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從第一枚國產超音速艦艦導彈到威震台海的"續命彈"
送交者: 三把刀 2020年11月27日19:45:5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一款外形與國產第一代反艦導彈“上游”/“海鷹”有些相似,但體型又明顯“苗條”很多的新型導彈,作為人民海軍受閱艦艦導彈方隊中的一員,緊隨此時剛剛列裝人民海軍的新銳——鷹擊-83登場。後來隨着此次閱兵相關資料的公開,這型名為“上游二號”的艦艦導彈逐漸為人所知。

  由於當時直播畫面給到艦艦導彈方隊時,解說員明確說了“這是我國新型通用超音速反艦導彈”,在那個相當憋屈的年代,能聽到如此提氣的一句話,軍迷們與其相信這是“戰略忽悠”,自然更願意去“自行解讀”。記得當時比較主流的觀點是,“鷹擊-83在末端攻擊時可以俯衝增速到M1.2左右”,有人甚至還為之發明出了“低超音速反艦導彈”這麼個概念,也是有趣。而另一種觀點則是,“解說員當時說的其實是上游二號”,使得它又被一些朋友誤會為我軍列裝的第一款國產超音速艦艦導彈。

  ▲由於當時的展示方式恰好擋住了導彈腹部,使得外界一度對其動力系統有所猜測

  不繞了,直奔主題,“上游二號能不能超音速?”答案是肯定的,能!

  只不過能飛超音速的上游二號,與1999年受閱的上游二號之間,相隔的不僅是整整三十年的光陰。它的研製,甚至要追溯到50多年前那場“車間裡的頭腦風暴”。

  1969年夏天,在倉促投入“大干快上”強-5量產工作(不切實際的每月20架產量,埋下了以後上百架飛機大返修的禍根)的三機部南昌320廠(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洪都)里,負責“上游”、“海鷹”等海防導彈研製的“四零辦公室”(1990年後改稱660所)約110人的設計隊伍,此時正大部分下放到車間當工人。

  ▲作為國內不多見的“廠所合一型”航空企業,“洪都模式”幾十年來也備受業內外的熱議

  所以當開國少將、時任江西省革委會主任兼省軍區政委的程世清來到320廠蹲點,提出為了備戰打仗,“要搞新產品、淘汰上游一號‘老古董’,在江西地區配套,貫徹軍委‘省自為戰’部署,形成完整的海防導彈研製線”時,在上游一號定型投產後,一直缺乏任務支撐,只能加強到生產一線幫忙的“四零辦公室”人人無不深受鼓舞。還沒等調離車間,他們就在同年10月向上級匯報了一個“短平快”的超音速艦艦導彈方案(320廠在上報海軍及軍委領導機關時,自行稱之為上游二號)。

  1970年5月,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原則同意了這一方案;6月,在海軍造船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船辦”)主任劉華清的主持下,各方在南昌召開了新彈成件定點配套及技術協調會議,正式確定了上游二號的“名分”,同時要求“1971年5月1日新彈上天”——這類獻禮型節點,了解那個年代國產武器研製特點的朋友都清楚。

  既然是“船辦”主抓的,那麼上游二號就得有與之配套使用的艦艇,此時國產第一代導彈驅護艦都已經定下來使用性能成熟可靠的海鷹一號(J)和上游一號,那麼剩下來比較靠譜的裝艦對象就是導彈艇。11月,海軍在上海召開了上游二號武器系統協調會,為它與正在上海滬東造船廠試製的028型大型導彈快艇“做媒”。

  028型的研製可以追溯到1967年,隨着當年7月人民海軍第一支導彈快艇部隊——201大隊編入青島快一支,開始戰備值班,海軍提出研製性能更強的新一代導彈快艇。它延續了21型導彈快艇的3軸3槳布局,上海柴油機廠為之研製的32-195型柴油機(32缸X形排列、缸徑195毫米)最大功率達4410千瓦,相比21型導彈快艇的輕42-160型提高了50%,足以推動更大的艇體實現和21型相當甚至更高的航速。

  作為導彈快艇,028型更大的艇體自然是為了更先進的導彈服務。由於當時美蘇海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已經開始裝備艦空導彈,雖然當時在研的上游一號甲通過263甲無線電高度表,計劃把巡航高度從基本型的100-300米降低到50米以下,但超音速突防,仍然是此時國內新研反艦導彈不約而同的目標。

  為了實現M2以上的指標,320廠在海防導彈領域長期的競爭對手——航天部三院同期研製的海鷹三號決定採用衝壓發動機,但其研製過程並不順利。320廠研製上游二號的思路,則是用相對簡單的方法,在蘇制P-15“冥河”這款冷戰初期經典反艦導彈的基礎上深入改進,以實現“湊合超音速”。

