫特女士還認為,這一模式有助於縮短學習時間,促進高校之間的競爭,因為哪個大學畢業所需要的時間少,它的好名聲就會傳播開來,就會很容易招來學生。

大學生自治組織則對北威州議會的立法感到憤怒,認為這是"掛羊頭賣狗肉"、變相收取學費的做法,是對所有大學生的一個打擊。北威州的基民盟則嫌這一改革措施還不夠徹底,他們主張取消高校免費制度,即主張高等教育從第一學期開始就要收費。他們認為"學習賬戶"模式會製造官僚主義的龐然大物。

柏林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乾脆提出要對所有學生收取學費。原因是柏林現在糟糕的財政狀況。柏林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穆勒爾說:"我們靠給大學的公共資金現在已經無法維持優秀的科研和教學所需。"意思是,今後相當一部分費用應該通過收取學費來解決。柏林洪堡大學校長說得更直接:"我覺得每年收1000歐元的學費是完全可行的。"他指出,現在大學圖書館設備糟糕,大小教室"有的狀況極差。"前一陣,柏林財政局長薩拉欽提出要市內大學從2006年開始每年節省約2億歐元,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中國曾經也是一個大學免費教育的國家,這一點到上個世紀90年代才加以改觀。中國大學的部分收費,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大學教育的發展,使得大學教育很快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過渡。

三、德國大學靠新增專業以滿足社會需求

德國大學的專業設置近年來迅速增加,尤其在引入了英美式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後。在2002年冬季召開的德國大學校長會議(HRK)上的信息表明,德國大學的專業設置仍在迅速增長。2002年4月開學的夏季學期,新設的專業達到100多個,從而使德國大學可選專業數量達到了近9500個。增長最快的是這兩年才正式加入德國國籍的英美式的學士(Bachelor)和碩士(Master)專業。

德國原來的固有學制是獨有的,如果是高等專科學院(Fachhochschule)畢業,獲得的學位是高專碩士- Diplom (FH)。如果是綜合大學(Universitaet)畢業,文科的學位是文科碩士(Magister),理工科的學位是碩士(Diplom)。但Diplom這個詞實際上是"畢業文憑"的意思,在德國以外,這個概念往往搞不清楚。為了與國際接軌,現在德國"引進"了英美式學位,即Bachelor和Master。這樣,學生讀的如是綜合性大學,也就不一定要全部讀完才算數了。在半程之後可以獲得一個學位,即英美式的學士。如果願意繼續讀下去,可以獲得英美式的碩士學位。許多德國大學利用這個新學制引進的機會,"順便"發展他們新的專業。2001年冬季學期中,德國有471個學士學制的專業和293個英美碩士學制的專業。而2002年夏季學期中將成為545個學士學制專業和370個英美碩士學制專業。

每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出版的信息小冊子叫"德國高等院校學習機會"(Studienangebote deutscher Hochschulen),這本書可以在書店買到。這個小冊子的內容是:(1)列出了德國324所國立的和國家認可的(私立)高等院校的全部專業;(2)指出了有關入學申請的限制和入學申請的其它獨特事宜;(3)關於本年度夏季學期的申請、報名和註冊期限的規定;(4)全部德國高校的地址、電話、傳真和email地址。

德國在校學生最多的大學,有兩個說法。一是就綜合性大學(Uni)而言數科隆大學。截至2002年12月16日,科隆大學在2002/03冬季學期有8386名新生入學。如果把旁聽生計算在內,科隆大學現在共有在校大學生63904人,其中女生占55.5%,數量第一次超過男生。外國學生總數從2002年冬季學期的6635人上升到6753人。二是就技術大學(TU)而言數柏林工業大學。截至2002年11月27日,柏林工大在2002/2003年冬季學期共有5742名新生註冊入學。這樣,該校的在校大學生總數達到30649人,其中包括6049名外國學生。這1998/1999冬季學期以來第一次學生人數超過30000人。緊隨其後的是德累斯頓工大(30213人)和亞琛工大(29667人)。

著名的德國經濟研究所2002年9月份發表一份調查報告表明,企業管理學在德國依舊是最受歡迎的專業。和10年前一樣,攻讀這個專業的大學生數量最多。而這10年來人們對生物學和化學專業的興趣大大降低了。報告指出,在德國大學裡每13個學生中就有一個是學企業管理的。在2000/01冬季學期,該專業的學生總數達143877人,遙遙領先於其它專業。與10年前相比,生物學和化學專業退出了前10名,原來它們還各以近4萬名學生排名第9和第10。同樣退步明顯的還有電子工程和機械製造專業,10年來這兩個專業的學生總數下降了5.8萬人。德國大學中女生比例的提高也值得注意,尤其是日爾曼語言文學和教育學專業的女生最多。日爾曼語言文學的學生總數排名第三,而其中女生占了74%。

德國高校信息系統公司(HIS)在2002年所作的德國大學輟學情況調查報告中指出,綜合性大學中的社會學和語言文化類專業平均有41%的學生不能完成學業,是輟學率最高的專業。

