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漫談勞動
送交者: 伯恩施坦 2021年10月19日19:46:0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作者 獨立工會

從哲學高度看,勞動是主體、 客體和意義的內涵集成體。

勞動,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 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 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 特殊形式。在商品生產體系中,勞動是 勞動力的支出和使用。 馬克思給我們下了這樣的定義:“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叫勞動力的賣者勞動。” [1]

分類方法

1、勞動分為: 簡單勞動和 複雜勞動兩大類;

2、傳統的勞動分類方法置疑

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 腦力勞動和 體力勞動兩大類。因為人的內在存在主要矛盾即人的意識主體與生命本體間的矛盾。人的任何行為都是這對矛盾的外在化,都是他們的綜合性結果。體力與腦力的勞動是指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的,沒有完全分割體力或者腦力勞動。這在表述上不等於兩者的分隔,恰恰是兩者的實踐上的統一,這源於概念與實踐本身的關係。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為了確定勞動的分類方法,首先應對人類運動的形式進行分類。人類機體是由眾多生理系統、組織或細胞有機地組合而成的,其中每一個系統、每種組織和各類細胞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各司其職,井然有序地通過新代謝來完成各種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以維持和發展整個機體複雜的生命運動。可以把人類機體的各組成分完成規定功能的過程稱為人的主體運動。從不同的觀察角度來看,人的主體運動可分為若干種不同形式。如,根據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分為消化運動、 呼吸運動、血液循環運動、生殖運動、分泌運動、神經運動等根據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自主運動與隨意運動,總的看人的行為過程都是意識與生命的總體運動。

人類運動
根據參與運動的人體主流系統的不同,人類運動可分為腦力運動、體力運動與生理力運動。

體力運動
體力運動是指以人體肌肉與骨骼的運動為主,以大腦和其他生理系統的運動為輔的主體運動,如步行、挑水。體力運動是所有動物具有的運動形式,生物進化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動物的運動系統。體力運動的形成使動物一方面能夠通過改變自己與外客觀事物的空間距離,以靈活地選擇客觀事物和外部環境;另一方面能通過肌肉和骨骼形成一定的機械作用力來改變事物的數學與物理性質,如空間位置、形狀尺寸。任何體力運動的形成、維持和發展必須依靠機體其他生理系統的參與,並為之提供物質、能量和信息,因此體力運動必然伴隨著其他生理系統的運動。

腦力運動
腦力運動是指以大腦神經系統的運動為主,以其他生理系統的運動為輔的主體運動,如思考、記憶等。 第二信號系統的形成與發展是腦力運動得以產生的前提條件,低等動物的大腦由於不具備第二信號系統,不能相對獨立地進行腦力運動,它只是為體力運動或其他運動提供必要的本能控制信號,從屬於其他形式的運動,因此腦力運動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運動形式。

生理力運動
生理力運動是指除了體力運動和腦力運動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生物組織主體運動。廣義地講,生理力運動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運動形式:對於植物來說,有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呼吸作用等;對於動物來說,有消化運動、呼吸運動、血液循環運動、生殖運動、分泌運動、神經運動等。任何形式的生理力運動都可歸結於細胞的運動,而細胞的運動實際上就是一個物質和 能量代謝的過程。人的生理系統通過一定的生理力運動對所獲取的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傳輸和能量轉換,為整個生理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所需的物質和能量,以保證機體協調一致地運行。

簡單勞動

簡單勞動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一般勞動者都能勝任的勞動,無需特別的技術專長、知識和技能訓練,簡單勞動一般表現為體力勞動(跟‘複雜勞動’相對)。

基本概念

“勞動複雜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價值理論界,許多學者對此作了大量的嘗試性研究,但沒有取得滿意的結果。雖然,人們意識到複雜勞動所創造的勞動價值量相當於加倍的簡單勞動,但並不清楚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道複雜勞動應該以什麼原則折算成加倍的簡單勞動?然而,勞動複雜度、勞動熟練度和勞動強度這三個基本因素各自以何種獨特的方式來影響勞動價值密度呢一、勞動複雜度的傳統觀念 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區分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

純觀念上的差異
有人認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差異主要根源於人們頭腦中某種觀念上的差異,持不同社會觀點的人會對勞動複雜程度提出不同的排列順序。觀念來自於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人們既然能在某種觀念上區分複雜勞動與 簡單勞動,就必然存在某種客觀原則,使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得以區分。

培養費用上的差異
有人認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差異完全是由於培養教育費用上的差異,即培養一個複雜的勞動力要比培養一個簡單的勞動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培養教育費用。然而,培養費用的提高是形成複雜勞動的前提條件,但不是複雜勞動的真實內涵。培養費用上的差異只是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外部表現的差異,並不是兩者本質上的差異.

技能質量水平上的差異
有人認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是按勞動技能質量水平的高低劃分的。然而,到底什麼是“技能質量水平”?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手段來度量或比較不同的“技能質量水平”?他們並沒有闡述清楚。實際上,技能質量水平上的差異,只能反映出勞動者在進行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時所表現出的技術方面等外部特徵上的差異,而不能準確反映勞動者內部所付出的勞動量上的差異。

社會交往與交換或社會關係上的差異
有人認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之間的倍比關係,取決於複雜勞動力與簡單勞動力之間所存在的一般社會關係。然而,人類主體之間的社會關係都是其價值關係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價值關係本身。勞動力商品的交換所反映的複雜勞動力與簡單勞動力之間的倍比價格關係,只是它們的倍比經濟價值關係的市場表現形式,而不是它們的倍比價值關係本身。

勞動對象上的差異
有人提出用勞動對象在其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的複雜度來區分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他們認為勞動的複雜性取決於勞動對象(包括勞動手段、勞動工具)的複雜性,應該採用那些能夠反映勞動對象在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複雜性的具體參數來描述。然而,這種方法存在三個問題:①各種不同性質的勞動對象在其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的複雜性通常不具有“可通約性”,因而難以相互比較和統一度量;②勞動對象的複雜性並不代表勞動行為的複雜性,前者代表勞動對象本身所固有的某種自然屬性,而後者則代表勞動者在對勞動對象發生作用時,其行為所表現出的技術特性;③勞動行為的複雜性又在本質上區別於勞動行為所引起的勞動者內部反應的複雜性,前者代表勞動行為複雜性的外部表現形式,後者則代表勞動行為複雜性的內部反應形式。持這類觀點的人還認為,腦力勞動的複雜度與它所處理的信息量密度成正比。事實上,信息量所反映的是腦力勞動對象的自然邏輯特性,而不能反映勞動者的內部反應特性。由此可見,勞動對象的複雜度與勞動的複雜度如同工作量與勞動量一樣,有著嚴格的區別。

