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伟大的医改(49--):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到71.8岁
送交者: 海角天涯 2010年03月24日16:34:3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伟大的医改: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到68岁(1949-1978), 从68岁到71.8岁(1978--)

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近来成了热门话题,人民网策划了一个专题,准备在3月31日请嘉宾与网民讨论沟通,医改的“成功”与否,也成为了被主流精英们称为“第三次大争论”的一个内容,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所做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总体讲改革是不成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网民纷纷发表看法予以讨论。

于是,有人开始担心“有些人”利用这个“不成功”作为“口实”而“否定改革”了,于是,大腕们开口说话了,关于医改,先有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说,人们对医疗改革不满意主要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种种弊端不满意”;然后有改革家皇甫平先生“一锤定音”说“我的观点是,在这三大领域(医疗、教育、住房)改革中,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从整体上看是市场化改革不够的结果,而不是市场化过头的结果。”;还有经济学家吴敬琏大师讲“因为医疗、教育等改革遇到了阻力,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人却反过来说,出现这些问题是改革造成的,是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巨大成本,这种煽动情绪反对改革的做法是危险的。”,总之,“严重问题”是有的,根源不是“市场化”的,错误是“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市场化”改革还是要深入的。

碰巧,星期天在转换电视台的时候,无意中看凤凰电视台的《世纪大讲堂》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开讲中国医改的话题,据介绍,李玲教授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硕士(1990年)和博士(1994年);美国马里兰州Towson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卫生经济学、卫生服务管理、老年经济学、社会保障、经济增长理论。草民以为,这位喝过洋墨水的专家,应该顺着“市场化”的思路,把西方发达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如何通过“市场化”提供良好、低廉医疗服务的经验“接轨”到中国来。

然而,李教授的一席话令人“费解”,她说“1949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之路走的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是在医疗方面创造了奇迹。从建国到80年代初,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说明我们医疗体制起了非常好的作用。过去的体制对于我们解决今天的医疗困境很有借鉴意义。”,这下草民奇怪了,常修泽教授不无怨忿地说医改的问题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种种弊端”;皇甫平断言说“是市场化改革不够的结果,而不是市场化过头的结果”;吴敬琏告诫说“有人却反过来说,出现这些问题是改革造成的,是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巨大成本”,李教授不是在为“计划经济体制”唱“赞歌”,而为“市场化”泼冷水么,“好得很”还是“糟得很”,这是一个问题。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而社会生活质量的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无疑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状况,一些专家往往以人均预期寿命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于是,草民查询了一些资料,草民觉得,所谓“医改”,其实早在1949年就开始了。

资料表明,1949年,全国人口总死亡率高达30‰,婴儿死亡率高达200‰,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10万(妇幼卫生监测点数据),平均期望寿命仅35岁,这是解放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

新华社有一篇报道“从35岁到72岁:中国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其中曾经说过,新中国成立55年来,营养、保健、医疗水平的提高,已使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到如今的近72(71.8)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55年再细分一下,1949年到1978年算第一阶段,1978年至今算第二阶段。从35岁到71.8岁之间相差36.8岁,而这36.8岁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主要贡献竟然在1949年—1978年之间,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33岁,平均每年增加1.1岁,而从1978年到如今,20几年,人均预期寿命只增加了3岁。

有资料说,1957年,全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57.9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接近中等收入国家1960年的水平。而1960年全部发展中国家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8岁,低收入国家只有47岁,中等收入国家为60岁。据李玲教授说,1978年人均预期寿命68岁,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68岁,实际上中国的健康指标当时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说“中国的人力资本的指标,包括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还有人类发展指数,根据UNDP的计算,从50年代以来都是迅速提高的,但是主要提高的幅度实际上是在改革前。我们可以看一看它的增长率,改革前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比较低,只有4.0%,改革后实际上我们达8.3%,这是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大体我们在7到8年之间人均GDP翻一番,但是我们的婴儿死亡率,为什么下降幅度比较低了?原来在前30年下降幅度每年是5.1%,后来下降幅度降为1.6%,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在前30年,是每年增长2.1%,后20年是只有0.3%,就是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我们发现这个增长幅度还低于像印度这些国家。”

所以,人们不能不重新思考,也应该重新思考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成败与走向,改革家们告诉人们,“计划经济”年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年代,“缺吃少穿”的年代,“长期饿饭”的年代,从今天的视角看,也并非没有“理由”。可是,就在那样一个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时代,在一个比较今天来说很低级的物质供应水平的情况下,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是如此地迅速,几乎是这20几年来的10倍,而且,她是在旧中国留下的巨大卫生保障不足和人民健康恶化包袱的情况下取得的,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应该是、也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改革。

是不是可以说,正是1949—1978年代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成果,保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有一支庞大的、廉价的劳动力后备军,更进一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基础性的成就也算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种种弊端”之一吗?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齐婕:温总理炒回锅肉表明毛泽东是中国
2009: 朱镕基的功过ZT
2008: 我不能赞赏西藏拉萨的「三一四」暴民打
2008: 从一个真实的笑话故事看胡耀帮的少数民
2007: 甲午战争中的光绪皇帝
2007: 对历史的再创造
2006: 抗战期间日苏之间罪恶的交易
2006: 中国独立抗战八年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