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送交者: 老城101 2021年02月24日07:00:49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原創點滴觀察2021-02-22 09:06:52

(魯安憶舊系列之四十二)

文: 魯安

圖: 蓮君


高台大門人家,石板市井香茶;

門樓影壁石榴,唐朝古樹槐花。


圩子門內三和街中篇就圍繞這裡的人家, 院落門樓, 古樹, 傳統文化開篇吧。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老槐樹 攝影:金霖

三和街上確實有過唐槐古樹,很有意思的是, 唐槐古樹也是三棵, 三棵老古槐位置不同。一棵位於三和街北端路東, 一棵在鄰近的勾家胡同斜對面路北, 還有一棵在正覺寺的門口。 相傳這三棵古槐為大唐盛世所栽, 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尤其三和街上的這棵老樹新枝,蒼古郁蔥, 每年一到槐花怒放的時節,一串串垂吊的乳白色小花,香飄每一個院落, 令人心曠神怡. 過去人們都把百齡以上的樹稱為“神樹”, 說有庇護子孫的功能。 此言不虛,據曾經住在三和街27號鄔家大院小南屋的二中校友程汝釗先生文章介紹,那時候是困難時期, 自己還很小, 記憶中家裡就把槐花摻到玉米麵或者地瓜面的窩頭中, 瓜菜代糧; 到了實在沒有糧食吃的時候, 我記憶中, 連院落中的石榴樹葉子, 剁碎,也可以摻到紅薯面中烀餅子充飢。

這應該是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吧。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院子裡的石榴開花了, 火紅. 到了八月十五, 冰糖石榴個個碩大圓滿, 憑藉礦物質豐富地下天然泉水的滋潤, 石榴籽蹦脆稀甜(濟南老話), 院落中七八戶人家, 家家戶戶都可以分享來自院落中豐碩成果。 那時候的民居鄰里之間, 沒有大小眼, 一般按人頭分配, 大人每位一個石榴, 小孩每人兩個, 沒有勢利眼。濟南市井居民民風純樸, 基本上大院共享一個電火表, 電費按戶數月頭來分帳, 大家和氣相處,從沒有斤斤計較, 畢竟遠親不如近鄰啊。也是因為如此, 一個院落中, 誰家有了難事, 鄰居們都會出手相助, 體現出泉城人豪爽仗義的性格。

三和街過去稱為三合街。 三合, 謂陰氣、陽氣、天氣, 三氣相合。 三合源於《穀梁傳·莊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 這三合與三和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都與天地人, 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有關。 故此, 筆者認為, 過去有一種說法, 認為三合街之名, 來源於三和街南部,以及東西兩部下雨時, 街道的雨水在這裡匯合, 故有了三合街的說法, 這種說法有道理, 但不盡然, 這正如作者在故鄉的出生地剪子巷, 並非只是因為買賣剪子而得名, 也不是因為剪子巷商賈分布如剪子的形狀, 實際上, 剪子巷上的茶莊飯鋪, 旅店理髮, 戲裝布匹,針頭線腦,應有盡有。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三和街27號鄔家大院內景。

(照片由山師傑出校友,濟南二中二十四級校友程汝釗先生提供)


話說回來, 三和街真的與“三”這個字有緣。有讀者朋友留言(用戶207691547069)中說, 他當時就住在三合街北首路西的三義里, 門牌是三和街17號, 院內北屋, 住着二中趙芝訓老師。筆者在濟南二中, 1963年從山醫附小考入初中, 直到1970年離開二中, 在二中整整7年, 當然大家眾所周知的原因, 有4年無書可讀。恩師趙芝訓就住在三義里, 趙老師的先生在山東工學院教書, 桃李滿天下(請參閱拙作, 魯安《濟南二中憶舊》)。

三義出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概念, 如著名三國演義中, 就有桃園三結義的傳說, 加上三顧茅廬的故事, 所以三和街就是拜師求道的風水寶地。 實際上, 很多三和街以及後來附近的街巷的居民, 山東中醫學院, 山東工學院, 山東財經學院(也是三院)的教職員工的住所, 甚至還有山師的宿舍樓, 所以三和街小學的名聲在外,也就順理成章了。

另外, 中國的“三”這個字非常的奇妙,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此處, 三並非三的數量詞, 同理, “三人行, 必有吾師”, 這裡三人, 絕非三個人而是眾人前行,必有吾師的含義。三和街的三字, 意義深奧, 妙不可言。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曾住三合街27號程家一家人合影留念

