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抗戰期間川軍如何從爛軍變為虎狼之師
送交者: 安雅雲 2017年03月05日11:26:1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轉載《抗戰期間川軍如何從爛軍變為虎狼之師》一文

http://m.blog.sina.com.cn/s/blog_a4683d580102x400.html?tj=1#page=13

以慶祝四川抗日歷史研究會成立!

抗戰期間川軍如何從爛軍變為虎狼之師

2017-02-10 12:49:17

A-A+

  在抗日戰爭期間,在在全國各地區中,對於抗日支持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犧牲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四川,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八年期間,四川總共徵兵350萬,死傷65萬人,遍布全國各地,守了五分之一的國土,參加了28次大型會戰,這支戰鬥力極強戰功赫赫同時又傷亡慘重隊伍,有一個響亮的名號叫“川軍”。

  實際上川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辛亥革命時期,滿清政權被推翻後,四川就一直處於軍閥割據和派系互斗中。天府之國獨特的地理氣候,也讓外界對川人有點偏安一隅、好逸惡勞的印象。當時的川軍,軍紀渙散、裝備拙劣,被認為是中國“最糟糕的軍隊”。然而這支處處被人嫌棄的部隊,卻從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開始,幾乎無役不從,足跡遍布主要抗日戰場。從“最糟糕的軍隊”到抗戰後期贏得“無川不成軍”的讚譽,四川人民和川軍將士用血肉之軀重塑民族精神,捍衛祖國大好河山。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各地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民眾的抗日情緒高漲。而四川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一直處於軍閥割據狀態,在軍閥混戰時期,全國各地軍閥均以“統一全國”為口號,唯獨四川軍閥以“統一全川”為口號,20多年的內戰,讓不少川軍將士疲於內鬥、苦不堪言。

  四川各界組織抗敵後援會,一位代人寫信的老先生自發寫下數條激昂的標語,貼於身後牆上,以表達他對侵略者的憤慨之情。1930年代的中國,許多地方軍人還是只知有大帥而不知有國家。日寇的大舉入侵,使全國人民覺醒,也喚起了四川人的民族意識,“停止內戰,共御外侮”成為主流民意。當時四川省主席劉湘,在民族存亡和派系紛爭中順從民意選擇了前者,“七七事變”後不久,他即向中央和全國通電請纓抗戰。

  建川博物館館藏畫作描繪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園內人山人海、戰旗飄揚。四川省各界在公園歡送出川抗敵將士,劉湘、鄧錫侯等將領蒞會講話,表示抗戰決心。“此行決心為國雪恥,為民族爭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復,誓不回川!”“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現場頗有易水送別之慨,公園內數萬軍民淚如雨下、掌聲如雷。

  出川部隊,沿途受到四川民眾歡送。據國民政府統計,川軍40萬人出川抗戰,此後8年中,加上各種支援人員共計350萬人,傷亡64多萬人,居全國之首。為了抗日,川軍執行蔣介石“軍隊國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整編。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蔣介石以幾道軍令,把剛出川的川軍分得個七零八落。

  首批出川川軍奉命分三路開赴各自抗日前線:第一路由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率領,從成都徒步經川陝公路,過潼關、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對日作戰;第二路由第23集團軍總司令劉湘率領,從重慶朝天門碼頭乘船東下,參加南京保衛戰;第三路由川軍將領楊森率領第20軍,從貴州出發,直接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從此,川軍的足跡遍布全國的抗日戰場,幾乎所有的對日大會戰中,都有川軍將士的身影。

  當時川軍裝備之差、軍紀之鬆散全國聞名,外界將川軍官兵形容為“草鞋軍”、“雙槍將”,除了那些長短不齊口徑不一的各式土槍,很多人還有一支大煙槍,即使是土槍士兵也合3人一支,很多部隊還裝備着大刀。圖為建川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三支川軍竹製旱煙竿,煙竿上燙印了抗敵內容“中華男兒 上戰場打日寇”、“旌旗一片立功勞 萬馬軍中赴戰場 馬上官長傳下令 不除日寇不回鄉”等字樣。

  奔赴山西戰場的川軍,裝備僅為老套筒步槍和大刀。10月當這支軍隊途徑陝西寶雞時,一位目擊這支隊伍的美軍觀察員曾這樣描述道,他們沿着馬路通過郊區成群結隊毫無秩序,有的穿着軍服帶着軍帽,其餘的服裝則隨心所欲任意穿戴,但每個人都帶着舊式雨傘以及臉盆、茶壺、電筒、毛巾、蔬菜和備用草鞋,這些東西或者掛在肩膀上,或者用繩子拴在身上,許多扛槍的人都把用布包裹着私人財物吊在槍桿上,像這樣吹吹打打的喜劇般的中國軍隊,現在只有在傳奇故事中才有了。

