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谁是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死亡的罪魁祸首
送交者: 槛外人 2021年09月22日03:44:1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前言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真相被称为千古之谜,分析论述的文章已经很多了。这些文章往往都是讨论,赵匡胤是否被谋杀?如果是谋杀,是否他弟弟赵光义干的?这样的讨论有点偏向于把这件事看作一个刑事案件,企图寻找作案证据。其实这是一个政治事件,应该从政治角度讨论这个事件。刑事案件的任务是搜集证据,逮捕审判。政治事件就没有那么简单,即使找到凶手,也不等于解开了这个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内幕和人际关系,不是用简单的杀人偿命的原则就可以了结的。本文想从另一个角度,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也许更有意义。 而不是迷失在具体的作案过程细节,止步不前。

  现有的文章当然也包含对当事人的心理分析,但没有把心理分析作为纲领,作为主线,所以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本文的探讨得到一个全新的结论,造成赵匡胤死亡的罪魁祸首不是赵光义,赵光义只是第三责任人

 

【正文】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死的那天晚上,先是与弟弟赵光义谈话,饮酒。弟弟离去后(也有说当晚赵光义住在宫中),第二天凌晨,赵匡胤就突然死亡。之后,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匡胤与赵光义谈话时,没有其他人在场,只有从远处得到影影绰绰的片段形象和声音。人们怀疑是赵光义谋杀了赵匡胤,但又没有确切的证据。于是只好感叹:“烛影斧声,千古之谜。”但据我看来,这个事件的关键还不仅是判断赵光义是否谋杀了赵匡胤,而是探讨造成这个悲剧的深层根源,这对历史研究是更有意义的,我们要揭开的历史谜团也在于此。

 

由于赵光义继位不是正常的“父子继承”,而是“兄弟继承”,原因据说是母亲杜太后的遗命,所以这个继位问题与赵匡胤之死很可能有重大关系。

 

我们先把“兄终弟及”的传说放在这里。

据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生前要求赵匡胤身后让弟弟赵光义继承他的皇位。杜太后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继位的柴宗训年龄太小,不能驾驭群雄,不能凝聚人心的缘故。如果后周继位的是一位成年皇帝,你能这么轻而易举的‘黄袍加身’吗?你怎能拥有今日的富贵?光义是你弟弟,谋勇兼具,能力出众,你将来把帝位传于他。国有长君,才是大宋社稷、黎民百姓之福啊!”具体办法是,赵匡胤之后,让弟弟赵光义继承,赵光义之后,让另一个弟弟赵光美继承。然后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光义的儿子,赵光美的儿子,以此类推,传之无穷。

 

围绕这个继位问题的传说,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杜太后是否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

2.如果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赵匡胤是否认可这个遗命?是否打算执行这个遗命?

3.赵光义是否谋杀了赵匡胤,夺取皇位?

 

首先,杜太后是否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这个说法,并且广为流传。证据如下:

如果赵光义说自己继位的理由是太后遗命兄终弟及,你可以不相信,认为是他编出来的,作为自己继位的理由。但有这样一个事实,当后来赵光义考虑继承人时,犹豫是否让弟弟赵光美继承,征求丞相赵普的意见。这说明什么说明不仅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而且继承规则也与传说的一样,赵光义之后是赵光美。如果兄终弟及规则是赵光义编造的,他只要编造太后遗命,赵匡胤死后,由他继承皇位,就够了,何必画蛇添足,三兄弟轮流坐庄

而且,也只有杜太后,才会考虑三个儿子轮流坐庄的规则,因为三个都是她的儿子,她要一视同仁。没有其它人会提出这样特殊的继承办法。

 

有的历史学家说,杜太后不会有这个遗命,因为不合情理。后周是幼主继位,赵匡胤未必面临幼主继位的问题。我认为,杜太后的思想是长君继位,未必认定赵匡胤一定早死,未必认定赵匡胤死时儿子一定年幼。不管赵匡胤什么时候死,赵光义总是比赵匡胤儿子年长。而且,这个继承规则保证以后的继承者年龄一定不会太小。因为按照这个规则,除了头两个继承者,赵光义和赵美,以后的继承者都要等三个皇帝死后,才能轮到你。另外,她也看到赵光义比较能干,这个继承方法可以至少保证连续有两个强势皇帝执政,打下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

 

其次,赵匡胤是否认可这个遗命?是否打算执行这个遗命?

