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楊繼繩回應大饑荒“謠言”說
送交者: 燎原 2012年09月17日19:43:1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楊繼繩回應大饑荒“謠言”說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2年09月17日

半個世紀以來,大饑荒在中國一直是一個政治敏感問題,而非單純的歷史學術問題;它不時激起激烈辯論,折射出不同群體對現實的不同態度。

近來,中國大饑荒重又成為爭論的話題。一年多前,徐州師範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孫經先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馬列所主辦的學術理論刊物《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第6期上發表文章《關於我國20世紀60年代人口變動問題的研究》,得出結論稱,“那種認為我國1958年-1961年期間出現了全國規模的非正常死亡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所謂“數千萬人非正常死亡”是“重大謠言”。

這篇長14頁的論文通過引用國家統計局數據和作者的數學演算,指出,造成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出現戶籍人口大幅度非正常減少的根本原因,並非如“一些人”認為的是由數千萬人非正常死亡引起,而是在1960-1964年期間,從城市到農村的人口大遷移漏報了戶籍造成的。

此後,他又陸續寫了《徹底揭露“數千萬人非正常死亡”的重大謠言》等數篇相同主題的文章,廣為傳播,受到中國左派人士的熱烈讚揚,並主張參評全國性的社會科學獎。

《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社長楊繼繩曾長期擔任新華社記者,他所著《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於2009年5月由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書中提出,1958年到1962年,中國非正常死亡3600萬人。此書至今在中國內地仍屬禁書,但經過互聯網等途徑廣泛傳播,引起強烈反響。大部分反響都很積極,當然也不乏批評之聲,但據楊繼繩稱,“幾乎沒有真正下功夫研究的,大都是謾罵”;孫經先教授的文章發表後,楊繼繩認為“孫經先先生提出了一篇有一定理性色彩的批評文章”,是“經過認真研究的批評”,因此“有責任回答”。

經過近半年的研究和走訪,楊繼繩寫成《脫離實際必然走向謬誤——就大饑荒年代的人口問題與孫經先商榷》。在文章中,楊繼繩指出,孫經先依據的原始數據並不可靠,因此從方法論上站不住腳。

孫經先依靠的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數據。據楊繼繩在文中介紹,這一官方數據是中國公安部三局戶籍處(四處)提供的。四處當事人至今健在的還有兩個人。一位是張慶五,當年戶籍處處長,今年86歲,離休前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另一位是王維志,今年82歲,上世紀50年代在蘇聯專攻人口統計學,60年代在四處從事人口統計工作,離休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研究員。

楊繼繩曾就大饑荒死亡人數問題採訪過他們。張慶五回答說:“我們戶籍處沒有統計,沒有形成正規的數字,也沒有上報。我個人估計2000多萬吧。”王維志的計算結果為:1959年-1961年三年裡,非正常死亡大約3500萬人。

2012年5月11日上午,楊繼繩再次採訪張慶五。為什麼人口數據中總人口增長數和人口自然增長數不一致?張慶五回答:“籠統地說,差額是由統計誤差造成的。細說起來,原因很複雜,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不同的年代產生誤差的情況和原因也不一樣。大饑荒那幾年的誤差主要是死亡漏報造成的。1960年到1961年這個差額最大,主要原因是非正常死亡。”

當時,中國人口數由基層單位(農村是生產大隊)填一個《人口及其變動情況統計表》;統計表交到縣公安局戶籍科匯總以後,報省公安廳戶籍處;省公安廳戶籍處匯總以後報公安部三局四處;四處再匯總成全國數字。在生活物資按人頭定量供應的年代,死亡漏報很多。對家庭和生產隊來說,一個人死了,如果上報了,一切生活物資供應就停止了;如果死亡不報,其他人還可以享用這份資源。死亡不報還有政治原因。死亡過多,對地方官員來說,難免會影響仕途。對省級和中央政府來說,死亡人數過多,有損其政治形象。

在人口統計中,有一些外人無法得知的操作技巧,如1964年在總人口中消除了800萬。據王維志透露:“當年死亡不報,並不是下一年補報,而是一年一年往下拖,拖到一定的時候就一次性註銷。……人口普查時會消除一些過去遺留的問題。”

孫經先稱其結論是“用嚴格的數學方法證明的”,即某年人口非正常變化數=(當年歲末人口-上一年歲末人口)-(當年出生人口-當年死亡人口)。對此常識,楊繼繩與孫經先沒有分歧。但是,對於孫所宣稱的,“人口非正常變化只取決於戶籍遷移過程中所產生的遷移漏報、重報和虛報行為。”楊認為,這一論斷完全違背了歷史事實。

楊繼繩指出,在毛澤東時代,人們的生活資料都要憑票證供應。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最為緊要的是趕緊辦理“糧油關係”的轉移,而“戶口關係”的轉移是“糧油關係”轉移的前提,不辦戶口就沒有飯吃。

孫經先在他的文章中斷定當年數以千萬計的人在遷移後不上戶口。楊繼繩就此反駁:這些人吃什麼?但孫經先的文章並未回答這個問題。

楊繼繩先生的這篇回應文章長達萬字,且同樣包含許多數據和數學公式。楊繼繩說,專業的批評需要專業的回應。

經楊繼繩先生授權,紐約時報中文網獨家刊登這篇回應文章。閱讀全文請點擊這裡

0%(0)
0%(0)
  記錄大饑荒人相食的慘劇 - 燎原 09/17/12 (1452)
  大躍進遺產至今影響中國人的思維 - 燎原 09/17/12 (1406)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愛能創造神跡》:第一章 諸王之子
2011: 《愛能創造神跡》:第二章 真理之追尋
2010: 共軍與日軍夾擊大敗國軍 殺害抗日戰士
2010: 解決釣魚島的辦法
2009: 改編傅作義部隊的驚險過程片斷
2009: 追訪高智晟(23):暗暗動搖的中共特工
2008: 明朝的藩王:一個龐大的寄生集團
2008: 傳說中中國最無恥的十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