  首先是氣動上的修形,上游二號的彈徑從上游一號的0.76米降低到0.54米,頭錐由卵圓形改為尖錐形(使得彈長增加了0.18米,達到6.6米,這意味着21/24型導彈艇的發射裝置,不經改裝無法使用該彈——這是它後來“下家難覓”的重要原因)。儘管彈體的“瘦身”導致內部空間縮小(同時縮小彈翼面積,並採用鎂合金鑄造艙段減重),戰鬥部重量從512千克降低到365千克,但由於速度從M0.92提高到M1.4,其威力仍明顯大於上游一號系列。

  光是“瘦身削尖頭”也不足以打破音障,上游二號的發動機一改過去的二級工作模式——一級推力1200kgF(用於起飛)、二級推力550kgF(用於巡航),改為只有一級工作模式,但推力增加到1400kgF;同時要求彈體下掛的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在改用404複合藥柱後,總沖從26.5Ts增加到75Ts。雖然這些改進的難度,看上去要比正在爬衝壓發動機“科技樹”的三院那邊簡單,但落實到工程上並不容易。

   

  前面提到,當時上級的“省內為戰”方針,具體到江西省內就是建立完整的海防導彈研製生產線;而隨着大量經費精力用到興建或改建配套工業上,“短平快”的想法實際上已經很難實現。例如404複合藥柱,是在航天部四院41所的技術指導下,由江西慶江化肥廠上馬生產;在高溫高濕的贛南地區,安全生產複合藥柱並不容易,1971年12月底,慶江廠在試製藥柱時不幸發生了爆炸事故,8人犧牲,多人受傷。

  為了實現海防導彈從亞音速向超音速的跨越,320廠自身在工藝上也遇到了不少新問題。例如1973年10月,第一發上游二號彈體進行靜力試驗時,由於氧化劑箱裙邊與端框的連接由焊接改為鉚接時未經強度計算,導致加載到85%時連接鉚釘因剪切強度不足而全部崩斷。

  ▲強-5靜力試驗機:“同樣是320廠造出來的,同樣是計算錯誤的受害者,老弟我覺得咱倆有必要交流一下”

  在改用5毫米鉚釘後,上游二號通過了靜力試驗,但就在此時,由於028型的雷達和輔機等多項設備未能過關,主機距離實用化也尚有距離,海軍於1973年年底取消了028型及其配套任務研製。雖然沒有明確上游二號是否屬於“配套任務”,不過在1974-1975年,其研製進度的確慢下來了,同年12月,海軍在320廠為051型導彈驅逐艦配套研製的海鷹一號J艦艦導彈設計審查會上,突然提出“上游二號要向固體化、小型化、超低空發展,不要求超音速指標”。

  此時,上游二號的模擬彈(配備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未安裝主發動機)剛剛於1975年11月進行了首次陸上發射試驗。試驗的成功,證明了彈上那台凝聚了軍工人多年心血乃至生命的助推器性能可靠,足以進行下一階段試驗。因此320廠在徵得三機部的支持後決策,雖然明知超音速版的上游二號已經不會有未來了,還是要把遙測彈造出來、打出來、把這款廠史上第一枚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數據儘可能飛出來,為這五年的經驗教訓做個總結。

  ▲此時320廠也同步按照海軍的要求開始對上游二號進行“兩化一空”,這就使得同一時期320廠有兩個上游二號,為了區別,分別稱之為上游二號(液)和上游二號(固)。後來它們分別以“飛龍-7超音速反艦導彈”和“飛龍-2亞音速反艦導彈”的名義用於外貿,雖然沒有拿到訂單,但這個刻意顛倒過來的順序,確實讓很多分析人士誤認為飛龍-7是更新的型號

  1976年年初,各方在320廠協調確定了上游二號(液)遙測彈技術狀態,其駕駛儀系統、無線電高度表均應用成熟型號,採用南昌無線電廠生產的ML-6單脈衝雷達導引頭(已經用在1975年完成科研摸底試飛的上游一號甲上)。但由於此時上游二號(液)已經成了“廠家科研項目”,因此各配套廠家並不熱心,一拖就是四年多的時間,直到1980年才完成三發遙測彈的裝配(一發留作320廠自用樣彈)。

  1980年12月,兩發遙測彈在渤海灣畔的海軍某基地先後試射成功,均飛行了近5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達M1.44,主要數據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之所以研製時其最大有效射程僅定為32千米(和上游一號相當),則是因為導彈艇的桅杆高度不足,導致架在其頂部的導彈攻擊雷達實在沒法看得更遠所致。回顧下來,雖說如果當初不過分追求“省自為戰”,能得到全國更多單位協助的話,這型技術難度適中的導彈還是很有希望在1975年之前定型的,但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假設。

  ▲而且使用加注維護麻煩的“毒燃料”,只能實現有限超音速的上游二號(液),其發展潛力也確實有限。這是它存世不多的照片之一,如果不看參照物,甚至有點蘇聯那些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意思了

  雖然上游二號(液)的故事暫時告一段落,但上游二號(固)的上馬研製和前者仍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氣動外形上,上游二號(固)除了相比前者縮短0.6米並改回卵圓形頭罩之外,其他尺寸與布局基本一致。另外作為新型艦艦導彈立項研究的上游二號(固),肯定得找個船當“對象”,而再次“做媒”的海軍,給上游二號(固)介紹的“姑娘”不是別人,正是028的“妹妹”——028-2型大型導彈快艇!

