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朝鮮戰爭人海戰術之謎(圖)
送交者: LuZhiShen 2012年06月01日07:48:2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人海戰術的慘烈(倆張圖)--人民有權利知道真相

朝鮮戰爭人海戰術之謎

 

人 海戰術一直是個名詞上的誤用與誤譯。嚴格上來說,毛澤東聲稱的將把聯軍淹沒在人海之中應是此語的濫觴,但這應屬於戰略層次,以中國充沛的人力資源對抗西 方的軍備資源,所以應該稱做“人海戰略”才是,以英文來說,“Chinese hordes”、“sea of human beings”可能比較能適切地代表這個概念。但在戰術層次,“人海戰術”通常用來翻譯西方所稱“human waves”,那就往往造成誤解。

所 謂 human waves ,據個人涉獵聯軍官兵回憶及戰史的理解,指的應是志願軍“一點突破”的戰術,特別是尖刀連、尖刀營等所使用的戰術隊形。也就是說,在狹窄正面以多波狀密集 投入兵力的戰術配置,而非以寬廣正面以密集隊形展開的全面進攻。在聯軍官兵對戰鬥過程的描述中,往往可以看到的是與一波十數人或數十人的接戰,打掉一波, 後面一波又不顧犧牲繼續上來,隔不遠後面又是一波,再後面有更多的人波跟隨着;同樣地,也可以看到,在陣線上某點承受這種波狀的強力攻擊時,其他地方卻沒 有多少壓力,往往只是受到騷擾或牽制攻擊而已。

對於面對這種攻擊的聯軍官兵來說,印象當然很深刻。他們所防守的陣線範圍有限,自然不會知道其他單位被攻的情形。對他們來說,整個景象看來就像是全中國的 軍隊都排起來對他們個人所在的散兵坑衝過來一樣。用 human waves 來描述這種震撼的經驗,並不算是太誇張。

只 不過,human waves 這個詞彙被西方媒體開始使用後,卻往往沒有精確界定,讓人以為這是寬廣正面排山倒海式的戰術;等到翻譯成中文,又與“人海戰術”掛勾,更進一步加深了錯誤 印象。這麼一來,自然雙方各說各話,中國方面稱沒有人海戰術,聯軍方面稱 human waves 確切存在無疑,雙方都對也都不對,究其實質,是名詞界定上的出入。

共軍的“一點突破”對付火力較弱的國軍自能有很大功效,一波又一波對定 點的進攻,以輕兵器為主的國軍往往很快地就耗盡彈藥,肉搏血拼也擋不住相繼而來的突擊波。美軍自動火力強大,但真正發揮威力的是各種大小口徑炮火,良好的 前觀和通訊,可以機動調度集中火力;就算陣線被突破,往往也可以構成阻絕火線,讓志願軍後繼攻擊波無法上來擴大戰果。由於所謂的“人海戰術”並非寬廣正面 的攻擊戰術,聯軍的火炮門數不必多,只要彈藥供應充足,通信暢通,也能針對志願軍“一點突破”的戰術集中火力發揮效果。這才是火海對人海的真諦。

這是三兵團參謀長王蘊瑞在五次戰役後對兵團副司令王近山講的一段話:

我 們兵團在這次戰役執行中的指揮上有一連串的嚴重錯誤:第一階段用兵過多,在17公里的窄狹地區,投入三個軍作戰,實際上是容納不下的,由於部隊擁擠,造成 戰場混亂,增大傷亡……第二階段錯誤更多更嚴重,違背志司命令,擅自將60軍主力181師179師由春川西調到春川東北地區使用,正面助攻力量過於薄弱, 這是一錯;60軍主力雖已東調,仍可機動使用,或用於正面補救之,但是又迅速在寒溪南北地區投入戰鬥,這是再錯;即便如此,還有39軍兩個師在春川以東地 區尚可補救,可是過早地在20日將該軍撤走,這樣就造成了300餘里地區不可彌補的一大空隙,為敵所乘,同時180師也因之而更加突出和孤立,這個缺口是 一而再,再而三,一連串錯誤所鑄成的……在撤收的時間上,也是違背志司命令的,志司規定5月23日夜晚北撤,而兵團於22日夜北撤,15軍則於22日夜北 撤的,由於該軍撤得過早,不僅使已造成的缺口更加擴大,而且使整個北撤處於危境……因傷員尚未運完,而急躁不冷靜輕率的命令各部暫不撤收,掩護運轉傷員, 因而引起60軍的誤解,致使180師遲撤而處於不利地位……180師被包圍之後,即堅令60軍接援180師堅決突圍,這種決心是好的,但是始終未能貫徹下 去,60軍兩次接援計劃流產,致180師造成如此嚴重而慘痛的損失……造成以上錯誤的原因是:

愛面子的虛榮心,想打好出國第一仗,想 一鳴驚人……把國內戰爭的老辦法機械地搬到朝鮮戰場上來,特別強調以強大的突擊力量投入戰鬥,同時把強大的突擊力量認為只是單純的人力,不把戰術技術特別 是火力包括在內,事實成了蜂擁而上的人海戰術,造成幹部和部隊驚人的傷亡,這些血的教訓是痛苦的教訓,應該很好深刻總結,得出結論,教育白己及全體幹部。

應該說王蘊瑞的話還是較客觀的,但是他沒有提到對手的火海戰術。志願軍三個軍擠在狹長的十七公里區域,被美軍用空軍和遠程火炮攻擊了兩天(又說三天)而死傷慘重!

