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對劉慈欣的短篇《西洋》的“考證”
送交者: 老礁 2022年06月28日09:09:52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以三卷的《三體》爆得大名,蜚聲海內外,他在《三體》之前還寫過不少中短篇,前些天偶然讀到了他的短篇《西洋》。

《西洋》的故事從明朝開始,三寶太監鄭和率大明船隊航行到非洲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沒有回航卻決定往前走了,並沒有找見傳說中的建文帝,也搜集到了足夠足夠獻給皇帝的珍異。但鄭和相信天圓地方,要率領船隊走到世界盡頭。他的船隊繞過好望角,回航歐洲,大敗西歐聯軍,然後一路向西,發現“新大陸”,將整個美洲納入中華帝國囊中。到1997年,中華帝國歸還向大英帝國“租借”100年的北愛爾蘭,故事講述一個中國統管北愛爾蘭的末代官員與他15歲的兒子經西歐到美洲新大陸回“舊大陸”(中國本土)的經歷。

劉慈欣是寫科幻小說的,但嚴格說,《西洋》只能稱之為“政治寓言”小說。政治寓言小說最著名的有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動物農場》,閻連科的《受活》也被譽為當代中國作家最出色的政治寓言小說。劉慈欣在《西洋》中設計中國移交北愛爾蘭給英國的日期為1997年的七月一日,恰與香港回歸中國的日子重合,影射的手法太明顯,這像極了中國另一作家陳冠中的政治寓言小說《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在《建豐二年》中,作者設想中國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勝出,1949年至1979年間中國在國民黨治下有了另一個可能的發展。“建豐”是蔣經國的表字,他1978年在台灣接掌大位,1979年可戲稱為“建豐二年”。該書主體以七組人物的不同角度,交代中國在內戰後三十年間經歷不同的安穩歲月,以及當中的大小事件和個人處境及感想,留下讀者對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政治人權方面發展的想像空間。

作者陳冠中認為,歷史不是必然這樣發生的,歷史的轉折,往往帶有偶然性。1946年國共東北戰役的軍事勝負事關重大,孰勝孰敗足以扭轉內戰結果,當年共產黨勝了,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國大部的統治直到今天,若國民黨勝了,歷史就會像《建豐二年》設想的那樣進展。《中華民國》治下不會有“土改”、“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西藏、香港、台灣會有不同的命運發展。尤其,作者設想了一眾文人在《中華民國》的命運:老舍於六八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六一年動筆埋首七年寫成的《正紅旗下》是他的代表作,118萬字,是一部滿族人民的史詩。七五年,國際筆會副主席林語堂也獲得諾獎。沈從文在老捨得獎後不久出版了《存者》,是華語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力作。張愛玲也在醞釀一部現代紅樓夢。施蟄存七三年的《渡河浮海》是中國現代主義的新收穫。巴金在停筆二十年後在六七年發表了《隨想錄》。錢鍾書七四年出版了50萬字的《惡客》,寫一個博覽群書的學人想發明超時空讀書機器,最後發瘋的故事。樹森、歐梵兩人繼夏志清後續寫中國文學史,陳冠中認為上面諸人均有摘取諾獎桂冠的可能。決定戰爭勝敗的有諸多因素,甚至有一定的偶然性,一次戰爭的勝敗決定歷史的走向,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而劉慈欣的《西洋》的故事是有可能發生的嗎?小說開始鄭和率領的大明船隊出現在非洲索馬利亞摩加迪沙沿海的時間是西元1420年。我查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段:

第一次,1405年7月11日—1407年10月2日

第二次, 1407年—1409年

第三次, 1409年10月—1411年7月

第四次, 1413年11月—1415年8月

第五次, 1417年5月—1419年8月

第六次, 1421年3月—1422年9月

第七次, 1430年1月—1433年7月

鄭和於1433年4月初第七次航行歸國途中去世。

歷史上的鄭和的七次下西洋並不包括1420年,劉慈欣將他的《西洋》故事開始的日期設定在1420,恐怕是為了讓鄭和有足夠的時間征服歐洲,發現並鯨吞整個美洲大陸吧,他還不願意篡改鄭和1433年死去的歷史真實。

