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ZT: 人口斷崖 (重貼)
送交者: 衣冠禽獸 2021年03月01日10:48:26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人口斷崖
讓富人多生,是避免內亂和屠殺的唯一途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020年,全球多國生育率再創新低,中國也不例外。
2月8日,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報告透露: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其中男孩529.0萬,占52.7%,女孩474.5萬,占47.3%。
與公安部同口徑數據相比,2020年比2019年出生人口下降175.5萬人,下降幅度15%;與國家統計局數據相比,則比上年減少了461.5萬人。不過考慮到戶籍登記的延遲和遺漏,實際下降人數不會有四百萬之多。如果統計局數據也同幅度變化,最終下降人數應在220萬左右,預計統計局的數據會在1245萬人上下。但去年剛剛進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考慮到歷來人口普查和抽查得出的生育率數據都比衛計委和統計局的數據顯著偏低,所以不排除最終官宣數據會下修至1200萬人一線。數據這個玩意兒,從來都是撲朔迷離,既然美帝連自己的選民人數都搞不清楚,我們搞不清楚出生人口,那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大家做個參考就好。
即便按照統計局的數據來估算,2020年的人口形勢也是非常嚴峻的,自建國以來,除了1961年之外(這年是什麼情況,懂歷史的朋友都應該明白),2020年是出生人口最少的一年,也是同比下降人數和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考慮到育齡人口、結婚人數同樣在持續下降,且歷史累積的二胎意願基本釋放完畢,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中國的人口斷崖已經到來。新生兒人數在未來幾年還將持續走低,哪怕按照大口徑的官方數據,2021年跌破1000萬也是很有可能的,2022年破1000萬已經是必然,到2030年前後,不排除降低到500萬以下。
出生人口銳減的危害大家已經討論很多,不願意生的理由也都是老生常談,筆者響應讀者號召寫短文,直接講辦法。要讓大家想生、敢生、能生,有四個基本問題必須解決清楚:
第一,提高生育率的根本途徑,不是逼着不想生的人生,而是創造條件讓想生的人多生。
第二,生孩子是個男女配合的運動,一方想生另一方不想生那就生不了,怎樣避免生育意願的錯配?
第三,養孩子的主要成本有哪些,怎樣合理減輕養育負擔?
第四,養孩子的主要收益有哪些,怎樣通過提高收益來鼓勵養育意願?
下面分別闡述之:
生育率的個體分化
人的生育意願、生殖能力、養育能力是千差萬別的,對於那些想生、能生、能養的人來講,多生一個孩子是比較簡單的事情,對那些內心牴觸、身體不好、經濟窘迫的人來講,生一個孩子都難於上青天。因為,作為一項旨在提高生育率的社會政策,着眼點永遠應該是揚長避短、趨易避難,即讓一部分多生,而不是逼着每個人都生。
某些女人的生育能力是很強的,現在60歲以上這輩人,有4-6個兄弟姐妹的比比皆是,我奶奶和外婆各自都生了6個孩子;在我認識的人當中,生了10個孩子的女人有兩人,一個中國人一個老外,當然這兩位老太太都已經作古,只是大部分子女還在;生了9個孩子的有3人,都是老外,其中最年輕的那位母親現在也不過四十二三;甚至高知女性也有生得多的,一位北大的女生在35歲前就生了5個孩子,是我同齡人當中的最高紀錄;在我認識的華人一代移民當中,平均子女數量都要超過2.5個,獨生子女的情況只有一例。
生育能力強往往意味着身體好,這些高產母親的子女普遍身體都是比較強壯的,換言之,養育也是比較容易的。而且,養孩子的平均成本隨着孩子數量的增多是會顯著下降的,大量物品可以重複或共同使用,看n個孩子的功夫也不會是看一個孩子的n倍。孩子可以一起玩,互相消磨時間而不是消磨父母的時間,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照顧弟弟妹妹,還可以做家務,其性格成長反而比獨生子女家庭要健康的多。
我們可以對比兩種假設的情況:第一種,每個女人都生一個孩子;第二種,有一半的女人不生孩子,而另一半的女人生兩個以上。顯而易見,第二種情況比第一種情況更好,因為總體養育成本會低得多,而且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程度也會高得多。抽象一點講,女人個體生育率分化越大的社會,平均養育成本就越低,並且孩子的健康程度就越高。
對男人來講更是如此,有些男人的收入養一個孩子都很痛苦,但有些男人的實力養10個或更多都養得起。而且從概率上來講,後者無論是遺傳基因還是教育條件,往往也比前者更具有優勢,講個政治不正確的話,越優秀的男人就應該有越多的後代。你為什麼非得盯着那些養不起孩子的男人一個勁兒地忽悠他們生,卻又設置政策障礙阻止那些養得起孩子的男人多生呢?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簡而言之,作為社會政策,根本不應該是去催婚催生,而是應該放開讓一部分人多生,讓誰多生呢,很簡單,富人多生。這話或許很多人不愛聽,但我必須闡明這個基本事實。
允許富人多生的好處至少有三,第一是更容易提升整體生育率,第二是更有利於提升人口素質,但最最重要的是,富人多生可以自然而然均貧富,避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古往今來,貧富差距都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首要因素,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天然是不穩定的,到達某個臨界點的時候,必然會血腥洗牌。富人多生而窮人少生,是唯一一種和平的均貧富的辦法,因為隨着遺產的不斷分割,富人子女和窮人子女的貧富差距就能自動縮小。什麼稅收調節都是扯淡,哪怕你把富人一半的財產都收走,如果富人只生一個而窮人生一堆,那貧富差距還是會不斷擴大。而且人是有腿的,當一個地方的稅收太高的時候,他自然會跑到別的地方去,同樣,當一個地方不允許人生孩子的時候,想生孩子的人自然會跑到別的地方去生。
我在北京認識的人當中,甚至有一個人將要坐擁十幾套房子的情況,哪怕他從來沒有買過任何一套商品房。原因很簡單,他和他的未婚妻都是北京本地人且都是獨生子女,他的伯伯姑姑都無後人,最關鍵的是,他們還經過了拆遷,可以預見上兩輩人的所有房產最終都將落入他手。一個沒有任何特殊才能的普通北京人能在北京有十幾套房,而另外很多外地人卻漂在北京窮得無立錐之地。不要講什麼法制、財產權、市場經濟,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你覺得社會能穩定?就算統御有術,百倍的貧富差距都能擺平,那麼千倍呢?萬倍呢?
