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不列顛地主:閒談京劇流派之三十一: 王派名劇《白蛇傳》
送交者: 不列顛地主 2016年09月30日14:51:48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閒談京劇流派之卅一: 王派名劇《白蛇傳》

《白蛇傳》的劇情的主線是白素貞和許仙的姻緣,劇情早己廣為人知。田漢先生的新劇本寫的是整齣戲的全本,劇本原名 《金缽記》,戲裡從西湖相遇、成婚、遇法海、端午節飲酒嚇死許仙、盜仙草救夫、許仙入空門、索夫戰金山、斷橋相遇釋前嫌、生子,直到合缽、鎮壓雷峰塔、雷峰塔倒。雖說有一些武打場面,其實相對於王派的其它花衫戲,它仍是以文戲為主,有許多優美的唱腔。截止目前,演出的版本己有五、六個之多。

其一是王瑤卿親傳、劉秀榮首演並傳承的《白蛇傳》。作者拜“油管"所賜,看過劉秀榮(白蛇)、張春孝(許仙)和吳素秋(青蛇)的"游湖"和"斷橋"兩折戲。據劉秀榮先生在一個訪談中親自言講,這是由王瑤老親授的版本之一。由於向劉秀榮學習者眾多,能演者應該不少,本作者看過李勝素的演出版、聽過她的不少唱段,還看過王蓉蓉的演出版。這兩個版本的"游湖"一折從音樂、舞蹈套路動作,到唱段板式、唱詞、唱腔,再到對話台詞,都與劉秀榮版幾乎完全一致。說到這兩位主演,都是當今的國字號京劇院團的頭牌,兩個主力演出團的團長。其中王蓉蓉雖然是以演張派戲為主,她也曾師承王玉蓉,她的《紅鬃烈馬》也是正宗的王派戲,所以她應該是身兼王、張兩流派。而且,演出全本《白蛇》也是她多年的夙願。再說李勝素,是先拜劉秀榮為師,後做了梅葆玖先生的弟子。拜劉,應包括得劉先生親授的《白蛇傳》。若將師徒的藝術特色作一簡單對比,勝素在武場功夫上仍達不到劉秀榮的高度,而在唱腔方面則充分展示了她的嗓音天賦和梅派青衣的真功夫,她的戲很耐聽。

但是,當觀看李勝素的99年版《白蛇傳》[https://m.youtube.com/watch?v=VfmQFnmV6lY],作者驚訝地發現主辦機構卻做了如此包裝。第一片字幕說,《白蛇傳》這齣戲,四大名旦都曾出演,並且梅蘭芳大師為唱腔傾注了大量心血。注意: 這裡隻字未提"王瑤卿"。第二片字幕說李勝素是當代著名梅派青衣,是葆玖先生的愛徒,"後學梅者中的姣姣者"。注意: 也是隻字未提"劉秀榮"。這兩幕的停留時間長得足以讓人把一行一行的文字仔細閱讀。接着是快速向上翻動的演職員表,若想一字不漏地看完,我得按一下"暫停"鍵。注意: 出現了一行字: "劉秀榮親授"。只能說,雲霧繚繞,咱中國人要知道點兒真東西,真難! 那成語裡怎麼說的? 張冠李戴,指鹿為馬,掛羊頭賣狗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畫蛇添足。幸虧作者也是幾十年"修煉"的戲簍子。若不然,真把這個新編傳統戲當成了"梅八出"那樣的梅派名劇,得去考證一下梅大師的"音配像"里為啥沒有這齣戲。諸位! 地主對梅蘭芳創立的梅派京劇青衣藝術的佩服,絲毫不亞於任何一位梅粉,並且對梅派名角兒其戲其人基本上都略知四五。但是,(但是以後無好言了),主流傳媒捧角兒樹旗幟也不能這樣滅祖欺師愚弄台底下觀眾。不過話說回來,這個版主的製作質量的確上乘,各方面盡善盡美,值得珍藏。

簡單談一下對這齣戲的觀感。前邊,地主曾引用他人的話說梅派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那種說法其實是相對於尚、荀、程、張等"有特點"的戲而言,其實更沒有特點的是王派的唱腔。這齣戲裡劉秀榮所展示的,正是這種近現代以來旦角唱腔的基本模式,特別是在唱功偏重的"游湖"、"斷橋"和"合缽"三折,有南梆子、搖板流水、大段西皮原板二六、散板等,顯得非常通俗,甚至於對一些聽慣了"流派"唱腔(指張程梅)的戲迷,可能覺得戲味不足。其實若是比照一下《起解》、《坐宮》、《武家坡》、《汾河灣》,會發現王派的底韻就是這樣,正如老北京的"窩頭鹹菜就着一口大碗茶",最普及的還就是這種風格。正因為如此,王派唱腔至今仍是旦角演員科班兒的啟蒙課。但是,好戲要賣座兒還是得有些特點的。特點是什麼? 以地主對這齣戲的觀感,一靠"花衫"、二靠"新腔"、三靠故事引人入勝。這故事是人家田漢先生的,不說了。先說這"花衫",從白素貞與青兒現身開唱,多是雙人舞的形式,動作、服裝、表情與風景、情景溶為一體。到了"斷橋"一折,更是邊打邊唱的三人舞,而且把三人的戲、詞、做功編排得極符合常理,有人情味兒。