個人認為一是美國士兵已經習慣於常性的火力支援!

二為裝備的差異!

附:在朝鮮戰爭中投入使用的90毫米火箭筒的主要目地是擊退我軍坦克;在近距離戰鬥中,“60豪米”是主力。而無後坐力炮最大長處是對我防禦陣地展開遠距離的直接瞄準射擊。

美 軍從二戰開始炮兵領先各國,原因不是口徑較大或數量較多,而是其優越的通信能力。前進觀測組、火力控制中心、各炮兵營間的通信網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以 機動靈活調度集中火力支援一點,隨時轉移。各炮兵營並不一定固定支援某個單位,而是隨時視戰況優先程度回應各火力控制中心(FDC)的要求。美軍跟據這個 通信能力,發展了一個稱為TOT(Time On Target)的炮兵戰術,火力控制中心根據各炮兵單位與目標的距離,不同口徑炮彈的飛行時間,算出各炮兵單位的開火時間,依序要求射擊,讓所有火炮的第 一發同時落在目標區,以達到最大震撼力與殺傷力。而隨着戰況移轉,前觀組可以隨着控制炮火的轉移,自然可以精確地控制炮火接近到極近的距離。

美軍炮兵的這個能力在二戰中無人能及。德軍嘗試模仿,但並不成功。蘇軍雖然以炮大量多著稱,但是其通信能力不足,往往只能執行預先準備好的火力計畫,對臨時出現目標或變化的戰況反應能力極差,所以特別仰賴迫擊炮。

朝鮮戰爭時美軍炮兵前觀組配置到連級,火力控制中心在營級,陸空聯絡組也在營級,這完全都是通信之功。戰鬥中空中近接支援投彈近到50公尺、炮兵彈幕近到30公尺是家常便飯。

朝 鮮戰爭後期志願軍的火力有所改善,但仍然受限於蘇式裝備及教範,應變能力不高。記得前面也討論過志願軍炮兵在上甘嶺期間少數幾次對臨時出現目標急速變換射 向的例子,但每次都是寥寥數門,而且也無前觀修正,都是按地圖座標射擊而已。這就是整體通信指揮協調能力上差距的最好例子。

另有一個旁 證,或許有助說明美軍炮兵能力。在“炮擊金門”一書中曾有一段提到,解放軍某炮兵單位做了個假目標,想看看國軍炮兵準度如何,要花上幾發炮彈才能修正到命 中。他們本來給的標準是五發為優等、六發為良、七發為尚可,不料國軍炮兵打了四發就命中。當時國軍炮兵的裝備、訓練等等完全是從美軍移植過來的,美軍的標 準是三發修正到命中。要打得又快又准,訣竅無他,多打多練而已––不只是炮組多打多練,前觀組的實際操練也很重要。

說實在的,志願軍的人海戰術/突擊波戰術在當時已經是近乎無效了,特別是科技日新月異,越密集的隊形被屠殺的機會越大。

或 許很多人不知道,越戰中美軍用得很多的“闊刀”人員殺傷雷就是因為長津湖之役來的。這個殺傷雷的概念起於某個美國工程師在1950年底從報紙上讀到朝鮮戰 爭中的人海戰術,決定發明一種可以讓任何士兵隨時可以安置在散兵坑前遙控引爆的指向性人員殺傷地雷;每上來一波,就插一個引爆,再來一波,就再插一個;不 妨想想看這種血肉對上科技的可怕景象。

所幸的是,他的發明和美國陸軍的要求並不十分吻合,美國陸軍要求威力更高、應用要更普遍化,所以直到1956年才完成納入量產,就是M18/M18A1 Claymore Anti-Personnel Mine,在越戰中普遍應用,越戰電影中也常常看到。

如果美國陸軍不那麼官僚,沒有經過那麼制式化的發展程序,就那麼直接地把他的發明量產後拿來用在1952年的朝鮮戰場上,那真的讓人不敢想像會造成多大的傷亡?