  川軍出川時已秋末,不少士兵仍身穿單衣腳扎草鞋,沿川陝公路步行1500公里開赴山西前線。在晉東娘子關,川軍由於裝備低劣加之缺乏野戰醫療救護,在日軍炮火及飛機掃射下,川軍屍橫遍野僅十幾天便傷亡過半。當時在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和本地晉綏軍眼中,川軍就像叫花子,是雜牌軍中的雜牌軍,軍需補給無人過問,不僅槍支彈藥連吃飯穿衣都要自己解決。

  日軍畫報中刊載的參加太原會戰的川軍士兵。這支當年在川中為王的軍隊在與日軍作戰同時,為得到補充見軍火就槍,見糧食就奪,軍紀渙散無法收拾。一次路遇晉軍軍械庫,這些裝備寒酸的川軍士兵竟破門而入,將裡面的槍械搶劫一空。為此,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大為震怒,認為川軍抗日不足擾民有餘,簡直是一群土匪,要川軍立刻走人,第二戰區養活不起。蔣介石聞報後,把他們調到第一戰區程潛部下,結果程潛也不要,最後還是第五戰區李宗仁收留了川軍。

  沿長江東下出川抗戰的川軍,四川古道多沿江岸而行,部隊行進十分困難,這張照片反映了當時出川部隊搬運輜重越過山崖時的情形。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處處被人嫌棄的部隊,卻在抗戰中進行了無數次最艱苦、最慘烈的犧牲。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川軍第20軍在楊森的率領下千里跋涉開赴上海參戰。該軍是川軍中最窮的部隊,裝備也最差。20軍26師,是淞滬會戰戰績最好的五個師之一,全師四千餘官兵,到撤離戰場時僅存六百多人,傷亡85%以上。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結束,上海淪陷。日軍所過之處,屍橫遍野,城市化為廢墟。在淞滬會戰中,川軍將士幾乎全部戰死沙場,僅2000餘人撤退到湖北。

  日軍1937年12月相繼占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打響徐州會戰,其中1938年3月的台兒莊戰役,成為抗戰後正面戰爭取得的首次勝利。圖為中國守軍在台兒莊地區沿着湖岸行軍。

  被一戰區、二戰區嫌棄的川軍第22集團軍,最後被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收留。李宗仁堅信世間“無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為之將”“諸葛亮還扎草人做疑兵呢,川軍總比草人強幾倍了吧。”於是,第22集團軍轉戰第五戰區,參加了台兒莊戰役,懷着對李宗仁的知遇之恩,川軍在滕縣保衛戰中浴血殺敵,打出了川軍的聲威。圖為台兒莊戰役中山東的巷戰,中國軍隊正在攻擊日軍一處據點。

  台兒莊戰役中,中國軍隊的一處防禦工事。古城牆用黏土增強,以抵抗炮擊,白天官兵在戰壕里躲避炮彈,晚上利用突襲阻礙日軍行進。負責進攻徐州的日軍板垣、磯谷兩師團是日軍中最頑強的部隊,發動“二二六”政變的日本少壯派,幾乎全在這兩個師團之內。歷史奇妙的巧合,讓日本最強的部隊和中國最爛的部隊在山東滕縣遭遇。

  當時進犯滕縣的日軍共三個師團,總兵力約3萬餘人,配有火炮、坦克等重武器,並有空中掩護。負責守衛滕縣的是川軍第22集團軍122師,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精銳部隊,師長王銘章心裡清楚憑着川軍的實力,這個地方守不住。但他對士兵們說:“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20年內戰之罪愆了。”1938年3月17日,日軍攻陷滕縣,王銘章以身殉國。滕縣一役,川軍城內外總計傷亡5000餘人,日本也死傷近千人。

  王銘章的遺體後來由屬下以高粱稈佯作柴火運出滕縣,國民政府明令予以國葬,並追贈為陸軍上將,頒發國葬費四萬元,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並原籍四川省新都縣建墓立祠,以彰英烈而慰忠魂。遺體運到徐州,經武漢、重慶、成都,沿途各界民眾迎柩,隆重公祭。圖為1938年5月9日,湖北漢口,戰地服務童子軍高舉王銘章將軍的遺像,引導陣亡英雄的花圈靈車。

  當天,王銘章將軍的靈柩運抵漢口大智門火車站,武漢萬餘人民群眾,前往迎靈。李宗仁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如無滕縣之固守,焉有台兒莊之大捷!川軍以寡敵眾,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

  建川博物館館藏照片,上有兒童八十餘人,原版題字“四川陣亡將士子女寄託所師生合影”。另在照片上方有鋼筆注釋:“在台兒莊戰役抗日”,這些孩子都是烈士遺孤。

  建川博物館館藏“死字旗”,記錄了1937年冬,四川安縣曲山鎮王建堂與100多熱血青年,向安縣政府請纓殺敵。在義勇壯丁們即將出發時,王建堂父親王者成送了一幅出征旗。大白布中間是一個大大的“死”字,上書“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屍”等字句,王父是以“死”字相激勵,勉勵其保家衛國,誓死與共。這面旗,正是“川人從未負國,國人亦不負川”的真實寫照。