熱量消耗上的差異
此外,還有人從勞動過程所消耗的熱量情況來區分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 總之,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在其外部特徵和內部反應上存在一系列的差異,這些差異存在如下的邏輯關係:引發複雜勞動的前提條件是提高勞動者的培養費用;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提高勞動者的技能質量水平;從而使勞動者能夠改造那些在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日趨複雜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的複雜性必然引起勞動者內部反應的複雜性和勞動量支出的複雜性,從而產生了與簡單勞動之間在勞動量上的倍比關係;這種倍比(價值)關係必然反映在它們所體現的交換關係之中,也必然反映在它們的勞動主體所體現的社會關係之中;這種交換關係或社會關係必然為人們所反映,並形成相應的觀念與意識。由此可見,只有透過複雜勞動所表現出的外部特徵,才能準確發現複雜勞動的本質內涵。

勞動複雜度的客觀本質

據 卡爾·馬克思的《 資本論》所述,提高 勞動密度可通過三個基本途徑來實現:①提高 勞動強度;②提高 勞動熟練度;③提高 勞動複雜度。提高 勞動密度在資本主義社會會提高 剩餘價值的 產生 量。由於勞動熟練度的提高只是改變不同勞動者之間勞動密度的相對差異,並不改變整個社會在勞動密度上的平均水平。提高勞動密度只能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提高附加勞動密度;二是維持附加勞動密度相對不變,提高主勞動密度。顯然,第二個途徑實際上就是提高勞動強度,那麼第一個途徑無疑就是提高 勞動複雜度。 

事實上,附加勞動密度的提高,改善了機體的內環境,提高了勞動行為的技術質量水平,從而對主勞動密度產生了一定的功能放大效應,使勞動者能夠對較為複雜的勞動對象施加作用力,這本身就意味著提高了勞動複雜度。勞動複雜度的提高通常需要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術的培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來實現。

勞動複雜度的生理機能

人的勞動複雜度的提高在其外部特性上表現為勞動技術質量水平的提高,在其內部特徵上表現為生理、心理和精神信息的積累。人類機體(特別是大腦)是一種特殊的信息載體,它通過某種生物化學形式來承載各種信息,其生理機制是某些機體組織、細胞(尤其是大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生物化學聯繫,其中:①生理信息是指機體的組織、細胞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生物化學聯繫,有利於提高機體內部組織的相互協調能力;②心理信息是指大腦的各神經組織之間,以及它們與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生物化學聯繫,有利於提高機體對於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勞動對象的作用能力;③精神信息(包括智能、情感與意志信息)是指大腦皮層各興奮灶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暫時神經聯繫,有利於提高對外部或內部刺激信號(尤其是第二信號系統)進行處理和反應的能力。總之,機體每增加一條信息都標誌著機體的某些組織或細胞之間增加了一條新的生物化學聯繫。 由此可見,勞動複雜度提高的生理機制是機體內部建立和發展了一些新的生物化學聯繫。人的勞動複雜度越高,各種生物化學聯繫就越多、越複雜。

勞動複雜度的精確定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對勞動複雜度做如下的精確定義。

馬克思提出的 勞動複雜度:複雜勞動的附加勞動密度Mlb與簡單勞動的附加勞動密度Mlbo之比值稱為勞動複雜度,用G來表示,即 G=Mlb/Mlbo (3-28)

則 Mlb=G×Mlbo (3-29)

將此式代入(3-23)式,

可得 Ml=(I+1/Y)Mlb =(I+1/Y)×G×Mlbo (3-30)

再代入(3-24)式,可得 Ql=Ml×Tt? =(I+1/Y)×G×Mlbo×Tt (3-31)

這裡需要做幾點說明:(1)當提高勞動複雜度時,如果勞動強度保持不變,則主勞動密度與附加勞動密度等比例地提高。 (2)當提高勞動複雜度時,如果保持主勞動密度不變,那麼,就必然會引起勞動強度的下降。例如,工人在上崗之前進行適當的 技術 培訓,可以較大幅度地減輕上崗後的勞動強度。 (3)由於受到勞動者生理極限、行為極限和精神極限的制約,勞動強度的增長是非常有限的,而勞動複雜度的增長卻是無止境的。

相對勞動複雜度與絕對勞動複雜度

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是相對的關係。同樣的勞動,相對於某一勞動可能是複雜勞動,而相對於另一勞動可能屬於簡單勞動,關鍵在於它的比較對象是什麼,在於它所比較的附加勞動密度有多大。對應於不同的比較對象,勞動複雜度可分為相對勞動複雜度與絕對勞動複雜度。

相對勞動複雜度
勞動者的附加勞動密度與社會平均附加勞動密度之比,稱為相對勞動複雜度,用Gx(或G)來表示,即 Gx=Mlb/Mlbo (3-32) 則 Mlb=Gx×Mlbo (3-33) 其中,Mlbo為社會平均附加勞動密度,則 Mlbo=(∑Mlbi)/n (3-34) 顯然 ∑Gxi/n=1 (3-35)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任何社會區域的社會平均的相對勞動複雜度為1。 由於勞動量來自於勞動潛能,而勞動潛能又來自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因此平均附加勞動密度來自於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由(3-26)可得 Wlbo=(1+Rx)×Sbo (3-36) 將此式代入(3-30)式,可得 Ml=(I+1/Y)×G×Mlbo =(I+1/Y)(1+Rx)×G×Sbo (3-37) 則 Ql=Ml×Tt =(I+1/Y)(1+Rx)×G×Sbo×Tt (3-38)

絕對勞動複雜度
勞動者的附加勞動密度與社會平均的基礎能量代謝率之比值稱為絕對勞動複雜度,用Gj來表示,即 Gj=Mlb/EMRbo ?(3-39) 即 Mlb=Gj×EMRbo (3-40) 其中,EMRbo為社會成員平均的基礎能量代謝率,它是指勞動者在不參加任何勞動時的能量代謝率(這個定義不同於醫學和生理學方面的定義),則 EMRbo=(∑EMRbi)/n (3-41) 最低層次的簡單勞動是動物式本能勞動,不含有任何智能成分,它所消耗的勞動潛能是純食物能量形式的勞動潛能,因此可採用能量代謝率作為絕對勞動複雜度的比較對象。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體力勞動在整個人類勞動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人的能量代謝率與基礎能量代謝率相差越來越小,因此可以用社會的平均能量代謝率來代替社會的平均基礎能量代謝率,即 EMRo≈EMRbo ?(3-42) 其中 EMRo=(∑EMRi)/n (3-43) 由(3-30)、(3-40)式可得 Ml≈(I+1/Y)×Gj×EMRo (3-44) 人們通常所講的勞動複雜度是指相對勞動複雜度,因而可用G來代替Gx。