這種矛盾是全球性的,幾年前有本很火的書叫《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講到歐美國家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情況,其中繼承財產發揮了核心作用。只不過可惜的是,他看到了問題卻開錯了藥方,他提倡的是普遍的財產稅和高達80%的累進所得稅,當作者的祖國法國採取類似政策的時候,毫不意外地,大量富人離開了法國。
簡單總結,從長期來看,富人多生窮人少生是保持社會基本經濟公平的唯一和平途徑。反對富人多生,本質上就是在支持大屠殺。因為極端的貧富差距,必然以大屠殺作為糾正手段,就像《劉伯溫碑記》(又名“燒餅歌”)中所言,“貧者一萬留一千,富者一萬留二三”。
從政策上來講,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徹底放開生育限制,不要扭扭捏捏搞什麼放開三胎了,沒有意義,就是一放到底,讓生得起、願意生的人想生多少生多少。現在完全不需要擔心人口惡性膨脹,哪怕是在農村,女人們也不像幾十年前了,在經濟窘迫的情況下還願意多生孩子的人已經鳳毛麟角。當然,上述只是最基本也最粗糙的做法,筆者當然有一整套完備詳盡的生育政策方案,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待將四個問題講完後,放在文末統一來講,只是可能會大大顛覆你的常識。
消滅婚姻,避免錯配
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出現富人少生、窮人多生的情況?很簡單,因為一夫一妻制。在古代,富人子女歷來都比窮人多,因為那時候大多數地方沒有一夫一妻制,唯有歐洲實行一夫一妻制,所以人口長期上不來。
現在富人生得少,是因為婚姻總要講究一個門當戶對,富人的老婆一般來講也都是來自於本階層。生育是一件十分艱辛的偉大工作,富裕的女人總是不如貧窮的女人願意吃苦,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你如果娶了一個富家千金當老婆,也就基本告別了創造一個大家庭的可能性。所以,雖然很多富裕男性有多生育的意願,也有多養育的能力,但因為老婆不願意,也只能作罷。
富裕男性傾向多生,富裕女性傾向少生,而大部分婚姻都是在本階層產生,這就是基本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資源錯配。只有少數生育意願極強的富裕男性,會主動放棄政治經濟聯姻的機會,有意識地選擇來自更低階層的女性結婚,而這種家庭的子女數量一般都不會少。女權主義者給了這種男人一個外號,叫做“生殖癌”。
錯配在富人中比較高發,但在窮人中同樣普遍存在,夫妻雙方,只要有一方還想生而另一方不願意再生,都可以稱為錯配。傳統上來講,一般是男人想生而女人不想生,但隨着養育成本不斷提高,也有很多反過來的情況,男人感覺經濟壓力過大,從而拒絕老婆再要一個孩子的想法。
顯而易見,讓想生孩子的男人和想生孩子的女人剛好湊在一起,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社會的生育潛力,如果出現錯配,就只能是高生育意願的一方向低生育意願的一方妥協,造成社會生育潛力的損失。富人中錯配的比例雖然更高,但窮人基數大得多,而且還有一個不怎麼好界定的中產階級,總之普通人的錯配對生育率造成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可觀。
錯配很難避免,因為從戀愛到結婚,時間周期太長,相關變量太多,很少有人會提前將生幾個孩子這種事情討論清楚。即便討論過、承諾過,但在長達若干年的時間裡,雙方的身體條件、經濟條件、工作環境、感情狀況、思想認識都會發生變化,早年隨口一說也做不得准。
戀愛的核心目的是上床,婚姻的終極目的是生育。可惜的是,虛偽的世人不願面對這個樸素的真理,總會用很多似是而非的說辭來掩飾戀愛和婚姻的意義。話說你不想上床談什麼戀愛,不是在浪費彼此的青春麼?不想生孩子結什麼婚,一直談戀愛就好了嘛,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嗎,不領那張紙可能感情還更純真美好一些。
本文的主旨不是吐槽婚姻制度,關於婚姻將來會專門寫一篇《婚姻——誰的護盾,誰的枷鎖》,這裡只簡單講一講,主要還是緊扣生育問題。
本來,生育是一件相對單純的事情,是個生物就會,但人類偏偏要發明婚姻作為生育的前提,於是事情就複雜了起來。結婚的確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得互相妥協,財務得強行混同在一起,這還只是最基本的;想要結婚,你需要獲得的不僅是對方的歡心,還得獲得對方父母的歡心,對男人來說這往往意味着買房、買車和高額彩禮;結婚之後,雙方都憑空多了一群頂頭上司,對方的長輩也都需要尊敬、應付,特別是如果碰上比較蠻橫固執的婆婆,那女人的日子真的是相當難過。
現在的年輕人早就習慣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普遍對婚姻存有一種恐懼。多年戀愛甚至同居但就是不結婚的情況越來越多,在懷上孩子之後才不得不結婚的情況也越來越多,這都是婚姻恐懼症的現實表現。
而且,與戀愛的單純相比,婚姻簡直充滿了銅臭氣息,從談婚論嫁那一刻開始,就充滿了金錢上的博弈。大部分女方家庭都會在經濟上提出要求,但你還不能怪女人,因為結婚之後特別是生子之後女人就沒有議價能力了,男人願意為女人和孩子付出多少完全取決於他的良心,但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男人是沒有什麼良心的。所以,女人當然得趁着籌碼還在手中的時候撈夠好處,或者講得好聽一點——尋求足夠的保障,這看起來很醜陋,但完全可以理解,男人們換位思考一下,多半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絕大部分婚姻本質上就是一場買賣,女方用生育資源換取男方的經濟資源,但問題是這個買賣非常不透明,成交價格高度取決於雙方的談判技巧。其結果就是,往往是厚顏無恥唯利是圖的一方能從婚姻中獲得更多的利益,而誠實守信重情重義的人卻很容易淪為受損的一方。這與男女無關,既有渣男花言巧語低成本甚至零成本騙婚之後不履行婚前承諾和經濟義務的情況,也有渣女大量騙財之後原形畢露騎在男人頭上作威作福甚至甩掉男人的情況。
簡而言之,婚姻這個遊戲,就是惡人壓榨善人的藉口,就是爛人盤剝好人的工具,越狠毒越瀟灑,越善良越受傷,遇到以次充好也難以退貨,難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視婚姻為畏途。而在我們的法律和習俗中,偏偏要結婚後才能生孩子,於是生育率當然上不去,哪怕你十分想要一個孩子,但只要你恐婚,你也不可能有孩子。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從法律上取消婚姻,男女自願結合、自願生育,從民俗上來講婚姻當然還可以繼續存在,但沒有任何法律意義。但社會有其慣性,取消婚姻並不容易,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允許非婚生子,並允許代孕,非婚子上戶口、入學等一切權益與婚生子完全等同。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生育意願強的高端男性自然會找到更多的人為自己生孩子,生到自己生不動或養不起為止;一些有生育意願但卻找不到合適對象結婚或不願結婚的高端女性會向優秀男性或精子庫借種生子,自己怕痛怕麻煩的還可以找代孕;小兩口情投意合但卻被雙方父母阻礙不能結婚的,也可以完全無視長輩的封建壓力,直接生孩子過日子;因為女方身體原因不能生孩子的夫妻,如果想要孩子,也可以輕易找到價格適中(只要放開合法,自然供給充分,自然價格適中)的代孕。