照片照於一九六O年,時濟南二中程汝釗校友之父在山東農林廳任職,右一為程汝釗,左一為哥哥程汝銘,中間是妹妹程偉。(感謝山師大傑出校友,美國華興社社長程汝釗提供)


我們介紹三和街, 一定要介紹27號鄔家大院, 好在我們的校友, 旅美多年, 事業有成的華興社社長程汝釗先生少時在這個院落中生活, 他非常有心的拍攝了這個大院的內景, 留下了珍貴的文字紀錄, 讓我們今天可以真實的回憶這座深宅大院。這個院落有一座高高的門樓, 三進三出規規矩矩的四合院, 房東是鄔家(讀者留言的紅紅應該是鄔家的後人),鄔家是個大家族, 三兄弟在三和街各有一套三進三出的住宅。這個家族居住的房屋, 也離不開三字, 三座豪宅, 三進三出院落, 因為三生萬物, 也會招財進寶啊。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鄔家大宅門, 門樓高台階,整個院落的格局, 氣勢雄偉, 進大門後,有一影壁, 影壁後有假山水池。前院有四間寬闊的北屋, 兩間小南屋,曾經是鄔家主人的倉庫。然後是中院, 後院和中院之間有門相隔, 隨着社會的變遷, 三進三出的院落逐漸成為居民大雜院, 格局也逐漸發生着變化, 邢臺地震之後, 大院落也搭起了臨時防震棚, 有些防震棚變成了“防震小廚房”, 這整體上自然就影響了四合院的那種風貌氣勢。 據曾經在這裡住過的程先生介紹, 這座院落中居住過的,包括房東, 一共八家人家。前院北屋四間, 自然是主人的住房, 而東屋則住着張祥林一家, 張先生身材魁梧, 一表人才, 一兒一女, 記得兒子小名為鐵蛋。 中院住着手藝人梁大爺一家. 還有個獨門獨戶的小院裡住着鐵路工人王大爺一家, 王大爺面善心慈, 三兒三女都很孝順乖巧; 後院住着三戶人家, 分別是劉家, 趙家,和蔡家。不過隨着80年代大拆遷,鏟車剷平了這裡的古老建築, 連同院內加蓋的小廚房, 三和街上三座古色古香的大宅門,庭院深深的院落一併隨風而逝。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三和街27號鄔家大院內景。

(照片由山師傑出校友,濟南二中二十四級校友程汝釗先生提供)


不過鄔家, 可是泉城三和街民族企業家楷模, 據說從三和街中段到正覺寺街北街口的青石板路, 當年就是鄔家出資鋪就的, 這也是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 富了, 就搭橋鋪路, 造福一方。 這一資料, 加深了我對三和街也是青石板路面的記憶。故鄉街巷的青石板路面, 其實是天然泉水的自然環境, 民眾的因勢利導而造成的結果。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劉學慧老師1962年從山師物理系畢業到二中任教的,這張教師合影應是剛到二中不久拍的,二排左一是馬Q的母親劉學慧老師(謝謝讀友馬Q提供)


濟南二中的劉學慧老師住在三和街29號, 也就是鄔家大院的南鄰。 據馬公子介紹, 從主街道這個院落的大門, 有一條長而狹窄的甬道, 也就是小胡同, 這種結構在三和街很多, 譬如歲寒三友劉柳住過的路東24號大院, 也是這種結構, 胡同深, 狹長, 燈光不足, 自然就成為這裡孩子們晚上“藏馬乎”(捉迷藏)“找朋友”最理想的地界兒, 馬Q說, 晚飯後, 一丟下飯碗, 就跑出去, 在這些地方呼朋找伴, 藏馬乎。 有時候為了讓別人找不到, 就垮牆而過, 就到了別人的院子裡。那時候不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 大家鄉里鄉親, 都有個照顧, 走門串戶, 東家蹭塊油餅, 西家拿塊饃饃, 常事。一家做飯百家香。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濟南的老街古巷, 自來水管道鋪設都很晚, 這主要是因為庭院深深的大戶人家, 他們的院落中都有自用的水井, 自給自足有餘。當然也有苦水井(老濟南稱為懶水), 在這種情況下, 一般都是馬車送水, 馬車載着木製水箱,由車夫一桶一桶從水箱中接出來, 挑到用戶的家裡,倒入水缸, 那時街上的老戶家裡, 水缸是必備的大型器物。 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狀況才逐漸有所改變。濟南二中校友馬Q也是熱心的讀者, 他描述說, 到了七二年三和街的居民家中才鋪設了自來水管道, 在這之前, 家家戶戶每天清晨, 都要到三合街中段路西由青石板壘砌的水池子去挑水。 三和街從清晨就開始忙碌起來, 大人是肩上一根扁擔挑兩個桶, 而孩子, 是兩個孩子肩上抬一個桶, 來往穿梭,其實這也是一道亮麗的市井風景線呢。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一到下雨天, 路面上,青石板路上就會汩汩地冒出清澈的泉水, 自行車騎過, 車輪會劃出一條條清澈的水箭, 車子越快, 水箭越高越遠, 孩子們都會站在路邊上觀看, 多象是煙火噴火花啊, 可比現在的遊戲機好玩多了。

