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睜開眼看看幾十年後的中國經濟
送交者: 李志寧 2003年06月07日17:16:2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探測中國經濟的未來,不僅國內學者、據說全世界都很看好,因為在目前世界經濟發展減緩或衰退的情況下,只有中國保持了7%的增長,真是“風景這邊獨好”,世人刮目相看。但我認為,預測中國經濟若單只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那對民族是不負責任的,也是要耽誤事的。

經濟學家們說:中國經濟的總量,將在本世紀20年代超過日本,在世紀中葉超過 美國。這是一種“閉起眼睛看世界”的說法。在數學上,經濟學家們好像沒錯,用幾何平均法估算,如果年增長7%,約22年後可增長至原來的4.43倍,約35年後可達原來的10.68倍。世紀末的2000年,中國GDP約為1萬億美元,日本約為4.3萬億美元,美國約為10萬億美元。所以,假設日美經濟增長率為零,中國將在23年後超過日本,在36年後超過美國。總而言之,40年後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這算盤不是打得很好嗎?

當然,有的人會指摘說,單算經濟總量不行,要看“人均”情況。按人均計算才有味道,2000年中國人均GDP是809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5331美元,而日本則是3.7萬美元左右,比美國還略高些。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日本經濟真有多困難,儘管它常常叫得很響。說真的,世上誰也難不過我們,特別是普通中國工薪族生活很難,最苦的是絕大多數勞動農民。

但是,我想,今天我們不講“人均”,就講“經濟總量”,它的增長是否能夠真的支撐住中國經濟學家們的笑臉呢?

我認為也很難。真實的經濟發展情況將會是非常複雜的,不會像做算術題那般簡單有趣。現讓我們來看看,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我國經濟若要“高速增長”至超日趕美,究竟有那些不利條件呢?

(一)在本世紀中葉,就靜態儲量來看,全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將趨於枯竭。

(二)50年內外,全球若干金屬礦物如錳、銅、鉛、鉍、金、銀等資源也將趨枯竭。

(三)中國現有工業技術手段,在世界上屬於落後狀態。在“世紀中葉”資源條件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必將更加陳舊而且會落伍。

(四)在幾十年內,中國仍將是一個缺少淡水的國家。

(五)國內80%以上的河流已經污染,渤海成了垃圾海,長江成了垃圾水道,連珠江三角洲也將出現飲水困難;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占國土的40%;全國沙漠化面積已占國土近1/3。

(六)中國4億城市人口中,有1000-2000萬人下崗失業或者半失業,按每家3.58人計算,近幾年受影響而生活下降的人口可能達7000萬以上。

(七)農民在中國仍是最貧困、最弱勢的群體。在近5億農村勞動力中,有相當部分需要轉移,我認為,起碼將有3-4億人口在若干年內將轉向城市,這個態勢將對中國形成空前的就業壓力。

(八)目前鄉鎮企業數量仍有2000-3000萬個,起碼有1.2億人在其中就業,但是由於資源日益稀缺,而鄉鎮企業絕大多數是“生產型”企業,產品質量差而又狂費資源,所以其生產終將面臨絕境;而90%以上的鄉鎮企業不在縣鎮、而是在村子裡,高度分散,又大量排放不加任何處理的工業“三廢”,它們是我國污染環境的主力,若再搞它幾十年,必將完全摧毀我國整個農村生態系統,並且再難復生。

(九)由於中國1%的人占有45%的社會財富,所以,中國的“蛋糕”中真正用於“社會公益”和“中國未來”的錢將嚴重短缺。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對孩子的“義務教育”,然後是對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難以真正建立。因此,整個中華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面臨深淵,同時全社會還會因“保障不夠”失去穩定和常態。通常,美國用於“社會保障”的錢比軍費還高,要知道,“貪官”們和資產階級再需要錢花,社會保障這筆錢也是不能省的!

