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冷戰期間坐二望一的蘇聯為何無法超越對手
送交者: 一草 2020年08月01日20:18:03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帶有借蘇俄喻今日天朝意義的好文。


冷戰期間,“坐二望一”的蘇聯為何無法超越對手?| 循跡曉講 ZT

黃沙蕩蕩 Today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循跡曉講 Author 陳無術


在近代史上,俄國並非是傳統強國。


19世紀後半葉,沙俄輸掉了克里米亞戰爭,喪失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權,在西歐各國紛紛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時,沙俄卻依然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這導致了該國的生產力、運輸力、軍事能力都被西歐列強遠遠甩下。


沙俄在工業上的落後,是從18世紀開始就埋下的禍根。


沙俄的農奴制度


其中既有農奴制度遺留下來的農民人口素質過低無法勝任工業勞動力需求的因素以外,也有沙俄貴族對工業化生產方式沒有興趣的因素,而這兩者的根源都在於彼得大帝以來沙皇剝奪社會各階層,尤其是貴族階層的權力,導致整個社會殭屍化,缺乏自我革新的動力

 

儘管經歷了社會革命,但是沙俄存在的問題,蘇俄都完整繼承了下來


布爾什維克人深信“體制優勢”可以扭轉沙俄以來的積貧積弱,在20世紀20年代推動了農業集體化,試圖以集體化促進工業化。


餓死的兒童


但蘇俄的集體化並不成功,甚至造成了一些地區的大饑荒,一方面是體制機制打擊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問題,另一方面還有機械設備嚴重不足的問題。這讓蘇俄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調整方針,全力衝刺工業。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表現在煤、鐵、鋼等的產量大幅提高,機械製造工業也取得了強勁增長。


雖然經歷了二戰的破壞,蘇聯卻從中獲取了巨大機遇,並且成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成長為一個“紅色帝國”,讓蘇聯人認為,終於有了取代美國的資本。


01.援助和戰利品

 

二戰之前,由於美國和西歐出現了生產過剩導致的經濟大蕭條,大量技術人員失業,前往蘇聯謀職。


這是蘇聯戰前得以獲得工業大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基礎。二戰時期,蘇聯又獲得了大量的美國援助。


不過蘇聯很多高官並不領情,在他們眼裡,美國的援助是有意拖延,待德國人消滅了大部分蘇軍之後,美軍才會在歐洲發動攻勢。


所以美國援助只不過是蘇軍消耗自己的力量遲滯德軍進攻的回報,他們從未覺得有必要感謝美國的援助。無疑,這影響了戰後美蘇打交道時雙方的態度。

 

莫洛托夫


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於1945年1月,正式向美國提出貸款請求,但蘇聯人的措辭更像是要求而非請求,這讓美國人十分不滿。


蘇聯向美國請求貸款,在蘇聯高層眼裡甚至還是在幫助美國,他們認為美國貸款給蘇聯,提高蘇聯的生產水平,可以反過來培育市場,或者向美國輸出必須的商品,防止美國經濟在戰後因生產過剩而發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如果此舉獲得了成功,不僅蘇聯經濟越發強大,甚至還讓美國依賴蘇聯才能發展,就可以呈現一種“蘇聯連贏兩次”的“雙贏”局面

 

當然,蘇聯人的算盤並沒有成功,1945年4月底,杜魯門決定停止對蘇聯的租借物資供應,總價值達3.81億美元。


1941-1945年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出口物資


原本蘇聯已經準備好利用這批物資開展工業生產,當這批物資落空之後,為了維持原有的生產計劃,蘇聯中央不得不從黃金儲備中拿出1.13億美元來彌補一部分。對此,蘇聯提出抗議,美國隨即恢復了供應,但這次風波造成了美蘇關係不可逆轉的破裂,這3.81億美元也就成了美國對蘇聯的最後一批援助

 

雖然沒有了美援,蘇聯並不擔心戰後重建的資本來源,因為還有戰敗國的賠款。


蘇聯從雅爾塔會議開始,致力於獲得德國的實物賠償,包括工業資產、生產設備、工業產品、原材料等,蘇聯索取的賠償總價值達100億美元


但英國認為,德國每年頂多能拿出10億美元,美國則表示,只要獲得所有的德國在美資產即可。礙於實際償付能力,德國支付給蘇聯的戰爭賠款雖然遠未達到100億美元這個數字,但是蘇聯依然得到了德國絕大多數的工業設備和物資

 