複雜勞動

複雜勞動是指具有一定技術專長的勞動,而獲得這些技術專長和知識,需要經受專門的培養和訓練。 複雜勞動等於倍加或自乘的簡單勞動。

 複雜勞動是指具有一定技術專長的勞動,而獲得這些技術專長和知識,需要經受專門的培養和訓練。   複雜勞動等於倍加或自乘的簡單勞動。
  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和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裡有不同的標準,因而這種區分是相對的。但是在同一國家的同一時期內,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   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是就同種商品而定的,生產各種不同的商品的勞動複雜程度是不同的,價值量如何確定呢?是通過“各種勞動化為當作它們的計量單位的簡單勞動的不同比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頁)來確定的,即通過把一定量的複雜勞動化為多倍的簡單勞動來實現的。少量的複雜勞動可以等於自乘或多倍的簡單勞動,少量的複雜勞動的產品可以和多量的簡單勞動的產品相交換。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這種交換比例的折合,是在生產者背後,在無數次的競爭和交換活動過程中自發確定的[1]。

勞動複雜度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複雜勞動比簡單勞動的勞動價值密度要大。熟練勞動同樣比非熟練勞動的勞動價值密度要大,高強度勞動同樣比低強度勞動的勞動價值密度要大。

基本概念

“勞動複雜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價值理論界,許多學者對此作了大量的嘗試性研究,但沒有取得滿意的結果。雖然,人們意識到複雜勞動所創造的勞動價值量相當於加倍的簡單勞動,但並不清楚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道複雜勞動應該以什麼原則折算成加倍的簡單勞動?然而,勞動複雜度、勞動熟練度和勞動強度這三個基本因素各自以何種獨特的方式來影響勞動價值密度呢?在以下勞動複雜度的傳統觀念中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區分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

純觀念上的差異
有人認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差異主要根源於人們頭腦中某種觀念上的差異,持不同社會觀點的人會對勞動複雜程度提出不同的排列順序。觀念來自於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人們既然能在某種觀念上區分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就必然存在某種客觀原則,使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得以區分。

培養費用上的差異
有人認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差異完全是由於培養教育費用上的差異,即培養一個複雜的勞動力要比培養一個簡單的勞動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培養教育費用。然而,培養費用的提高是形成複雜勞動的前提條件,但不是複雜勞動的真實內涵。培養費用上的差異只是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外部表現的差異,並不是兩者本質上的差異。

技能質量水平上的差異
有人認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是按勞動技能質量水平的高低劃分的。然而,到底什麼是“技能質量水平”?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手段來度量或比較不同的“技能質量水平”?他們並沒有闡述清楚。實際上,技能質量水平上的差異,只能反映出勞動者在進行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時所表現出的技術方面等外部特徵上的差異,而不能準確反映勞動者內部所付出的勞動量上的差異。

社會交往與交換或社會關係上的差異
有人認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之間的倍比關係,取決於複雜勞動力與簡單勞動力之間所存在的一般社會關係。然而,人類主體之間的社會關係都是其價值關係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價值關係本身。勞動力商品的交換所反映的複雜勞動力與簡單勞動力之間的倍比價格關係,只是它們的倍比經濟價值關係的市場表現形式,而不是它們的倍比價值關係本身。

勞動對象上的差異
有人提出用勞動對象在其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的複雜度來區分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他們認為勞動的複雜性取決於勞動對象(包括勞動手段、勞動工具)的複雜性,應該採用那些能夠反映勞動對象在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複雜性的具體參數來描述。然而,這種方法存在三個問題:①各種不同性質的勞動對象在其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的複雜性通常不具有“可通約性”,因而難以相互比較和統一度量;②勞動對象的複雜性並不代表勞動行為的複雜性,前者代表勞動對象本身所固有的某種自然屬性,而後者則代表勞動者在對勞動對象發生作用時,其行為所表現出的技術特性;③勞動行為的複雜性又在本質上區別於勞動行為所引起的勞動者內部反應的複雜性,前者代表勞動行為複雜性的外部表現形式,後者則代表勞動行為複雜性的內部反應形式。持這類觀點的人還認為,腦力勞動的複雜度與它所處理的信息量密度成正比。事實上,信息量所反映的是腦力勞動對象的自然邏輯特性,而不能反映勞動者的內部反應特性。由此可見,勞動對象的複雜度與勞動的複雜度如同工作量與勞動量一樣,有著嚴格的區別。

熱量消耗上的差異
此外,還有人從勞動過程所消耗的熱量情況來區分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

總之,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在其外部特徵和內部反應上存在一系列的差異,這些差異存在如下的邏輯關係:引發複雜勞動的前提條件是提高勞動者的培養費用;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提高勞動者的技能質量水平;從而使勞動者能夠改造那些在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日趨複雜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的複雜性必然引起勞動者內部反應的複雜性和勞動量支出的複雜性,從而產生了與簡單勞動之間在勞動量上的倍比關係;這種倍比(價值)關係必然反映在它們所體現的交換關係之中,也必然反映在它們的勞動主體所體現的社會關係之中;這種交換關係或社會關係必然為人們所反映,並形成相應的觀念與意識。由此可見,只有透過複雜勞動所表現出的外部特徵,才能準確發現複雜勞動的本質內涵。

客觀本質

實踐表明,提高勞動密度可通過三個基本途徑來實現:①提高勞動強度;②提高勞動熟練度;③提高勞動複雜度。由於勞動熟練度的提高只是改變不同勞動者之間勞動密度的相對差異,並不改變整個社會在勞動密度上的平均水平。提高勞動密度只能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提高附加勞動密度;二是維持附加勞動密度相對不變,提高主勞動密度。顯然,第二個途徑實際上就是提高勞動強度,那麼第一個途徑無疑就是提高勞動複雜度。

事實上,附加勞動密度的提高,改善了機體的內環境,提高了勞動行為的技術質量水平,從而對主勞動密度產生了一定的功能放大效應,使勞動者能夠對較為複雜的勞動對象施加作用力,這本身就意味著提高了勞動複雜度。勞動複雜度的提高通常需要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術的培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來實現。

生理機制

人的勞動複雜度的提高在其外部特性上表現為勞動技術質量水平的提高,在其內部特徵上表現為生理、心理和精神信息的積累。人類機體(特別是大腦)是一種特殊的信息載體,它通過某種生物化學形式來承載各種信息,其生理機制是某些機體組織、細胞(尤其是大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生物化學聯繫,其中:①生理信息是指機體的組織、細胞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生物化學聯繫,有利於提高機體內部組織的相互協調能力;②心理信息是指大腦的各神經組織之間,以及它們與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生物化學聯繫,有利於提高機體對於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勞動對象的作用能力;③精神信息(包括智能、情感與意志信息)是指大腦皮層各興奮灶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暫時神經聯繫,有利於提高對外部或內部刺激信號(尤其是第二信號系統)進行處理和反應的能力。總之,機體每增加一條信息都標誌著機體的某些組織或細胞之間增加了一條新的生物化學聯繫。