这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也是赵匡胤面临的巨大难题。对母亲的这个要求,是否同意和执行?

如果是其它人提出兄终弟及这样的建议,恐怕要掉脑袋。问题现在是母亲提出这个建议,即使他不同意,他也不好公开反对。而且,如果他母亲是私下向他提出这个建议,他可以悄悄说服母亲,取消这个建议。或者他可以答应母亲,把这个提议作为一个选项,但不要公开,给他留下主动权。现在母亲的建议已经广为人知,这就不好办了。无论他是否听从母亲的意见,都是危局。听从,破坏制度,会有许多人反对,包括大臣,皇后,皇子。造成分裂,混乱。对儿子也是不公平的。儿子的安全也成了问题,因为弟弟会担心侄子的威胁而加害于儿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不听从,有违孝道。而且消息已经传出,自己有理亏之处。即使儿子继位,儿子的皇位也不牢靠了,弟弟也不会真心辅佐自己的儿子了。弟弟能力很强,势力很大,自己儿子的前途命运仍然难料。

那么他到底是否同意母亲的要求呢?

他没有明确说。母亲死后十几年,他都没有明确表态。说明什么?为难。可是不表态,拖延,本身就是很危险的。这个问题是不能含糊,不能长期拖延的。

如果他同意弟弟继位,他应该公开声明赵光义是皇位继承人。向皇后说明,向儿子说明,向大臣说明。为了长治久安,为了江山永固,必须这样做。甚至正式写下传位诏书。

这样可以使政局稳定。

如果他不同意弟弟继位,坚持传统,要让儿子继位。就应该杀掉赵光义,或者把他流放边疆,瓦解他的党羽。因为太后的话已经传开,不这样做他的儿子无法上位,上位以后也没有威信。但他不忍心这样做。他不愿意骨肉相残,社会动荡。赵匡胤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是当他准备消灭南唐李煜时说的。但当这个“他人”是自己的弟弟,而且有他母亲支持时,他为难了。他没有搞清国与家的关系。皇帝的家不是一般的家。任何人,包括皇弟,皇子,只要觊觎皇位,杀无赦。杀了弟弟,这个难题就解决了。当然杀弟弟对政权的伤害也很大。刚刚掌权,马上自相残杀。而且道义上有亏欠,因为不是弟弟要谋反,而是母亲的遗命。但这个责任要由母亲承担,他是不得已才这样做

 

如果他不采取上述两种果断措施,就必然陷入困境。我们来看看他可能走的路,有四条:

一。让自己儿子继位。

也就是不承认母亲遗命。

这符合传统。

问题是如何解释母亲遗命如何对赵光义

二。让赵光义继位。赵光义以后还是让自己儿子继位。以后也不要再三家循环了,回到赵匡胤家庭父子继承规则。也就是只让赵光义一人插队,算是特例。

这个办法满足了母亲的主要愿望。

我认为他是可以接受这个办法的

问题是,两个弟弟家庭都会反对,因为没有完全遵守母亲遗命。

三。让赵光义继位。以后就让赵光义的子孙继续,不要三家循环了。

这个办法满足母亲偏爱赵光义的心理。江山也在赵家手里。而且,还是回到父子继承的传统,政局会比较稳定

这样赵光义家族是满意了。

但两个弟弟家庭都会不满意。

我认为,赵匡胤是不会赞成这个办法的。

四。完全按照母亲的办法。

这个办法的好处是,满足母亲的愿望。而且他去世以后,赵光义继位可以保证相当一段时间政局的稳定。

但赵光义以后的继承恐怕很难顺利。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赵光义继位以后,马上破坏这个规则,让自己儿子继位了。还死了好几个人。

所以,我认为他是不同意这个办法的。

 

赵匡胤是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面对母亲的禁箍咒,面对亲人,他一筹莫展。

总之,赵匡胤态度暧昧,就是因为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对这个问题他长期不表态,不明确,就说明这一点。他不仅对继位问题态度暧昧,而且对是否由这个太后遗命都无法表态。他无法否让,因为的确有这个遗命。但他也无法承认。如果承认,等于为“太后干政”背书。后代的太后都这样模仿,破坏纲纪,后果严重。