查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程圖,三次都走到了位於東非的摩加迪沙(中國古稱木骨都束),《西洋》將這裡設為鄭和違忤明永樂帝的旨意,擅自前行的起點,他先到了西歐。

看書中劉慈欣是如何不厭其煩並細緻入微的描述鄭和是如何大敗歐洲聯軍的,他將戰場設定在法國,他說,這是中國的小學歷史課本上的記載:

“1421年8月,明艦隊到達西歐沿海,歐洲驚恐萬狀。鄭和本想像在南洋諸國一樣,同歐洲人友善相待,但他派往歐洲大陸的五位使者全部被殺,東西方只有一戰!羅馬教皇馬丁五世呼籲四分五裂的封建諸候聯合對敵,還頒布了赦罪法令,凡此時應徵入伍的罪犯都可獲得赦免。為了給戰爭籌款,教會出賣神職,甚至把教皇的金冠都賣給了佛羅倫薩的商人。英法匆匆結束百年戰爭,結成軍事同盟。懾於明艦隊的強大,西歐海軍不敢出戰,歐洲人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陸戰上。1421年12月,明朝軍隊在加來登陸,十天后兵臨巴黎城下。雙方在巴黎近郊進行決戰。當時歐洲人集結了十萬大軍,其中有英王享利五世率領的三萬英軍,法國勃艮第公爵率領的四萬法軍和來自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三萬條頓騎士團。明軍只有二萬五千兵力。12月20日清晨,巴黎戰役開始。西歐聯軍統帥部擬以法軍和條頓騎士團的重鎧步兵攻擊明軍正面,以英格蘭輕騎兵做右翼迂迴。日出時分,西歐聯軍首先發起進攻。歐洲步兵戰陣嚴整,成無數個整齊的方隊向前推進。重裝步兵的盔甲在朝陽下閃着金銀兩色的光芒,從明軍陣地看去,仿佛是金屬的大地在移動,無數的長矛如同大地上的麥田。戰鼓聲、蘇格蘭風笛聲、士兵們用劍柄有節奏地擊打胸甲發出的撞擊聲漸漸清晰可聞。

鄭和看準了歐軍隊進攻隊形密集死板的特點,把炮兵集中布署在正面。明軍遲遲不出擊,而是進行了炮兵齊射。在前三次猛烈的齊射中,歐軍傷亡慘重,但進攻隊形紋絲不亂,方隊踏着屍體繼續推進。在敵人嚴整的進攻方隊已近在眼前時,鄭和沉着地命令進行第四次更為猛烈的炮擊。明軍的幾百門大炮發出雷鳴般的轟響,把暴雨般的彈傾瀉到歐洲人密集的方隊中,霰彈打在盔甲上,發出一陣嘩嘩的潮水般的聲音。歐軍的隊形亂了,開始是前一排方隊,然後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整個陣線大亂起來。鄭和這時才命令明軍出擊,他的數量不多的騎兵以楔形隊形攻擊歐軍正面,向敵陣深處猛插,很快把歐洲步兵陣線切成兩半,併集中攻擊右翼。這時,迂迴的英國騎兵正從右翼方向攻擊,卻遇上了潰散下來的聯軍步兵,人馬相踐,死傷無數。

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在如血的殘陽中,明軍才吹響了他們淒歷的號角……。巴黎戰役,西歐聯軍大敗,十萬軍隊半數被殲,英王享利五世隕命沙場,上百個公爵伯爵和王室將軍陣亡或被俘……。巴黎戰役之後,西歐難以在短時間內集結起足以對付明軍的力量,加上明艦隊對西歐沿海特別是英吉利海峽的封鎖,以及關於明朝後續艦隊正在駛援的傳聞,西歐脆弱的抗明聯盟瓦解了。”

劉慈欣將鄭和的勝利描述得酣暢淋漓,按劉慈欣說,明軍取勝的關鍵在“大炮”,這還真是英法等西方列強在差不多450年後打開中國國門,逼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故事的翻版。不知英法等西方列強當時是否有作者描述他們在“鴉片戰爭”中用堅船利炮摧枯拉朽般戰勝清軍?而在《西洋》這樣匪夷所思的虛構中,1421年的明軍有橫行天下的大炮利器嗎?