如此一來,生育率自然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至於像“離婚冷靜期”這種蠢辦法,只能進一步增強年輕人對婚姻的恐懼,從而進一步降低結婚率和生育率;離婚率當然也會降低,因為離婚更麻煩了嘛,但都已經要離婚的夫妻還能貢獻什麼生育率呢,這是傻子都能想明白的問題。你讓他們早點痛痛快快離婚早點找到中意的下家,恐怕生孩子的可能性還大點。
說實話,現在的婚姻制度,唯一的有益功能就是保障孩子可以得到父母雙方的養育,但這種保障既是非常不可靠的,也是很容易替代的。不可靠,是因為人心難測,哪怕有了孩子,男女雙方也都有可能產生其他想法,從而忽略對孩子的照顧和投入;不可靠,還因為命運無常,假設一方遭遇意外災禍、生意破產等情況,到時候就算有心顧家,恐怕也是無力擔責。
而替代方案則非常簡單,那就是男人的養育責任剛性化,由國家財政直接支付給女方,說白了,女人只要生了孩子並且進行撫養,就可以直接從政府按月領錢,生幾個孩子就可以領幾份。這可以是一種福利或補貼,但也可以只是一種由男人向女人的轉移支付,完全視人口形勢而定,政策框架可以萬年不變,需要改變的只是具體的金額參數。
政策的核心在於消除女性生子後面臨的經濟不確定性,因為國家會把養育子女所需的費用(初步考慮為全部的飲食費用、基礎的醫療保健費用、普通標準的看護和教育費用)雷打不動地發到母親手上。哪怕她的男人跟別的女人跑了、或者出車禍死了、或者欠了一大屁股債,這個錢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根本無需打官司要撫養費,這樣的話女人對生孩子就不會有任何經濟上的後顧之憂。
同時政府向男人強制收取撫養費,既可以逐月徵收,也可以一次性徵收,我傾向於生得少的可以逐月徵收,生得多的可以折現後一次性徵收。收取的標準是根據人口形勢和人口政策來調整的,不同的胎次也可以採取不同的收取標準,如果向父親收1000卻給母親發2000,那就相當於國家給補貼發福利了,這就是鼓勵生育的政策;如果給母親發2000卻向父親收3000,那就相當於國家收罰款了,這就是限制生育的政策。
如果一個男人生了孩子卻交不上錢,那麼很簡單,既然他養不起孩子,我們就消除他繼續製造孩子的能力,通俗地講,就是拉去強制結紮。對於絕大部分正常男人來講,無論你跟孩子他媽是否不和是否分手,對孩子的經濟責任都完全不可能逃廢;對極少數很挫的男人來講,的確可以逃廢責任,但卻需要付出被結紮的慘痛代價,他也就不可能繼續傳播他的劣質基因了。
這套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明確預期,男女之間都不需要互相算來算去,擇偶會變得非常單純,主要是看人本身,家世財產什麼的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富男人仍然會比窮男人更有吸引力,但更多地是通過直接支付好處來實現,既然代孕都合法了,那麼明碼實價甚至簽合同後再生孩子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有人一定會擔心家庭的瓦解對社會的衝擊,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感情好的自然好,結婚證也並不會絲毫增加他們的幸福;感情不好的自然不好,結婚證卻會千百倍放大他們的痛苦。人類幾千年來都沒有由政府來頒髮結婚證,難道說古代的男女關係會比今天更不穩定嗎?
出於生活安定、節約成本、愛護後代的考慮,負責任且性格相宜的男女自然還是會傾向於長期生活在一起,男人經濟上有餘力的話,在法定義務之外照樣會給女人和子女更多的經濟支持。而對於那種選擇錯誤並不合適的男女,分手則變得非常簡單,這不僅對男女雙方是好事,對子女來說也是好事,生活在一個天天吵架的家庭中與生活在一個和睦恩愛的家庭中,恐怕後者才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吧。
總而言之,當婚姻的束縛減少甚至消失的時候,生育意願的錯配也就不存在了,想生孩子的人自然就能找到適合的異性來生,生育率必將上升;再加上無條件給母親發撫養費,女人對生孩子的顧慮會大大降低,有些能生的女人甚至可以直接以生孩子為生,穩穩噹噹的高收入鐵飯碗。當然,撫養費也有高與低的區別,撫養成本收益的變化也都是很大的,怎樣儘量降低撫養成本、提高撫養收益,是下面兩章將要討論的問題。
養孩子可以很簡單
當下中國養孩子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尤其是在大城市當中,這種成本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更包括時間和精力上的。驚人的養育成本,極大地壓制了年輕人的生育意願。也就我們這代40上下的“老年人”由於文化傳統影響還想生二胎,年輕人基本沒有幾個願意生二胎的。別說二胎了,就是生頭胎,很多都是因為輿論壓力和父母的催促,最近幾年的生育率中,二胎都多於頭胎,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我們把養孩子的成本大體分為衣食住行醫教六個方面,對於中國來說,只有衣比較簡單,因為中國的衣服的確是很便宜,除了父喪母逃的孤兒外,我還沒見過哪個孩子穿衣服有問題的。下面只討論其他情況。
一、吃飯是個大麻煩
我家老大出生在中國,老二出生在美國,現在剛滿1歲,相比較之下,我發現在中國孩子吃飯真的是個很大的問題,而在美國幾乎完全不用操心。
美國有一個惠及大部分人口的福利項目,叫做WIC(women, infants, and children),孕產婦和5歲以下的孩子都可以申領,全部都是食物,主要是包裝好的嬰幼兒即食食品。其實這些食物的價值並不高,但是真的非常非常實用,對於1歲以下的孩子,有小瓶裝的肉泥(有牛肉、豬肉、雞肉、火雞四種)、小盒裝的蔬菜水果泥(種類繁多,不能一一列舉)、盒裝兌水可食的米糊(米、麥及混合裝)、開袋即食的穀物製作的零食(口味和形狀也很多)、果汁、奶粉等等,1歲以後就沒有奶粉了,會換成盒裝鮮奶。對於家長來說,如果懶一點,完全不需要給孩子做任何吃的,就餵政府發的東西就行,不僅管飽,而且營養均衡。
但在中國的時候就很麻煩了,我們每頓都需要專門給孩子做飯,他一頓又吃不了多少,有時候做了他還不愛吃,就算有老人幫忙,也是不勝其煩。很多東西需要切得很細碎甚至需要攪、磨,往往需要熬的比較爛,量雖然小,但動用的工具餐具可不少,弄完以後洗一次都是很費事的。中國也不是沒有方便的嬰兒食品,但說實話,你敢讓孩子隨便吃嗎?或者也可以全部買進口的,但我相信一半以上的家庭是負擔不起的。
這邊孩子上學也是可以定學生餐的,不但管午飯,還可以管早飯,政府有補貼所以收費比較便宜,疫情期間就全部免費了。我剛把老大送去上幼兒園吃學生餐的時候,說實話不是很放心,跟一個華裔的醫生聊天時就問道,“在學校吃的東西會不會不衛生?”那醫生像看鄉巴佬一樣瞥了我一眼,然後可能想起來我剛來不久,於是說,“你在外面吃的東西可能會有問題,但學校的東西100%不會有問題,孩子吃的東西,絕對沒有任何人敢出問題。”講得那叫一個斬釘截鐵。