 

也许有人认为,我想多了,赵匡胤就是打算遵守母亲遗命让赵光义继位。赵匡胤虽然没有明确弟弟继位,但他已经有一系列行动表明对这个方案的认可。比方,封亲王,封开封府尹,等等,就是认可赵光义是继承人的地位。

没错,他的行动给人这个印象。但是,这些行动不是明确表态,我们可以解释为,无论如何,他都要先稳住弟弟,免得他作乱夺权,这些行动并不能说明他愿意执行母亲遗命。

如果他要弟弟继位,怎么会在他死后,皇后会让太监召唤儿子赵德芳来继位?说明他平时从来没有对皇后说过,要把皇位留给赵光义这种话。如果赵匡胤生前有过这样的话,按赵光义的势力,宋皇后怎么敢与他对抗,想趁他不备,抢夺皇位?

如果他要弟弟继位,为什么不明确作出安排?难道他不知道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吗?

他迟迟不做决断,说明他的犹豫,也说明他的软弱,或者他的仁慈。这是造成这个悲剧的重要原因。他不敢否定母亲的遗命,这是他最大的障碍。但这种犹豫,拖延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个太后遗命,赵光义的势力越来越大,想否定他的继承资格也越来越困难。

他母亲死了十年,他都没有决断,赵光义应该早就看出哥哥没有坚定让他继位的意思,所以恐怕他对最后的摊牌早有思想准备。

他以为自己身体还好,所以不觉得晚一点处理有什么问题。

 

不过他知道这个问题总究要解决。

然后,到那一天了,自己已经五十岁了,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他就摊牌了。他死的那个晚上也许就是他向弟弟摊牌。这张底牌是什么?

他是否会明确要求弟弟放弃继承皇位的想法他以为弟弟会理解,会谦让,会顾全大局

我以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明显违背母亲遗命。弟弟接班态势,接班舆论已经形成,不可能轻易放弃。

最大的可能他让弟弟继位,但是有条件的继位,不是完全实行母亲要求的那种办法。

这个猜想有道理吗?证据就是烛影斧声那晚的零星信息。

赵光义有退避动作。

赵匡胤说“好做,好做”。

赵光义退避什么?就是不敢接受皇位,即使心里很想。

“好做,好做”什么意思?就是弟弟假装谦让,说自己当不了皇帝。他就劝弟弟不要有顾虑。

除此之外,还能作什么别的解释?

深更半夜,屏退下人,难道会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赵匡胤几个小时以后就突然暴毙,也说明他们谈论了生死攸关的事情。

 

那一晚,赵匡胤对赵光义说了什么?没有历史记录,我只能猜。

按照前面分析,赵匡胤对继承问题的态度,只可能是上述四个方案的第二个,也就是让赵光义当一回皇帝,满足母亲的基本要求,也不让弟弟失望,然后回归正常的父子继承。他对弟弟可能的说法有如下几种:

1.赵匡胤会向弟弟说明,为什么要在他生前退位?因为,兄弟继位,不合常规。他死后实行,怕有变故。他亲自坐镇,可以保证顺利过渡。

2.他也可能说,我身体很好,如果等我死后你再继位,可能你也老了,干不了多久,不能满足母亲的遗愿,也对不起你,所以我打算让你提前继位。

3.或者,赵匡胤对弟弟说,我以生病的名义,暂时退位,由你临时当代理皇帝。为期十年。如果十年之内,我死了,这个皇位就归你了,以后也是你的子孙继承。只是希望你善待我的子孙。如果十年之内你死了,皇位还是归我,以后也是我的子孙继承。如果十年之后,我们两人都还活着,那么你的代理时期结束,也是回到我的帝位和我的子孙继承。无论哪种情况,最后都是回归传统继承规则,再也不要提什么兄终弟及了。

这样,既满足了让弟弟当一回皇帝的目标,又最终回归传统继承的轨道。

我知道读者会说,这完全是胡思乱想,荒诞不经。

的确没有历史资料对我的这种猜想提供证据或线索,我只是提供赵匡胤可能的思考和行动。难道这种猜想没有逻辑合理性吗?排除他忠实执行母亲遗命的可能,排除他杀弟弟以消除内乱隐患的可能,难道赵匡胤还有其它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的吗?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赵匡胤对后来的谋杀毫无提防,他以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大让步。

 

赵光义不傻,这种情况他怎么能够继位?