說到這兒,地主忍不住要編排一下豫劇常派的"斷橋",為了突出白素貞的正面形像,一大段的豫西二八板,一直在怨婦似地數落許仙,象三娘教子訓三孫子似的,也就是碰上許仙這樣的軟骨頭聽她嘮叨,換一個山東大漢武二郎或者陝西拳打鎮關西的那位,還不直接休了她? 哈哈! 玩笑玩笑。

說到新腔,一方面是王瑤老戲路極寬,能把一些自創或外來的新腔塞進來,卻做到不顯山、不露水。例如那兩句導板"離別了峨嵋"、"小青妹且慢舉",簡直俗得像大白話兒,到下邊的"到…江…(!)南……"和"龍泉寶…劍…(!!!)……"才出了韻。這樣的例子應該還有不少,若想明白更多,得自個兒聽去: 地主建議您去油管上找劉秀榮、李勝素、王蓉蓉的演出版,正宗王派戲。另一方面,王瑤老在這裡運用了一段冷腔。在"盜仙草"一折里,白素貞手執佛塵、腰跨寶劍,唱了幾句“高撥子",隨後在對仙童面陳求仙草時,更有幾句類似北京曲藝大鼓中的某種腔兒,以地主看來是好聽極了。有這麼多的玩藝兒,就難怪劉秀榮十七歲小小年紀能得國家級一等獎,難怪一齣戲經久不衰、越唱越紅,引無數名旦竟折腰來投靠劉大師。

杜近芳先生的《白蛇傳》也是直接出自田漢先生的劇本,她有兩個不同版本。一個是與葉盛蘭先生(小生)合作。這個與劉版不同的是,將出場第一段唱腔由"南梆子導板"轉"原版"換成了"搖板",也很好。由於現今演《白》者眾,這個"南梆子"或"搖板"可以作為鑑別劉、杜二版本的一個標誌。此外,杜近芳先生還有另一個與李少春(老生)合作的版本,開場一幕有些變化,是從峨眉山上二蛇下山演起,沒有那段"南梆子"或"搖板"。記得有一年,中國京劇團到澳洲演出,帶去的劇目有李勝素的《白蛇傳》。誰知那澳洲的承接方一定要看李勝素和于魁智的《白蛇傳》,真有點兒山東韓主席的老爺子點戲《關公戰秦瓊》的味道。也是人家於老闆藝高人膽大,訂張票就飛了過去,玉女金童般的組合,一點兒也不含糊,這齣戲當場拿下。于魁智從身材、功夫、到嗓音都神似李少春,也因唱李少春的戲而紅,想必他早己學過這齣戲。機遇總是惠顧有準備的人。書歸正傳,杜版《白蛇傳》的看點多,特別是她的以梅派為基礎但別具一格的唱腔,配上葉盛蘭、李少春也均是大藝術家,這兩齣戲都值得仔細品味。

近年來,杜近芳的幾位青年弟子也演出《白蛇傳》,如付佳、竇小旋和丁曉君,應是這個杜葉版本。在網上看到國家京劇院去年在介紹一位杜派弟子的演出時,言道: 《白蛇傳》是當年田漢先生為杜近芳量身訂做的一齣戲。嘿嘿! 俺在上一回提到田漢作詞恰似曹植作"七步詩"那麼神,俺還依稀記得"七步詩"的後兩句是: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們咋不說一下杜近芳的首演是在五四年呢? 劉秀榮可是五二年就首演獲了獎了。不說了,再說下去該說地溝油和三鹿奶粉了,做傳媒的底線在哪裡?