民以食為天,對孩子來講,吃飯又是尤其麻煩而講究的事情,有時候我就不免感慨,泱泱大國,為什麼連給孩子一口放心的食物都做不到?如果我們的嬰兒食品可以讓家長絕對放心,那麼潛在會節省社會多少人力物力,不要小看每天那一點時間和精力,真要節省下來了,可能也就有功夫造二胎了。
關於如何監管食品質量的問題,我以前有文章提過,以後也會專文來講,會有系統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監督辦法,本文就不展開了,這裡只講一個最簡單粗暴的辦法——鼓勵內部舉報。任何工人舉報本企業食品安全問題,查實之後重金獎勵,並給全家北上深戶口,同時解決國企或事業單位工作,你看還有沒有企業敢作假。
二、長安居大不易
我在北京生活過多年,在這種大都市,一個小嬰兒至少要占一間房,嬰兒床當然占不了一間房,但你必須找一個人專門看護他,無論是自家老人還是請保姆,肯定不可能和你們兩口子睡一起。而且孩子是要活動的,北京那個空氣、氣候和交通,常年在外活動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臥室也小、客廳也小,那孩子的成長環境真的是很憋屈的。所以北京就有一個很典型的情況,本地土著不缺房子和空間吧,但是本身不想生,外地人想生吧,但是往往負擔不起那麼大的房子。真的是長安居大不易,我相信其他大城市也有類似的情況,沒有一個大兩居或者小三居,根本不要想生孩子的事情,沒有一個大三居甚至四居,就不要想生二胎。
房價貴當然是一個重要問題,但這個問題已經被討論爛了,我不想再多說,我這裡從兩個另類的角度來探討一下育兒的住房空間問題。
首先,為什麼孩子必須有一個專人在家裡看着?美國的生育率雖然也沒有達到世代更替率,但是仍然比中國高得多,並且也是西方發達國家中最高的,按照越窮越生的理論來講,這是有點奇怪的。他們很少有父母幫着看孩子或者專門請保姆看孩子的情況,因為他們有非常發達的托兒所體系,英文叫做Daycare school,當然還有Day and night care school,不過後者相對要少得多。哪怕孩子還不滿周歲,你都可以把他送去托兒所,關鍵是送去了你還可以很放心,我家老二不滿10個月的時候就進托兒所了,我接送他的時候還可以看見他對老師笑,我覺得這就說明至少老師沒有虐待他。
嬰幼兒托兒所的存在肯定是大大降低養育負擔的,即便兩口子都上班,也能對付得過來。中國作為一個女性工作率非常高的國家,大力發展托兒所更是極其必要,否則生娃要麼丟工作要麼就得有大房子,大量普通家庭當然承擔不了。上面最近也看到了這種情況,去年5月的時候國辦就發了一個《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但說實話,我研究這個文件之後遺憾地發現,力度還是不夠,而且有方向上的問題。
文件講的基本原則叫“家庭為主,托育補充”,這就不對頭,屬於對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提倡力度不夠,誰為主誰為輔應當是社會需求決定的,而不是上面規定的。非得要說的話,美國這種國家女人上班的比較少,所以還可以家庭為主;中國這種國家女人上班的比例非常高,這就必須托育為主。當然托不託歸根結底還是自由選擇,就算是托育為主,也沒有人拿着槍逼你托,但政策認識必須要清楚,也必須要配套。一個典型的不配套的政策就是延遲退休,話說現在本來大家都只能指望父母幫着帶孩子了,結果父母干到60還不能退休,那誰來帶孩子?沒人幫着帶孩子又有誰敢生孩子?你真要推延遲退休,那就必須托育為主,否則就是典型的自相矛盾的政策。
文件的另一個毛病是還在搞政府主導那一套,立了很多條條框框,這個方向更是要不得。對於這樣一個有龐大需求的產業,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放開、搞活,吸引大量資本和人力投入進來,在充分的競爭之下,自然會產生科學合理的行業規範,價格也自然會下去。如果一家托兒所在開業之前必須在政府端投入大量成本來獲得許可,那麼價格顯然不可能親民,而人家看孩子是否認真負責這種事情,也是極其不適合由政府來進行監督的。托兒所的核心問題就是孩子的安全,又可以分為硬件設施的安全和人員行為的規範。硬件的安全再簡單不過,市場競爭自然會讓大家提高標準,何況美標、歐標、日標都是現成的,抄總會嘛,父母選托兒所必然是極端謹慎的,硬件有隱患的機構根本就生存不下去。人員行為的規範就更加微妙一些,這也是父母主要擔心的情況,畢竟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受了虐待連告狀都不會。但這個問題解決起來也簡單,因為現代有一種高科技設備叫攝像頭,話說有的高檔狗場都知道裝上幾個攝像頭,以使寄養寵物的主人放心,難道人還不如狗麼?說不定一放開,不僅攝像頭立即布滿托兒所,而且還會產生圖像追蹤軟件,以使得父母隨時都可以準確找到自己寶寶所在的位置,甚至還會產生情緒監控軟件,如果寶寶哭了,父母立即就會收到提示。一定要相信市場的力量,而且中國的父母為了孩子是非常捨得花錢的,這個市場不會缺錢,只要競爭充分,托兒所一定能夠找到讓父母放心滿意的辦法。
然後,為什麼孩子必須長期在家裡活動?我在外面一個典型的感受就是,西方的孩子在戶外活動的時間比中國孩子長得多,所以西方孩子的居所其實並不需要很寬大。大量西方底層家庭的孩子臥室也是很狹小的,平均看來恐怕比北京房子的次臥還要小得多,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長期在臥室中活動,進臥室就是準備睡覺了。
這種差異的產生,固然有文化層面的原因,但我覺得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兒童活動的設施。如果你家附近有非常適合寶寶玩的場所,你自然就會經常帶他去玩,如果沒有的話,你當然就得考慮在家裡給他開闢更大的場所和準備更多的玩具。
什麼叫適合兒童的場所?首先當然是環境的安全,比如不能有被車撞的風險、被狗咬的風險;其次是設施的娛樂性和安全性,比如防撞和防摔的考慮;然後還得考慮場所的可達性、設施的充分性,如果離家太遠或者太擁擠顯然也是不妙的;最後高檔一點的還可以考慮封閉、半封閉建築以避免氣候影響,以及怎樣讓父母呆得更加輕鬆愉快。要是做得好的話,這本身也可以做成一個產業,既可以系統性地降低孩子在家活動的空間需求,其實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比較有利。
我現在居住的房子也不寬敞,但非常幸運的是,不遠就有一片不錯的海灘,另一個方向不遠就有一個公共的兒童遊樂場,而且設施的表面和地面都做了充分的處理,我感覺哪怕從高處跌下也受不了什麼重傷,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不遮陽不避雨。所以我在接孩子放學之後,要麼帶他們去游泳(其實還不會游,就是玩水而已),要麼帶他們去遊樂場,儘量消耗他們的體力,回家之後就相對消停一點,與之前相比,真的是很有利於維持家中整潔。
其實這個社會大量的需求都可以商業化或者公共化,設想一下,如果每個小區都有可信賴的托兒所,都有設施完備的兒童遊樂場地,對年輕的父母來說生活是不是會簡單很多,對大房子的需求相應也會降低不少。讓我來做的話,托兒所與遊樂場本來就可以合二為一,托兒時間和收費可以非常靈活,還可以寓教於樂,還可以為大人孩子提供餐飲服務。大人既可以陪孩子一起玩,也可以把孩子扔給看護人員回家忙自己的事兒,還可以端杯咖啡拿上手機坐在旁邊看孩子玩,這樣想想,看孩子是不是也沒那麼辛苦?