哥哥不是因为身体原因退下来。即使自己上台,也没有充分自由。这个皇帝没法当。

 

赵匡胤的打算是,如果弟弟知难而退,问题就解决了。万一弟弟接受皇位,那就让他做一段皇帝,以后再相机行事。凭自己的能力和威望,是可以控制局势的。总之,无论赵光义接受与否,都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他接受。处于自己监控之下。如果他拒绝,那不是我不让你继位,是你自己放弃。

                          

赵光义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除非自己真心放弃继位意图,否则灾难马上到来。既然哥哥已经摊牌,自己再不动手,就只能坐以待毙了。于是这个谋杀事件发生了。

 

这当然是猜测,我没有绝对把握,但有相当的合理性。作为刑事案件,自然不能作出这样的推断,但作为政治事件,作出这样的推断非常合乎逻辑。如果你是赵匡胤,是否也只有这个办法?

 

从他的性格看,他是一个仁慈的皇帝。不杀功臣,不杀文人,当然也不愿伤害家人。他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他不愿伤害弟弟,当然也不愿伤害儿子。但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他面临一个天大的难题,或者说僵局!无论怎样选择,都会伤害自己的亲人

 

他的决断可能太晚了,而且他在决断前错判形势,不了解弟弟的心思和狠毒,结果不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葬送了性命。

 

总之,他没有及时遏制赵光义势力的坐大在继承人问题上,态度暧昧。为了稳住赵光义,不立儿子为太子,又不断以准太子地位加封赵光义。这些都是失当之举,使局势不可收拾。最后的摊牌行动也是错误的。他不想杀弟弟,但没有想到弟弟会杀他。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死于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

 

最后,赵光义是否谋杀了赵匡胤?

为此,我们对赵光义进行心理分析。

赵光义会怎么想?他一定想继位,因为他是有充分理由的:

一,母亲有明言,自己非谋逆。

二,自己在哥哥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上有大功。

三,自己有能力当皇帝。

而哥哥一直没有明确表态,这就意味着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母亲提出了兄终弟及,如果哥哥不愿意,杀他以保侄子顺利继位,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即使哥哥不杀他,侄子继位以后,也可能杀他。由此推断,弟弟有杀哥哥的动机。

所以,对赵光义来说,母亲的话“兄终弟及”本来是他的福音,但由于哥哥态度的暧昧,这个话反而敲响了他的丧钟,不仅皇帝当不成,连性命也保不住,所以冒险一博,杀了哥哥。因为他只有杀掉哥哥才有活路。对赵光义,是否能够继承皇位,已经是生与死的问题,不能继承意味着死亡。赵匡胤不理解赵光义的处境和心理,没有预防弟弟会杀他,就造成了这个兄弟相残的悲剧。至于怎么杀的,只是细节,不是关键。

 

从这个事件,最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兄终弟及说法的危害。也就是说,这件事是老太太出了一个坏主意,造成严重后果。