滿洲鐵廠,鞍山 美國陸軍通信兵團攝影師馬琳·馮克尼1946年6月拍攝


據親歷者回憶,蘇軍每攻陷德國一個地區,就立即開始大規模的劫掠和拆遷,“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包括管道設備、鐵軌、電線、電話機和交換機、汽車、室內發電站、有軌電車、機床,乃至整座工廠……”,普通平民更是被蘇軍毫不留情的洗劫。


在遠東地區,蘇軍也是同樣對待日本的。


蘇聯獲取的這些物資,是得以開展戰後建設的重要資本來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蘇聯紅色帝國其實就是二戰時期軸心國資本實力的直接繼承者,它註定了蘇聯能夠獲得比西歐各國高得多的原始積累,以至於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時間裡迅速成長為世界的一極,有實力與美國一較高下。


 

02.誤導性的技術力量

 

1949年,蘇聯的原子彈爆炸成功。


為此,斯大林鬆了一口氣,他一直以來對於美國原子彈落在自己頭上擔心終於一去不復返了。


但在大洋的另一邊,美國人卻感到十分困惑。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於1945年,這離不開移民美國的德國猶太科學家的巨大貢獻。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


美國人原以為,蘇聯即使能夠研製出原子彈應該也是1950年代以後的事情,但出乎意料的是,蘇聯僅僅在4年後,1949年就宣布原子彈研製成功。

 

蘇聯並不具備雄厚的科學實力,他們憑什麼如此迅速研製出原子彈呢?


其實,世界上的事情,做第一很難,做第二卻很容易。德國妄圖做第一,卻為美國做了嫁衣裳,一旦美國研製成功,其他國家就沒有那麼困難了。


其實,原子彈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高精尖”技術,當時人類已經完全掌握了鏈式裂變反應的基本原理,只要能夠讓它在需要開啟反應的時候開啟,就能夠成功造出原子彈。

 

俄羅斯核物理學家葉·韋利霍夫曾經在接受訪問時透露,蘇聯至少在幾個重要的節點上得益於從美國獲取的情報,主要是提取鈈的方法和石墨的作用。蘇聯缺乏足夠鈾礦,生產原子彈所需的鈾大多是從德國、捷克等地獲取的。


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1899年3月29日-1953年12月23日)


為了研製原子彈,掌握人民內務委員會的貝利亞甚至已經把科研人員的名字放到了處決名單上,一旦爆炸失敗,就依名單處決他們,只不過後來他們僥倖把處決名單變成了獎勵名單。

 

蘇聯的“兩彈一星”,絕不是組織一批人,關起門來投入大量資金,就能夠達成的成就。


儘管戰後世界分成了兩大對抗陣營,但蘇聯的科技成就依然是站在全人類優秀科學技術的肩膀上達成的,只不過那些全人類的優秀科學技術是被動流入蘇聯。除了從美國獲取的科技情報之外,大量蘇聯科研人員直接來自德國、波蘭、東歐、日本。

 

不過,蘇聯的體制直接制約了大量優秀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他們每天工作的第一要務不是搞科學研究,而是歌頌領導,其次就是按照上級的計劃開展研究。


蘇聯計劃經濟的封閉程度,甚至到了可以強制要求某個州只能生產和銷售三種固定類型的汽車、三種外觀的牛奶盒和六種電話。科研人員也就只能費盡心機去研究如何讓每一個牛奶盒都與上級規定的樣式完全一樣,沒有偏差。

 

這導致了蘇聯的工業能力是嚴重畸形的。


蘇聯生產的拉達牌汽車


在軍工方面,蘇聯技術看似性能強大,但缺乏穩定性和可靠性,如今見到的蘇聯飛機、導彈等裝備,絕大多數都有為了彌補可靠性不足而不得不設置的技術軟肋。


蘇聯可以生產蘇霍伊戰鬥機,卻沒有能力生產民航客機,有能力生產T系列坦克,卻沒有能力生產民用小汽車。所以,幾乎所有的俄國產品,包括看起來性能頂尖的軍工產品,都是外觀粗糙、工藝低劣。


冷戰後期,蘇聯在動力系統、控制系統、信息系統這些關鍵科技領域都已經被西歐、美國、日本等遠遠甩開。


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康奎斯特曾經指出,俄國的工業發展完全可以脫離農業集體化、大J荒和恐怖政策,所謂蘇式工業化只是個反創新的死胡同

 