三、上學——漫長而危險的旅程
在中國,接送孩子上學放學也是一項很艱苦的工作,不僅都是高峰擁堵時段,而是也影響上班時間,如果沒有老人幫忙的話,真的是要了工薪族的命。有些家庭還給孩子報了幾個興趣班,那大人更是苦不堪言,不僅是要接送,孩子上興趣班的時候你還得全程在外面耗着,就那一個小時你回家一趟也不值當啊。
不接送是不可能的,我感覺基本只有到了中學,才可以考慮讓孩子自己去上學,惡劣的交通環境、拐賣的潛在風險,都讓家長不得不在緊張的工作之餘,玩命抽出時間去接送孩子。而且現在學校合併的風氣愈演愈烈,有條件還得專門挑一個好學校,大量孩子上學的地方都離家有相當的距離。
但在西方,孩子自行上學的年齡比在中國要小得多,如果學校位置便利的話,大量二三年級的孩子都已經可以自己去上學了。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確無需太顧慮拐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得歸功於發達的校車體系。
在西方,校車簡直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只要校車停在路邊上下孩子,整條道路的車都得停下來等它,絕對不準換道超車,對面的車也必須停下,哪怕根本沒有孩子要過馬路。我剛過來的時候,有一次開在一條四車道的路上,對面有校車剛剛靠邊停下,我在對面外道且車速較快,說實話就是博爾特從校車上蹦下來專門撞我都不可能撞上,我一猶豫就開了過去,結果外面兩個老外馬上對我咆哮起來,搞得我很是尷尬。
如果說充足的校車數量和深入犄角旮旯的校車路線代表了為孩子們提供的方便,那麼對校車尊重到變態的習俗則代表了全社會對孩子安全的無比重視,相應的,家長的壓力自然就小得多。扯遠一點,講講西方社會對孩子的態度吧。
美國人習慣於開車,所以,任何幼兒走在馬路邊,都會遭到大量的關注和關愛,不管是否有大人陪伴在一起。
老婆有三四次等不及我回家,推着大嬰兒車載着兩個崽走路去旁邊的公園或者遊樂場,一路上都會遭遇多次詢問是否需要幫助,而且會反覆詢問確認。
即便我一個大男人,有天晚上牽着老大在一條比較荒僻的路邊散步,也有人開車過來詢問我是否需要幫助,我估計他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我的,但看我們很親熱也就不懷疑了,然而他又詢問我是不是喝酒了,直到我向他解釋了一大堆他才離開。
還有一次,我家老大暫時住在一個朋友家裡,他剛剛學會開門,於是一大早自行開門跑到了外面的小馬路上,當時他還不到2歲,這當然是非常危險的。結果一個陌生人看到了以後,帶着他就近挨家挨戶詢問這是誰家的孩子,叫醒我朋友兩口子後嚴厲地批評了他們,還說本來都已經準備報警了。
西方人開車習慣於離人很遠,像中國那種和人擦身而過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對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如果旁邊有孩子在玩,至少部分人會把車徹底停死,等孩子離開了再開車,不會鳴笛催促,也不會小心翼翼挪過去,說實話我至今認為他們是小心過度,並且驚嘆於這些人耐性。
我雖然認為美國人在某些方面屬於反應過度,但是看看最終效果,人家在孩子出門方面需要操的心的確要少很多。我們或許不需要學習他們的每一點具體做法,但是這種社會氛圍的巨大差異的確令人感慨,也值得我們學習。在我看來,至少有幾件具體的事情是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的:
第一,校車必須儘快普及,讓想要坐校車的孩子都能坐上校車,部分區域可以大車小車搭配轉乘,以提高運轉效率和道路可達性,必要的話車上還可配人入戶接送。這些服務其實完全也可以收費,關鍵要讓時間緊張的父母有這個選擇的機會,不要使上學放學這樣一件日常事務成為家長不可克服的痛點。
第二,兒童如果遭受車禍、狗咬等意外傷害,責任人應該承擔比傷害成人更大的責任,以迫使人們在面對兒童時更加小心行事。有人認為保護孩子天然應該是父母的責任,但如果一件災害,父母需要付出十分的小心才能避免,而旁人只需要付出三分的小心就能避免,那麼強化社會責任就是總體優化的選擇,就算給不堪重負的父母減減負吧。
第三,對於拐賣人口的行為必須以最大的力度加以禁絕,主犯一律死刑,從犯和買方一律無期起判。關於這點,肯定很多法學磚家不會贊成,這裡不想扯太多法律問題,只講兩點常識:首先,拐賣行為在摧毀一個家庭的同時,也會摧毀孩子的一生;然後,人販子這種生物對社會和他人懷有極大的冷漠和惡意,根本沒有改造的可能和必要。
四、病越醫越多
孩子的健康是每個家長都特別關心的問題,孩子生病也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我相信絕大部分家長都寧願病生在自己身上,也不願意孩子遭罪。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中國和美國在醫療方面的理念差異簡直是天壤之別,我不敢說美國的理念是不是更好,但我個人認為,他們的做法至少大大降低了父母在兒童醫療方面的負擔。
我的大兒子生在北京,剛出生的時候驗血有項指標輕度超標,疑似有什麼感染,結果醫生直接就上了抗生素,一輸液就是八天,簡直把我心痛壞了,但直到最後,也說不清楚到底有沒有病,有什麼病。在北京,兒童醫院也永遠是一個爆滿的地方,那一個個焦慮的家長和哭鬧的孩子,身處其中簡直能把人逼瘋。
在到了美國之後,孩子當然也生過病,但這邊醫院對孩子生病的態度實在是讓我大跌眼鏡,他們極其抵制使用抗生素,基本態度就是儘量讓孩子自愈。我因為孩子生病跑過幾次醫院,但醫生明顯覺得我是小題大做,按照他們的說法,孩子發燒是很正常的事情,往往能夠自愈。醫生的典型建議是,隨便吃點退燒藥(布洛芬,非處方藥),保持密切觀察,如果三天還不能退燒或者發燒溫度太高,再到醫院來。
第一次是老大發燒,醫生看了以後說是病毒感染,但他既不開化驗也不開藥(我們是自費,醫生知道),直接就想打發我回家。在我的詢問和要求下,醫生居然輕描淡寫地說,“空氣里到處都是各種病毒,孩子感染點病毒很正常,沒有必要確認也沒有必要吃藥,回家養着就好”。更有趣的是,他說可以吃點退燒藥,不需要開處方,直接到藥房買就可以了,但他居然建議我們也可以去外面藥房買,因為會比醫院的藥房便宜。說實話,我當時很生氣,覺得他很不負責任,但是也沒有什麼辦法,只好懷着忐忑的心情買了退燒藥回家,好在小祖宗還比較爭氣,到了第三天果然就不再發燒了,這事也就過去了。
第二次是老大流鼻涕兼咳嗽,我感覺鼻涕和痰里都有點膿了,結果到了醫院還是老一套,什麼都不給開,還是讓自愈。我實在急得不得了,好在有個朋友的朋友是醫生,是個華人,在一家診所裡面工作,於是我又找到了他再給看看。但是,他的說法和醫院的醫生差不多,說是可以自愈,不過好在華人比較好溝通,在我們的強烈要求下他還是給開了點抗生素。不過照他的說法,其實也沒有必要,可吃可不吃,吃了可能會好得快點,但不吃也能好,開抗生素也就是應我們的要求讓我們放心而已。