由此可見,勞動複雜度提高的生理機制是機體內部建立和發展了一些新的生物化學聯繫。人的勞動複雜度越高,各種生物化學聯繫就越多、越複雜。

精確定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對勞動複雜度做如下的精確定義。

勞動複雜度:複雜勞動的附加勞動密度Mlb與簡單勞動的附加勞動密度Mlbo之比值稱為勞動複雜度,用G來表示,即

G=Mlb/Mlbo ?(3-28)

則 Mlb=G×Mlbo (3-29)

將此式代入(3-23)式,可得

Ml=(I+1/Y)Mlb

=(I+1/Y)×G×Mlbo (3-30)

再代入(3-24)式,可得

Ql=Ml×Tt?

=(I+1/Y)×G×Mlbo×Tt (3-31)

這裡需要做幾點說明:

(1)當提高勞動複雜度時,如果勞動強度保持不變,則主勞動密度與附加勞動密度等比例地提高。

(2)當提高勞動複雜度時,如果保持主勞動密度不變,那麼,就必然會引起勞動強度的下降。例如,工人在上崗之前進行適當的技術培訓,可以較大幅度地減輕上崗後的勞動強度。

(3)由於受到勞動者生理極限、行為極限和精神極限的制約,勞動強度的增長是非常有限的,而勞動複雜度的增長卻是無止境的。

相對勞動複雜度與絕對勞動複雜度

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是相對的關係。同樣的勞動,相對於某一勞動可能是複雜勞動,而相對於另一勞動可能屬於簡單勞動,關鍵在於它的比較對象是什麼,在於它所比較的附加勞動密度有多大。對應於不同的比較對象,勞動複雜度可分為相對勞動複雜度與絕對勞動複雜度。

相對勞動複雜度
勞動者的附加勞動密度與社會平均附加勞動密度之比,稱為相對勞動複雜度,用Gx(或G)來表示,即

Gx=Mlb/Mlbo (3-32)

則 Mlb=Gx×Mlbo (3-33)

其中,Mlbo為社會平均附加勞動密度,則

Mlbo=(∑Mlbi)/n (3-34)

顯然 ∑Gxi/n=1 (3-35)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任何社會區域的社會平均的相對勞動複雜度為1。

由於勞動量來自於勞動潛能,而勞動潛能又來自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因此平均附加勞動密度來自於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由(3-26)可得

Wlbo=(1+Rx)×Sbo (3-36)

將此式代入(3-30)式,可得

Ml=(I+1/Y)×G×Mlbo

=(I+1/Y)(1+Rx)×G×Sbo (3-37)

則 Ql=Ml×Tt

=(I+1/Y)(1+Rx)×G×Sbo×Tt (3-38)

絕對勞動複雜度
勞動者的附加勞動密度與社會平均的基礎能量代謝率之比值稱為絕對勞動複雜度,用Gj來表示,即

Gj=Mlb/EMRbo ?(3-39)

即 Mlb=Gj×EMRbo (3-40)

其中,EMRbo為社會成員平均的基礎能量代謝率,它是指勞動者在不參加任何勞動時的能量代謝率(這個定義不同於醫學和生理學方面的定義),則

EMRbo=(∑EMRbi)/n (3-41)

最低層次的簡單勞動是動物式本能勞動,不含有任何智能成分,它所消耗的勞動潛能是純食物能量形式的勞動潛能,因此可採用能量代謝率作為絕對勞動複雜度的比較對象。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體力勞動在整個人類勞動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人的能量代謝率與基礎能量代謝率相差越來越小,因此可以用社會的平均能量代謝率來代替社會的平均基礎能量代謝率,即

EMRo≈EMRbo ?(3-42)

其中 EMRo=(∑EMRi)/n (3-43)

由(3-30)、(3-40)式可得

Ml≈(I+1/Y)×Gj×EMRo (3-44)

人們通常所講的勞動複雜度是指相對勞動複雜度,因而可用G來代替Gx。

相互關係

生理力運動、體力運動與腦力運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辯證統一關係。

生理力運動是體力運動與腦力運動的基礎。

生理力運動是體力運動與腦力運動存在的必要條件和基礎因素;體力運動是生理力運動不斷進化的產物,腦力運動又是生理力運動與體力運動不斷進化的產物;體力運動與腦力運動的強度要受生理力運動所能提供的物質和能量的限制。

體力運動又是腦力運動的基礎。

體力運動的直接性、多樣性、靈活性是神經系統不斷發展的客觀動力;腦力運動的基本設想最終必須由體力運動來實現。

腦力運動為體力運動確定了基本的發展方向。

腦力運動可以有效地引導和促進體力運動的發展,為體力運動提供了預見性和目的性,使體力運動有了明確的動機;為體力運動提供了主動性和創造性,使體力運動不僅用於適應環境,還可以用來改造環境;為體力運動在總體上確立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使得體力運動朝著提高靈活性和降低強度的方向發展;使得體力運動越來越多地與生產工具相結合,以產生越來越強的放大作用;使得體力運動越來越遠離直接的自然物而與人工物相結合,越來越遠離有形物質而與信息相結合;使體力運動的分工越來越細微,越來越專業化和複雜化。

體力運動為生理力運動確定了基本的發展方向。

體力運動可以有效地引導和促進生理力運動的發展:對於生產工具的使用,促進了人類的手腳分工,使人類機體的生理結構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體力運動的成果改造了機體的生存環境,也使人類機體某些組織或器官的功能特性發生了變化;體力運動的複雜性促進了生理力運動與生理器官的複雜化和精確化。

腦力運動是人類最高、最複雜的運動形式。

腦力運動使人類從根本上區別於一般低等生物,使人類具有極高的預見性、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腦力運動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而生理力運動和體力運動的發展極為有限,它受生物規律的限制;腦力運動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制約和控制體力運動或生理力運動。

腦力運動、體力運動是生理力運動的特殊形式。

人的 運動系統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理系統,體力運動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理力運動;人的大腦神經系統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理系統,腦力運動也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理力運動。

兩大類型及關係
1.以簡單勞動為主的類型

2.以複雜勞動為主的類型

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的關係

商品的價值量同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有密切的關係。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複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複雜勞動等於自乘或多倍的簡單勞動,也就是說,少量的複雜勞動等於多倍的簡單勞動。在相同的勞動時間裡,複雜勞動創造的價值大於簡單勞動的價值。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複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不是商品生產者自覺計算出來的,而是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實現的。

