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轉貼:那些在聯合國里工作的上海姑娘
送交者: 求真知 2020年06月25日15:19:5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那些在聯合國里工作的上海姑娘

文匯客戶端 2020-06-22 


binary_middle.jpg

▲圖中分別為蔣越樂(左)、陳鶯遷(中)和周廷華(右)。|均受訪者供圖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直屬聯合國系統的聯合國職員有34164人,其中中國籍職員為440人。在這為數不多的中國職員中,記者發現上海人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又以女性居多。記者分別採訪了在聯合國總部不同崗位上工作的三位上海姑娘,其中兩位是聯合國職員,一位是常駐聯合國記者,讓我們聽聽她們有着什麼不一樣的故事。

周廷華:行走“尚書房”的小助理

1.jpg

周廷華是一位80後,在聯合國秘書長辦公廳擔任助理。加入秘書長辦公廳之前,曾在聯合國新聞部、安理會和人道主義援助協調廳工作過。

周廷華小時候生活在上海黃浦區,高中零志願跨區錄取到楊浦高級中學讀書。大學本科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在談到對家鄉的記憶時,周廷華一口氣講了很多:“小時候外灘石庫門老房子木樓梯的咯吱咯吱聲、擺渡船的汽笛聲、外婆燒的醃篤鮮和梅乾菜扣肉、豫園的九曲橋……”周廷華表示,喜愛家鄉不需要理由,上海這座城市對不同文化和新生事物的開放包容度高,具有國際視野,張弛有道,還是要特別稱讚一下。

疫情前,周廷華一般一年回國兩次,“即使是半年回上海一次,也時常被上海的變化驚艷”。這些變化體現在衣食住行、生活觀念、社會行為等方方面面,“滲透在上海的細胞里”。周廷華舉例說,2018年末她回上海,剛出機場就體驗了一把智能人臉識別通關。去年回上海時,還乘坐了清潔能源公交車,參與了生活垃圾分類,體驗了舊城改造和老城廂文化保護。

周廷華24歲出國赴牛津大學讀書,在英國、澳大利亞和以色列學習生活過。目前定居在紐約已7年有餘。周廷華認為,上海和紐約都是工作生活節奏快、包容多樣的國際大都市,對於一個上海人而言,適應紐約的節奏並不困難。

周廷華目前在聯合國秘書長辦公廳的“大腦中樞”工作,她笑稱自己被熟人、朋友稱為“行走尚書房的小助理”。她工作的辦公室每天會收到兩三百封寫給秘書長、常務副秘書長、幕僚長等聯合國高級官員有關各種訴求的信函郵件。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快速處理這些文件,判斷優先等級、寫提要、分類,再分派到相關辦公室處理。要高效完成這些任務,腦子中要有清晰的聯合國系統組織結構圖,對於哪個部門、辦公室負責什麼,什麼事情應該由誰來牽頭擬稿回應、誰來協助,都要做到瞭然於胸。周廷華不但要處理來自會員國、商界、學界、媒體、非政府組織等發來的各種訴求,還要處理內部管理文件,內容更是非常廣泛,從政局變化、維和出兵、會議邀請、氣候變化,到高級任命、職員福利等等。

周廷華認為,世界正經歷着全球格局的大變動,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等問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最後表示:“在聯合國工作,每天都在全球大棋局下見證歷史,每個國家在棋局上相互關聯又步步驚心。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使命。”

蔣越樂:向遊客介紹聯合國的“講解員”

微信圖片_20200622003101.jpg

蔣越樂是一名90後,目前在聯合國擔任新聞部助理、聯合國講解員,每天用中、英、法三種語言向來自全世界的遊客介紹聯合國的故事和聯合國的作用。從2018年入職到現在,她在聯合國已經工作了兩年時間了。疫情期間她的工作重心在維護聯合國社交媒體賬號和虛擬參觀項目。

蔣越樂說,小時候她住在上海徐匯區,向陽小學、徐匯中學、位育中學和華東師範大學都是她的母校。對她來說最懷念的是聽到熟悉的上海話,和家裡的老上海們嘮家常。光明牛奶箱、三色杯、媽媽蒸的大閘蟹……很多上海的食物都讓她懷念。最懷念的是以前外公接送她上下學的時候,在肇嘉浜路襄陽南路上一個老弄堂門口,外公會買給她最愛的蔥油餅。“五毛錢的蔥油餅現在可能找不到了,”她笑着說。

蔣越樂說,疫情前她一般一年回一次國,每年在上海的時間並不長,但每次都能長見識。家鄉的發展速度和變化速度比紐約快很多,每年回上海都能看到新的變化。在她出國前,她的外婆還沒有聽說過手機網上支付,現在外婆每天出門買菜都用支付寶。

