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阳光在多城:百年性情·清末名女·革命篇
送交者: 阳光在多城 2009年03月20日07:02:1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提起清末的革命女性,不能不首先说到秋瑾。鉴湖女侠既是一个激烈的革命者,又是个极有才情的女子。她留下的百余首作品中多含佳作,今人编选中国历代诗词,常会选中她的。从现存的几张照片上看她的相貌很清秀,偏性格充满英雄气概,与周遭世界极难和谐。那个巨变的时代对秋瑾来说很难说是幸还是不幸。革命让她英年早逝,可是如此豪情万丈的一个女人,也只有革命才能成全她。 【秋瑾的丈夫王廷钧可能是个好老公】 秋瑾的婚姻并不幸福,这毫无疑问。她的一句“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成为后来多少嫁错郎的才女们的共同心声。后来的研究者们大多同意,她对婚姻的无比失望是走向革命的巨大动力之一。 可这并不意味着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是个坏人。多年以来,王廷钧在文字中受到了简单粗暴的处理,在最严重时被当作封建夫权的蛮横化身,是企图阻挡革命洪流的顽固派,在轻松一点的时候也被说成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或者胆小怕事的萎缩男。如今我们抛弃革命政治的标尺,以平常心来看,不能不说句:小王也不容易呀!他们的悲剧是包办婚姻的悲剧。 秋瑾与王廷钧的婚姻在当时的官绅阶层中极为普通。王廷钧的父亲王黻臣是湖南乡间(双峰县荷叶乡)的一个富商,是跟着曾国藩起家的,据说曾、王两家还是远亲。秋瑾的父亲秋信候在湖南做官时认识了曾国藩的孙子曾仲伯。通过曾家,这桩婚事就结成了。成亲时秋瑾已是二〇出头,比王廷钧年长2-3岁。 王家虽然不是书香门第,但有钱。秋瑾家虽说不富裕,但祖父、父亲两代为官,有社会地位。刚成婚那两年婆家对秋瑾是很尊重的。王廷钧虽不是才子,但据说长得一表人才,符合那时候文弱书生的审美标准。秋瑾嫁过去后一年就生下了儿子王沅德。公公婆婆得了宝贝孙子,更是把秋瑾当少奶奶一样供着。 秋瑾是个思想敏锐、眼界开阔的人,又具有超前的女权意识,作诗说“始信英雄亦有雌”,很想自己干一番事业。王廷钧却无法超越时代,因而婚姻注定不幸。他可能有点小毛病,但基本上是个按照社会主流标准来生活的男人,那时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家里的生意,料理“义源居”当铺。秋瑾对生意显然没什么兴趣。她有才女脾气,嫌老公不会作诗填词,和她没共同语言。可是作诗是要有点天份的,小王就是想学也学不象。秋瑾又瞧不起王廷钧胆小怕事,一说到点维新啊变法啊就吓得要死,可这也不能怪小王啊,毕竟那时候维新派尚未获得平反,谭嗣同的血还是温热的。不管怎样,秋瑾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常向闺密李闰诉苦。李闰是谭嗣同的遗孀,也是一位思想超前的女性。 王廷钧一定也感受到秋瑾带来的巨大压力。1900年,也就是婚后第四年,他花钱捐了一个官,到北京去做户部主事。我怀疑这多半是讨好老婆的举动,想证明自己给她看。他不会写文章,但只要进入官场,仍有希望出人头地,封妻荫子。秋瑾带了儿子跟着他一起北上,总算离开了闭塞的山乡。当年曾国藩到北京做官,可是把夫人留在湖南老家敬老爱幼的。 岂料这一北上,更加速了他们这个小家庭的瓦解。因为在北京,更能体会到时事的巨变。那年正好是庚子之乱,北京待不下去,只好先回家避祸。到1903年,局势平稳下来,王廷钧再次入京,秋瑾再次跟随。这时女儿王灿芝已经出世,秋瑾也已开始关注革命。他们这次北上,把6岁的儿子留在老家,只带了尚在襁褓中的女儿。 这一次,秋瑾遇到了生命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女人,才女吴芝瑛。