這個事實不難查到。明朝從西方引入有威力的大炮是“紅夷大炮”。據《維基百科》,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紅夷大炮最遠射程可達二十里以上。明朝天啟年間從葡萄牙人手裡購買了英國製造的加農炮後,該炮開始傳入中國。

天啟年號是1621-1627,是明朝末年了,比劉慈欣設定的大敗歐洲聯軍晚了200年。金庸的《碧血劍》有西洋軍官押送“紅夷大炮”給明朝的描述,時間是與歷史對得上的,歷史上有元朝時中國軍隊使用“火銃”的零星記載,而大炮的誕生地在歐洲。據記載,英國人在1326年製作金屬火炮,公元1326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城訂購了金屬制大炮,愛德華三世在1327年跟蘇格蘭人作戰中和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克雷西會戰曾使用大量火炮,並在部隊中裝備了金屬炮管火炮-青銅火銃(口徑105毫米,滑膛前膛火炮),是現今火炮的鼻祖之一。 火炮在歐洲剛投入戰場時,大致上分長炮與臼炮兩種。長炮的鑄造法與水桶類似,再用桶箍加固炮身;而臼炮則直接採用青銅鑄造(失蠟法)。 現代化的火炮則來自1897年的法國加農炮French 75。劉慈欣在《西洋》中的臆想則像阿Q夢到自己的先人大富大貴,碾壓趙老太爺的先輩的意氣風發了。

《西洋》接着說:“巴黎戰役後的第二天,鄭和率領八千騎兵進入巴黎,同歐洲各君主和羅馬教皇簽定了那個劃時代的協定。騎馬走在巴黎的大街上,鄭和和他的同行者第一次看到了那些古希臘風格的雕塑,他們看到了波塞冬、阿波羅、雅典娜、阿佛洛狄忒……,這些在明朝的土地上不可能看到的男人女人健壯美麗的裸體被塑造得那麼完美,這是西洋文化對他們產生的第一次強烈震撼。對鄭和來說,這震撼更是深入靈魂,他從來沒有這樣銘心刻骨地意識到自己的缺憾,自己的不完美。以後,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憂鬱之中,這迷茫和憂鬱使他感到這個世界越來越陌生,最後,一個強烈的願望在他和所有隨行者的心中出現了……,回家!

這願望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們想走一條更近的路。從歐洲的地理學中他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知道了如果一直向西,就和向東返回一樣能回家。於是,在征服歐洲後不久,明朝艦隊就向西,向大西洋的深處駛去。他們走啊走,走啊走,在兩個月艱難的航程中,一雙雙眼晴望着大西洋天水相連的遠方,盼望着家鄉的海岸在那裡浮現……,終於,陸地出現了,但那不是夢中的鄉土,而是一個長着龍舌蘭和仙人掌,出沒着紅種人部落的陌生世界。當他們踏上新大陸時,並不象那些淺薄的歷史作家們描寫的那樣歡呼雀躍,而是抱頭痛哭……。鄭和因此一病不起,在新大陸結束了一生。艦隊中很多的船仍然沿着海岸航行,直到五年後,這些船才在白令海峽找到了通向太平洋的路,又過了五年,他們才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大明朝日不落帝國的世界才連為了一體。”按歷史記載,哥倫布是1492年才發現的美洲新大陸,劉慈欣讓鄭和比他早到了70年,並讓中華帝國到今天仍是全美洲的領主。

就是如此簡單,“回家”的願望讓鄭和他們發現並擁有了了美洲新大陸,“大明朝日不落帝國的世界連成了一體”。為什麼西方雕塑藝術的美讓這些深受儒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束縛的明朝人產生了強烈的回家的願望,作者很不能自圓其說吧。

最被人接受的文藝復興開始的時間,是以1401年洛倫佐·吉貝爾蒂和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這兩位天才雕塑家競爭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洗禮堂銅門的合約為標誌。在《西洋》中,歐洲被明朝的“天國大軍”打敗了,“文藝復興”自然就顧不得了,也不會有起自十八世紀後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隨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歐洲到今天更加的破敗。”《西洋》的主人公父子1997年七月一日剛到巴黎時就看到:“西歐的其他城市那混亂和貧窮的氣息便撲面而來。交通被自行車的洪流所堵塞,空氣渾濁。”一出巴黎海關,他們便被一大群渴望換到人民幣的法國青年圍住,好不容易才擺脫掉他們。

