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張文宏教授認為,全球抗疫曙光乍現
送交者: 體育老師 2020年10月19日13:12:12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獨家專訪 | 張文宏教授:全球抗疫曙光乍現


代謝網


全球抗疫前景仍不明朗,青島局部疫情也在國內撩起了一波緊張的情緒。展望未來,全球疫情將是怎樣的走勢?人類與新冠病毒鬥爭的最終結局會是怎樣?今後從公共衛生的策略來講,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如何來平衡資源分配? 


針對以上問題,《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及代謝網邀請到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看看他是怎樣的觀點?


劉建民教授:最近您有一篇博文講全球抗疫曙光乍現,能不能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


張文宏教授:面對全球疫情的不斷蔓延,在短期內,我們看到疫情沒有終結的可能性。全球範圍內的病毒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即新冠病毒已經具備了在人類當中長期存在的條件和能力,這種情況下大眾對抗疫的前景非常悲觀。最近有報道聲稱感染新冠病毒以後,抗體在體內維持的時間可能不到兩個月,大眾可能會認為將來哪怕是打了疫苗,效果也不一定很好。這也是大眾產生悲觀情緒的一個原因。


事實上有很多正面的因素被我們忽略了。一是關於病毒的抗體,目前根據兩個方面的數據,國際上對整個冰島所有患者血清抗體進行了檢測,發現血清中抗體持續的時間非常長,4個月以上還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而且衰減率非常低。
在這種情況下預測可以維持長達一年左右的時間。


中國現在也有一系列的滅活疫苗已經進入臨床三期試驗,有184位自願接種的志願者進行了定期的血漿抗體檢測,發現6個月以上仍然維持非常高的抗體水平。所以,無論是感染新冠病毒還是在疫苗接種以後,抗體都可以維持相當高的水平。


第二個,中國第一階段疫苗的臨床研究到目前為止顯示出比較好的態勢。國際上一些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DNA疫苗以及載體疫苗也都有良好的進展。所以,從抗體的水平和疫苗的進展來看,我們認為隨着疫苗的上市,有可能給廣大的高危人群提供保護,到時全世界的疾病病死率就會大幅度地下降,世界重啟的曙光也就不遠了。


劉建民教授:作為傳染病專家,您能否給我們展望一下,今後從公共衛生的策略來講,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如何來平衡資源分配?


張文宏教授:事實上,在建國之初我們面臨着傳染病的流行,包括血吸蟲病、肝炎、結核病等。建國以來,我們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進行管控,我們也看到控製得非常好,但是事實上這些傳染病從來沒有離我們遠去,比如說病毒性肝炎,像乙肝、丙肝,還有結核病,實際上一直還是存在的,只不過不太引起大家的關注,最近我們也看到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就是丙型肝炎病毒發現者。感染性疾病其實每年都有,只不過它的覆蓋面沒有那麼廣,也就是說每年都會有流感的發生,但是真正得流感的人只是一部分,所以並沒有引起恐慌。


另外像細菌耐藥在醫院內是非常嚴重的感染性疾病,但是因為這些病人分布於各個科室,所以有時候雖然死於細菌感染,但是可能感覺不到它是個感染性疾病。所以這次新冠疫情也是給大家敲響了警鐘,以微生物為主導的疾病一直都沒有消失。


這次新冠病毒為什麼特別嚴重呢?因為以前的SARS也好,H7N9也好,它影響的範圍都是非常小的,這次新冠病毒既可以廣泛地傳播,而且它的病死率又相當的高,這兩個特徵組合以後就使得這一次的病毒感染殺傷力特別強。我們現在也不能保證將來在人類社會當中可以完全避免自然界有這類病毒的存在,因為現在已知的病毒大概5000種,但是我們不知道的可能有幾十萬種,人類社會隨時有可能會遭受到自然界病毒的侵襲,所以我們公共衛生的整體防控策略,感染科或者傳染病科這些科室的診治能力要一直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


同時,我們也看到隨着人口進入老齡化,非傳染性疾病越來越嚴重,所以我覺得將來隨着人類不斷地獲得更長的生存期,今年也可以看到在新冠疫情當中病死率最高的是老年人,所以無論是慢性病還是急性病,感染性疾病還是非傳染性疾病,事實上都值得我們關注,政府在醫療資源的投入方面,實際上還得做相當大的平衡。


劉建民教授:能否請您談一下人類和病毒的鬥爭,最終會產生怎樣的結局?


