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Yiyi11
万维读者网 > 健康生活 > 帖子
艺术家的价值比不过“天上人间”的小姐
送交者: lotus16 2010年06月21日07:27:38 于 [健康生活] 发送悄悄话

这个一个令人非常娱乐的时代:“天人人间”因在男性市民心理编织的特权神话被一夜查杀之后产生的社会效应,远远要大于吕澎哥哥用1800万近300个艺术家用10年成品支撑起来的“改造历史”意义,显然单从在这个相差不远的时间点上社会新闻需求上看,艺术家的价值比不过“天上人间”的小姐们。


  这是一个前后无法衔接的时代: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震动”的是官方和整个社会,而“改造历史”乌央央吓倒的却是自己人,为何展览做得如此八面玲珑的功利和短视;当年展览是寻找艺术的边缘和突破力量,而现在这个展览做的是如何的主流。 
  这是一个时空错乱且集体行为着的时代:世博会的秩序门、富士康的13跳、“神医”张悟本、伪娘风潮和“改造历史”等多变荒唐剧情,同时也构成了这样一个没有明确个体价值诉点的时代。 
  吕澎哥哥完成个人艺术史写作式需求的标志性展览已经告一个段落,当然接下来估计要更高调进入拍卖属于商业性的环节,属于另一个系统,这里先暂不评价。还是回到展览本身,特别是这样一个带有回顾意味,在回应中国艺术新10年进程和结果样式的肯定型展览,本应该激烈探讨这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在结构上出现的问题,当代艺术在价值观念上出现的偏离问题,以及可提供讨论中国新艺术未来的空间和磁场等等,这都是展览需要自觉,甚至是要有选择的穿透出来,也是艺术界对这个大体量展览的期待,但是显然这个层面的期待是完全的落空,这种由展览构成的权力导致的不作为,是展览受人诟病的主要原因。 
  社会现实极大束缚了艺术界的想象力和冒险探索的精神——一个异常渴望新思维、新观念以及不断追求新价值诉求的时代,却很大程度又困扰在对老思维和老观念的权衡利弊中,而如何在当代艺术这个平台先行一步撕开新的裂口,这是当代艺术自身的价值追求。如果不能在属于精神领域探索的当代艺术结构上,听到另一种声音、表达意见,以及行动力,那么当代艺术的价值属性就无从识别。对当下艺术领域出现的流行病的尖锐批判的声音在这个展览中已然失声。这是以先锋性、批判性为价值基点的当代艺术,引发不了对当前社会精神状况的话题性讨论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艺术的问题无法触及社会新的问题以及无法传递当下社会的新现实,就无法推动当代艺术的观念与价值和社会更多层面进行互动,也就无法增大自己的价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策展人不应该与展览形成必然的寄生关系。这个展览不是不可以做,但是结果却浪费了这样一次巨型展览的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展览自身衍生出来本可以扩大化的另一种影响力却根本看不到。比如,大型的展览并没有带动大型的社会讨论,也足够以证明在传统模式操作下的展览,已经无法让艺术领域保持新鲜的社会话题,无法和社会其他领域形成更具跨界精神的互动。因此艺术界导入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观、新思维、新系统等等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希望吕澎哥哥知道这样一个常识,以资本为主导的展览,最好还是要超越资本本身;而做一个“改造历史”的展览,关键的还是在它未来,这种未来不是基于今天的价值评定,而有意义的在于今天艺术行动的方式是否是开放和包容——如果忽略这两个层面,再加上无法将代表艺术未来力量的年轻艺术与上一代艺术思维和表达方式形成显著差异性导向出来,那么这个展览的实际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当然,吕澎哥哥个人野心主导的展览更不可能是一个艺术新存在方式的实验场,更为关键的前提是中国的过去的10年的当代艺术价值,也不是吕澎这样一个展览需要传递给大家的,这种不是可持续性的价值大众只要有空查查网站相关拍卖的数据就可以了,何必让观众大老远赶过来走马观花来场内求证价格,当代艺术要探讨的价值永远在场外,而不是场内的价值不明确的业界狂欢。 
  对了,还提醒你一句,也别指望公众花了门票就能告诉他们在短暂的1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就是这样的一个微缩的历史——这种被去真实前提的认可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它改变不了当代艺术的性状。而展期不到20多天的展览,难道要普及的是当代艺术的市场标价,或者只不过是为利益链条上即将开拍的巨型拍卖会做足前戏?!  