簡單背景知識
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稱之為勞動。運動並不等於勞動,它還包括消費活動,勞動只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人的消費活動與勞動往往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消費活動中通常有勞動的內容,勞動也伴隨著一定的消費活動。人類的消費活動從其客觀目的來說,並不是為了主觀的享受,而是為了勞動做必要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事前之準備和事後之補償。消費活動是為勞動服務的,是勞動的前提和基礎。區分勞動與運動既不能用“是否帶來痛苦”或“是否犧牲安樂與幸福”作為判斷依據,消費過程往往也會產生痛苦的感覺;也不能用“是否有產品輸出”作為判斷運動與勞動的依據,因為許多勞動(如學習、鍛煉和培訓等)並沒有直接的產品輸出。

勞動三大基本類型
體力勞動:體力勞動是指以人體肌肉與骨骼的勞動為主,以大腦和其他生理系統的勞動為輔的人類勞動。

腦力勞動:腦力勞動是指以大腦神經系統的勞動為主,以其他生理系統的勞動為輔的人類勞動。

生理力勞動:生理力勞動是指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以外的其他形式的人類勞動。

一般的人類勞動由腦力勞動、體力勞動與生理力勞動按照不同的比例關係組合而成。通常意義上的腦力勞動是指那些腦力勞動占主要比例的複合勞動,體力勞動是指那些體力勞動占主要比例的複合勞動,生理力勞動是指那些生理力勞動占主要比例的複合勞動。例如,人口的生產過程雖然以生理力勞動為主,但也伴隨著一定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生理力勞動的具體形式
恢復性生理力勞動。

是指用以恢復和補償原有的生理性組織、器官和體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勞動。例如,當人的大腦受到輕微損傷時,其機體通過吸收適當的 營養物質並進行良好的精神調養以後,會逐步恢復大腦的健康;當產婦出現體質虛弱時,其機體通過吸收營養物質並將其轉化為適當的化學物輸送到相應的組織、器官和體液之中,用以恢復和補償其功能特性;當皮膚擦破時,機體就自動地修補好皮膚;當機體的血液損失時(如獻血),機體將通過肝臟等器官來製造新的血液。

加強性生理力勞動。

是指用以改善和加強原有生理性組織、器官和體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勞動。當人的某些生理組織、器官和體液的功能特性處於正常狀態時,其機體通過某種生理力勞動來不斷地積累生理信息,以改善和加強這些組織或器官的功能特性。例如,對人的某些組織或器官進行適當的、損傷性的物理或化學刺激後,這些組織或器官的功能特性不僅能很快地恢復,而且還能得到改善和加強。

生育性生理力勞動。

是指用以生產新生兒的生理力勞動。婦女在懷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生理力勞動將各種 營養物質和食物能量進行消化和吸收,並轉送到胎盤裡,又把胎盤所排泄的廢物排出體外;另一方面孕婦體內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狀態是胎兒生長發育的外環境,孕婦必須付出一定的生理力勞動來形成、維持和改善這種環境。

勞動和價值

勞動是人類適應自然的活動和改造的獨特方式
生產力就是人的 勞動能力、人的實踐活動的能力和生產的本質力量。

從本原看,生產力是具有 勞動能力的人,跟生產資料 相結合而構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古猿通過 勞動轉化為人,形成 勞動生產力,是生產力形成的標誌和歷史上的開始,—— 恩格斯的觀點。

恩格斯對生物進化、勞動進化的看法是建立在科學水平的基礎上的。從完全的意義看,所謂 生產力,乃是 人類征服 自然、改造 社會和塑造 自我的能力,歸根結底, 是 人類的 本質 力量在 歷史中的全部展開。 [2]

任何耗散結構都具有一定的自組織 能力,它們在自組織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基因變異的方式來形成信息(包括正價值信息和負價值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來選擇信息,並通過基因遺傳的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 生物信息的積累使 生物組織之間、及生物個體之間能夠產生越來強的相干作用與協調作用,各組織的結構越來越精細,個體之間的 協作越來越和諧。

用信息標準衡量,人類無疑是 進化水平最高的生物,是生物進化藤蔓上最碩大的果實。但是,人類的進化與生物的進化並不完全相同。

人類進化過程在基因重組和機體結構創新基礎上增加了文化創造的內容,並且隨著進化水平的提高,文化創造的部分所占比例越來越高。 人類獨占的文化積累模式使人類形成了適應自然的獨特方式。在人類獨有的 文化積累中,勞動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 恩格斯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3] 恩格斯認為,手的使用和語言、思維的產生,都是在 生產勞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正是由於勞動,人才得以從動物界中分化出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4]

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的本質就是“消除不確定性”,而“消除不確定性”等同於“提高有序性,“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 價值量”。

因此,勞動的根本作用和本質內涵在於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即勞動是 價值的真正源泉。

人類勞動

人類在 勞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行為方式的變換與思維方式的變換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經驗和能力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擴展耗散結構(生活資料、 生產資料、社會關係、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科學與技術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第三方面,勞動促進了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加速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勞動促進了大腦和機體的進化,加速了信息的積累與處理。

人類勞動分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與生理力勞動三種基本形式。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和生理力勞動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產生價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勞動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於人的機體之中,主要表現為機體健康性、身體靈活性、感官靈敏性、環境適應性、思維創造性等方面的加強,有時也表現為缺陷器官的修復與強化、體液與組織的彌補和替代等。人類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來源於生物進化,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

由於生物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它所產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人類勞動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來源。於是,“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價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了。總之,勞動之所以被確認為價值的唯一源泉,並不是因為抽象意義上的定義,而是因為勞動在信息(包括人類機體的 生物信息)的形成、傳播、處理和運行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說勞動創造了所有價值,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

勞動作用
人類的一切活動( 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與文化活動)在本質上都是價值的運動,都是各種不同形式的價值不斷轉化、不斷循環、不斷增值的過程。這種價值運動具體表現為:使用價值、 勞動潛能、勞動價值與新使用價值的循環迴路,所有複雜形式的價值運動最終都可以分解為若幹個這樣的循環迴路,所有複雜的社會現象都是由若幹個這樣的循環迴路有機地組合而成。圖1給出了一個直觀的經濟領域的價值模型,稱為 價值循環流量圖。

↓←—————←——————←—————←—————←

↓ ∣→新的使用價值(生活資料)↑

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

(生活資料) ↑ ∣→新的使用價值(生產資料)↓

↑———————←———————←

圖1 價值循環流量圖

一般情況下,價值的循環運行可分為三個基本階段:消費階段(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階段(勞動潛能→勞動價值)、生產階段(勞動潛能→勞動價值)。