著名荀派花旦趙燕俠也演出有一個《白蛇傳》的版本,是在五十年代中後期。趙燕俠在民國時期己是一位京劇名伶,不僅嗓音亮、功夫全面,她還有"一絕",就是唱段中的每個字都咬得死死的,清清楚楚,有人說是"評劇味兒的京劇"。她的這版《白蛇傳》與眾不同的是,在末尾的"合缽"一折里,專門請田漢老作詞、李慕良配唱腔、趙燕俠首演了一段唱: "親兒的臉,吻兒的腮,點點珠淚落下來。。。" 這段唱腔極能體現她的演唱風格。據介紹,當年京劇界為老藝術家們配徒弟時,北京京劇團把楊淑蕊配給了張君秋,把閻桂祥分給了趙燕俠,一對一地授徒。閻桂祥老師是譚富英大師親自選的孫媳婦,要樣兒有樣兒、要嗓兒有嗓兒,還特溫柔賢惠,聽她的《白蛇傳》,那是比孔夫子聽韶樂還過癮的。閻老師的公子譚正岩是譚門老生第七代。近聞,趙燕俠先生的《白蛇傳》又有了新傳人。

再晚一些,到了七十年代末,上海京劇界拍攝了京劇電影《白蛇傳》,這又是一個知名度極高的經典作品。戲中的主角李炳淑扮像靚麗,有一副唱梅派青衣的甜嗓子。上海是梅大師在四十年代"經營"多年的地方,梅派底蘊深厚,名家輩出,李炳淑以一位來自安徽的青年演員在上海接受了系統的梅派傳承,唱腔里"梅"味極濃。她的電影版《白蛇傳》基本沿用了王瑤卿的唱腔本子,開篇一段唱也是從"南梆子"始,只是從"離卻了峨嵋到江南"改成了"駕彩雲離卻了峨嵋仙山",近日看到史依弘的《白蛇傳》也是沿用的這個唱法。不過,須指出這個本子是滬上京劇界兩代人的成果,許多名角兒都演過它,從言慧珠、俞振飛、李玉茹、楊畹農到楊春霞、李炳淑等。

最新的版本是九十年代以後中國國家京劇院以王瑤卿、田漢的本子為基礎,按程派的唱腔路子重新梳理的《白蛇傳》,由著名程派青衣張火丁主演,程派唱腔由琴師萬瑞興先生設計。這個本子從出台之初,即成為張火丁的與"鎖春荒"等程派私房戲齊名的代表作,特別是在"游湖"、"斷橋"等幾折戲中的唱段,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更勝一籌。話說回來,從程硯秋起家開始,王瑤卿即是一位不容忽視的幕後主要推手。這一出《白蛇傳》的程韻化處理,只是錦上添花、再創輝煌,從程硯秋的《汾河灣》、《三擊掌》、《武家坡》、《玉堂春》,到他的新戲《鎖麒囊》,其唱腔的初期設計無不浸透着王派本色。王瑤卿就是有這種點石成金的本事。再多說幾句,程硯秋先生只所以成為一代宗師,也是汲取了多位宗師的精華,例如他的早期唱腔里就不乏來自陳德霖、梅蘭芳的那種"鋼音",戲曲就是這樣,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共同點是一樣地買票(花時間)而各有所取,而這個"門道",可圈可點之處就太多了,其中就包括"流派"唱腔的魅力。

話說到這裡,不免拐個彎兒,說說青衣張派與王派的淵源。張君秋先生開創的張派是現今梨園的主流唱腔流派之一。常聽人說他繼承了"四大名旦"的精華,嘿嘿! 這話是不錯,但也不全面。且不表張派師徒們唱的《紅鬃烈馬》和《四郎探母》等傳統戲直接是從王派搬過來的,當年張先生從藝初期的師傅就是一位王派弟子。當然,他後來也得到尚小雲、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等多位名伶的提攜,還曾住到王瑤卿師爺爺的家裡學戲。曾有身邊人後來撰文指出,張君秋親眼目睹了王瑤卿和程硯秋共同設計打造《鎖麟囊》唱腔的過程,受了些啟發,成為他日後積極創演新戲新腔的動力。當然,主要還是因為張君秋本人就是京劇行里空前(不)絕後的歌唱天才,早年他師承尚小雲而聲腔蓋過了尚小雲,出道之初即被譽為"小梅蘭芳"。但是,若說到當年張君秋拜師梅蘭芳,卻是有機遇、有巧合,一段名人佳話,不過這個說來話長,您不能知道的太多,所以不說也罷。

還是接着侃王派。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月圓花好】戲迷學唱京劇《游龍戲鳳》
2015: 【月圓花好】mmzm:我為偉大祖國站崗
2014: 【秋情月韻】一唱學唱《得民心者得天下
2014: 【秋情月韻】露露學唱歌劇《江姐》選段
2013: 【秋情·草原】卡匪劈老地雷《呼倫貝爾
2013: 【秋情·草原】娜佳三重唱《草原晨曲》
2012: 【秋頌】通俗版【二泉映月】 by 夢萍韻
2012: 【秋頌】兒時的故鄉 - madcity
2011: 藍河學唱《每當國歌響起的時候》
2011: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歡迎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