  实际上,没有一个艺术展览它会为资本占据话语权而明目张胆的铺通管道,也不可能会为以精神探索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当代艺术为如此赤裸裸的直奔主题,而1800万标榜的商业借口是非常有限的展览噱头,也无法形成真正的商业操作理念,因此吕澎哥哥千万别提自己是资本代言人,你还没商业化到这种程度,更不可能是纯粹的商人,否则你不会做艺术展览,在这个以人情关系为主的社会,你一定也知道做什么都比做艺术展览讨巧千万倍。你最多只是有商业思维,但不足以把当代艺术的自身不断挑战与否定的价值诉求给彻底的置于九霄云外,因此这种展览要深得人心太难了,要让人不批评更不容易。 
  这是一个背景和环境不断变化,新状况还不断被更新,“后浪拍死前浪”,甚至前后断然决裂不给任何原因和解释的时代。当代艺术更需要适应中国社会这种大节奏大结构的变化,甚至能够敏锐的抽离出来,而不是保留在过去的价值观念里,而显得无比的猥琐、势利以及恶俗——艺术家如果不能用新观念和新思维挑战这个社会既定的方式,那么再提当代艺术的价值都是非常牵强和厚颜无耻。 
  有一种展览是非常脆弱的,这种展览一开始和结束都是能够被预料的,这也是这个展览只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汇总,而不是针对当下问题做前沿的探讨与新的思考——任何把当代艺术做得很保守的展览都值得怀疑,恭喜吕澎哥哥你也进入这个黑名单了,和宋山木的强迫、赵本山的忽悠、凤姐的境界有得一拼了。 
  如果还能回溯与展示当代艺术价值与未来的话,这种性质的展览边际效应实在太小了,而不足以反映这个社会在精神层面的探索需求,更不是当下艺术界整体上需要的真实方向——总结性的展览,无非说明了这个结构已经老化,而它的重点已经不再继续认可,而在于能否对这个老化的结构进行破坏,是不是有新的艺术资源可以取代那些老生常谈,没有任何创造力的艺术——但是这个展览抹杀了可能存在的边际线,或者是临界点,基于此点,几乎都不能让人相信这是一个本可以放到更高更有价值意义的艺术展览,而只成了市场价格论艺术的追封——本质上看,本来是非常悲惨不堪的展览,却非要自我感觉良好,真是展览已死的境界啊。  
  展览非得以当代艺术集成的方式承认并标榜自身的主流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也把大型展览的意义和价值做得过于平面,连剧场的多维效果都达不到,这与标榜的1800万没有实质性的关联,而是策展人思维的能力达不到,更高文化的需求看不到。
  一个展览的价值自身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但是这种挑战性已经被看不见的利益需求抹杀了,而展览衍生的价值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个展览衍生的东西不断非常有限,而且副作用却是异常的巨大,它一方面容易误导展览的诉求,一方面它侵占了艺术多样性的社会资源。很难期待这种展览能够通过它的衍生而再生更多的新的可能性出来,这就是这种展览早已被的视野和格局。 
  一个前沿或成熟展览人在考量江湖和利益驱动之后市侩的全面体现和赤裸裸暴露。视觉暴力之下,是对一切积极探索边缘价值的否定,是对突破精神一种无视,是对多种价值观念的当代艺术精神的悖离,是对这个在剧烈转型中国文化的一种简单操作。在当代艺术结构极度失衡下的一次集体不作为。这是一次企图在高度上统揽当代艺术所谓的10年线索,甚至30年全局的展览,且一并改造。这样的展览在价值观扭曲和伪观念横行的中国艺术界不能被妖魔化是令人非常遗憾的,因为被妖魔化才能让人看到它真实的面貌。
  这个展览也并没有指明艺术家这10年在寻找什么,难道就是在寻找商业合作的方式?当然这本身是一种不确定的质疑 ,但是恶劣的是经过这样一个大型展览的定性,反而让人觉得10的艺术只不过时商业的艺术,而不是对艺术精神本身的追求以及对不作为商业艺术的强烈批判。是不是除了商业艺术之外,艺术的价值就可以不讨论了?就可以不显示当代艺术的其他价值了?! 
  需要指出的是,展览做得很世故和圆滑,也就失去了艺术展览的起码的批判性和独立价值判断的立场,资本是最粗糙的层面,却既然在艺术面前被放大到一个无所不能的地步,艺术品是无价的,相对于天价作品,展览投入的1800万,折合成那些天价作品还不到一张半,而居然就被区区1800万却要扭曲当代艺术需要不断批判的价值和意义,要成为吕哥哥华丽的借口,要被这个展览拿来说事——这种展览掩盖不了当代艺术价值立场的丧失,掩盖不了当代艺术在寻找自身边界的困境,一方面是资本造就的困境,一方面是艺术操盘手们的在艺术面前面临的道德困境。  
  在多元化与不断超越观念并创新着的时代,当代艺术如果无法突破被设置的边界,那么其自身精神的萎缩不是资本能够取代的。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仍然被当做现实版的“皇帝的新装”大行其道,在自由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当代艺术精神谋杀在一个以功利与人际关系为导向的展览中,这是一个怎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展览呢,如果仅仅满足于中国特色的展览,又是如何区分出它的价值取向,以及它曾经表达的观念价值呢?难道10年之后当代艺术的展览要归类于去证明政治正确的展览,证明它的主流价值,以及它的商业合法性? 
