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轉個念頭 活得更好 如何掙脫抱怨的繭 從“心”出發
送交者: 新牛 2009年04月06日13:09:03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如能養成挑戰新事物的習慣,機會也會隨之增加,人生中瑰麗的景象便處處可見。(KAZUHIRO NOGI/AFP/Getty Images) 轉個念頭 活得更好 如何掙脫抱怨的繭 從“心”出發 【大紀元4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余美鳳編譯報導)“如果我擁有一份更優渥的工作,我要是能住在一棟更棒的房子,假使我嫁的是位有錢人,……我的生活一定會更幸福美滿。”這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抱怨,但是問題的徵結究竟是外在因素所引起?還是自己和周圍擰了勁?今日心理學網站 (psychologytoday.com)引導大眾面對問題,從“心”思考。 專家指出,生活中的無奈和不順遂是個人內在問題的投射,因此易地而處未必真能解決問題。改變生活還得從改變個人思想、從自我內心着手。以下數帖解藥助你從困境中浴火重生。 向內找 釐清抱怨的根源 對長官有所不滿?工作令人厭煩或感到無趣?……換個念頭想想:這是否為頭一遭?還是不論身處何處,一直都是如此?也許真正的問題出在你身上,而非別人。 當你未能從工作獲得預期報酬而心生不悅時,《甩開憂慮》(The Worry Cure)的作者利易提醒大家,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是否期望過高或不切實際?果真如此,那就得重新調整個人的期望值。 他還舉自身經驗為例,當他發覺自己處在對職位勞騷滿腹的惡性循環中,於是記下所有不滿,逐一檢視這些抱怨,然後反問自己:這樣下去真能解決問題嗎?是否該採取其他積極有效的行動改善?不間斷地省思加上行動力終於幫他脫離困境。 自我提升的第一步便是能掌握個人意識知覺,透過它方能進一步透析自身問題。在2008年舊金山舉行‘快樂的誘因研討會’中,珂婷女尼更進一步說,與其批判自己的負面想法,不如留心體察它,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改變?根據佛家的看法,深信自身有能力改變,它便會賦與個人勇氣和力量從事內觀、體察並對自己的思想負責。 別把失敗當回事 導致情緒障礙的其中一種思維便是糟糕透頂。例如:“我沒做得像我必須做到得那麼好,這真是遭透了!”這樣的慣性思考使得不少人陷入害怕失敗的氛圍而終日惶惶不安。 換個念頭想想:自己擔心害怕的事發生之可能性有多高?倘若發生了,真會如自己設想的到達不可收拾的地步嗎?事實上,很多事情是可以補救的。 美國聯邦快遞的成立和美國女演員葛維奇(Annabelle Gurwitch)失敗的彩排遭遇,便是“失敗為成功之母”的最好詮釋。 利易憶起在大學經濟學課堂上,一份有關連夜郵遞服務的報告讓某位同學得個C(分數)。 儘管如此,學校畢業後兩年,該同學憑藉那篇不及格文章的想法成立了“聯邦快遞”公司。 根據《快樂工作人雜誌》2007年10月號,美國女演員葛維奇於2003年參與舞台劇彩排時,名導演伍迪·艾倫對她當眾大吼:“你看起來就像是個笨蛋!”一星期後她便遭到換角。“當時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差勁的演員。”她回憶道。 誰也沒料到,如此不堪的經驗卻為她帶來事業第二春。當她自以為走投無路時,發現身邊有更多人遭遇過比她還要難堪的開除經歷。索性把這些故事集結成書,並拍成紀錄片,出乎意料地大受歡迎。 專家強調,比起恐懼失敗的本身,活在別人的刻板印象中更能把人局限在框框裡,以致不敢從事任何改變突破困境。美國臨床心理學家佩露西(Nando Pelusi)表示,剛開始微小的改變或許顯得不那麼真實,但這就是進步,最終它會幫助你向真我邁進。 勇於挑戰新事物會讓人獲得意外的收穫。(Kelly Cestari /ASP via Getty Images) 勇於嘗“鮮” 許多父母告戒子女要不惜代價地避開危險的事物。在這樣過度保護的教育下,人們無疑地容易將風險高估,對於探索未知領域總是先心生畏懼,更惶論接受挑戰。 