消費階段:使用價值向勞動潛能轉化。人們消費各種各樣的生活資料,雖然在主觀動機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主觀需要,但在客觀目的上是為了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意義是為勞動過程積累必要的 勞動潛能。通常把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勞動潛能的過程稱為消費。

消費效益:消費過程中產出的勞動潛能Qp與投入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Qu的比值,定義為該消費過程的消費效益,用E1來表示,即

E1=Qp/Qu (1)

勞動階段:勞動潛能向勞動價值轉化。勞動者在生產系統中通過具體的勞動方式,把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轉化為勞動價值。通常把 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的過程稱為勞動。

勞動效益:勞動過程中產出的勞動價值Qv與投入的勞動潛能Qp的比值,定義為該勞動過程的勞動效益,用E2來表示,即

E2=Qv/Qp (2)

生產階段: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 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品質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增大其使用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價值向新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通常把勞動價值向使用價值的轉化和增值過程,稱為生產。

生產效益:生產過程中新增的產品使用價值Q′u與投入的勞動價值Qv的比值,定義為該生產過程的生產效益,用E3來表示,即

E3=Q'u/Qv (2-33)

由價值循環流量圖可以看出,使用價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勞動潛能與勞動價值都是價值的具體形態,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相互促進、互為前提,勞動價值不再是“抽象的”,它與使用價值一樣是具體的,屬於相同的範疇,它來源於使用價值,又服務於使用價值,它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是“勞動力”這種特殊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它與使用價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度量單位。由於“ 勞動潛能”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向勞動價值轉化過程中的過渡形式,它必須通過轉化為勞動價值以後才能真實地體現出來,不能算作價值的基本形態,因此價值的基本形態就是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兩種。

勞動認識
人的勞動分為市場交易型勞動和自理型勞動。有價勞動是指生產和創造 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無價勞動是說將產品從這個地方運到那個地方。同樣是勞動,有時相對獲得的利益或報酬是不同的,價值不同,人的意義也就不一樣。

我們知道,投資是尋找東西和地方賺錢,這種勞動就是要獲得更多更大的利潤。沒有利潤的勞動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創造財富,也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獲取利潤,更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得到報酬。勞動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類發展、成長和存在的需要。我們通過勞動改變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因此,不同的勞動有著不同的收益,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追求有著不同的勞動,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奉獻。

無論是有價勞動還是無價勞動,都是可貴的和值得珍惜的。苦也好,累也罷,勞動不僅有關人的健康和智慧,也有關人的快樂和美好。勞動使我們生活豐富多彩,勞動鍛煉和造就了我們人類。人的偉大其實就在於會勞動、能勞動和愛勞動。沒有勞動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能體現勞動的生活是充滿幸福的。

勞動證明我們不懶惰,勞動說明我們不貧窮,勞動表明我們不落後。只要我們想進步、想擁有、想改變,勞動一定能夠為我們實現。——選自 葉千華《 千華隨筆》“對勞動的認識”第104頁。

勞動的量
統一價值論認為,人的勞動量與他所消耗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經過理論論證,提出:

勞動量的度量方式: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度量勞動者的勞動量。

這裡要掌握四個方面的規定與條件限制:

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價值形態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價值層次包括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四個方面;表現形式包括商品和非商品(如服務)兩個方面;享受範圍包括個體生活與居住條件、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三個方面;享受方式包括個體獨享(即工資、補貼、保險等)、集體共享(即 集體福利)和社會共享(即社會福利)三個方面;價值延伸範圍包括幼兒與少年成長、中年與青年發展和老年退休三個方面;價值使用途徑包括生活、教育(含義務教育費和職業培訓)和工作三個方面;價值用途包括贍養父母、養育子女和維持自己生活三個方面;價值體現方式包括工資、補貼和保險(含 勞動保險、 醫療保險和 養老保險)三個方面;等等。

補償性

生活資料的消費可分為三種基本情況:補償不足、補償平衡、補償有餘。實踐表明,當勞動和補償不能和諧統一時,如果所消費小於一定值,則會出現“補償不足”,如果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大於一定值,則會出現“補償有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將得到增強而逐漸發展。如果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正好等於一定值,則會出現“補償平衡”,此時勞動的耗費量正好等於勞動的補償量,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將會維持原狀。這就表明,只有在“補償平衡”狀態,勞動者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與勞動量才能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社會必要的

同一社會時期,勞動者的 消費熟練度不同,相同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將會產生不同的勞動潛能,消費熟練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費較少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就可以產生較多的勞動潛能,因此所謂“社會必要的”就是要求勞動者具有社會平均的消費熟練度;同一社會時期,勞動者的勞動熟練度不同,相同的勞動潛能將會產生不同的勞動量,勞動熟練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耗較少的勞動潛能,就可以產生較多的勞動量,因此所謂“社會必要的”就是要求勞動者具有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度。

勞動強度
單位時間內,提供滿足社會目標客戶質量、安全、數量標準的數量越多,表示勞動強度越大。

背景知識:

馬克思認為:“增進勞動的強度,意思就是說在同一時間內增加勞動的支出”,他還將 勞動強度定義為勞動的內含量或勞動的密度,並認為:“提高機器的速度,和擴大同一勞動者照管的機器的範圍”、“提高勞動的緊張程度,更加細密地填滿勞動時間的微孔”、“增進勞動的規律性、劃一性、秩序性、繼續性和能量”(《 資本論》第1卷第438頁)等都可提高勞動強度。然而,勞動的內含量或勞動的密度是什麼內涵呢?他並沒有闡述清楚。勞動強度是一個容易進行主觀感覺而不容易進行 理性抽象的概念。過去,人們往往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勞動強度。一是勞動者主觀感覺的 緊張性、疲勞性和痛苦性,二是勞動過程所完成的工作量密度。

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強度的提高,對於勞動對象來說,加大了勞動者作用於勞動對象的力度(對於腦力勞動者來說,就是加大了大腦對於第二信號系統的處理力度),表現為工作量密度在增大;對於勞動者來說,加大了內部生理、心理和精神的緊張性和痛苦性,表現為勞動者用於補償勞動耗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在增加。由此可見,提高勞動強度實際上就是提高主 勞動密度,並維持附加勞動密度的相對不變。因此,對勞動強度做出如下精確定義。