  10年的概念不能成为一个豪华展览的理由,况且这10年艺术界出现的状况,很多人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为什么当代艺术越来越体制化,越来越做得主流化,越来越混搭得而失去了艺术界自己的个性表达?而不是通过这样能量的更能生效的展览手段以此解放这种现状,让艺术的流通趋于健康和良性,而非推波助澜的进入到一种追求功名利禄式的恶性循环系统中,而丧失了当代艺术价值判断的立场。  
  艺术界在当代艺术的实践和行动上,这10年来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为什么展览不去揭开这个精神上的困境,为什么不能去用更大的否定来以此质疑这10年艺术界精神世界发生严重的变质,为什么不将早已贬值、保守的、停滞的当代艺术价值与落后的创作观念抛弃?为什么不指出艺术界存在的显著的病态问题?为什么非要制造歌舞升平的感觉?为什么还要为那些既得利益者继续欢歌?为什么在万变的潮流中中国当代艺术界10年来显得如此的保守?为什么艺术界在10年无法给社会各界带去思想的启蒙、创造力的释放以及来自意识边界的突破?试问当代艺术的价值又在哪里?
 如果吕澎做的是传统的展览,没人会批判他,但是当代艺术集成式的展览,在当代艺术价值系统出现混乱已久业界已经看得一清二楚的前提条件下,这个展览没有去回应中国艺术界存在的价值问题,反而以书写艺术史的超级功利心态和短视去构建,甚至带有夸张的放大原有的价值判断,我想这是这个展览不得不令人厌恶,不得不再而三的批判。  
  一个“失败”的或者需要深刻批判的大型展览,无非体现了几方面的强烈“诉求”。 
  其一,展览主题需要明确,它需要体现策展的策展理念,而这个题为“改造历史”的浩大展览,无非是体现了策展人的意志,它没有突破策展的理念,做得非常安全,这是一个在主题上塑造无限可能性的展览最为不屑的。这个展览只是做到了第一个层面,即把这十年的只是在市场上很显赫的东西摆出来,而没有从根本上进入到当代艺术在这条市场线之外的边缘化力量的关注与寻找。展览没有上升到对当代艺术价值的流失现象,深层的结构原因,而以简单的成功论来证明艺术自身的价值——这恰恰反映了这个大型展览的主题缺失,策展人貌似强势的控制了展览,却失去了展览在时空中生效更多价值的可能性。这样的展览明晃晃的显示了功利行为,而不是开放状态的展览,它的“失败”不言而喻。
  其二,展览符合资本化的需求,这本质上和一个展览没有关系,但是伪商业逻辑和伪商业精神,将资本变成细节,变成了意义,这又何谈是“成功”的展览?资本只不过是拥有冠名权或起到赞助的作用,而不应该涉及到展览内容的制作或控制,这是一个策展人基本的理念,也是这个职业的底线。连电视台都在做制播分离的改革,连CCTV都知道这个道理,而吕哥哥却是将展览的主动权交给了资本运营商,这又是什么的解释才能证明自身合法化的展览呢?在一个并不是荒诞的甚至非常具有喜感的展览空间里,把市场成功的等级分得一清二楚,在本质上归属于艺术而不是商品展销会的展览这又要说明什么呢? 
  其三,关注过去的10年显然是好题材和好话题,但是今天去做这个展览,不带足够的批判态度和立场,更没有放大到艺术未来的方向来做足文章,又有何说服力?难道一个艺术展览的意义就是将这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集中起来做一次汇报表演,仅停留在这个功能上就可以了? 
  重要的还在于,关于对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自身变革之路,已经成为当下急需探讨的话题,如何在这样一个展览中给予艺术界启示,如何通过这个展览启发外界来自艺术原创力量的关注与实质性的感受力,给予极度匮乏创新机制的社会一定烈度的冲击——但是这个在展览方式上毫无创新与思想保守的展览,又怎么能取代它给艺术界带来新的能量和信心呢? 
  这个展览从根本上稀释了所有当代艺术值得珍惜的元素——是大型展览之死的巅峰也是癫狂期的代表作。当然从意义上,无疑又是一次利益者们的一次没有例外的集体狂欢。
  其四,挖掘年轻艺术资源非常有限,没有特别突出和尖锐的声音出现,没有给予新人足够的舞台,并且在新人与“老人”在同一个舞台可寻找最大化差异性的诉求——这是这个展览的又一个遗憾。
  中国艺术已经走到了充分需要新价值与新观念展示新一代年轻声音的时候,在这个以10年为线索的展览,在差异化寻找年轻艺术的方式线索上看,这个展览没有任何新意,仍然是既定在延续过去标准化的价值判断里,而没有能够强烈体现年轻艺术价值新的判断和方向——这就是这个封闭型展览的短视视野,也是这样一个展览缺乏说服力——如果在年轻艺术面前体现不出价值判断的张力和多元化,那么只能说明展览的有限性与无比的保守。 
  其五,新媒体新生力量根本上没有被放大以及做到极致,更没有重点提示新媒体作为未来艺术的价值张力出来,这又是如何的“失败”与低级错误呢?