面對上述這樣一些困難,可以說,經濟學家暢談本世紀中葉中國經濟能否“超日趕美”,並沒有多大意義。在中國彎曲的肩背上,“歷史包袱”比“歷史機遇”要沉重得多。

讓我們分別看看這些對國家和民族至關重要、也可以說“性命攸關”的大問題:

第一,在今後幾十年時間裡,中國遭遇的,不僅是生態脆弱、環境惡化,顯然更要命的是“資源殆盡”。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再大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以激勵民眾,是跡近胡鬧。中國按人均來看,不僅是“資源小國”,而且是“資源弱國”。從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到各種礦物資源,除鎢、銻或稀土等極個別礦物資源外,中國的“人均”水平都遠遠達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甚至只有後者幾分之一。中國各種礦藏的“品位”大多數不理想,例如鐵礦都是貧礦,石油的含蠟量也高。有的礦產,如金礦,已在短短20年間被“有水快流”和“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干法毀掉了80%;大量小煤窯也迅速地幾乎摧毀了大煤礦。20年間,許多“共生礦”遭到徹底破壞。許多非金屬礦也在“發財致富”旗幟的召喚下,被搞得亂七八糟,例如花崗岩建築石材,意大利開採利用率甚至可達90%,而在中國的許多礦場利用率能否達到10%都難說。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的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已經經不起中國“先進生產力”的進一步折騰,現在似乎已走到了最後幾步,沒多少時間了。在中國社科出版社去年9月出版的《中國問題報告》中220頁寫道:“到不了21世紀中葉,地球上的石油資源將告枯竭,天然氣資源則在21世紀60年代全部枯竭。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發現的礦產近200種,據對43種重要的非能源礦產統計,其中靜態儲量在50年內枯竭的就有錳、銅、鉛、鉍、金、銀、石墨、石膏等16種。”(這裡“靜態指標”沒有包括將來勘探到的礦藏儲量;但即使再有若干新增儲量,人類現在用慣了的“礦物資源”即將耗竭的總趨勢也並未改變,理想的“采儲比”根本不可能長久維持;而且新發現的礦產資源的開採條件,總體上只會越來越差;不僅“開採成本”會越來越高,“勘探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新礦藏的發現將日漸其難)

所以,問題就來了,弄不好我們整個經濟都快成了“秋後的螞蚱”和“兔子的尾巴”了。還講什麼“一枝獨秀”的發展?在當前這樣的“資源條件”下,中國經濟再在“粗放”狀態下猛烈“發展”下去,恐怕不僅無法“超日趕美”,而且用不了幾十年光景,自己就要走不下去了:

沒有石油後:汽油、塑料、化纖、化肥、丁腈橡膠、洗衣粉、瀝青……,都沒有了。

沒有天然氣後:大量城市中的煤氣管道怎麼辦?取暖怎麼辦?做飯怎麼辦?……

沒有銅礦後:輸變電怎麼辦?導線是否改用鋁?但鋁按靜態指標也就還能用70多年。

沒有了錳鉛錫鎢鋅汞等金屬,許多特質的合金金屬也會退出人類歷史舞台。……

沒有了……

事情嚴重了,而且緊急!因為,如果說上述資源還可以用300年,大家還可以悠哉游哉,飽食終日,慢慢找轍。但50年時間幾乎一晃就過,人生如白駒過隙,日月如梭。50年太短了!現在腦漿子裡再沒有點“憂患意識”,真是枉擔了“學者”“學家”的虛名!如果欺世盜名的學者只會唱讚歌,短視的民眾都懵里懵懂,我們沒能在20年內解決好資源和技術問題,不要說千秋萬代,僅僅後兩三代的人就要把我們這一代人罵死!要詛咒我們下地獄!當然,那時我們已經不在了,聽不見了。但我們的子孫輩還在,他們是我們的親骨肉,他們將親自生活在一個“沒有石油的時代”和“沒有金屬的時代”,是被我們這“不負責任的一代人”送去熬煎的。