第三次是老大身上長瘡,去醫院以後確診是手足口病,但操蛋的是,醫生還是讓自愈,只是講了一些注意事項。在我們中國人的理念中,手足口病已經算個大病了,全家大人肯定都急得不得了,這玩意兒怎麼能自愈呢,於是我只好又向那個醫生諮詢。結果他告訴我,這邊就是有很多人得手足口病的,就是可以自愈的,讓我不要擔心,而且還舉了我那個朋友的例子,說他的女兒得了手足口病就是自愈的。我的心情簡直是嗶了狗,感覺自己來到了缺醫少藥的原始社會,只得無奈回家,心想如果病情惡化了老子肯定要來找你們這些庸醫的麻煩。回家之後當然就得特別小心了,只能在飲食起居上儘量照顧好他,結果拖了一個多星期,居然真的就好了,出國之前的話我簡直不敢相信這種事情。
經過這幾次之後吧,我對孩子生病的態度也慢慢發生了變化,小毛病也不去醫院了,因為知道去了也沒啥鳥用,就是自己養。但令人驚訝的是,老大生病的頻率與剛過來的時候相比明顯變低了,老二生在這邊,身體更好,基本上都沒啥病,偶爾發燒也不嚴重,而且很快就自己好了。
要說的話,這邊醫院也不是絕對不給開藥,有兩次開藥還是很痛快,一次是老大耳朵不知道怎麼感染紅腫了,還有一次是老二口腔粘膜真菌感染,這也是他們兩個最近一年從醫院得到的唯一的治療。
我不得不承認,原來世界上大多數病真的就是不需要治療的,然後就發出了疑問,我們中國人對孩子健康的理念是不是有點問題?在中國,孩子不管生了什麼病,肯定大人都是很着急的,有幾個家長敢不去醫院,只要涉及任何感染,又有幾個醫生不是大量用藥?用藥特別是用抗生素肯定能使這次病更快地好,但長期看來,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統得不到鍛煉,恐怕將來只會更容易生病。
而且在美國這邊有個非常流行的理念,“任何病毒本質上都是無藥可治的,所謂的治療,只不過給人體創造條件戰勝病毒而已,根本上靠的還是免疫系統”。我剛聽見此話的時候大吃一驚,這是什麼歪理邪說啊,但當我重新複習生物學知識之後,發現還真是如此!
一切抗生素都只能殺滅細菌或真菌,對病毒而言都是無效的,換言之,病毒是殺不死的,世界上也不存在任何廣譜的抗病毒藥物。所謂抗病毒的藥物,只能是針對某種具體病毒的特殊蛋白去抑制它繁殖(而不是殺死),或者增強人體自身的功能去對抗它。我相信,沒有幾個中國人知道或認同這一點,但從生物學或醫學的角度而言,事實就是如此。
哪怕從中醫的角度而言,是藥三分毒,固本培元也是更加根本的防病抗病之道,但現在的中西醫結合,似乎是把雙方的好的理念都結合沒了,只剩下猛開藥了。從我個人的經歷總結,儘量讓人體自愈以鍛煉免疫系統,而不是濫用抗生素以抑制免疫系統,恐怕才是正確的祛病強身之道。
我們兩口子都比較懶,而且入鄉隨俗嘛,對孩子的照料其實是非常西方化甚至粗糙化的,很多中國家長會注意的事情我們並沒有注意。比如,除了生病期間,我的兩個孩子絕對喝不到任何熱飲,反倒是經常喝冰牛奶、冰果汁,但是習慣了就好,也沒有出什麼問題;比如,我們在春夏秋三季都是給孩子洗冷水澡的,我家老二不到半歲也就開始洗冷水澡了,事實上他比哥哥還更適應冷水;比如,穿衣服和蓋被子這種事情,我們只是給他們選項,如果他們就是不想穿多穿厚穿長的,或者就是不想蓋,我們也不強求,但他們近一年來感冒的時候也很微乎其微;再比如,他們兩個在地上甚至院子裡、草坪上玩的時候非常多,有時候管不過來,髒手拿東西吃甚至直接地上撿髒東西往嘴裡塞的時候也是有的,但鬧肚子的時候其實很少。他們哥倆現在都壯得跟小牛犢一樣,有時候,我感覺我的抗病能力還不如他們兩個呢,或許是因為我小時候吃了太多抗生素吧。他們這樣健健康康,也實在是給我們省了太多的功夫。
看來,人的身體真的是靠練出來的,少吃點抗生素,少嬌慣一點,長期來看更有利於塑造一個健康強壯的體魄。我知道這話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尤其是對國內的獨生子女家庭而言,物以稀為貴嘛,何況是孩子。越是少子化,就越難以承擔任何風險,因為養得就越金貴;養的越精貴,養育負擔就越沉重,因此就越不願意多生孩子。這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惡性循環,要打破這個循環,還得從提倡小病自愈、杜絕濫用抗生素開始。
五、內捲化的早教
我們中國人是極其重視孩子教育的,這本來是好事,但現在這個氛圍下,實在是重視得過頭了,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鋪天蓋地的補習班。在中國,城市中產以上的家庭,就沒有不上補習班的,補習種類繁多,既有智力開發的,更有課業相關的,還有技能才藝的。海量的補習班當然是家長的沉重負擔,但更重要的是,孩子上這麼多補習班真的有必要嗎?有利於他們成才成功嗎?成才成功的標準又是什麼?
我認為,孩子是不需要上太多補習班的,原因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成才成功是多維度的,在任何社會,靠學術或專業走到社會上層的都只是極少一部分人。而且說實話,這玩意兒真的是要靠一點天分的,你孩子如果就不是那一塊材料,那你讓華羅庚陳景潤來教他他也成不了數學家。對於更多的人來講,這個社會更現實更容易的成功路徑是在商業和管理方面,即當老闆、當高管和當官。而這三者所需要的素養,大多不是靠任何補習班可以補出來的,你的孩子或許成績不是很好,但是會玩能混,講得高大上一點叫做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強,說不定將來比那些成績好的孩子還更有出息呢。
第二,當今教育界沒有合理認識競爭、升學和選材的關係。很多家長也未必真希望孩子將來吃學術飯專業飯,但現在的問題是升學競爭很激烈,你上不了一個好學校似乎將來的階層起點就低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考慮,所以家長不得不逼着孩子惡補,一句老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嘛。造成這個問題的核心原因在於,現在的考試太簡單了!升學考試太簡單,是造成惡補的直接原因,對成績差的孩子來講,因為簡單,努力拼一拼就能提分,家長當然要讓他拼,對於成績好的孩子而言,因為簡單,所以容錯率低,所以必須大量練習降低錯誤率,所以也得拼。但只要考試難度大大提升,孩子負擔自然降低,笨的不用拼,拼也沒用,早點認清現實另謀出路就好;聰明的也不用拼,只要水平在那裡,偶爾馬虎錯一點也不致命。考試就是應該有分辨率的:學生的水平必然是呈正態分布的,因此測評性考試的平均分就該在50分左右;畢業會考這種通過性考試可以簡單一些,使得95%的人能過50,過50就算過關;而選拔尖子的考試就應該更難一些,你要選拔多少人,就讓多少人能過50分,這才是最科學合理的難度,這本質上是個概率學問題,但我懶得給出證明了。考試越簡單,學生負擔越重,很多人本能地反感這個真理,那我舉個例子——國家公務員考試。國考尤其是行測是很難的,能把題做完的人都鳳毛麟角,平均分也是很低的,考好了的收益也是很直接很可觀的,請問,備考公務員有孩子補習那麼瘋狂嗎?並沒有,為什麼呢?因為題難到一定程度,就相當於是個智商測試,你瘋狂補習也沒用啊,你補天補地還能補智商嗎?