  在1938年-1945年,國民革命軍中尚有戰鬥力的部隊30%為川軍,實際戰鬥人員甚至超過了中央軍。在全國各大戰場都可見到川軍的參與,在抗戰中陣亡的12位國民革命軍上將中,有3名為川軍將領:饒國華上將、王銘章上將、李家鈺上將。據統計,川軍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有26.3萬多人,負傷35.6萬多人,失蹤2.6萬多人。圖為日軍畫報刊載的武漢會戰中,參戰的川軍少年兵。

  川軍第20、30集團軍是三次長沙會戰的骨幹兵團,曾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珠影山戰鬥中全殲日軍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山崎大隊。圖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後,中國士兵展示繳獲的戰利品。

  抗戰時期,四川這個大後方是戰時“陪都”所在地,為了打擊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四川是日軍戰略轟炸的首要省份,前後持續了6年多時間,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災難。據不完全統計,日機空襲重慶共達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造成重慶10000人以上死亡,市區大部分繁華地區被破壞。圖為1941年6月5日,重慶大隧道防空洞慘案,數千名平民因窒息死亡。

  1941年初,日軍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先向中國集中力量空襲,發動名為“102號作戰”的大規模轟炸。在1月至8月,超過3000架次飛機空襲重慶,當中包括夜間空襲。圖為1941年5月,日機轟炸重慶市後的景象。

  作為戰時大後方,四川為抗戰貢獻的兵役勞役、糧食、稅收等也是全國最多的。圖為四川民工運送糧食,儘管蜀中饑饉,僅1941年至1945年,國民政府從四川收谷8228.6萬市石,占當時全國徵收稻穀總量的38.75%。當時國家的財政開支,四川也負擔了30%以上。

  支援鄂西前線的民工翻山越嶺搬運物資。戰時糧食奇缺,全川物價暴漲。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內米價上漲3倍以上,幾千萬四川普通民眾都掙扎在饑寒線上。萬般困苦艱難的情況下,四川百姓們仍加緊耕種、生產,支援前方。

  四川還大量徵用民工進行國防工程建設和地方建設。當時以四川為基地而搶修的川陝、川滇、川黔、川湘、滇緬等交通路,前後從四川征工總計在250萬人以上。圖滇緬公路上築路大軍。

  抗戰後期,盟軍加大配合中國空軍作戰的力度,從1943年12月起在成都周圍的新津、邛崍等地,新修或擴建機場,工程浩大,共動員民工90萬人參加。這些衣衫襤褸忍飢忍餓的民工們,流血流汗,硬是憑着一雙雙長滿老繭的手和簡單的原始工具,鋪平跑道。圖為1944年3月,四川民工拉着巨石碾子修築成都機場,從這裡起飛的B-29轟炸機,可以直接飛到日本本土投彈。

  1944年春,國民政府軍委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將軍到川中各地勸導節約獻金,據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發表的不完全統計,抗戰中四川各地獻金總額為5億多元。這些錢,是四川人民一滴一滴地擠出來的血!這筆巨款,有力地支持了抗戰。

  建川博物館館藏日機殘骸製成的戒指。1940年初,日機轟炸重慶,被擊落飛機一架,墜落於合川地區,時值馮玉祥發起“獻金救國”活動,決定將該日機殘骸上的金屬鋁製成戒指和印章回贈捐贈者作為紀念。這些用日機殘骸製作的戒指上,刻有“抗日”、“救國”、“民族至上”、“還我河山”、“抗戰到底”等愛國口號。

  1943年是抗戰最艱苦的階段,中國派往印緬戰區配合盟軍作戰的遠征軍急需補充兵源。四川在一月內徵召4.5萬名優秀知識分子,飛赴印緬補充遠征軍,對日作戰。

  廣大知識青年踴躍報名應徵,請纓殺敵,迅速在全川掀起了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熱潮,並很快促進了全國“十萬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的順利開展。保衛祖國,青年從軍異常熱烈,盛況空前。

  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分為兩期。第一期從1943年11月中旬到1944年春。第二期從1944年9月16日到1945年2月。兩期知識青年從軍,全國共約登記15萬人,四川就有4萬人以上,占四分之一強,居各省之冠。


0%(0)
0%(0)
  為何不見抗日的中流砥柱? - changli 03/05/17 (1351)
    \"八路軍\"內部紀律是不惹日本人。\"新四軍\"根本沒跟日軍照過面  /無內容 - 北美朋友 03/06/17 (1296)
    大概在延安忙吧,  /無內容 - 安雅雲 03/06/17 (1359)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2500餘噸俄羅斯小麥經海路運往朝鮮
2016: 鳳凰網:剛投了贊成票 美就在背後捅中
2015: 文化大革命的最偉大成就是形成了一個真
2015: 出埃及記_030 逾越節
2014: 孤單的美國:歐洲穆斯林化與西方的衰落
2014: 習近平心胸狹隘的政治路程軌跡zt
2013: 毛澤東說大帥張國燾拉走了兩個軍
2013: 秘書回憶:江青有“面首”純屬胡說
2012: 《炎黃春秋》雜誌2011年第九期:官越做
2012: 一輩子也寫不成想寫的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