  千万别有这种以下被猜测的“难言之隐”:入选的作品前提之一是有利于那些被事前评估认为可被送到拍场实现好价格找到好买主,然后抽取一定的佣金,这就是所谓的资本良性循环吗?别太天真了,这样讲故事,没人愿意听的。
  等等,综上所述,近些年当代艺术以各种名目和噱头的展览不计其数,而人们对于展览总有一种期待,希望展览是向上的展览,而不是给人没有任何想象力——而改造历史除了场面像派对那样壮观之外,这个展览收起了它探索的功能,屏蔽了一个展览理应存在的张力,而完全陷入了展览的失衡状态。这种现象是值得警惕的。
  一种资本话语权造就了个人野心的神话,而这样奢华的神话对于当下当代艺术出现一系列问题是完全没有批判性可言,而更多层面的是炫耀性的肯定,这便是这个展览留给人们深层的一种我称之为“视觉暴力”,它用垄断性的资源取代了一个个本还可以个性与自由化表达的艺术,却造成了时代视觉的集体模版,而不是不断探索与创造当代艺术的边界价值。
  需要质疑的是,这种10年来被表面承认的价值诉求,是不是可以不变而转化为艺术价值的常态,还是应该引导更大的变化,或者这种价值已经被消极,而不是延展到现在的艺术价值,这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而不是自我内部鼓吹的甜蜜的市场情怀——并此作为一个展览的全部导向,这显然是违背一个大型展览的功能和当代艺术互动性的外延诉求。而更为重要的是,大概没有人终究会愿意为失去精神诉求的展览买单。
  如果说将10年前创造的价值和当下的价值混淆在一起,我觉得这是这个展览带来最为致命的策展观念——它几乎屏蔽了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探索的价值与方向。这种滞后型的展览观念,并不是大型展览所应该主体承载的,它形成不了大型展览对艺术资源价值动态的挖掘和补充,更无法通过这样一种非常有效的渠道释放出艺术资源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只是勾勒出一条市场上位的艺术史,而没有着重探讨当代艺术精神蜕变与流失的深层原因,甚至抹去了对当代艺术价值的重新讨论与新价值的方向,更不能带动社会资源回应艺术界面临的问题,那么这个展览是没有使命的,也是对未来不负责的,要上升到艺术史的学术高度是非常滑稽的。 
  这种类型的展览既做不到启蒙意义,也起不到革新性的推动作用,只不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界彻底的功利至上和在艺术价值判断上的超级悖论,以及江湖和利益链导致了结构的畸形。
  众所周知,当代艺术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批判和颠覆既定的认识而不断生成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还标榜书写艺术史的艺术展览上如此服务于市场的需求,而不是辨别不出艺术家个体独立的价值,无法回应艺术界更新出现的问题,无法指向艺术未来的方向,以及在中国新文化新一轮变革中在艺术方向无法得到新突破的思维,这是这个展览的原罪。 
  再综合的反问几句:难道市场是当代艺术的属性和必然的气质?难道当代艺术的自由与个性化表达,都需要建立在市场的全面肯定?难道当代艺术的成功是为了证明市场的先进性?难道艺术家独立的批判精神要去迎合做成社会上层意志的某些印记——证明合法性?这样的合法性对于曾经是先锋性质的当代艺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展览要回避显而易见也本不该回避的问题?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了,这个展览像华丽的绸缎上落满了张爱玲所说的虱子,也突然想起前些年艾未未做的将1001个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送到童话的故乡——卡塞尔,却没有人强调展览本身花费了比现在吕澎更多的钱。 
  艺术世界永远都是钱和不是钱的问题,但是一旦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到了非强调钱的问题不可的时候了,可能真的也是到了该计较的时刻了!
  再提一句,一场温和的且以观赏型和炫耀型为功能的当代艺术展览,在观念和策划理念上是非常浅薄的,即便贴上“历史”的金粉,也如同东施效颦似的非得做成让人消费的商业美女,这是令人十分造作的。
  一个展览已死的年代,可是展览要无限量的做下去,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与超现实。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中医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智慧
2009: 不生病的智慧(ZT)(12)
2005: 乱弹经验:中医和科学
2005: 女专家话两性关系:“感情好,性爱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