第三,哪怕對於真正有某方面天分的孩子來說,補習班也不是必須品。每一個擅於學習的人,首先都是一個善於自學的人,我本科碩士都是在清華,而且都是自己考的,在我目之所及的範圍內,沒有哪個同學是得益於補習班的幫助才上清華的。歸根結底,上課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低效的學習方式,其效率遠遠低於自學,因為通過耳朵接受信息必然比通過眼睛接受信息要慢,因為課堂總是會照顧大多數人的進度而不可能按照特定學生具體所需的進度。只要能夠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料,自學永遠比上課效率高,如果你的孩子不這麼認為,那只能說明他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天才。老師當然也是需要的,但更多的是需要答疑老師而不是授課老師,對於授課老師而言,更重要的也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不是講授具體的知識點。對於學校開設的一切課程而言,補習班都是非必須的,真正必須的反倒是那些才藝方面的補習班,像鋼琴啊舞蹈啊什麼的,因為這些東西的實操性比較強,其精華並不能直接通過文字和圖像資料獲得。但歸根結底,一切補習班都要看孩子自身的意願,如果他十分想去上,還可以讓他去試試,如果他根本就不想去,那任何補習都沒有絲毫意義。
中國社會的內卷式競爭實在是太厲害了,而師資水平又普遍偏低,急功近利的低水平灌輸式教育從根本上透支了孩子的興趣和潛力。所以我們的孩子數理化成績很好,但數理化的科研卻只能算世界二流甚至三流,還比不上歐洲一些小國;所以很多孩子除了學習啥都不會,自理能力、運動能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普遍偏弱;所以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簡直是操碎了心,而這種情況在全世界都是很罕見的,也只有東亞儒家文化圈和我們稍有類似,而東亞恰好也是整個世界的生育率窪地。
補習班泛濫的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絕對不是只靠打擊補習班或者教育家長就能解決的問題。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首先,應該極力壓縮大學本科招生規模,因為這個社會並不需要這麼多大學生,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打消家長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化解望子成龍綜合徵,而且社會本身也需要更多的技術工人。
其次,應該大幅度提高各類升學考試難度,同時一年雙考甚至三考四考。前者可以讓普通學生樂天知命,不要把青春浪費在無益的題海上;後者可以降低偶然失手的危害,不用通過海量練習來保障正確率。
再次,切實保護版權,催生多樣化的優質遠程教育資源,特別是趣味性強的課程、適合自學的課程和便捷強大的答疑資源。在頭部師資能夠獲得可觀收益的情況下,才能大量吸引頂級人才投身基礎教育領域,跟着聰明人學才能變得更聰明,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
最後,社會需要更加綜合平衡的人生價值評價體系,即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不是人人都爭當人上人。但這個話題很大,要做到也很難,暫不展開了。
這一章的篇幅大大超過了我的預期,講得比較瑣碎,核心觀點就是:
中國人育兒花費的金錢、時間、心力遠遠大於世界平均水平,簡單講,我們的育兒成本太高,體現在食住行醫教各個方面。高昂的育兒成本當然就會使人不敢生、不願生,要想提高生育率,就必須深入到育兒的各個細節當中,為父母減輕不必要的負擔。
我要這兒女有何用
在現代社會,生兒育女顯然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經濟決策,上一章討論了養育成本的問題,但決定生育意願的不僅有成本,還有收益。那麼問題就來了,人為什麼要生孩子,生孩子有何用?
不要講什麼生物本能,生育的生物本能早就融化在了性慾當中,當避孕技術將性和生育分開的時候,人類就沒有任何生育本能殘留了。實在要講本能,也只有好逸惡勞的本能,而這種本能顯然是抑制生育而非促進生育的。
也不要講什麼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講究傳宗接代多子多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幾個人信這一套?這些傳統文化當然仍然經常被老人們用來催婚催生,但顯然其說服力已經是越來越差,因為這一套說辭完全脫離了當下的生活。
為什麼現在全世界生育率都持續走低,尤其是東亞儒家文化圈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都很低,原因何在?
原因很簡單,在以前的時代,生孩子是有用的,有直接的經濟上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現在社會制度下,生孩子變得無用了,嚴格來講只有負作用。
在以前,生孩子有三個重大作用,兩個是經濟方面的,一個是精神層面的:生孩子可以直接補充家庭勞動力,男孩還可以提升家庭武力;生孩子可以給自己養老,孤寡老人好悽慘的;對於精神屬性比較強的人來說,生孩子還可以繼承自己的事業精神。
一、子女勞動力的消失
在以前那個普遍多子女的時代,孩子是必須要幹活的。早的從三五歲開始就能給大人拿東西跑腿幫手,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基本就相當於一個全勞力了,除了極限負重能力還和成人有差距外,干其他活已經沒有任何差異。大部分未成年人都要大量幫家裡幹活,無論城市鄉村、無論東方西方,只有請得起傭人幫工的富裕之家或者幾代單傳的家庭會慣着孩子一點。
在幾十年前的農村,只要家裡有兩個十歲出頭的女孩,主婦就完全告別洗衣、掃地、洗碗、割草這些活了,而做飯、飼養畜禽、照顧嬰幼兒這些活也可以很大程度分擔出去;男孩子只要不是獨苗,砍柴、挑水、收穫、搬運這些活也都少不了,只有那些過重、過髒、過於精細的活不會讓孩子干,比如挑糞、打農藥之類的。
哪怕是在城市裡,子女要干的活也不少,尤其是父母雙方都需要外出討生活的家庭,家裡的事情很多都得小孩來干,比如做飯、打掃衛生、照顧弟弟妹妹等等。我還是80後這一代,但在我小時候,有段時間父親在外地工作,只有我和母親在家,那我也得每天放學回家先把米飯煮好,掃地扔垃圾這種活也歷來都是我的,搬運什麼東西更是跑得飛快。
而且,中國父母對子女勞動力的使用絕不僅僅限於家庭勞動,也就十幾年前,我都知道還有很多打工的年輕人會把大部分工資上交給父母的,自己僅僅留點生活費而已。在中國的傳統理念中,只要你還沒成家立戶,你的勞力、你掙的錢都該是屬於這個大家庭的,很少有年輕人敢於提出異議。
西方的情況曾經也差不多,在打孩子還不犯法之前,哪有幾個孩子不幹活的,特別是農民家庭,很多十幾歲的男孩經常在農場裡幫忙,都已經算得上一把幹活的好手了。而在多子女家庭中,大的照顧小的那是天經地義全球一致的,只要有哥哥姐姐在,父母根本就不需要長時間去照看嬰幼兒。
