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鄭永年]中國能否為世界提供另一個文化範式
送交者: 落英繽紛 2011年12月13日08:16:0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鄭永年] (2011-12-13)


  前不久,我在台北參加了一次有關中國模式的國際研討會。會議上,一個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教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大家都在談論中國的崛起,但中國崛起的標誌是什麼?中國能否為這個世界提供另一個文化選擇?”  亞洲國家隨着發展越來越像西方國家了。這當然是西方的勝利,西方的崛起,而不是亞洲的崛起。亞洲通過學習西方而崛起,這是大多數西方學者的解釋,也為亞洲大多數人所認同。在這個背景下,亞洲當然不是除西方之外的另外一個選擇,亞洲只是西方的延伸。

  這個問題提得很簡單,但可以供我們思考一陣子。這裡涉及到至少三個相關的問題:第一,中國需要文化崛起嗎?第二,中國需要一個不同於西方的文化嗎?第三,中國能夠創造一個不同於西方文化的文化嗎?近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對文化崛起和創新的討論再次在中國盛行開來。對這裡提出的三個問題的討論或許能夠深化人們對文化崛起和創新的艱巨性的認識。

  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儘管大多數人在談論中國崛起的時候強調的是經濟崛起,但很多人已經開始涉及到文化方面。中國的執政黨剛剛在今年9月召開的六中全會的主題就是文化建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沒有文化的崛起,單向面的經濟崛起並不能說是真正的崛起。經濟崛起大多是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計算的。一個國家的GDP很重要,但GDP只是其中一個主要指標,並不能涵蓋其他方面。舉例來說,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估算,在1820年代,中國的GDP占到了世界GDP的三分之一還多。從現在的角度來說,這不能不說是大國的象徵。但很可惜的是,二十年之後,中國就被英國所打敗,也就是著名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在內的西歐八國的GDP只占世界GDP總體的12%,而日本是3%,美國則是1.8%。

中國古代王權並非集權制

  中國是一個具有數千年傳統的文明古國。為什麼在一個新興國家面前不堪一擊?表面上看,英國的勝利在於其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和洋槍洋炮。但如果光從軍事武器來看問題,就會過於膚淺。再深入一步,人們可以看到當時中國和英國的不同國家形式。在西方來到中國之前的很長歷史時間裡,中國擁有世界上很先進的政治體制,儘管王權體制和世界上的其他帝國差不了多少,但中國的文官制度或者官僚制度是最為先進的。但是這個體制一旦遇到產生於近代西方的國家體制,就變得不堪一擊。傳統中國王權儘管理論上非常集權,但實際上往往是無比分權,即“無為而治”或“統而不治”。中國自己經常用“天高皇帝遠”來形容這個體制。也就是說,這個體制沒有很多制度建設,沒有動員能力。王權所擁有的動員能力主要是維持王朝尤其是皇室服務的。因此,儘管當時中國擁有那麼高比例的GDP,但這些資源並不能有效地組織起來,轉化成為政府能力,尤其是軍事能力。而英國呢?當時的英國所擁有的是一種全新的國家政權形式,即主權國家。這是一種高度集權的國家政權。之前,英國所有的是極其分散化的城堡政治。君主政治消滅了城堡政治,國家政治權力才能集中。儘管當時的英國的GDP並不算高,但國家能夠有效動員資源和使用資源。英國是一個海洋國家,當時的英國也具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那麼問題在於,近代國家形式先崛起於西歐,這裡就涉及到文化的崛起。西歐近代國家的崛起是中世紀後期西歐理性文化崛起的產物。簡單地說,這是一種最初源自地中海地區,後來又逐漸容納了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世界先進文化的文化。文化的崛起自下而上,文化最後的政治結晶便是近代國家形式。當然這種文化還具有更廣泛和深刻的內容,涵蓋各個領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西歐國家自15世紀之後,不斷產生着有利於中央集權制度建設的政治文化。尤其對英國來說,因為是海洋國家,英國便根據自己的經驗發展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說,如果當時英國的船堅炮利是其硬力量的話,那麼“自由貿易”便是其軟力量。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文化崛起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會過分。從這一角度來說,今天中國強調文化崛起和文化創新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對第一個問題,即文化崛起的重要性,人們不會有很多異義。但是對接下來的兩個問題,就很不好回答。第二個問題就是,中國需要創造一個不同於西方的文化嗎?這個問題一旦提出,中國社會馬上就會分化。在很大程度上說,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是要消滅自己的文化的。當時的人們看到了西方的崛起是文化崛起所致,因此認為中國如果要強大起來,就要學西方的文化,去掉自己的文化。在亞洲,日本是一個例子。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去日本化”而“歐化”,即仿照歐洲國家(主要是英國和德國)來建設國家。中國的精英人物也想仿照日本的做法。不過,西歐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因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崛起而消失。中國共產黨所接受的是馬克思和列寧主義。這種選擇符合當時的歷史現實的。西歐是發達國家,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人們可以嚮往這種文化,但很難搬用到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以蘇俄為代表的共產主義文化崛起於較為落後的國家,對中國比較適應。也應當指出的是,當時歐洲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對中國的知識和政治精英的影響很大。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接受了蘇俄文化,尤其在政治上。