第二天,《西洋》中的父子倆人抵達了“中國新大陸”的紐約,在那裡,剛離婚的中年中華帝國駐聯合國中級官員遭遇了一場艷遇。在聯合國大廈前的廣場上,一個聲音輕柔的怯生生的白人姑娘要給他畫像,這個殖民地的中年官員“第一眼看到這姑娘瘦弱的身材,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幅歐洲古典油畫,畫面是一個癱瘓的姑娘在草地上的背影,她渴望地看着遠處的一所小房子,那房子對於她是那麼遙遠,那麼可望而不可及。這個姑娘在生活中所渴望得到的一切,就象油畫中的那所小房子一樣,遙遠而可望不可及,但象畫中的姑娘一樣,她仍膽怯地,同時頑強地在這個冷酷的世界上一點點挪動着自己。那畫上的姑娘背對着觀眾,但你能感覺到她渴望而動人的目光。”中年男人目接這位移民姑娘的目光。心中突然出現一種多年沒出現過的異樣的感覺。多麼居高臨下而悲天憫人!我不知道英國的香港統治者在交還香港前後的心態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如末代港督彭定康在1997年七月一日前後遇到一個妙齡中國少女也會有這種“異樣的感覺”嗎,想象中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然後,這個中年“油膩大叔”就開始施展他的手段了,他帶那個英國姑娘去紐約的“中國故宮博物館”,博物館一個古老的大廳正面放着一個高大的航天器,是孔子號登月飛船着陸艙的復製品。從大廳高高的頂端射下幾道多彩的光柱,聚焦到一個襯着天鵝絨的玻璃柜上,天鵝絨上放着許多大小不一的石塊,每塊都標着昂貴的價格。這是中國1965年首次登月時,孔子十一號上的宇航員從月球靜海帶回的岩石標本。歷史上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是1969年7月21日駕阿波羅11號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他在月球上的“人類的一大步”。劉慈欣將至提前了四年,由“孔子十一號”完成。“油膩大叔”花高價買了一塊上面繫着一條銀色鏈子的岩石標本,送給了這個英國姑娘艾米。這時,“油膩大叔”的兒子也看出端倪來了,調侃說,艾米是他老爸發現的“新大陸”。這種妙齡美麗女孩,甚至已出名的中國女星爭着嫁給洋人、甚至多金或並不真多金的港澳台商人的場景熱發在八十年代的中國,或許劉慈欣有深的印象,他給反轉角色放在他的《西洋》裡了,讓白人女孩倒追中國男人。

《西洋》中更奇葩的是那個15歲的中國男孩,他是在“舊大陸”,也就是現在的中國長大的。他出場時恰是當中國國旗降下,英國國旗升起,中國向英國移交北愛爾蘭完成。他對他的父親怒吼:“是你們丟失了北愛!”作者說,這個孩子“認為應該把俄羅斯再分成更小些的幾個國家;中國給了貧窮的西歐太多的貸款,卻對他們提了太少的要求;他還認為許多年前中國就不應該讓中東的那些恐怖主義國家和亞洲的某些極權主義國家存在下去;特別是北愛問題,他認為中國應該以主權換治權,而不是拱手相讓……。一句話,他認為中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正在丟掉。他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做為一個外國人生活在北愛爾蘭。”

這是何等的極端!這是何等的居高臨下,像上帝一樣睥睨一切不可一世主宰君臨天下。到了“新大陸”的紐約,見到聯合國大廈,這個少年說,““聯合國離開我們每年一百個億的會費就運行不下去”。然後,他就對在廣場上演講的一個大學生模樣的美洲人施展了全武行,他衝上前去,把那個年輕人從高台上一把揪了下來,吼道:“閉起你的狗嘴,你個臭分離分子!看到北愛的事,你們這些雜種又狂起來了是不是?!記住,北愛是租借地,但新大陸卻是我們的國土!”