張文宏教授:其實從進化的角度來講,人和病毒不應該對立起來,因為在整個自然界的進化過程當中,最早並沒有人類,而病毒的歷史卻與地球的歷史相當,也就是說病毒是最早產生的生物體,它介於生物體和非生物體之間。因為它本身不能自己進行獨立的複製和傳遞基因,但是有單細胞生物產生以後,它可以通過寄居在生物體上面獲得複製的能力,所以它是非常簡單的原始生命。在自然界當中它的品種非常多,而且在整個進化歷史當中,它不斷地把自己的基因輸送給這些生物體,使得這些生物體獲得淨化基因的力量。


人類的進化過程走到今天,事實上也離不開病毒,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不能把自己跟病毒之間對立。如果人類要跟自然界作對,我們顯得更加單薄,因為我們人類就一個物種,而整個自然界就病毒來講,我們不知道的,我們沒有鑑定出來的就有幾十萬種,所以怎麼面對這麼大的自然界。以前非常有名的微生物學家叫巴斯德,他曾經說過,我們人類的命運將會掌握在微生物手中,當然他講這句話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微生物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


回過頭來我們看到2003年SARS的致病性非常強,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也不具備診斷的能力,一直拖了接近幾個月的時間,人類才識別了這種病毒。如果當時這個病毒的殺傷力非常強,事實上我們人類面臨的風險會更高,所以在很漫長的歷史過程當中,如果說要戰勝它,事實上是非常困難。我覺得還不如大家學着如何與病毒和平相處,像這些在自然界的病毒,我們不要去過分地侵犯到自然界的領域,我們人類就可以保持自己比較安全的範疇,這樣來講會更加好一點。


當然在人類歷史這麼長的過程當中,也沒有真正哪一次瘟疫徹底把人類打敗,所以我覺得在未來我們應該學會更加智慧地與整個微生物界共存。


劉建民教授:我們應該怎麼樣把科研和科普結合起來,把科普做好,不知道您有什麼建議?


張文宏教授:事實上我們在學術上經常有所體會,如果進入另外一個領域,雖然能夠明白你講的每一句話,但是很難去理解你這句話背後的意思。也就是說兩個領域之間的人在一起交流的時候,大家都要用一些共同的語言。我們跟大眾交流,其實大眾在整體上的智慧和能力不比專家差,因為他們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個領域的專家,哪怕他不識字,但在生活當中可能是很厲害的專家。


對於科普來講,你就是要以大眾能夠理解的語言,比如說這次病毒大家都提到在學術語言上,我們怎麼樣可以把這個病毒給控制住,我們喜歡講社交距離,你說如果社交距離維持的時間足夠長,病毒就沒有時間把自己再傳給下一代的病毒,那麼這樣連着隔離幾代以後,病毒就傳不下去了,那麼這個疫情就被控制住了。


這時候老百姓其實還是很難理解,那我們就說你保持社交距離,就是待在家裡不出去,就悶在家裡,病毒也就出不去了,病毒也就被悶死了,病毒必須出去才能傳播,你不出去病毒就不能傳播,就等於被你悶死了。所謂科普,你可能還得要講一些比喻,或者是大家都能夠理解的事情,大家會覺得科學其實沒有這麼深奧。我們專家要善於把自己理解的內容,用一些生活當中同類的事情進行一些比較,把這些問題告訴我們的傳播對象,這個事情也就沒有那麼難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生2胎,女人的極限年齡是多少?
2017: 每周吃三次這道菜 血管壁光滑
2016: 日式天津飯
2016: 拔絲地瓜
2015: 睡什麼顏色的床單更利於健康?
2015: 晨起該不該喝水?專家驗證15個養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