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袁崇焕:以身许国心独苦
送交者: 青柠 2016年11月11日00:29:10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袁崇焕,写下这个名字的那一刻起,内心便充溢着一种凛冽的疼痛感。他以身许国,却反受凌迟之刑;他一心为民,却反被民餐血啖肉;他以浩然正气担起历史的使命,却反遭某些历史学家非议。

  很久以前就想写袁崇焕,可是笔底千钧,害怕自己拙劣的笔勾勒不出他的耿耿忠魂、丰功伟绩和满怀愁苦。

 

  和所有牢骚满腹的文人一样,袁崇焕也是一个屡试不第的书生。我们可以从他的《落第》诗中识得: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但他到底还是有着坚韧的品格的,公元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从此,他开始践行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誓言。

  然而,此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已然变得十分严重。张献忠、罗汝才先后起义,拉起反明大旗;朝中宦官专权、君臣猜忌;后金的努尔哈赤觊觎明朝江山久矣,辽东战事吃紧。邵武知县任上的袁崇焕已无心再干下去,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满腔热血应该洒到辽东的战场上,去挽狂澜于既倒、去拯万民于水火。 

  公元1622年(天启二年),袁崇焕携请缨信前往京城,明熹宗朱由校和御史侯恂被他的慷慨陈词所感动,于是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随后,在山海关的督军任上和管理前屯卫所事务以及安置辽东难民的过程中,袁崇焕又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胆量和领军才能。并得到了兵部尚书王在晋的倚重,被提拔为宁前兵备佥事。正所谓“路遥知马力”,共事久了,袁崇焕渐渐觉得王在晋没有长远战略目标,所以并不是事事都遵从他,有时甚至会发生争吵。

  后来,十余万难民被困十三山,督理军务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时,袁崇焕向孙承宗请示道:“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孙承宗在与总督王象乾商议后,决定一方面调兵前往宁远,一方面让王在晋去救难民,袁崇焕建议不可派王在晋前往,说王在晋难当重任。但未获采纳。后来王在晋救援失败,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孙承宗对此非常生气,觉得当初应该听取袁崇焕的建议。“十三山难民事件”让孙承宗看到了袁崇焕的忧国忧民之心和他过人的胆略谋识。后来孙承宗更加的倚重袁崇焕,这也为之后的宁远大捷埋下了伏笔。 

  时间到了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过去的4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孙承宗被罢免,高第接替了他的位置,袁崇焕升了按察使,性格懦弱的高第听信谗言,又先后撤走了锦州、右屯、大凌等地的守军,退守关内,致使宁远成为一座孤城。

  同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西渡辽河,抵达宁远,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救宁远。袁崇焕得知后,随即写下血书,与将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一面派人盘查奸细、守护粮草,并传檄给前屯、山海守将,如果有将士逃往,可将其全部斩杀。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降袁崇焕,但遭到袁崇焕的拒绝。随后努尔哈赤举大军攻城。袁崇焕坚守城池,指挥西洋巨炮炮轰敌军,凭借坚固的城墙和巨大的火炮威力,激战两天两夜,后金军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也被炮弹击伤,被迫退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宁远大捷。

  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第一次遇到了如此顽强的阻力,在查清宁远守将系袁崇焕后,他不禁慨叹:“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之后的宁锦之战,袁崇焕又将皇太极击退,取得胜利。 

  为什么曾经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后金铁骑在袁崇焕的战阵前突然就变得黯淡了呢?为什么那支气势颓唐的明军在袁崇焕的率领下又变得异常的顽强了呢?作家石英在他的散文《无韵歌》里这样写道:袁崇焕那颗心是一个发光体,他所率的那支孤军奋战的军队是一道新长城,在这颗心和这道长城后面,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平民百姓,是荒旱经年奄奄一息的田禾。

  哦,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百姓,是荒旱经年奄奄一息的田禾。他怎敢后退?他怎能后退?他也不会后退,他清醒的知道自己后退的结果:百姓遭到屠戮,田禾遭到践踏。于是,他拔剑而起,孤军奋战。

  我曾多次向人问起过袁崇焕,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甚了解”、“好像是个贪官吧”。彼时自己的内心顿时便充塞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沮丧。还好,当时正值历史学家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主讲《明亡清兴六十年》,在说起袁崇焕的魂时,他用了这样四个字:“仁”、“智”、“勇”、“廉”。谢谢阎崇年先生,是他在悲伤中给了我一丝慰藉。 