蔣越樂在本科學的是法語專業,大學三年級去巴黎交流了一年後,在父母的支持下,她來到紐約大學學習國際關係,如今在紐約學習、生活已經約四年了。她非常喜歡現在的工作,認為這份工作很有意思。“聯合國講解員都是聯合國對外形象大使,”蔣越樂說,“經過我們一個小時的介紹,遊客可以了解到聯合國在當今社會的使命,知道聯合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的立場。我們的介紹如果可以影響到他們,哪怕只有一點點,或許有一天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影響各自國家的決策者。”

蔣越樂表示,本科四年寒窗苦讀和舞蹈隊的艱苦訓練磨鍊了她的意志,也決定了她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聯合國的舞台又開拓了自己的視野。作為一名國際職員,她可能某一天會到世界的另一處,去為一件也許聽着微不足道但也一定有意義的事情作努力。她對人生和世界充滿期待。蔣越樂說,“未來也許就像我的名字一樣,‘越樂’,意味着越來越快樂。我希望我們的世界能越變越好,這個世界上有一天可以沒有戰爭發生,這是我的心願。”

陳鶯遷:喜歡“軋鬧忙”的“三小時記者”

2.jpg

陳鶯遷也是一位90後,目前是一家知名華文電視媒體常駐聯合國的記者。疫情前經常早出晚歸、身着大紅西裝、扛着大包小包,穿梭在紐約總部的曙光和夜色中,她在人群中的辨識度很高。疫情期間,她戴着護目鏡、佩戴N95,穿梭在美國疫情“震中”紐約的大街小巷。她曾實地探訪了紐約第一座臨時醫院,與第一位發明Sars試劑盒的病毒學專家對話等等。

在聯合國警衛圈內,她的綽號是“三小時記者”。說起這個綽號的來歷,陳鶯遷有些小小的得意。“我每年報道9月的聯大都是早出晚歸。有一天大概早上6點我就到聯合國,平時一臉嚴肅的警衛驚訝得問我,‘你不是3小時前才離開嗎?’”陳鶯遷笑着說,“沒想到,從此這個綽號就這樣流傳開了。”

陳鶯遷中學就讀於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2010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提前保送錄取,之後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攻讀新聞碩士和紀錄片。2015年畢業後加入一家美國知名電視媒體實習,2016年加入現在就職的華文媒體,擔任常駐聯合國記者。

陳鶯遷坦言她並非一個戀家的人,每次回國、回上海都像蜻蜓點水一般,因此記憶深處的上海還是她小時候的模樣。對陳鶯遷而言,上海是早上6點就開張的熱氣騰騰的生煎鋪子,是地鐵口挎着小竹籃編扎梔子花的阿婆,是鄰居家飄來的紅燒帶魚的香味。“親和、包容、生機勃勃,是上海的名牌,也是上海人的特質,”陳鶯遷說,“一直到現在我都喜歡‘軋鬧忙’(湊熱鬧),尤其是碰到大新聞,我就像全身一秒快充完畢一樣精神抖擻,這可能是上海人的天性。”

孩提時的陳鶯遷嚮往要成為一個“故事家”,像橋梁一般連接和傳播不同文化。從上海到紐約的這段歷程,正開啟了她“講故事”的逐夢之旅。“在上海這個海納百川的城市裡長大,到了紐約無論讀書還是工作,我都能很快適應,”陳鶯遷說,“完成一篇篇的新聞報道,並不是我做記者的初衷,將上海和中國的文化名片遞往世界,是我最想講好的故事。駐外記者既是見證者,也是改變者。中國觀眾可以從我們的報道中放眼世界,而國外的社會也從能這裡了解中國。”

陳鶯遷主持報道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選舉等重要新聞事件。她曾三次採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並對第74屆聯大主席班迪、美國交通部長趙小蘭、美國前助理國務卿羅素、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波科娃等進行過獨家專訪。她故事的主人公並不只局限於“大人物”。陳鶯遷說:“世界上從不缺乏大人物的聲音,而小人物的記憶卻一直缺席,我希望能和時間賽跑,用鏡頭記錄下‘小人物’們具體、鮮活的故事。”

作者:文匯報駐聯合國記者 賈澤馳

編輯:吳姝

責任編輯:陸益峰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0%(0)
0%(0)
  吹了半天就是三個美國女人嘛  /無內容 - 嘰嘰喳喳 06/26/20 (54)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新思想解放運動,中國必經之路。
2019: 毛死後地球不轉了麼?
2018: 習主席反貪滅異己,經濟下崩,重回割資
2018: 中共和平分裂暢想曲
2017: 郭文貴背後的勢力是誰?
2017: 七律 垂簾聽政
2016: 大結局來了?中南海空前分裂 多領域“
2016: 支持英國舉行第二次公投。
2015: 部分中國人的價值倫喪與邏輯混亂
2015: 馬悲鳴:再說六四武裝平暴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