當然,所謂“來生來世”是不可靠的,但人們也不能只管“今生今世”、賺錢享樂了此一生。為了他們的後代,不管是所謂偉人還是凡人,每個人都應當考慮在身後留下些什麼。“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這是最為邪惡的邪念。如果整個人類都是這樣的認識,那麼人類就不如別的物種延續性強,人類也就應該滅亡了。

在國外,現在可以看出,有不少技術研究是帶有“預見性”的。例如日本有人研究用玻璃鋪馬路(以取代瀝青),用植物生產塑料(以取代石化產品)……。我們看到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即使在即將到來的“資源轉化的年代”中也將會居於支配地位,雄踞於世界市場。這是因為,在世紀中葉,還是他們掌握着那個未來時代的“先進技術”。從根本上講,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資本,而是技術!

工業化的歷史證明,任何時代,都是擁有“最先進技術”的國家君臨天下,領導世界。美國所以頤指氣使,不是主要靠有錢,而主要依靠擁有先進技術,海灣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我們有人認為,有了資本就可以買來技術,可以收買技術人才,因此技術是資本的奴隸。而中國即使粗放地發展經濟,只要有了錢,把蛋糕做大,什麼都好辦,教育也好辦了。但是,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中國的皇帝也曾經很有錢,在“洋務運動”中他們買到了先進的技術和技術人才了嗎?19世紀中國引進機器工業比日本早10多年,20世紀中國提出“義務教育”(至今還沒有真正實施)則比日本晚100多年,日本是個沒有資源的國家,但中國始終沒有掌握比日本更先進的工業技術。就是這麼可怕的歷史命運!

而今天現實的中國仍然是個“技術落後國家”。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目前申請的專利,絕大多數是所謂“小發明”。我國在技術上至今沒有“橫刀立馬,縱橫天下”的氣勢。

今後的歲月里,漸漸地,用慣了的“舊資源”即將告罄,人們正在並迫不得已地尋找新資源、特別是開發新技術以適應新的資源條件。在這樣一個艱難的轉折時期,我們中國人不能再糊塗了。第一,我們必須十分注意對資源的節約;第二,我們必須注意進行“有預見性”的技術研究,以避免在“現有資源”走向極其匱乏的時候措手不及,從而給中華民族帶來由於“失算”造成的、不應有的慘重損失或經濟災難。

從理論上講,“資源”應當是永遠存在的,但是要看它們是以何種形態存在、以如何的技術來開發和利用它們。既然如此,那為什麼目前還特別要注意“資源節約”呢?因為如果我們節約使用現有能源和礦物資源,並不是說就可以避免使這些自然資源用光殆盡,但是,可以延長這些資源的使用時間。這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讓我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去尋找“新的資源”和使用新資源的“新的技術”。請各位記住:如果沒有“新資源”和“新技術”這兩樣東西,人類就肯定會迅速滅亡的!人類滅亡之後,今天再熱鬧的東西都沒有了意義。

我認為,一方面是發現新資源,一方面是要支持那些“有預見性”的研究、開發新技術。只要今後我們有了這樣一種“機能”,中華民族的生存就有了“根”。否則就是沙上建塔。對於“新資源”,也須有“新技術”才能發現、開發和利用。因此,能否占有“新技術”,的確將是民族的生死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有支持“新技術”的組織、資金和有效的工作。應當在哪些方面“下大力氣”投入注意力和研究資金呢?我想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首先,“新資源”究竟可能是些什麼?

1、例如能源:

油氣資源消失後,煤還能用100多年,煤的液化和煤化工發展技術如何;

“天然氣水合物”的儲量究竟如何?開採與使用的可能與現實,其溫室效應比石油大8倍如何解決;

汽油柴油等消失之後的“氫經濟”及其技術問題;硅如何成為能源;

此外,

沒有了柏油後,用什麼材料鋪路和修路,人類社會不可能沒有“交通運輸”;

沒有塑料的原料後,涉及人類日常生活的大量有關用品將如何製造;

等等。

2、例如金屬材料:

技術專家認為能夠取代“金屬材料”的是些什麼物質?那些具有優良堅韌性和延展性的物質資源應怎樣發現、開發和利用?