中國由於高等學校就學機會供不應求,似乎生源不是問題,但是大學生就業難已經出現,在三流大學的三流專業尤其明顯,值得大學本身深思。不在專業調整中尋找出路,就在專業陳舊的死胡同中凋敝。

四、德國大學城爭奪年輕居民

在德國各個城市,居民的增加是有好處的-對市政府來說。那些大學城,尤其是比較貧窮地區的大學城,為了爭取更多的學生,可謂費盡了心機。理由是很清楚的:那些"貧窮地區"的城鎮,尤其是東部新州,每增加一個居民,便可從那些富州、富城鎮給的所謂"各州財政平衡款"中獲得每年約800歐元的補貼。當然,前提是這個居民必須主要居住地在這個城鎮。

然而,許多德國學生卻仍然把主要居住地放在父母那兒,而在大學城只有一個"第二住地"。外國學生也相對集中於那些距離學校所在地不遠的大城市,在大學城有時連個"第二住地"都沒有。於是,那些大學城就少收了很多的補助。出於這個原因,不少大學城或其它學校所在城市開始收取一筆所謂"第二住地稅"。徵收這個稅的主要目的是迫使學生把主要住地搬到學校所在地來。這筆稅收為數並不少。比如埃森市收取的"第二住地稅"便是冷租的10%。東部柏林旁邊的波茨坦則採取相反的刺激手段。那裡的大學給每個住在波茨坦的學生每個學期50歐元的所謂"歡迎費"。目的當然是吸引學生住到波茨坦來。但至今為止,效果並不好。在這個城市註冊的15000名大學生中,目前只有350人領取了這筆錢。當然,波茨坦處於一個十分不利的地位:柏林緊挨着它。學生們當然更願意住在這個德國第一大城市裡。漢堡的三分之一大學生主要住地不在漢堡。這給這個城市每年造成了5000萬歐元的財政損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堡打算採取比較"粗暴"的手段:漢堡大學校長建議,向所有大學生收取1000歐元的學費。凡主要住地在漢堡的學生,就免去了這筆費用。只有不住在漢堡,或以漢堡為"第二住地"的學生才有繳納學費的義務。

德國東部和其它經濟落後區每年可以從那些富裕的州獲得補助,即所謂的各州財政平衡。每增加一名居民,就多一份補助。因此,這些地方,凡有高等院校的,都各出奇招"勾引" 學生。當然,前提是這些學生的第一居住地必須是這個城市。如果雖在這個城市的學校註冊,但第一居住地卻在別處,比如保留在父母那兒,對這個城市可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萊比錫給每個到這個城市來讀書的新居民每人250歐元的搬家補助。拜洛伊特市(這可是在西德)給每個新來的學生價值75歐元的禮券,包括免費去游泳池、博物館和在一年一度的民眾節上免費享用啤酒。財政上面臨破產的柏林從2002年的夏季學期開始,也給每個新學生居民100歐元。有的城市這種措施就不是很成功。比如東部的維斯瑪給每個新學生居民100歐元左右,作為購買自行車的補貼。但這個措施只實行了6周就停止了,原因是:這個城市只贏得了68個新居民,而州政府對該城市採取這一措施還感到惱火,認為這是把其它本州居民搞到那裡去。這種"人頭獎金"是相當有爭議的。雖然學生有義務在學習地點報戶口,但不能強迫他們,因為德國強調的是選擇學習地點的自由。於是,有的地方也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橫豎為個錢字,但賺錢的方式也可以反過來。漢堡就是這樣做的:每一個新的學生居民,必須向市政府交500歐元。但大城市畢竟有吸引力。根據2000年冬季學期的統計數字,柏林從外地"進口"學生42398人,名列首位。大中城市密集的北威州"進口"學生25502人。漢堡"進口"學生10754人。薩克森進口學生7438人。巴伐利亞進口學生4566人。不萊梅進口學生4540人。萊法州進口學生1269人。以上這些州是學生流動方面的"贏家"。而其它那些州便自然是"輸家"了。

最大的輸家是下薩克森州,在那個學期,"出口"學生26777人。巴符州出口學生13492人。石荷州出口學生8456人。薩安州出口學生8080人。勃蘭登堡州出口學生7422人。圖林根州出口學生4702人。梅福州出口37572 。薩爾州出口3692人。黑森州出口2680人。

中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西部源源不斷地向東部“出口”大學生,這主要是東部的著名大學明顯比西部多,而且畢業後在東部尋找高薪的就業機會比西部要多得多。中國現在的新興城市都在申辦大學,大都市都在建設大學城,儘管中德的體制不一樣,中國的城市不能夠因大學生數目多少獲得相應的財政轉移補貼,但是大學對於城市無疑既是有形資產,更是無形資產。高水平大學不僅是高新技術園區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且大學城的發展對於城市房地產業的興盛也是一劑重要的強心劑。大學不僅有經濟學專業,大學本身也成為現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

作者通訊地址: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郵政編碼:100872,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電話:62511449,62511381。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我國產業研發的黑洞
2003: 遭遇美國教育 (1)zt
2002: 長袍與西服---北大與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