當那個美洲青年說“新大陸是印地安人的國土”時,中國少年怒氣沖沖質問他,“你是不是中國人?!”,那個穿代表分離主義者藍衫的青年說“是不是中國人要靠公決決定時,中國少年怒斥美洲青年“兄弟公決不認爹娘”。

這個中國少年緊接着的作為就更讓人不齒甚至憤怒了。當那個英國姑娘艾米要給他父親畫像時,他把幾張鈔票朝艾米扔過去,粗暴地說,“你不就是要錢嗎?別煩我們,走開!”當他的父親要他給艾米道歉時,他理直氣壯地說:“憑什麼?這些年他們象蝗蟲一樣湧進來,搶走我們的工作,還在紅燈區敗壞我們的社會風氣!”

我不知道在所謂“舊大陸”的今天的中國是什麼樣的社會和教育環境,能養成這樣的年輕人。15歲是初中畢業的年齡,在我接觸過的美國15歲上下的少年、和我了解的西方先進國家的年輕人,都會有對最基本的人類普世價值的認知,比起成年人,在種族平等、人人都享有自由、對小眾群體的權利的保護,他們會有更前衛、更激進的立場。若有人像這個15歲的中國少年這樣大言不慚的張揚他的種族主義、表現殖民者的高傲、稱霸世界的野心,一定會被同儕不齒,不見容於社會的。劉慈欣在他的《西洋》中拎出這個人物,不知是褒揚,還是其它的展示。

然而,這個“油膩大叔”就向少不更事的艾米施展攻勢了,講文化、送禮物,最後走到了紐約港,“隔着一片海水,對面是世界聞名的上百米高的鄭和像。他的一支巨手指着前方的新大陸。現在,天已黑了,身後的曼哈頓燈火輝煌,如同一個巨大的寶石切面。無數道光柱集中到鄭和像上,使他成為屹立於海天之間的發着藍色光芒的巨人。”,這種如堵一樣的文化優越讓他征服了艾米。

是世人都知道,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是自由和美國的一個象徵,1886年10月28日落成,是法國人民送給美國人民的禮物。塑像人物是身穿長袍的女子,代表羅馬神話中的自主神,她右手高舉火炬,左手的冊子上用羅馬數字寫有美國獨立宣言簽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腳下還有斷裂的鎖鏈,也是對外來移民的歡迎信號。看電影《海上鋼琴師》,當橫穿大西洋的遊輪上的歐洲移民遠遠看到露出海平面的美洲大陸,和逐漸清晰出現的自由女神像時的歡呼場景,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塑像的底座上刻有詩人艾瑪·拉撒路的詩作《新巨人》,後五句是:

歡迎你,

那些疲乏了的和貧困的擠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眾,

那熙熙攘攘的被遺棄了的可憐的人們。

把這些無家可歸的飽受顛沛的人們一起交給我。

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起自由的燈火!

我不知道劉慈欣臆想的在紐約港矗立的如巨人般的鄭和像會對膜拜者說些什麼?或許會寫鄭和的太祖高皇帝的兩句詩:

殺盡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猶腥!

就能震懾“新大陸”的二等公民和全世界所有到紐約看到鄭和像的遊人吧,讓歐洲人依然膽寒,讓所謂“舊大陸”的中國人揚眉吐氣,讓“新大陸”的美洲人承認他們是二等公民,讓那個十五歲的中國男孩可以睥睨天下,讓妙齡的英國姑娘上趕着做中國油膩大叔的填房。

小說《西洋》告訴我的另一件事是中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民族主義有深厚的基礎,並且可以無孔不入的四處傳播着。劉慈欣沒有、或許並不願免俗。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東北的經濟蕭條零落人口流失令人吃驚!
2021: 中共宣布自己已走進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2020: 長征,人類的史詩
2020: 翟建一:我的2020——在緊急狀態下的東
2019: 小k 居然以屎橛子的身份 掛在它娘的屁
2019: 上次我提到的那個民主黨加州女參議員閃
2018: 中國最需要這八個字,而不是什麼習思想
2018: 70歲的特朗普 vs 30歲的金正恩,狂妄之
2017: cnoverse, 文貴視頻又出來了
2017: 嗯? 怎麼直言看起來中了別人的圈套,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