整個發電和輸變電在沒有了銅礦以後,將會怎樣?微波技術能否解決問題?

許多特種性能的合金材料將如何解決?

巨量的、各行各業的、各地的金屬製品將如何找到替代材料?

等等。

但是我講的這些不同意見,經濟學家們是不喜歡聽的。他們中大多數人認為,只要有了萬能的“市場經濟”,一隻“看不見的手”就會自動把經濟發展撥弄到“最佳的資源配置”。經濟學家認定只有“市場”二字能夠救中國。但是,這事仔細想想,還是有點懸乎。因為,首先“市場”本身並不能自動引起資源的節約。相反,由於市場的“盲目”,還會自動帶來資源的浪費。人們憑經驗就會知道:某種商品在市場上的銷路是否好,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示出來,即使在有了電腦和網絡以後也依然是這樣。所以,這不是“瞬時反應”,不像實驗室的物理化學試驗、變化是“瞬時”的,而是一種“延時反應”。在“延時”的過程中,資源的浪費就會不可避免。特別是農業,農民種的東西好不好賣?除了少量“按訂貨”生產的情況外,播種的時候大都不知道。“驚險的一躍”後,產品變成了商品,才知道有些是不好賣的,結果東西爛了,資源浪費了。

在工業生產上,中國20年來的經濟發展也有個特點,就是:低技術,小企業,一窩蜂。一有了被認為有銷路的項目,大家就一窩蜂擠着上。國家計委早已經發現了“項目小型化、投資分散化、產業趨同化”這個中國特色。但它始終在中國就這麼“特”着,浪費着資源,許多年沒有大變化。我曾經懷疑這是中國二千年“小農經濟”的傳統使然,至今沒有解惑。一窩蜂的結果,是快速浪費資源。另外,假冒偽劣的橫行,也毫無道理地浪費着寶貴資源。所有的假冒偽劣產品,都是寶貴的資源變來的。假冒偽劣成了中國經濟的癌症,而且在東歐,他還成了中國商人的“招牌”,昭示着中國的一些商人是多麼醜陋。現在,在“私利”面前,許多中國人已經是不要“面子”的了。所以,面子是否還是“中國精神的綱領”(魯迅語),已很難說。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我看,“私慾橫流”與人類的延續趨勢相悖。

(二)中國人應當預計到二三十年後將發生的“世界貿易”的情景。

爭奪資源,就是爭奪生存條件。如果是文明的、在商業競爭中爭奪,這就很好。如果因資源發生戰爭,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國防仍是保護民族生存的絕對重要的一環!爭奪些什麼?不少人預計21世紀主要爭水。但我看,其他資源也會成為爭鬥的由頭,不可不防。如果文明的人類仍舊能基本在“貿易”的圈子裡爭奪資源優勢,那麼謝天謝地,但我們也應當做好出現更複雜情況的準備。1、是價格問題。自然資源的價格形成,歷來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難點。由於礦物資源情況將出現大的變化,一些重要的金屬材料或礦石在一段時間裡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黃金之類實際“使用價值”不高的金屬物質會反而便宜。因為許多金屬都成了“稀者為貴”的時候,黃金作為“一般等價物”也沒有多大必要。對國家黃金儲備的“安全性”要加以研究,不要到時候吃虧。2、重要的是,要查清到底有多少瀕於滅絕的金屬品種,而這些品種和數量將會給我國經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3、現在的世界,儘管有WTO,但在20-30年間擁有資源的國家(石油和其他高品位礦產)可能會出現“限制性”措施,即使中國已與資源國家共同開發某種資源,在出現“資源危機”時WTO能否順利解決爭端?也還是問題。

“自由化經濟”將接受考驗。物質資源的匱乏將會引起些什麼,應預做準備。

從20來年後到50年內外,也就是中國經濟希望“超日趕美”的這段日子,由於自然資源的“稀缺”日趨嚴重,世界市場上的資源價格將會日益昂貴,這對於中國一個既乏資源,又沒有先進技術的人口大國來說,很有可能會是災難性的。