勞動強度:主勞動密度與附加勞動密度之比值,稱為勞動強度,用I來表示,即

I=Mlt/Mlb

勞動熟練度
勞動熟練度提高的基本特徵

我們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新工人在機床上操作時,開始總是感到笨手笨腳的,心理很緊張,動作遲緩,廢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覺很疲勞,身體許多部位感到疼痛。隨著 工作時間的增長,以上現象逐漸減輕並消除。這種現象是由勞動熟練度的提高而產生的。以體力勞動為例,熟練勞動行為有兩方面的特徵:(1)與熟練勞動行為無關的多餘動作逐漸減少,精神 緊張性逐漸消失。例如,兒童初學寫字時,常常是手指緊握筆桿,面部肌肉緊張,並且嘴唇撅起,眼睛歪斜,表現出一些多餘動作和精神的緊張。(2)熟練勞動行為中各個具體動作之間在時間和空間排列上越來越緊湊,在功能特性上越來越協調一致,並具有越來越高的精確性和靈巧性。如優秀運動員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讚嘆不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熟能生巧”。第一個特徵標誌著勞動者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時所耗費的勞動量逐漸下降;第二個特徵標誌著勞動者所耗費的勞動量不變時所完成的工作量逐漸增加。總之,勞動熟練度的提高可歸納為一個基本特徵:工作量不變,勞動量下降。

勞動熟練度的生理機制

由心理學可知,大腦皮層的機能系統性最主要的表現是動力定型,簡稱為動型,它是大腦對一定的刺激物系統所產生的反應系統。動型:就是以幾個不同的條件刺激物(聲音、光線等)按一定時間間隔和順序組成為一個定型系統,對動物進行反覆訓練,動物就會逐漸形成一個跟各個刺激物的強弱、性質以及相互關係相對應的穩定的反應系統。在這個反應系統中,機體對前一個條件刺激物的反應變成了後一個反應的條件刺激物,各個刺激物只具有始動作用,而各個反應的性質由整個定型系統來決定。在動型的情況下, 高級神經活動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動,用以保持神經系統的活動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擾,以減少能量的耗費。動型在人的身上表現為鞏固的、習慣了的行為動作、思維方式、情感取向等。體力勞動熟練度的生理機制是:人通過對某些具體動作按照固定的時間順序和 邏輯順序進行多次反覆練習,使其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動型,從而逐步實現這一行動的自動化,從而逐漸減少機體內部的物質與能量的耗費(即勞動量的耗費)。例如,工人在操作機器方面、運動員在體育項目方面的熟練都是長期勤學苦練的結果。腦力勞動熟練度的生理機制與體力勞動熟練度的生理機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發動型的一系列刺激信號均為第二信號系統,即語言與文字信號,具體表現為大腦神經系統中暫時神經聯繫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動型,從而逐步實現腦力思維“動作”的自動化。生理力勞動的熟練度的生理機制與體力勞動的熟練度的生理機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發動型的一系列刺激信號為機體內部組織所發出的生物化學信號,而產生的反應是機體內部組織的生物化學變化。

勞動的熟練化傾向與非熟練化傾向

由於動力定型的存在,每一個人對於任何勞動量或工作量所付出的勞動潛能都是一個隨時間而不斷變化的量。不過,對於確定的 生產領域來說,同時存在著兩種變化傾向: 熟練化傾向:是指同一個人完成同一工作量所付出的勞動量,隨著勞動時間的增長而呈下降的趨勢。 非熟練化傾向:是指在確定的生產領域,由於勞動力的新老交替,勞動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勞動量,隨著勞動時間的增長而呈上升的趨勢。當生產領域的熟練化進程與非熟練化進程大體均衡時,對於確定的工作任務,整個生產領域每個勞動者所付出的社會平均勞動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

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熟練度就是用來描述和反映勞動者勞動熟練化發展狀況的一種客觀尺度。顯然,它是一個相對概念。由於 勞動熟練度的基本特徵是工作量不變而勞動量下降,它反映了勞動者個人相對於社會平均熟練者完成相同的工作所節省的勞動量,因而反映了勞動者相對於社會平均熟練者的熟練化狀況。為此可以對勞動熟練度做出如下精確定義:

勞動熟練度

設勞動者完成某工作所需的勞動量為Ql,該工作所需的社會平均勞動量為Qlo,則把

Rl=(Qlo-Ql)/Qlo

定義為勞動熟練度。

勞動複雜度
職業勞動、專業勞動、跨職業勞動、跨專業勞動,涵蓋不同職業、不同專業類型越多,複雜程度更高。

背景知識:

“勞動複雜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價值理論界,許多學者對此作了大量的嘗試性研究,但沒有取得滿意的結果。雖然,人們意識到複雜勞動所創造的勞動價值量相當於加倍的 簡單勞動,但並不清楚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道複雜勞動應該以什麼原則折算成加倍的簡單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複雜勞動比簡單勞動的勞動價值密度要大。但是,熟練勞動同樣比非熟練勞動的勞動價值密度要大,高強度勞動同樣比低強度勞動的勞動價值密度要大。然而, 勞動複雜度、 勞動熟練度和勞動強度這三個基本因素各自以何種獨特的方式來影響勞動價值密度呢?

統一價值論認為,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在其外部特徵和內部反應上存在一系列的差異,這些差異存在如下的邏輯關係:引發複雜勞動的前提條件是提高勞動者的培養費用;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提高勞動者的技能質量水平;從而使勞動者能夠改造那些在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日趨複雜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的複雜性必然引起勞動者內部反應的複雜性和勞動量支出的複雜性,從而產生了與簡單勞動之間在勞動量上的倍比關係;這種倍比(價值)關係必然反映在它們所體現的交換關係之中,也必然反映在它們的勞動主體所體現的社會關係之中;這種交換關係或社會關係必然為人們所反映,並形成相應的觀念與意識。由此可見,只有透過複雜勞動所表現出的外部特徵,才能準確發現複雜勞動的本質內涵。

實踐表明,提高勞動密度可通過三個基本途徑來實現:①提高勞動強度;②提高勞動熟練度;③提高勞動複雜度。由於 勞動熟練度的提高只是改變不同勞動者之間勞動密度的相對差異,並不改變整個社會在勞動密度上的平均水平。提高勞動密度只能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提高附加勞動密度;二是維持附加勞動密度相對不變,提高主勞動密度。顯然,第二個途徑實際上就是提高勞動強度,那麼第一個途徑無疑就是提高 勞動複雜度。

事實上,附加勞動密度的提高,改善了機體的內環境,提高了勞動行為的 技術質量水平,從而對主勞動密度產生了一定的功能放大效應,使勞動者能夠對較為複雜的勞動對象施加作用力,這本身就意味著提高了勞動複雜度。勞動複雜度的提高通常需要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術的培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來實現。因此可以對勞動複雜度做如下的精確定義。