不過,蘇聯領導人卻未必看得到這一點。


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蘇聯在技術方面的不足是根本性的、基礎性的不足,依靠情報和掠奪而獲取的一些設備技術後,就自認為擁有了抗衡另一個超級大國的技術實力水平,甚至還在某些方面走在美國之前,製造出一種“彎道超車”的幻覺。


實際上,制度導致的缺乏創新能力和對抗造成的孤立局面,讓蘇聯的技術力量自1970年代開始就基本停滯不前,可惜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卻依然沉浸在世界霸權的夢鄉中,為日後蘇聯的覆滅加速掘下了墳墓。



03.蘇東共同體

 

蘇聯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集群。根據蘇聯憲法,15個權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蘇聯。


雖然蘇聯的聯邦特性並不強,權力高度集中,完全奉行計劃經濟,但是中央對於15個加盟共和國在聯盟內的政治、經濟地位,還是做了比較明晰的區分。在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受影響的主要就是烏克蘭,因為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


垂死的孩子


強制農業集體化造成的糧食大量減產,蘇聯有能力將惡果主要控制在烏克蘭,餓死烏克蘭人,保障莫斯科的糧食供應。蘇聯因為加盟國地位的不同,得以在面對災荒時擁有巨大彈性空間。

 

對一些人來說,有可以用來犧牲的人命,也是一種資本。


1949年,蘇聯倡導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總部設於莫斯科,主要成員有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東德等。


在成立初期,經濟互助委員會主要是進行貿易,1950年代中期以後,經互會成員國之間由蘇聯牽頭,協調各國的經濟計劃,建立以蘇聯為中心的大規模計劃經濟聯合市場


經互會成員國與觀察國


在經互會內部各國之間的經濟關係,也如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關係一樣,互有分工。

 

蘇聯作為領導者,對東歐國家和其他成員國發號施令。蘇聯打着“協調國民經濟計劃”的旗號,通過經互會對其他國家制定指導性的經濟計劃,干預其他國家經濟發展。


這些指導性意見,主要都是為了讓各國配合蘇聯的建設,充當蘇聯的原材料供應國或者市場消費目的國,或者強制在其他國家推進蘇聯的投資項目。

 

經互會下,蘇聯對外打着“援助”或者“貸款”的旗號,忽視市場作用和經濟自然發展規律,強制要求其他從屬國接受蘇聯的資本、產品、項目。


尤其在冷戰期間,東西方鐵幕隔絕,蘇聯主要依靠經互會平台實現對外貿易和經濟控制,幾乎是建立了一個以蘇聯為絕對中心,東歐諸國眾星捧月的國家共同體。

 

歐盟成員國(除英國外)


與此相反,蘇聯的對手美國,並沒有類似的共同體。在與經互會距離最近的西歐,歐洲共同體的存在為西歐在戰後的發展提供巨大動力。


歐共體組織的目的是為了使成員國的經濟更加繁榮、更有效率,各國之間的平等性得到了很好的尊重,組織內部的協議也主要取決於市場因素


各國有充分的自主權調控國內經濟發展,並在歐共體的幫助下從統一的歐洲市場獲得巨大利益。

 

經互會和歐共體的巨大差異,是任何一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


鐵托元帥走自己路


例如阿爾巴尼亞就因為不堪忍受蘇聯對其國內經濟的干預,而宣布於1961年停止了與經互會的關係。鐵托所領導的南斯拉夫則始終沒有加入到經互會中來,僅僅在表面上與經互會維持對話和溝通。

 

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重重的經濟合作陣營,卻讓蘇聯領導人忘記了自己實際上在世界上的孤立地位。


除了經濟相對發達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之外,絕大多數經互會成員都是經濟欠發達國家,而相對好一些國家與西歐諸國相比,也都有巨大的差距。


但是蘇聯領導人卻幻想着依靠一個“窮人聯盟”就能實現蘇聯引領的重新定義的全球化,甚至取代西方主要國家的經濟全球化領導地位。

 


04.“共同富裕”的社會

 

與沙俄時期相比,蘇聯確實取得了一些經濟成就,大大提高了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但蘇聯的經濟發展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對農村的剝削。從1939年代到1950年代,蘇聯的城鄉生活水平差異極大。


大量政府機關和國營工廠的產生,使城市人口大幅上升,但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卻無法自由遷徙到城市,只能被禁錮在農村過着貧窮的生活,甚至食物都可能無法得到滿足。


1987年莫斯科居民排隊買小吃


而在城市中,幹部們的生活也難言幸福,輕工業消費品常常是處於短缺狀態。

 