(三)在金屬資源日益枯竭後,整個“消費經濟學”將可能會重寫。

我預計,在今後幾十年裡,生產領域裡必將走向“高效率”和“大規模”。由於“不可再生的資源”日益減少,到了一定量時候,物質資料生產上的“中小企業”,將勢不可免地走上末路。

這就出現了一個絕大的問題,雪上加霜,這就是就業問題。在我去年完成的一本書稿中有一段話,我把它抄錄在下面,以饗讀者(有說錯的地方,也可以痛加批評):

“一方面,大量人員正在下崗;另一方面,新的尋求職業的人們又正大量湧進社會。例如,1998年僅全國高校畢業生即達106萬人。除了計算機方面的職業,就是如有關生態環境這樣的少數專業還正張開雙臂,等待求職者。大部分專業的職業尋覓者發現他們往往告求無門。各國家機關一直在進行‘機構改革’,進人凍結;國家大中型企業也正處於‘兼併’和‘減員增效’的熱潮中,除了少數特殊需要的專業外,進人也很難;外企倒是許多人嚮往的地方,適合有能力的青年伸展腿腳,可是也不可能有很大的需求;現在就是小企業和私營小店,供大學生就業的門子也很不寬。此外,還有大量中學生、城市無業青年、進城的農民工,都在尋覓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職業’。

“據估算,21世紀開始後未來10年裡,每年湧進社會的新增勞動力都將在1000萬人左右。在2000年,農村還有剩餘勞動力1-2億人,全國所謂‘農民工’已達8000萬人正在各個城市裡流動着。他們是新的血液,也是必須面對的新的就業壓力。

“據國家公布,從1995年到1999年的5年間,我國的城鎮人口從35174萬人增長至38892萬人,共增加了3718萬人,增長10.6%,但是同期,我國城鎮從業人員只增加了1921萬人,從19093萬人增至21014萬人,平均每年增加就業1.9%。儘管我們一直宣傳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8%左右的驕人的增長速度,但我國就業率並沒有相應的增長。1996年的就業增長率為3.8%,而到1999年時僅為1.9%,增長趨勢不走高,就業總量提高也慢,使人們大大感到失望。1995-1999年間,我國外資和台港澳資單位的從業人員從513萬人增加到612萬人,增長達19%,平均每年增長4.53%,增加總量還是不多;這期間,私營企業中的從業人員從485萬人增加到1053萬人,有了極大的增加,增加總量為568萬人,據計算,每年平均增長21.4%,的確是不低;城鎮個體戶仍然人多勢眾,共有1560萬人增加到2414萬人,但算下來,每年平均增長11.5%;而國有單位從11261萬人猛降至8572萬人,減少23.9%,平均每年負增長5.5%,但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數也大量下降,比國企更甚,從3147萬人降至1712萬人,減少45.6%,但是1999年的就業人數總量,仍然超過了外企、私企和台港澳企業雇用人數的總和。國企和集體單位的就業人數總計9969萬人,大大超過私企和外企總計1665萬人,再加上個體戶的2414萬人的總和。若私企、外企要把國企和集體職工都“消化掉”,還需增加3.99倍的就業人數(若每年其就業與我國經濟增長率速度一樣,長遠保持8%的增速,還需要23年可以完成1億人左右就業)。就是說,經濟學家們將擴大就業的重擔放在私企和外企的肩上,學者們的願望可能要落空。外企5年間增加就業人數只有99萬,私企5年間不過吸納了568萬人,而同期個體戶人數增加了854萬人,大大超過私企。個體戶經濟是更加沒有效率的經濟,即使多增加了些‘就業’人數,也未必算是出現了喜人的就業形勢。