她与安徽桐城派古文家渊源深厚,后来嫁了无锡名士廉泉。吴芝瑛也是晚清的新女性,可贵的是她老公的思想跟她同步,因此婚姻幸福,就不像秋瑾那样激烈。廉泉和王廷钧当时都做着小官,两家是邻居。两位太太志同道合,天天串门,义结金兰。后来的事实证明她们这是过命的交情。秋瑾就义后,是吴芝瑛和徐自华两位结拜姐妹冒生死之险为她张罗丧事。秋瑾在吴芝瑛那里读到很多进步报刊和书籍,包括很多西洋译作。她又了解到在日本有一伙革命党,轰轰烈烈地准备砸烂旧世界。秋瑾心中向往,愈发无法安心循规蹈矩的生活。 可以想象,除非王廷钧也跟着大力支持革命,否则无论怎样做都不会让太太满意的。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发生了传说中的王廷钧打人事件。说是王廷钧有一天被朋友拉去逛妓院,其实大概是去歌厅找小姐三陪了一下,结果却发现秋瑾也穿着男装出来看戏。王廷钧大为气愤,回家后怒打老婆。其实秋瑾自幼习武,而王廷钧身体单薄,要真打小王未必是个儿。可是不管怎样,秋瑾借着这个由头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住到小客栈去了。王廷钧后来花了很大力气才把她劝回来(注释1)。 但是秋瑾心思已变,日子根本过不下去了。很快秋瑾就东渡日本。在留学一事上也有不同说法。过去的文字里都说王廷钧对太太留学是千方百计地阻挠,甚至把她的私房钱都扣住了。这也成为他顽固保皇的主要罪证。但秋瑾在日本的友人服部繁子在回忆录里却说,当时王廷钧曾为太太留学的事情嘱托于她。想必王廷钧最后还是让步了。 秋瑾在1904年出国,3年后便被捕就义。出国前夕王廷钧可能嚷嚷过要纳妾,引起秋瑾的极大愤怒。不过在她离开的这三年,小王根本没什么动静。秋瑾回国后对王家又做了两件事,一是去湖南向王家要了一笔钱,回上海去办《中国女报》,二是声明与王家完全脱离关系。这么做主要是害怕夫家受到牵连,果然没过多久她就被捕了。斩首消息传来时,王廷钧已在湖南老家养病。他深受刺激,很快就病逝了。 “生成薄幸奈何天,一度思量一惘然。才子偏铿偕老福,美人工唱想夫怜。花含别泪啼朝露,柳织离愁绾暮烟。半掐情痕浑褪尽,余根触绪尚缠绵”。这是秋瑾在1903年那次家暴事件后作的。她是在怨。可难道不是先有了爱,才会有怨么? 【意犹未尽,再说秋瑾】 秋瑾的革命历程已无需重复,但一些事迹仍值得回味。 秋瑾为人豪爽,所钦慕的男子也是那种具有大气概的人。在当时的革命党人中,可能徐锡麟最对她的脾气。两人都是激进派,都主张要拿出行动来。鲁迅却因为瞻前顾后,被她“宣判死刑”(注释2)。秋瑾与徐锡麟相识时间很短,但配合默契。徐锡麟在绍兴创办了“大通学堂”,后来他到安庆去,学堂就交给了秋瑾。1907年,徐锡麟与秋瑾相约起义。徐锡麟先一步行动,结果失败,当晚受酷刑而死。他的死对秋瑾震动极大。后来民国时有个传说,说徐锡麟和秋瑾是表兄妹,还是初恋。这当然是扯谈,但也说明在很多革命党人眼中他们俩的关系非比寻常。 按常理说,徐锡麟起义失败,秋瑾应该改变计划,再寻机会。但当她的同志们问起来时,她却说计划不变。不过她组织起来的学生军并无战斗能力,很快散伙了,起义最后并未进行。自徐锡麟的安庆起义失败后,她有多次机会逃走,朋友也力劝她到上海暂避,全部被她拒绝。她那时心意已决,就是要留下来等死。她就那样守在已经差不多走空了的大通学堂,等着清军大队人马的捉拿。这气概,与当年的谭嗣同如出一辙。 秋瑾没有搞成一次起义,但是她的死却成为非常轰动的大事件。可以说,她以自己的生命来宣传革命,比发动几次起义更加震撼人心。秋瑾之死比徐锡麟的影响更大,因为她是女人。 当时奉命到大通学堂抓人的是山阴县令李钟岳。这个山东汉子对秋瑾似乎早就抱了同情态度,在施行逮捕时就很节制,后来查抄秋瑾母亲的家,也故意绕过秋瑾的房间不查。提审时,李钟岳和秋瑾心平气和拉家常。秋瑾的临终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就是李钟岳给她纸笔要她写“招供”时书下的。李钟岳一心想救秋瑾一命,但上司贵福不答应,秋瑾本人也未必乐意。在临刑前,秋瑾向李县令提出了她著名的最后请求:不要脱衣服。 