但這些統統都是老黃曆了,現在的年輕人是越來越懶(這話是我一個美國朋友說的,他60歲了),無論城鄉東西都一樣,能給家裡分擔的事情越來越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生得少和養得嬌歷來都是相輔相成惡性循環的,孩子多了你自然而然就會多使喚他們,孩子少了你自然而然就會多慣着他一點,前面講過類似的意思,不再展開。
另一方面,家長權威大大弱化了,西方左派思想強勢瓦解了傳統家庭秩序,打孩子犯法了,罵孩子不對了,人人都要自由平等了,快樂教育成了金科玉律了,自然而然地,家長也就使喚不動孩子了。然後西風東漸,再加上獨生子女好精貴,中國的情況也就變得差不多了,孩子基本退出了家庭勞動,成了一個經濟上的純負擔。
我倒不是說上面這一段的左派理念都不對,但是萬事萬物都有個度,你越過了合理的限度,讓養孩子越來越虧越來越難,那大家自然就生得少了。比如歐洲人生得少了,綠教自然就進去了,白左的教育理念再英明偉大光榮正確有什麼用呢,人家綠綠就不吃你這一套,你的人越來越少,他的人越來越多,一兩代人之間,江山就易主了。
二、埋兒奉母的養老體系
正文之前先講一個故事,即“埋兒奉母”,這是二十四孝中最經典的一篇。話說晉代有個人叫郭巨,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這個故事荒唐吧?變態吧?遺憾的是,現在整個世界本質上都在做同樣變態的事情,且聽我慢慢道來。
以前的人想生孩子,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養兒防老,現如今,有了國家的養老金,防老再也不需要養兒,養兒不僅防不了老,還極有可能啃老,你說誰還生孩子呢?歸根結底,對生育率危害最大的是目前這個極度荒謬的養老金收發體系,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有人總以為房價是不生的原因。請看看歐洲,他們的房價可不高,房價收入比顯著低於美國,比中國更是低了一半還多,但他們還是不生,個別國家生育率比中國還低;再看看東北,東北的房價簡直是全國的窪地,同樣他們的生育率也是全國窪地。
有人總以為越富自然越不生。請看看美國,美國收入水平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但他們的生育率卻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的;同樣再看看東北,他們是比江浙富呢還是比廣東富,但東三省的生育率排名倒數,僅僅高於北京上海,遠低於華東華南的富裕地區。
有人總以為政策和福利很重要。請看看中國,全面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時候生育率可比現在放開二胎後高得多,2020年的生育率已經是歷史最低點;再看看歐美日韓港台新加坡,每個地方母嬰福利都很好,但他們再加上中國就構成了全世界最低生育率集團。
除了養老金之外,其他任何因素都解釋不了生育率的全球分布狀況,房價不能,經濟水平不能,兒童福利水平也不能。
北京、上海為何生育率全國最低?很簡單,因為他們的退休工資覆蓋面最大,水平最高。
東北為何生育率低於全國各省?很簡單,因為他們是老工業基地,退休工資覆蓋面高於全國各省。
美國為什麼在很富且房價很高的情況下保持了發達國家中最高的生育率?很簡單,因為他們的養老金體系覆蓋面和給付水平全面弱於歐洲國家。
為什麼農村人生育率高於城裡人?很簡單,農村人大多沒有退休工資,而城裡人大多有退休工資。這跟貧富毫無關係,因為富裕地區的農村人也比貧窮地區的城裡人能生。
一句話,由政府主導的養老體系就是生育率最大的天敵。這句話放之全球都是真理。
愚蠢的世人不明白一個最樸素的道理,養老金從來都養不了老人,只有年輕人才能養得了老人。你以為你是在靠你自己以前交的社保養老,這只是一個幻象,本質上,你是在靠現在的年輕人交的社保和稅養老。不然,年輕人都不交社保不交稅試試,全球沒有一個國家還能繼續支付養老金。
從個人微觀層面而言,你領的養老金的確看起來是你當年繳納社保的收益,而且多繳多領少繳少領,看起來還蠻公平的嘛。但從國家宏觀層面來看,一代老人的養老待遇水平和他們當年繳納社保的多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而是完全取決於當下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的支付意願。
假如哪個國家的人節衣縮食,將99%的收入都用來繳納養老金,那麼他們將來的養老狀況會更好嗎?顯然不是,將來他們的老人只能喝西北風,因為社保體系收了太多的錢,經濟必然會垮掉。
假如哪個國家的政府覺得養老金負擔太重,那麼他們可以採取什麼辦法呢?辦法只有兩個,要麼壓榨年輕人,逼迫年輕人繳納更多的社保和稅;要麼坑老年人,大量發鈔,降低養老金的實際購買力。最後會採取那種辦法,完全取決於老人和年輕人的政治勢力對比。
遺憾的是,在東亞和歐美,老人的政治勢力都全面碾壓年輕人,所以老人可以肆意操弄政策,年輕人只能苦苦掙扎,所以這些地區全部出現了生育率危機。
這,就是系統性的埋兒奉母。
先看我們自己吧,中國的退休工資水平非常高,底層年輕人、中年人掙得往往還沒有一個退休老頭老太多。所以中國的老人是非常幸福、悠閒而強勢的,不僅有大把的時間去旅遊或跳廣場舞,而且往往還能貼補自家不爭氣的兒女。
退休工資為什麼這麼高呢,這個說起來就敏感了:相對較高的那一類本來就是自己給自己定標準的,那叫啥啥階層;哪怕是相對較低的那一類,比如普通國企普通退休工人等等,也有一個核心優勢——能鬧,至少比年輕人能鬧,所以也能逼迫上面不停地給他們漲漲漲。
再看看歐美日韓這些國家,從理論上來講,這些都叫民選國家,但說實話,民選也很難公平公正。在任何一個西方國家,老人的投票率都遠遠高於年輕人,因為他們有閒,所以他們的聲音自然就比年輕人大。更關鍵的問題是,孩子是沒有投票權的,這就涉及一個根本的政治倫理問題了:
投票權源自什麼?換句話說,什麼人應該有投票權?
如果說本國人就該有投票權,那麼孩子也是人啊,為什麼孩子不能投票?
如果說投票權是基於某種水平、能力、貢獻的標準,那麼很多人即便活到死也達不了標,為什麼他們僅僅因為多吃了幾頓飯多拉了幾坨翔就能獲得投票權?
所以,西方的社會政策也是全面傾向於老人的,養老金只能增不能減,養老改革簡直是個不可觸碰的問題,誰碰誰死。君不見小帥哥馬克龍,不過是想搞個歸併養老金的


0%(0)
0%(0)
  AI時代即將到來。  /無內容 - 賀蘭平濤 03/01/21 (67)
  繼續打蓋茨的疫苗.徹底完蛋. lol  /無內容 - 綠野仙人 03/01/21 (56)
  給你們講過N年了. lol - 綠野仙人 03/01/21 (105)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ZT: 瘋子李躍華終於驚動了高層,國難當
2020: 新華信用闢謠驟降,是謠少了還是辟累了
2019: 川普實在太蠢
2019: 誰痛誰知道。朝鮮官方打腫臉充胖子:
2018: 紅朝慶豐帝能走多遠?
2018: 包子露憲和台灣旅行法。
2017: 觀看川大大議會演講電視直播有感
2017: Believe in yourselves.
2016: 哪位微信大腕給指點一下
2016: PIFU為啥擔心國內再文革?那邊文革你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