勞動複雜度:複雜勞動的附加勞動密度Mlb與簡單勞動的附加勞動密度Mlbo之比值稱為勞動複雜度,用G來表示,即

G=Mlb/Mlbo

勞動的兩面性

任何勞動都具有能動性和受動性。能動性是指人們按照自身對自然界的規律性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受動性是指不論人們是否認識這些規律人們總是受這些規律支配、不得不按照這些規律進行活動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這兩個過程同時並存,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唐震把人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動的一面取得的成果叫做“自由自在的勞動”,並賦予其作為美的本質規定。換句話說,在勞動過程中,當“自由自在的勞動”占居對勞動的主導地位時,人的感受就是美的。他認為,勞動作為人與自然的關係狀態,是自然界給人類下的一個詛咒,人類永遠無法擺脫它,而只能在它的伴隨下實現自由。所以,人類勞動的目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人在自然面前獲得自由,當他獲得這種自由時,他同時獲得了一種超越時空的感受——即美感。他據此提出了創造美的勞動具有二重性的觀點:1.所有創造美的勞動都是具體的勞動。個體在其與對象的對立與僵持中,需要勞動來解脫。只有勞動能把個體從對象關係中解放出來。由於個體所面臨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個體的勞動形式也就是多種多樣的。從表面上看,個體的勞動過程是滿足吃、穿、住、用的過程。它是那樣地實在,那樣地俗不可耐,不少人甚至詛咒是勞動使他變得辛苦起來。然而,勞動對於人,就象生命對於人一樣是不可或缺的。恩格斯說的好:“勞動改變了人本身”。如果沒有勞動,也許世界上至今沒有人類;如果沒有勞動,人們不可能有今天這樣豐富的生活。人們可以改變勞動的形式,但卻不能取締勞動本身。2.所有創造美的勞動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雖然每一種創造美的勞動都是具體勞動,比如種植活動、建築活動、舞蹈活動、歌唱活動、繪畫活動等等,但是,這些具體形式的勞動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特徵:每一種具體形式的創造美的活動都是體現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活動,那種凡是體現了人類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勞動成果則被看成是美的東西。

人類需要勞動來幫助自己生存,需要勞動來解放自己。在這個問題上,勞動做到了;但勞動又使人被奴役,勞動讓人在形式上變得不自由。如果說,勞動的內容使人獲得了物質方面的目的物,但卻失去了精神方面的目的物。顯然,在勞動中,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被分裂了。

參見《接受與選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8第一版

其他理解

1、勞動的特徵

為自己或者他人,提供實物勞動產品,或者提供無形勞動服務過程產品。

背景知識:

1) 勞動的本質:

在一個 價值周期中,勞動的價值在於滿足價值主體“獲取並消耗價值客體”的需要。(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表述: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勞動的價值在於幫助價值客體實現自己的價值。)

勞動的價值,也只在於獲取和消耗。這是勞動存在的根本價值。除此以外,勞動不存在另外的價值。

2 )勞動不創造任何價值。它只能在幫助價值客體實現價值的前提下,實現自己的價值。

3)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勞動只對價值主體有價值,而對價值客體沒有價值。這種情況的勞動價值, 我們稱之為“勞動的單向價值”。

4)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同一個勞動所涉及到的兩端的事物,互為價值的主體和客體。這樣的價值周期,我們稱之為“雙向的價值周期”。而這種價值周期中的勞動,它同時充當了分別為兩端的事物獲取並實現對方價值的角色,它的所具有的價值,我們稱之為“勞動的雙向價值”。雙向的價值周期向我們展示出她的許多溫柔和美好的特點:公正、平等、雙贏和可持續的建設性。

5 )所謂剝削,是指單向的價值周期中的價值主體向價值客替施加的勞動。

我們也可以說,單向價值的勞動,我們就稱之為“剝削”。

2、對勞動的不正確定義. 有幾種情況

一, 定義範圍狹窄. 比如,"勞動是人 創造自我內、外存在的活動". 但是,勞動是生命現象,不只存在與人類. 再比如,"其包括各種生產過程",但是除了"生產過程"之外的其他勞動呢?定義不詳盡.

二, 定義矛盾. 比如,"人類 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人類的"財富"由兩點構成: 1,價值. 2,勞動. (詳見《資本論》第五卷說明)。用“財富”參與定義“勞動”,它就變成了:勞動,是“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 勞動的活動。”

三,“勞動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使用勞動工具所進行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是生產的最基本內容。勞動是專屬於人和人類社會的範疇,是人類本身及自然界與社會關係的積極改造,其根本標誌在於製造工具”。以及“(勞動)是指人們在各種活動中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耗。”等

這些是無效的定義。因為它使用了需要被定義的概念“勞動”來定義自身。

另外,“勞動是專屬於人和人類社會的範疇”這一點是錯誤的。是對馬克思的思想的曲解。勞動是整個生命世界共有的現象。正如馬克思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如果在人產生之前沒有勞動,而人產生之後才有勞動,即,“勞動是專屬於人和人類社會的範疇”,那麼,勞動就不可能創造人,因為人已經存在。這與馬克思先生的結論是背道而馳的。

3.下面是各種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的勞動定義  勞動

勞動是人創造自我內、外存在的活動,其包括各種生產過程(在汽車製造廠上班,在土地上耕作,在學校里教學、學習,或製作比薩餅等!)。在各種技術水平上,千百萬種工作和任務都是由勞動完成的。對於一切 人類文明來說,勞動力都是最重要的 生產要素。

①人類 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腦力勞動,體力勞動

②專指體力勞動:勞動鍛煉

③進行體力勞動:他勞動去了

勞動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使用勞動工具所進行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其根本標誌在於製造工具。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它既是人類社會從自然界獨立出來的基礎,又是人類社會區別於自然界的標誌。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人類生產出的人和財富,都是勞動力、生產工具、勞動對象這三種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勞動力是其中的決定因素。勞動創造文明,創造財富,促使人類發展,推動歷史前進。在一定的歷史下 生產力體現為勞動力與生產工具總體的對於自然及外在社會關係的矛盾。

勞動的核心矛盾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內在矛盾。其基本規律為勞動力的與生產工具的外在創造性發展規律。發現與創新的規律,積累與重複勞動的規律。其規律的表現為勞動力與生產工具的螺旋上升及不斷擴展的生產對象。

勞動應該是勞動人民的義務,按勞分配應該是勞動人民的權利。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本質就是按資分配,擁有原料 廠房 設備的資本家會佔有大量的企業利潤,按生產要素分配會否定按勞分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勇敢美國醫生再次站出來揭穿Covid-19實
2020: 這個或許已經完善得無懈可擊。
2019: 紫陽歸來民主光
2019: 瘋狂,中南海想把外企都趕走
2018: 習近平有應付經濟崩潰的辦法?
2018: “做人之道”與“治國之道”
2017: 殺人而左右輿論,盛宣懷的車禍和鄧小平
2017: 談談共產主義 I - 給共產主義作個簡明
2016: 轉貼: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2016: 希拉里圓滑,川普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