秋瑾已死,李钟岳因为同情革命党,仍被上司免了职。那以后的日子他在极度苦闷中渡过。两个多月后,李钟岳在杭州自尽。后来吴芝瑛、徐自华等人在杭州筹建了秋瑾祠堂,里面也供奉了李钟岳的牌位。有人指出,正因为李钟岳之死,让秋瑾的事迹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尽管秋瑾在生前已经宣布与湖南的夫家脱离关系,但十余年的婚姻,一双儿女,关系不是说断就断的。秋瑾死后,因为是乱党,遗骨一直得不到妥善安放,后来全靠生前友人帮忙才算安置,先是在杭州西湖西泠,后又牵到绍兴。但是到次年王廷钧在湖南病故后,王家以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义,提出要将秋瑾的灵柩移到湖南,夫妻合葬。那时王沅德只有13岁。秋家没有理由拒绝王家的要求,于是灵柩真的千里迢迢送到了湖南。不过合葬的事情从来没有落实,她的灵柩一直被搁在荒郊野外。 很快就到了民国,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家本来是乱党的亲戚,现在一下子变成烈士家属了。由于孙中山等开国元勋对秋瑾评价极高,于是发生了浙江、湖南两省争相筹建秋瑾墓的事情。浙江提出要在西子湖畔重建秋瑾祠,可是王家不同意再度移灵,而湖南的革命同志则提议把秋瑾葬在岳麓山下。最后还是浙江派取得了胜利,于是再次移灵,葬于西湖附近(注释3)。 【民国曙光中的女性】 晚清自庚子之乱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已经相当活跃,市民阶层也开始壮大,虽然政体上还是皇权,但民国新女性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这里挑几位那时出名女子,说说她们的八卦。 清末出了一个很有才、很有貌、很有传奇色彩、后来还很有钱的女子--吕碧城(注释4)。她在老式的书香门第中渡过少女时代,是个神童,12岁时填的词就把文学前辈樊增祥给镇唬住了,后经家庭变故,只随母寄居在舅父家中。在20岁的某一天,不堪忍受舅父管教的吕碧城做出了一件非凡之举:一个人跳上了去天津的火车,据说当时她身无分文。她没有给坏人拐跑纯属运气,在火车上碰到一位好心的旅馆老板娘,更是上上的运气。这样她到天津后就先住到老板娘家里,不用露宿街头了。然后她就开始找工作,给《大公报》的一个熟人写信,说她可以给报社投稿。这封信恰好被报纸老板英敛之看到了。英先生慧眼识才,马上录用,让吕碧城去当见习编辑,报社管吃管住。就这样,吕碧城做到了秋瑾一直想做却做不成的事情:独立生活! 吕碧城在《大公报》发表诗词文章,宣传女权新思想,知名度直线上升。严复也欣赏她的才华,收她为徒,传授她一些西学理论。严复又把她推荐给袁世凯去主持女子学堂的事务,获准。吕碧城因而成为中国现代女子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她出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校长时只有23岁。邓颖超、许广平等都可以算她的学生。民国后她一度担任袁世凯总统府的秘书,老袁搞复辟后她立刻辞职,跑到上海。在那里她与洋人合伙做生意,发了财,成为一个年轻的富婆。有了经济保障之后,她彻底恢复了有闲阶层的本来面目,与时俱进做了一名小资。她到美国去攻读文学和美术,又去欧洲旅游,一路留下很多描写西洋风情的作品。她还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为中国人填补了一项空白(可那时的祖国烽烟四起,人命都难保周全)。她后来笃信佛教。1943年她在香港去世,终年61岁。 吕碧城是个很精彩的人,我很奇怪怎么现在的民国电视剧一直没有发掘她的题材,似乎只在《走向共和》里面露过一小脸。或许这与她终生未嫁有关?吕碧城与秋瑾同有才女之名,两人也互表钦佩。但吕碧城的为人比秋瑾活络得多,以世俗标准看是更有女人味。她长得很漂亮,也爱打扮爱交际。但是她终生不嫁。