在“深挖洞,廣積糧”的時代, 三和街的院落里也挖過一陣子防空洞, 據一位讀者朋友描述, 往地下挖一兩尺深左右, 就碰到了石頭岩層, 挖不下去了, 而且第二天挖好的土坑中,充滿了往上冒的泉水。 這種情況, 也是我在南新街張志故居大院親身的經歷, 最後這些防空洞只有填上垃圾, 鋪平了事。濟南古城這個地方實在是不能再破壞地下水脈。 如果要建立鐵軌, 往地下發展"挖洞",不如向空中“展翅”, 中國的高架磁浮已經問世, 如果在空中乘坐高架磁浮, 從空中俯瞰齊煙九點, 看看泉水古城這個盆地, 以及南邊起伏的山脈和北部綠色的湖泊濕地, 那不又是齊魯一絕嗎?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這是家裡唯一的在三和街院裡的留影,那時我大概四五歲(謝謝讀者馬Q提供)


馬Q 在三和街出生,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搬到南新街51號, 真是無巧不成書, 51號是原齊魯大學醫學院江靜如院長的公館(後來的舒同故居), 和筆者居住的南新街61號(原65號)趙家大院, 僅隔五個大門。他的母親, 濟南二中劉學慧老師, 和我在濟南二中的班主任甘維城老師(後來任過校長)都是濟南一中的同學, 而甘維城老師的公子, 和馬Q為高中時期的同學和好友, 真是一篇文章, 一個現代網絡, 像織布機一樣, 如果我的文章是帶線的織布梭子的話, 網絡就是布匹的經線, 我們每一個人, 每一個讀者朋友, 就是緯線, 有了經綸, 何愁人在天涯海角, 不都是朋友麼?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一九六五年濟南二中初十八級二班畢業照

照片前二排中間為徐平石校長,右邊是李教務主任,第二排左二是劉學慧老師,其他老師和同學姓名請熱心的讀者提供,作者在此謝過,以便匯集出冊時補充圓滿(謝謝讀友馬Q提供)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前排右一是劉學慧老師(謝謝讀友馬Q提供)


熱心的馬Q整理了他手頭上濟南二中相關的資料照片, 真是非常感恩, 讓我們有了緬懷劉學慧老師夫婦機會, 能有照片回憶三和街以及濟南二中青少年時期學習生活。在我們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 感恩我們的每一位老師, 他們是我們一生的良師益友, 也由此記住為我們提供資料的熱心讀者朋友們。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三和街上老住戶,濟南二中模範教師劉學慧女士年輕時照片


據了解:劉學慧老師生於1938年, 姐妹三人, 劉老師是家中老大, 劉老師的祖父劉子元先生為濟南知名的民族企業家, 經營菸廠和洋行, 日本侵略中國時, 全家放棄產業逃難西安, 劉學慧就出生在古都西安。後來家道中落, 回到濟南, 在省立一中讀書, 成績優異。考取了山師物理系, 這決定了她終身從事教育事業。 劉學慧老師沒有機會在物理專業的理論方面繼續研究, 但她的為人師表, 熱心, 愛心, 敬業,莊敬自強,嚴格要求學生, 有口皆碑。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劉學慧老師(左)和數學老師張新義女士(右)七十年代在濟南二中校園拍攝(謝謝讀友馬Q提供)


最令人敬佩的是, 劉老師的大義。二中有位語文女老師王友蘭,家也住在三和街北頭路西的院子裡, 畢業於四十年代山大中文系, 談吐機智幽默, 犀利敢言。 自然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 被批鬥是首當其中。 有一天下着暴雨, 有些人把她拉到二中一尺多的深水坑內罰站, 讓她在雨中“清醒”, 劉學慧老師看到後, 過去一把就把王老師拉了上來, 救人於水火之中, 劉老師是女中的“漢子”,劉老師的這一拉,得到了二中同學們的敬佩,王老師和劉老師也成為一生的摯友。也是真正“三人行, 必有吾師”的典範和楷模。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濟南二中初十八級二班全體團員合影(1965年)