“因此,從世紀末至新世紀以後,城市“吸納”新的就業者的能力是不樂觀的。

這裡寫了這麼多,是想說明中國就業形勢的險峻。

在新的“資源危機”出現的時候,就業形勢是否有了好轉的契機?完全沒有,顯然,它將更為嚴峻了。我認為,在資源殆盡的新形勢下,我國經濟學家20多年來支的兩招,即私企、小企、鄉鎮企業,再加上一個“發展小城鎮”,都是歪招,都是誤國之策。

“私小鄉”三企,目前絕大多數都是“生產性企業”。如上所述,這三種企業,是在以環境生態為代價,狂費資源,才吸納了1000-2000萬“城裡人”,鄉鎮企業暫時容納了1.2億“農民”。但這條“產業之路”很難走下去,道理很簡單,資源沒有了。他們熟悉的生產手段如“機加工”這些落後技術,也都在幾十年裡完全過時。

那麼,這1.4億勞動力,還有其他3億等待脫離耕作的農民,怎樣就業呢?怎樣找飯碗呢?就是說,怎樣活下去呢?這是絕大的中國問題!也是絕大的世界問題!

我認為,如果中國經濟學家始終改不了舊思路和頑固性,死抱着幾本洋書不放,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那麼新的思路是什麼呢?我認為:

1、從今開始,必須對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的“生產性”企業嚴加控制。一切生產性企業都必須高技術、高效率、低消耗。中國的“熱效率”比日本低8倍,比美國低6倍,甚至比一般發展中國家都低1倍。的確,不能再這麼搞下去了。熱效率的根本問題,是難度較高的“技術問題”,而不是時髦和易行的“管理問題”。

2、今後,勞動者將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在產業部門就業;相當大的部分在WTO中所說的“服務貿易”的行業中就業,這是解決就業問題、同時保護資源的關鍵;還有一部分則是“就業後備軍”,即得到失業救濟、並接受職業訓練的“失業人口”。

現在“產業”部門工作的就業人口太多,資源不堪重負,是傷筋動骨的辦法。這只能更快地挖去民族生存的座基,此法不可取。首先應當砍掉的,是挖掘或使用各種礦物資源的小企業。其次逐步淘汰的,是高能耗、高物耗和質量低劣的小型生產性企業。最終自動滅亡的,是那些以出售“偽劣產品”為生的小型商業企業。這樣,在消耗礦物資源問題上,中國的經濟就會逐漸健康起來。

產業部門應當儘量吸收高素質的勞動力,也應有較高的報酬。應當改變“生產領域苦”、但“流通領域富”的不合理局面。產業部門的高效,將是人類資源消耗的福音。

最大量的就業人口,應當在“服務貿易”領域,由此也可以看出“小城鎮”的局限。為什麼在美國“城市化”過程中,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大城市?一方面是產業的大型化,另一方面,因為只有大城市才可能有那麼多“服務貿易”崗位。歷史的自然發展,有它本身的必然性。小城鎮沒有這麼多“服務貿易”性質的崗位,如果中國的經濟學家撲在小城鎮上,把他們都建設起來了,但小城鎮再多,無法真正解決就業問題。況且小城鎮建設起來很浪費,容易形成宗法社會,教育和信息落後,都是難以避免的。顯然,小城鎮沒有大城市的效率,卻有着比大城市高得多的“單位建設成本”,例如上下水和城市基礎設施都得搞,但是沒有“規模效益”。

小城鎮,一個“小”字很合乎“小農經濟”心理。中國是個大國,希望中國人還是拋棄它吧。

在大城市中的極為複雜的服務行業,“小企業”將會繼續存在。未來,經濟活動將分為“物質生產”和“服務貿易”兩大類。已經使用習慣了的資源沒有了,沒辦法呀,物質生產也只好“精細”起來,大量的就業人口肯定將在“服務貿易”領域中。

如果我們中國人能夠認識到這個歷史的大趨勢,我們可能還會拿回歷史的主動權,而不總是悶着頭過日子,不知今夕是何年。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和平統一的可能性
2002: 張學良口述歷史痛貶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