后人分析说这是因为她早年的遭遇。吕碧城9岁时就被家里定了娃娃亲。没过几年她父亲忽然去世,由于家无男丁,地位便一落千丈,遭到族人的严重欺压。当时只有13岁的吕碧城立刻给父亲生前的朋友和门生写信求救,才把事情摆平。吕碧城救了家里,却因此引起未婚夫汪家的猜忌,觉得这小姑娘太厉害了。就这样,她被退婚了。当时发生这种事,比现在的婚礼上新郎逃跑新娘傻站还要没面子。吕碧城很可能在小小年纪就受到巨大心灵伤害,因此得了恐婚症。成名后她并不缺乏追求者,可一直推三阻四,胡乱找些理由,独身到底。 说完了安徽人氏吕碧城,还得绕回湖南双峰县荷叶乡,再回到秋瑾的闺密圈子里。秋瑾那时的好友除了谭嗣同的遗孀李闰,还有一位是唐群英,她最出名的事迹之一是打过“宪政之父”宋教仁一耳光,那已是民国的事。唐群英的丈夫是曾国藩一个远房堂弟曾传纲,可能是因为这层关系和秋瑾相识的。她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决心不再嫁人。受到维新思潮的影响,她也致力于女权事业。秋瑾去日本留学后,她不久也跟去了。在日本她加入了反清革命队伍,成为民国元老之一。 唐群英也是个性格火爆之人,为争取男女平权,特别是同享参政权利,得罪了不少当初一起革命的同志。最初是同盟会为了约束袁世凯,搞出一部《临时约法》,里面不肯包括男女平权条款,唐群英等女同盟会员就与孙中山大吵。后来国民党成立时,她因为党章里拿掉了男女平权的条款,在党的成立大会上怒打宋教仁、林森一人一耳光。唐群英在1913年还掀起过一场怒砸《长沙报馆》的风波,非常之热闹,到以后讲民国的章节再说。 秋瑾和唐群英的婆家都在湖南双峰县荷叶乡(现在叫荷叶镇)。历史有时的确搞笑,这个荷叶乡本来是曾国藩的老家,因曾而出名。曾国藩是儒家的一座高峰,他的妇女观是极为传统的,而且对下一代教育得很彻底,以至于满女(小女儿)曾纪芬直到民国后多年都谨尊父亲遗训。可曾国藩的老家同时又是中国近代的“女权之乡”,不但出了秋瑾,唐群英,还有葛剑豪、蔡畅等人。现在这些名人故居统统被当地政府开发为旅游点。 这里要说说葛剑豪。她后来被共产党人尊为革命的母亲,她的六个子女中除了两个夭折之外,其他的都参加了革命,最出名的是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儿媳向警予和女婿是李富春也是中共元老级的人物。 葛姓是荷叶乡的望族,不过她家并不富裕,16岁嫁给了永丰县的蔡蓉峰。葛剑豪和秋瑾差不多同龄,受秋瑾的影响很大。民国后乡里办起了一所女子学校,她那时已经快五十岁了,跟着女儿、外孙女一起报名念书,祖孙三代同进学堂,成为一时佳话。后来她又跟着儿女们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成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之一。 葛剑豪的丈夫蔡蓉峰,按照党史上的说法是个落后分子。他最大的劣迹是打算把小女儿蔡畅许给财主家作童养媳,以换取500块银元。那时蔡畅只有12-13岁。葛健豪知道后坚决反对,后来想办法把蔡畅弄到了长沙,才算躲过这一劫。这件事也是倚靠了当时已经成人的蔡和森才办成的。不过据说后来蔡蓉峰也发生了思想进步。1928年大革命后,中共党员面临着一片腥风血雨,葛健豪只好回到老家,仍然跟着丈夫和孙辈们一起生活。 葛健豪到1943年在湖南老家去世,直到临终,都不晓得儿子蔡和森早已牺牲了。 【无处安放的德龄公主】 把德龄放在“革命篇”里,有点不伦不类,但也不至于特别离谱。电视剧《德龄公主》里面就说她父亲裕庚在法国会见过孙中山,她本人在北京目睹过秋瑾和封建老公吵架,对秋瑾佩服得不得了(注释5)。 德龄不但是近现代中国最早的女海归,而且是最早一批外嫁女中的佼佼者。1907年她与美国外交官怀特结婚时,大清王朝尚未终结,她的婚姻还是很有些革命性的。只是她的婚姻后来并不成功。 她是个混血儿,母亲是法国人。她父亲担任驻外大使,孩子们就跟着住在国外,日本、法国都待过,学了好几国外语。