前排左起王方欣,吳運亮,侯福榮,劉學慧老師,毛全勝,汪澤明,尹承盛。

後排左起王素貞,徐艷璧,朱桂玲,郭淑苓,馮燕,蔣琦,張桂青。

(謝謝老學長玉海先生協助介紹每位同學,謝謝馬Q學友提供照片)


再回到三和街的三字吧。

在三和街附近, 還有三個寺廟, 分別是正覺寺街上的正覺寺, 華林寺, 和祭壇巷上的星宿廟。

正覺寺, 建於唐代, 後於崇禎四年, 嘉慶三年, 有過重修, 清末民初改為消防工隊, 招募百人, 救人水火, 也就是後來濟南消防隊的前身, 具體位置在濟南八中東鄰, 二中正們對面。名聞遐邇的正覺寺街, 就以正覺寺而命名。

華林寺, 位於正覺寺往東行60米, 路北, 建於天寶十年, 明成化年間遭大火重建, 嘉慶十年維修, 上世紀30年代, 為正覺寺小學舊址, 現為山東軍區干休所所在地。

經查閱文章資料,得知祭壇巷上的星宿廟, 為佛教寺廟, 建於萬曆四十七年, 具體位置大概在原三和街小學的後門的祭壇巷上, 從祭壇巷南端東拐, 路過星宿廟, 就是朝山街了。祭壇巷之名, 應該是源於祭拜天地的地方, 正如京城的天壇。 這裡也曾有過一所學校, 稱為“官立初等小學堂”, 校園就是在“南關天地壇”舊址上建起來的, 後來這所學校一分為二, 一部分稱為少兒聾啞學校, 正門在祭壇巷上, 另外一部分非聾啞學校以三和街小學為鄰, 再後來, 聾啞學校的正門也開在了三和街上, 總之這一帶就是是讀書育人的地方, 亦是杏壇, 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啊。

濟南圩子牆內三和街 (中)

據馬公子介紹:"這張照片應是母親剛到二中第一次擔任初十七級班主任,與班上同學的合影。母親年紀比學生大不了幾歲,跟學生相處的感情很深,學生經常到家來玩,一直持續到母親2006年去世。前排左二為劉學慧班主任(謝謝讀友馬Q提供)


此謂三和, 也就有了三和街。

三和, 也成就了三和街和世代在這裡居住過的人們。

【後記】首先, 非常感謝山東師範大學傑出校友, 濟南二中24級校友, 美國華興報社長程汝釗先生,三和街鄔家大院的照片和他的文章《我生活過的大雜院》對本文很有助益,深表謝意;拜高科技網絡通訊技術發達之賜, 拙文《故鄉圩子牆內三和街(上)》在美篇, 頭條和百度百家, 網易等多家媒體刊發之後, 僅僅兩三天的功夫, 讀友反饋熱烈, 單日閱讀點擊量破萬, 有兩百多位讀友惠評; 這些讀者朋友, 從濟南到西北東南, 從美東到美西都有, 很多讀友通過留言聯絡上了失散多年的老鄰居小夥伴, 更多的熱心的朋友提供了寫作線索, 還有的進行了糾錯勘誤, 非常感恩讀者朋友, 正是您們的支持關心鼓勵, 使我的作文內容更加豐滿充實, 能夠為大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留下點兒文字紀錄, 雖然三和街和鄰近街巷上的這些老建築隨着時代的變遷, 灰飛煙滅了, 不過“水過留痕, 雁過有聲, 人過留名”,(也是“三過”), 三和街由歷代人們書寫的傳奇故事將不會消失, 將會一代一代傳下去。


關於更多三和街傳奇, 且聽下回分解。


(牛年初七, 初稿於協和大學校園, 魯安時記, 初八定稿)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某些願望達到了吧,黃皮在世界都被歧視
2020: 哈哈,股市大跌。俺一個月前把股票清盤
2019: 劉鶴的那句話,應該如是說:I'm g
2019: 我覺得讓崔永元嘗嘗無產階級專政的滋味
2018: 導讀里Pascal給的那個鏈接的文字版:
2018: xpt一聽“又拿下一個大老虎”就想吐
2017: 葫蘆,你的撒謊女英雄。
2017: 美國退休的65-74賬戶平均十四萬八,普
2016: VOA時事大家談: 梁彼得案: 激盪美國社
2016: 還是跟好玩網友討論一下那個車禍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