二戰以後是蘇聯人生活水平迅速增長的時期,人均收入增長率保持在每年3%左右,社會福利支出增長率則超過10%。肉、蛋、奶、蔬菜的消費量,從1945年的谷底,經過5年時間,1950年就基本恢復到了戰前的1930年水平。


1950年代,恩格爾係數緩慢下降,食品消費占一般工人家庭預算總額下降至40%。1960年代,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0.4%以上,10年GDP翻了兩番


國家也投入了更多資金用於改善民生,體現在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6%,紡織工業、建材工業和食品工業的增長速度高於全部工業部門的平均增長速度。


尼克松與赫魯曉夫的廚房辯論


1956-1965年共有1.08億蘇聯人住進了新建的住宅樓,到196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已相當於美國的58%

 

1970年代,蘇聯國民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7.8%,普通城市居民普遍擁有了電視機、冰箱,部分富裕家庭開始擁有小汽車


雖然部分人口已經逐漸寬裕起來,國家依然有大量貧困人口,1970年全國低於最低生活預算水平的人口還占全國總人口的30%左右。


不過,這些人似乎可以被忽略掉,因為很多大城市裡,幹部們幾乎已經過上了美國有錢人的生活。所以勃列日涅夫為代表的一批領導人都認為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達到或者超過美國。

 

這裡又體現出西方錯誤經濟學思想對人們的荼毒。因為按照當時西方通行的購買力平價法計算蘇聯的國民收入,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


1987年,超市空蕩的貨架


如果勃列日涅夫等人相信這一數字,恐怕他們就不會認為蘇聯有實力與美國抗衡,甚至取代美國了。很顯然,蘇聯有另一套經濟核算方法,這才是符合蘇聯實際的

 

蘇聯的幹部和工人們可以享受免費醫療,每年休假都能入住舒適的療養院。城市的普通工人也有基本的生活供應,就業、住房、教育都由國家統包。


只不過蘇聯的勞動者並不強調技術對於收入的影響,科學家的工資與熟練技工沒有太大區別,這不免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動力不足。但是喟嘆也沒有用,蘇聯的科學家並不能跳槽。

 

勃列日涅夫們相信,蘇聯人民已經生活在一個平等、富裕、幸福社會中了。這當然也是蘇聯的巨大成就,蘇聯因此可以成為世界的一極,坐二望一。


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不光是解決了人民生存,解決了社會基本供應,一個國家就能稱作強大、富裕。


人的幸福感,也絕不可能是僅僅解決了生存問題就能獲得,任何人都不能永遠把生存與幸福劃等號,以至於一旦超過生存的最低線,就認為已經擁有了影響世界的能力。


結語

 

蘇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在它存在於世界的時代裡,人口也不算少。由於幾次重大機遇,蘇聯獲得了難得的資本、技術、人才,再通過它的“體制優勢”迅速發展壯大。


但也正是由於這種“優勢”,蘇聯地域發展不平衡,不同身份國民之間待遇不平等,而且科技方面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後就喪失了持續創新和精益求精的能力。

 

不過,蘇聯取得的建設成就,確實是客觀事實,也讓這個國家的高層看到了與對手抗衡的資本。


在激烈的競爭中,他們忘記了真實實力,忘記了存在的問題,在一個又一個“彎道超車”的迷夢中,失去了航向。

 

20世紀後半葉的蘇聯國民,尤其是大城市的居民們,他們有小確幸的存在,也可以對生活感到滿足。


但社會的等級森嚴、界限分明、空間逼仄,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缺少選擇權,缺少獲得感,少了現代自由社會許多該有的滿足。剝開美麗語言包裝成的無聊說教,蘇聯人民的生活實際上是趨於貧窮的。


一個制式化、供給不算匱乏的機械社會,絕不是高品質的社會。而這也正是蘇聯永遠無法超越其對手的根本原因。

(完)


0%(0)
0%(0)
  你是個跪舔黑人種族主義分子的漢奸  /無內容 - 小琴爸 08/02/20 (48)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各位川粉:川普宣布9月1號起對中國剩下
2019: 香港戒嚴? 有外國軍隊威脅嗎? 這幫雞
2018: 對對眼要賣的房子不錯呀,會不會是那次
2018: 接待和陪同王健法國死亡之旅人員曝光
2017: 立存此照,反駁渣男
2017: 相互約炮,立此存照。
2016: 北上廣政策清理低端人口。真是貨真價實
2016: 哈耶克: 納粹的社會主義根源
2015: mingcheng99:美國這個社會大致上還是
2015: 太好了,歐洲人民徹底清算外來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