后来全家回国时,赶上慈禧太后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新政策,她和妹妹容龄被招进宫中担任老佛爷的英文和法文秘书,哥哥勋龄则充当了太后的摄影师,给我们留下好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德龄、容龄姐妹俩不但年轻漂亮,而且充满朝气和洋气,受到老太后相当的宠爱,双双荣获郡主封号。后来这个封号出口转内销,变成公主了。可严肃的史家认为,她们是否真的获得过郡主的封号很难讲,因为尚无过硬证据支持。德龄在皇宫里只待了两年,后来跟着老公去美国后,就写了好几本清宫内幕,据说销路一直不错。 我们现在知道的德龄公主基本上是她自己文学作品里的形象,到底有多真实是个疑问。按照她本人的说法,她担任过光绪的英文教师,暗恋过光绪。她曾试图调和过慈禧和光绪的母子关系,但并不成功。因为站在亲光绪的立场上,德龄的作品中对慈禧就多有批判,大胆揭露出慈禧太后的残暴一面。她还勇敢地拒绝了太后妄图强加于她的包办婚姻。本来慈禧想把她嫁给荣禄的一个儿子,那样她就是宣统皇帝的舅妈了。不过她的叙述很少被史学家引用,她在文坛上的地位只怕更高一些。 .................................................. (注释1)打人这件事可能最早出自徐自华的《炉边琐忆》。徐自华是秋瑾的结义姐妹之一,她的记叙可能有偏袒。我没读过《炉边琐忆》原文,是从网文《古代才女的美丽与忧愁 》里看来的,作者是江湖夜雨,在新浪有连载。 (注释2)据永田圭介所著《秋瑾——竞雄女侠传》一书说,秋瑾向鲁迅等人发难是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当时日本政府为了取悦清政府,修改了“清国留学生”政策,结果陈天华以死抗议。在追悼会上,有的留日学生提出集体回国以示对日本政府的抗议,另一些学生希望能够留下来完成学业再走。鲁迅和许寿裳属于后者,结果被秋瑾拔出刀来大喝:“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注释3)秋瑾墓到共和国之后还折腾过几次。一次是1964年,秋瑾墓和徐锡麟墓忽然被从西湖旁边迁到荒僻的鸡笼山去了。其中原因,有人说是因为毛泽东那时驾临杭州,不乐意在“死人”旁边落脚,地方官于是赶紧给坟墓搬家,但后来事情引起公愤,又悄悄搬了回来。此事不知是否属实。文革期间,红卫兵连秋瑾墓也不放过,把坟墓全部捣毁,尸骨抛于荒野。直到八十年代,政府才又重修秋瑾墓,这一次还立了她的雕像。 (注释4)关于吕碧城的传奇一生,参见网上流传的文章《风华绝代的民国第一奇女子 》,作者:刘继兴。 (注释5)我没看过《德龄公主》这部电视剧,只在网上看过内容简介。
0%(0)
0%(0)
      好像是这么回事。在这个历史布景上来看六四 - 阳光在多城 03/21/09 (260)
        说得有道理。不过是否是最后一次倒是难说 - cuckcoocu 03/21/09 (182)
      鲁迅就是贪生怕死的愤青的典型,秋看不上, - 柞里子 03/20/09 (449)
        主要是,现在的思潮是在反思过去的暴力革命 - 阳光在多城 03/21/09 (267)
          54 与反满不可同日而语。对孙从来没什么好印象。  /无内容 - 柞里子 03/21/09 (198)
    徐锡麟是特别激烈。好像他们光复会那几个都这样 - 阳光在多城 03/20/09 (299)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如果这是宋史 (二十九)
2008: 马英九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2007: 記國共內戰期間的「中原會戰」之役
2007: 非洲2004年比中国富裕的十一个国家
2006: 柞里子:《逍遥谈》(49-52)
2006: 关张若各在其顶峰,吕布与其中任何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