  還好還好,海軍這次明確了,上游二號(固)除了配備未來的新艇,也要能用在現有的21型和24型導彈快艇的上游一號/上游一號甲發射筒里;至於“進一步考慮裝在潛艇上的可能性”。。。。。。上游二號(液)的故事已經教育大家,還是先把“老彈原位換裝”的市場吃下來,再想“進一步”的事兒吧。

  ▲不過隨着上世紀90年代老式導彈艇部隊的撤併轉改,最終這個市場對型號的貢獻並不多

  果不其然,到了1980年10月上游二號(固)做彈體靜力試驗的時候,028-2型也下馬了。等到1981年10月上游二號(固)首次試射時,由於新研製的發射裝置和發控設備都沒到位,所以320廠直接把去年在這兒試驗的上游二號(液)的配套設備改了改用上了,也算是體現“血脈延續”。

  作為320廠第一款固體燃料海防導彈,上游二號(固)的前期試射並不順利,甚至在1983年國防科工委“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的調整中,頗有幾分下馬之虞——當時已經有不少人認為,應當用當時研製工作頗為順利,小型化水平和突防性能都更好的鷹擊-8替代上游二號(固)。

  ▲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上,同為航天部三院打造的鷹擊-8和海鷹-2聯袂登場;而海鷹-2岸艦導彈誕生背後的恩怨,也是320廠和三院之間“互別苗頭”的開始

  就在上游二號(固)命運難測時,1983年5月,時任人民海軍副司令員楊國宇將軍(580任務副總指揮)和李景將軍(後擔任副總參謀長)聯名簽發給總參和科工委一份報告。報告指出,相比鷹擊-8,上游二號(固)戰鬥部威力更大;導彈可在現有導彈護衛艦和導彈艇上原位換裝,綜合採購成本更低;同時,該彈的生產列裝,也能保留320廠海防導彈的科研生產線,為國防事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1983年12月,國防科工委召開對海武器論證會,批准上游二號(固)在進一步改善動力系統、抗干擾性能和掠海突防性能的基礎上恢復研製。由於此時已經不存在並行問題,這款在氣動上進行了全面改進(如彈翼位置後移並將翼展從1.4米增加到1.7米、平尾從水平改為下反30°、垂尾根部增加改善縱向穩定性的小平尾等)的導彈,被直接稱為上游二號。

  上游二號先是在1989年以7發5中完成定型(海軍裝備序列中型號為H/AJJ02),並率先裝備在053H1G型導彈護衛艦上;此後它又經歷了1996年對台軍事鬥爭準備前後的批生產質量整頓,並成功過關復產,這才有了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上游二號與“老對手的新產品”鷹擊-83同台受閱的場面。更重要的是,320廠的導彈科研生產能力,也隨着上游二號在上世紀90年代的“細水長流”而保留了下來。

  ▲在護衛艦部隊的上游一號甲導彈逐漸到壽退役時,作戰性能全面提升、相比使用液體燃料的前者保障更方便的上游二號,為部隊提供了一種可以快速換裝並形成戰鬥力的武器

  進入21世紀以來,以鷹擊-88系列中程空地導彈、鷹擊-9系列直升機載小型空艦導彈為代表,多個型號陸續批量列裝人民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這些來自320廠導彈生產線上的產品,滿足了部隊當時的急需、回報了部隊當初的信任;同時,“天龍”系列外貿導彈/制導炸彈,也逐漸在國內外各大航展和防務展上為全世界所知。而它們背後那些同樣傳奇的故事,待到國產更新一代空地導彈漸露崢嶸之後,就該是人們去了解和銘記的時候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用現有武器能否攔截東風17?美軍工巨頭
2019: 姑妄之言姑妄聽之
2018: 解放軍攻心戰瓦解杜聿明兵團 竟為包圍
2018: 美媒:就因為這一點 俄羅斯永遠也成不
2017: 中國最強風洞仍遠落後美俄 風速僅為美1
2017: 美國會憂慮中國高超音速武器 要求美軍5
2016: 世界領袖就是要撒幣,等幣撒完了就當不
2016: 不但美墨邊境要築牆,各國邊境都要築牆
2015: 老毛熊穩住了北約,土雞開始服軟。土雞
2015: S400進駐,土地面力量被襲擊,看來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