赵匡胤是夺取后周政权当上皇帝的。老太太提出兄终弟及这样要求,是基于后周失去政权是幼主继位。

其实,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幼主继位的事例很多,但只要是血统继承,可以是平安的。康熙年幼登基,面对鳌拜的嚣张,还是战胜了他,就是因为皇权的力量。后周失去政权不仅是因为幼主继位,而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可靠的顾命大臣集团。而赵宋政权没有这样的问题。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而且它已经有一批优秀人才,包括赵光义,可以辅佐他。未必会失去政权。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权是否能够巩固,关键还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治国能力。宋代以前,中国有大一统的汉唐盛世。老太太要告诫儿子的应该是如何做个明君,而不是光在继承者的年龄上做文章。五代时有些政权是兄弟继承,不是他们不想父子继承,而是因为这些政权都很弱小,很不稳固,为了在列国纷争中生存,不得不这样做。而赵匡胤不是这种情况。他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不是他怕别国吃掉他,而是别国怕被他吃掉。而且他继承了后周柴荣的政权。柴荣本身就很有能力,本来有可能统一天下。只是因为早亡而壮志未酬。所以,关键还是能力,不然即使继位者年长也没有用。五代时所以列国纷争不已,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出现雄才大略的皇帝。赵匡胤正是统一天下的英才,他可以带出一批能干的武将,帮他打天下。他也可以带出一批忠实的文臣,帮他守天下。而且他已经让一批开国武将退休了,所以再次发生陈桥兵变的机会不是很大。如果继承者年幼,可以任命一些顾命大臣,保证新皇帝顺利成长。此外,开国皇帝还要进行制度建设,才能巩固政权。唐.宋.明.清几个朝代,都有近三百年历史。光靠皇帝继位时年长,是无法保证长治久安的。何况,杜太后的继承规则太复杂,根本不可行。传统的父子继承,规则比较简单,还出现不少腥风血雨的宫廷斗争,如唐太宗故事。五代时兄弟继承的情况只是偶尔发生,从来没有像杜太后那样,要建立一个如此复杂的制度,让三个家庭轮流坐庄,长期执行,非常荒唐。但由于老太太的自作聪明,反而造成赵匡胤的两难,赵光义的野心,以及家族其它人的死于非命。老太太是千古罪人,造成骨肉相残的悲剧。所以,皇权时代,即使是太后,也不能随便说话。这个“兄终弟及”的话根本就不能提,只要这句话一说出口,无法收回,悲剧就已经注定。老太太大概以为,当皇帝像分家产一样,三个儿子,子子孙孙,轮流干一段,这样永远是赵家天下。太轻率了!

赵光义继位以后,赵匡胤的四弟赵光廷美,长子赵德昭,幼子赵德芳相继死亡,都是这个兄终弟及造成的恶果。这大概是老太太根本没有想到的。赵光义这样做,看起来不道德,但的确保证了政局的稳定。我们不要对赵光义进行道德谴责,而是要寻找事情的规律。换了别人,也会这样做。要谴责应该谴责皇权制度。由于这种制度,发生这样的事情有必然性。所以这次悲剧的第一罪魁祸首是杜太后,干预朝政,后果严重。老太太大概很得意,以为自己给儿孙想出了一个江山永固的妙招。但是,她的兄终弟及说法,害死了两个儿子(赵匡胤,赵光美 ),两个孙子(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逼疯了一个孙子(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佐)。其次是赵匡胤的犹豫暧昧,缺乏决断。赵光义只是第三责任人。

这里不是要歌颂父子继承的制度。除了个别国家,现代社会已经普遍放弃了这种父子继承制度,代之以选举制度或协商制度。但在帝制时代,有这个制度还是比没有这个制度好,不然皇位继承问题会更加无序,失控,血腥。

所以,后来当赵光义要定继承人时,按理应该让弟弟赵光美继位。宰相赵普就对他说,陛下不要一误再误了。因为他一开始就反对兄终弟及,现在要求赵光义回到正道。他是对的。如果继续杜太后的办法,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所以赵普有远见,有勇气。如果赵匡胤早听他的话,这个悲剧不会发生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到,古代规定后宫不能干政的重要性。太后不是一般嫔妃,有特殊性。太后干政,无论她的意见是否正确,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如果太后意见正确,皇帝也采纳了,好像没有问题。其实分散了皇帝的权威。以后,皇帝发出命令,大臣不愿执行,可能走太后的门路。如果太后意见不正确,即使皇帝没有采纳,太后也没有生气,仍然造成不良后果,因为消息可能传出去了,干扰皇帝正确决定的执行。

太后不是一个职位,只是一个尊号,为了在皇帝独尊之下不破坏孝道。当初刘邦当了皇帝,回家后,父亲见了他下跪,他很惊讶。有人告诉他,你父亲是平民,按礼制是应该下跪,除非你给他封号。所以刘邦封父亲为太上皇。并不是真让他参政议政。太后亲政情况是有的,一般是皇帝年幼,临时过渡。武则天,慈禧是例外。不管哪种情况,这些都是太后亲政,不是太后干政。太后亲政和太后干政是不同的,太后亲政还是一元化领导,太后干政就不是。赵匡胤母亲是太后干政,造成两个权力中心,甚至三个权力中心。而且干涉的是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所以后果特别严重。

 