換個念頭想想:如同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伏”。危機不正是“危險”中蘊藏着“機會”。而Kiss(傻蛋!凡事力求簡單!Keep it simple, stupid)論調也提醒着人們,別急着說別無選擇,別以為世上只有對與錯。許多事情的答案不是只有一個,所以我們永遠有路可以走。 2009年1月號《快樂工作人雜誌》舉出勇於挑戰新事物而獲至成功的兩位典範人物。 台灣知名建築設計師毛森江五歲喪父,原本是位低收入戶。有一回到大阪出差洽談成衣業務時,對安藤忠雄簡雅的清水模建築深為折服,立志學習後,終於轉行成功在台南蓋出清水模好宅。王浩一原本任職外商成衣公司總經理,在外商大舉移出台灣後失業。爾後受到感召留在台南嶽父家的塑膠工廠工作,並且開始背着寫生用具、相機,探訪台南府城的大街小巷,先後寫出《慢食府城》及《在廟口說書》等暢銷書。 佩露西尚且指出,從另一方面來講,人類的心靈也急於擺脫長久禁錮的束縛。對於“該走開?還是該留下?”典型的兩難問題,專家建議個人列出每種情況的利弊得失,針對重要性予以評分,仔細評估後做出抉擇。 坦然面對困境 勇敢活出夢想 常言道:“人生有夢,築夢踏實。”每個人都懷抱着些許夢想。面對不盡如人意的境遇,多少人不是抱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嘆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以致始終在原地踏步無法向前邁進。 換個念頭想一想:馬拉松賽程中的領先狀況並不能說明最後的輸贏。人生何嘗不是如此,面對一時的逆境,若能把眼光放遠,便不會在當下輕言是幸或不幸。更何況常言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懂得坦然面對和隨機應變,眼前便能赫然展現“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富和尚與窮和尚取經”的故事闡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富和尚與窮和尚都有到南海取經的理想。 富和尚對窮和尚說:“我早就想去,只是路途太遠,應該帶的東西太多,一時準備不齊全,所以到現在沒有動身。你什麼都沒有,怎麼去得成?” 窮和尚回應:“只要下定決心,帶一個缽、一根木杖,就很夠了。” 富和尚笑着說:“事情要是那麼容易,我早就去了。” 爾後,窮和尚帶着缽和木杖只身前往南海。他靠着兩條腿,肚子餓了向人化緣,走累了找個破屋休息。途中歷經千辛萬苦,卻始終未曾退縮,整整走了一年,終於到了南海,實現拜佛的願望。 窮和尚回來後拜訪富和尚說:“我從南海回來了。你不能跟我一起去,實在很可惜。我帶回一部佛經送給你做紀念吧。” 高精度圖片 每天一小步的努力,願景終有實現的一日。(Cherie Steinberg/Getty Images) 破繭而出:轉個念頭 蠶寶寶變蝴蝶 個人是否常覺得消沉、無奈?深感無計可施?專家提出見解和忠告指引人們從束縛的繭中掙脫出來。 提倡解放監獄計劃,對受邢人施行佛教感化教育的仁波切(Zopa Rinpoche)說,內心的牢籠是人們最大的監牢,如情感的牢籠、憤怒的牢籠、沮喪的牢籠、驕傲的牢籠。 大哲學家伊比鳩魯提到,人並非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我們對這件事所持的觀點所困擾。 《安樂陷阱》(The Comfort Trap)的作者西爾斯建議,要懂得駕馭“無限可能的藝術”,…而不是陷入自怨自艾的自憐情緒。 想讓自己重新脫胎換骨,何不從現在開始將對外的抱怨轉向檢視個人內在問題,並藉此轉化成驅動個人成長、提升自我的新動力。
0%(0)
0%(0)
  延伸閱讀 - pmcbbs 04/13/09 (277)
  納悶 - Godfather 04/08/09 (335)
    寬容能夠使人健康  /無內容 - 新牛 04/09/09 (330)
      說得很對 - Godfather 04/09/09 (297)
        我覺得天下論壇更適合討論政治 - 新牛 04/10/09 (271)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網蟲視力保健食譜
2005: 哪些運動才能燃燒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