  袁崇焕虽然取得了宁远、宁锦大捷,然而悲哀的是,在遥远的京都等着他的却是阉党的诽谤和皇帝的猜忌。袁崇焕早已看透了这一切,于是他辞官归去。

  他辞官归去的这段时光或许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了,卸去盔甲、换上绸衫的他又成为了一个诗人,一路上或吟或唱、缓缓而行: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咏独秀峰》)

  河水奔流去,暄腾万马声。源从天上落,性本地中行。独处真须激,清来自太平。济川吾有愿,击楫动深情。(《黄河》)

  客路过庚岭,乡关渐已违。江山原不改,世事近来非。瑟岂齐门惯,人宁狗盗稀。驱车从此去,莫作旧时归。(《度庚岭》)

  可惜,他内心的担当没能让他如自己诗句中所写的一样:“驱车从此去,莫作旧时归”。他又披甲上阵,纵横驰骋在了辽东的战场上。只是这一次,等待着他的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擅杀毛文龙”和“京都救援战”给了忌恨袁崇焕的人一次莫大的机会,这也成为了他惨遭凌迟之刑的莫须有借口。可恨的是,昔日的大臣们竟无一人敢为袁崇焕正名,然而谁又敢为他正名呢,为他正名就意味着要得罪阉党、背叛皇上,谁也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儿戏。从此之后,这个以其丰功伟绩之身反遭碎尸之祸的民族英雄将要背负着汉奸的骂名被误解百年。

  此刻,我不禁想象着袁崇焕临刑时的情景:猥琐卑鄙的魏忠贤余党透着阴险诡谲的笑,嗜血暴戾的刽子手带着扭曲麻木的冷酷,不明事理的百姓大骂着汉奸走狗。袁崇焕一一扫视着这些人群,泪水从他布满血丝的眼眶中滚出,他好恨,恨自己救不了即将倾颓的大明江山,恨自己救不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平民百姓。他缓缓地抬起头,凶狠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北方,那里有野心勃勃企图入主中原的皇太极和那帮杀红了眼的后金骠骑恶煞,在他凶狠的目光中,我还看到了一丝坚毅,因为那里还有被他经营得坚如磐石的山海关和宁远城,那里还有随他征战多年勇猛顽强的辽远边军。浓密的乌云、惨淡的秋阳、蠢蠢欲动的人群深深地刺痛了袁崇焕,但是他无怨无悔,他仰天长啸道: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随后,他带着这最后的一缕希冀倒在了血泊中。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把这话说得多好。悲哀,无尽的悲哀! 

  百余年后,当清帝乾隆再度翻阅明史的时候,他不禁也为袁崇焕的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而心生哀痛,遂提笔写道: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乾隆帝还下旨为他平反。至此,这个承受骂名、被误解百年的伟大先烈,这个以身许国心独苦的民族英雄得以沉冤昭雪。

  在袁崇焕的诗作中,有这样两句诗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句是《边中送别》中的“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一句是《偕弟煜夜坐等有作》中的“但求烽火今平息,得遂闲身及早抽”。

  好一个“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好一个“但求烽火今平息,得遂闲身及早抽”。诗以言志,袁崇焕何曾想过个人安危?何曾想过功名利禄?在明末内忧外患的动荡中,袁崇焕从福建邵武县衙的惊堂木声中站起来,身先士卒、整饬军队、历尽心血,以其孤弱之躯,为国家安宁和百姓福祉而粉身碎骨。他的伟大人格使他熠熠生辉。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令敬仰他的人内心充满豪壮,令诋毁他的人内心充满愧疚。

  金庸先生在他的《袁崇焕评传》中这样写道:“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或许正如金庸先生所言,是他的勇气让他挺身而出。但我想,这种勇气的背后应该还有他的耿耿忠魂、恳恳忠心。

  袁崇焕,再次写下这个名字,那股氤氲在三百多年历史长河中的浩然正气,将在后代世人们的心中永存!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5: “我这个反革命分子,当的冤枉”
2015: 國民黨軍隊的抗日真相令人震驚
2014: 水浒替天行道大旗下面的阴影(寡言)
2014: 孩子们需要野化训练
2013: 印尼“九三零运动”与毛泽东的词“卜算
2013: 伊斯兰民主印尼首任华裔女内阁回闽祭祖
2012: 袁世凯告密,还是没告密?这不是个问题
2011: 加州大学的博士是野鸡博士?反华斗士嘻
2011: 晒晒邻居网特小组里最没用的成员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