至于是否有一个书面的“金匮之盟”,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太后的确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赵光义即位以后,过了五年才拿出所谓的金匮之盟,已经没有公信力了。而且拿出来的金匮之盟是赝品,没有三兄弟轮流继承的规则了。因为真正的金匮之盟对他是有利有弊的。这可以使他继位合法化。但按规定,他要把皇位传给赵光美,这又使得他要传给儿子的企图不合法。

最后说明。所谓千古之谜,其实不是谜。如果你执着于赵匡胤死亡原因的直接证据,执着于目击证人,那的确是谜。不仅是千古之谜,而且是永远之谜。但如果相信情理,理解人性,那就不是谜。

 

最后再说一下这个凶杀案。

也许你会问,赵匡胤死亡原因不明,怎么可以叫凶杀案?下面就会解释,这就是一个凶杀案,主谋就是赵光义。

作为刑事案件,这个案例的证据链是太弱了。只有大规模对宫中人员审讯,才有可能揭开内幕,在赵光义执政以后,这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使用心理分析,我们的逻辑链条非常完整,合理,严密。作案动机合乎逻辑。而且,即使是刑事案件,也不是证据决定一切。比方现代司法的陪审团制度,就是让一些普通人来参与审判。他们不是法律专业人士,但就是让他们凭直觉,凭良知,作出有罪无罪的判断。对这个“案件”,难道我们不可以用“常识”来完成这个千古案的最后“审判”吗?

关于刑事问题,虽然没有过硬的直接证据,反面的可疑现象还是有的,我们做一点评述。

赵匡胤的死亡原因是什么?自杀,事故,疾病,谋杀?自杀没有理由事故没有情节;疾病症状无论如何,医生和在场和服务人员应该有证词。

不管怎样,赵光义有责任公布真相。因为赵匡胤原来好好的,与赵光义见面以后突然死亡。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要有个交代。但一概没有,这就不正常。当时的人无人敢追问他,但历史学家可以“追问”他。既然没有公布赵匡胤死于什么疾病,就不能排除谋杀。如果是谋杀,凶手一定是赵光义。赵光义有作案的动机,有作案的能力(宫中太监,太医有他的人)。而且,赵匡胤死亡,赵光义是最大受益者。他也是唯一犯罪嫌疑人。

战国时赵盾并没有亲自弑君,但晋国史官董狐在史书中写下了赵盾弑君的文字,因为国王死后赵盾是掌权者。他没有追究杀人者,就是同谋。所以,不管赵光义是否亲自动手杀赵匡胤,他是无法逃脱罪责的。

 

赵光义继位后,弟弟,侄子,相继死亡。

赵光义对帮他夺位的功臣进行了封赏。宦官王继恩被封为剑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则从一个普通的医官,被封为刺史。而且尽管程德元贪赃枉法,经常被人举报,但赵光义对此却不管不问。

这些也是间接证据。

 

还有一点需要澄清。当得到王继恩报告,赵匡胤已经死亡后,要他进宫,赵光义犹豫,不敢进宫,说明什么?

怀疑消息不准?王继恩来自宫中,怎么会消息不准?而且是他亲信,不然怎么会不听皇后命令,直接来找他报信

有人说,赵光义犹豫不决,说明他对宫中发生的事情根本不知情,所以证明他没有谋杀赵匡胤。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的犹豫可能说明他做贼心虚。他怕有人怀疑,有人不服,所以犹豫,想等一等,看看舆论反应,再决定下一步。如果他心里没有鬼,哥哥死了,他要去善后,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犹豫?

对这件凶杀案,我唯一不能解释的是,如果赵光义谋杀哥哥,是因为当晚的谈话,那么他要安排谋杀,时间是否太仓促?但从前面分析看,赵光义也许早就等着这一天了。那个晚上,他预感今晚哥哥要摊牌,准备了毒药,他们谈话之间,悄悄下毒。而赵匡胤根本没有想到弟弟如此狠毒,会有这一手。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水浒英雄传:第75位 地理星 梁山中最先
2019: 蒋介石卖国条约精选
2019: 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
2018: 禁锢思想的人是人类的公敌
2018: 从贸易战反思当前局势的三点总结和一点
2017: “不予考虑”的三个人大提案(zt)
2017: 无奇不有的真相很快就能揭晓
2016: 乐山水:苏联和红色中国的政变(1)
2016: 刘正教授论文《驻港日军照顾陈寅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