 

 

轉自王樹增《遠東朝鮮戰爭》:

一 二零師三五九團的二營,在追擊中包圍了美軍的一個炮兵營。這是美第九十二裝甲野戰炮兵營,裝備的全是大口徑火炮,有155毫米的裝甲自行火炮兩個連和 200毫米牽引式榴彈炮一個連,野戰炮營的任務是對其集團軍各個方向進行火力支援。他們已經修築好了環形工事,又配備有坦克群和高射機槍所織成的火力網, 因此不把中國軍隊的攻擊當回事,還在公路上攔截潰逃下來的南朝鮮士兵,罵他們統統是混蛋。中國三五九團二營為把這個給中國軍隊的攻擊造成巨大傷害的炮兵陣 地拿掉,兩個連不顧一切地輪番攻擊,整整打了三天三夜,兩個連最後只剩下不足百人,但是仍沒能把這個美軍的炮兵陣地打下來。

而美軍的野戰炮兵營一邊阻擊中國軍隊的攻擊,一邊完成集團軍不斷賦予他們向各個方向開炮的支援任務,他們堅持了三天三夜才撤退,全營僅傷亡15人。

所 謂人海戰術應該就是人數眾多的、反覆進行的集團衝鋒,戰術目的是消耗對方的彈藥,疲憊對方精神,一旦對方彈藥消耗、精神崩潰,進攻一方就可以席捲敵軍陣 地,驅逐敵軍殺傷虜獲之。有相當大的合理性。這或許是訓練程度一般而精神力量強大的軍隊常用的進攻戰鬥方式。太平軍與清軍作戰即采此戰術,較遠距離時以門 板擋子彈,接近後呼嘯蜂擁而上,清軍射擊不及,往往潰敗。後來曾國藩創湘軍,強調“結硬寨,打呆仗”,注重以野戰工事據守,後發制人。同時注重後勤彈藥供 應,得以逐步挫敗太平軍。內戰時期,共產黨軍隊也是如此,注重伏擊包圍敵軍,猛烈發起攻擊,前仆後繼,在對方充分發揚火力前已壓倒對方。或者反覆攻擊將處 在圍困中的敵軍精神及彈藥消耗殆盡,故常勝。美軍在奧馬哈登陸戰中,被壓縮在海灘上挨打,但到傍晚時居然得以突破德軍防線,實際上也是因為守軍彈藥消耗殆 盡(後方被美空軍全面壓制),發生動搖。朝鮮戰場上出現的問題是美軍在全面制空權的情況下實現全面的“立體補給”,甚至可以向連單位陣地空投彈藥補給,守 方可以有不間斷的火力支援。這時運用這一戰術的合理性就有了問題。長津湖、邸平里等戰鬥實際上已經宣告了這一戰術的合理性的結束。

如果“人海攻勢”還沒有進入朝鮮戰爭的詞典,那麼在12月6日到7日這個晚上結束之前,這個詞彙就成了朝鮮戰爭的一部分。軍方歷史上如下記錄到:

甚 至按照從柳潭裡老兵的觀點,接下來三個小時的戰鬥如果說不是長津湖戰役最激烈的,那麼也是最壯觀的。在此之前,他們從未見過如此之多的中國士兵蜂擁而至, 頑強地進攻。夜空時而被曳光彈耀眼的火網撕裂,時而被照明彈的奇異光芒照亮,中國士兵的身影在光亮下暴露無遺,他們衝鋒的隊列紛紛倒下。陸戰隊的坦克、大 炮、迫擊炮、火箭和機槍如秋風掃落葉,但令陸戰隊佩服的是敵人仍源源而來,視死如歸。中國人如同穿着棉襖的小精靈,多次進攻到手榴彈投擲距離後倒下。

...

到 上午時分,在所有的槍炮聲平息後,雷蒙德·默里中校(5團團長)沿着路走過斯迪文(1營營長)的陣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參加過瓜島、塔拉瓦島和塞班島 的戰鬥,但他從來沒有在一地看到過有象下碣偶里這天早晨如此多的死屍。屍體在陣地前堆積,延續穿過鐵路的垃圾場,直鋪到東丘的半山腰。官方的估計數不同, 但公認在目擊範圍內死人遠遠超過1000。這個晚上,斯迪文手下有10人戰死,43人受傷。

技術密集對人力密集,鋼鐵對精神,殘烈悲壯。

蘇聯對中國的支援還是很大的,不僅是武器裝備方面,還有現代化作戰經驗和技術,挽救了許多志願軍的生命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落基山人:殺雞給猴看,中越是否會開打
2011: 2011世界狙擊大賽:中國武警神威盡顯
2010: 一觸即發!中國王牌部隊抵鴨綠江
2010: 原來如此:關塔那摩讓世界見識美國真實
2009: 美軍膽顫:中國陸軍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
2009: 中國警告:朝鮮兄弟,別瞎“折騰”了!
2008: 有容乃大
2008: 命中注定:周群永遠是“邊緣派”
2007: 名著讀後感之二:射殺落海日軍之道德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