日本並非真正西方國家

  通過接受西方文化來改造中國,這種思維在改革開放之後也沒有消失。上世紀80年代的電視劇集《河殤》就是典型的代表。80年代之後,儘管人們不直接談論用西方文化來改造中國文化,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存在的。最近幾年,人們討論得最多的就是普世價值觀。一些人把西方的看成是普世的,相信中國只有接受了普世價值(或者西方價值),中國才會強大起來。很顯然,對這些人來說,提“中國是否需要創造一個不同於西方的文化?”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把文化再造或者崛起等同於文化的西方化,或者說把西方的看成是普世的,都過於簡單。西方近代文化的崛起本身就吸收了很多非西方的文化。所有文化或者文明,因為都是人類社會創造和積累起來的,都存在有普世性的東西。的確,自近代以來,西方的文化話語一直占據強勢,但這既不是說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沒有相關性,更不是西方文明是普世的論據。中國文化和文明中的很多因素也可以是普世的。

  日本一般被視為是屬於西方國家。但日本並非真正是西方國家。日本接受了西方的工業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形式,但無論是經濟制度還是政治制度,其運作規則還是保留着濃厚的日本傳統。可以說,日本是一個把西方形式和日本傳統內容結合得很好的國家。同樣,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成功也並非直接照抄照搬了蘇俄模式,而是對蘇俄模式進行了中國式的改造,也就是當時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日本政治制度是西歐自由主義日本化的結果,而中國共產黨政權是較為落後國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也就是說,不管是哪一種外來文化,如果要成功,都必須和本土文化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文化都是長期歷史演進的產物,其可以變化,但不可以被取代。

  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人們可以說,中國需要一個不同於西方文化的文化。如果中國單純接受西方文化,那麼中國就不能算是崛起。當今在中國盛行的各種“主義”都是西方的舶來品,儘管在中國因為加入了中國要素而變形,但很難對西方發生任何影響力。西方可能因為中國接受了他們的文化而高興,但這並不是說中國人的文化具有了吸引力。很多年前,有一位美國記者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寫了一本討論亞洲的書,書名叫“More Like Us”(中文可以譯成《非常像我們》,就是說亞洲國家隨着發展越來越像西方國家了。這當然是西方的勝利,西方的崛起,而不是亞洲的崛起。亞洲通過學習西方而崛起,這是大多數西方學者的解釋,也為亞洲大多數人所認同。在這個背景下,亞洲當然不是除西方之外的另外一個選擇,亞洲只是西方的延伸。

  顯然,第三個問題更難回答,那就是,我們基於中國文化之上,有能力創造一個和西方不同的文化但又可以成為除西方之外的另一個選擇?產生一種不同的文化比較容易。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一些文化比較強勢,而另一些文化比較弱勢。強勢文化具有話語權,為比較多的人所接受,而弱勢文化少有話語權,甚至沒有話語權,不為人所接受。也就是說,要創造一種不同於其它文化圈但同時又可以被其它文化圈的人所接受的文化,這是一件艱巨的任務。歷史上,宗教文化,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文化是這樣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這樣一種文化,至少在東亞文化圈裡是這樣。

東亞模式不同於西方模式

  造就這樣一種文化很難,但不是不可能。我們在這裡以“東亞模式”的例子先來討論東亞經驗。1994年世界銀行出版了一本題為“The East Asian Miracle”(中文譯為《東亞奇蹟》)的書,肯定了亞洲的發展模式,並指出東亞模式不同於西方模式。這個研究項目的出台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當時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並不承認有“東亞模式”,因為他們認為東亞模式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東亞是向西方學習的。是西方因素促成了東亞模式。當然,東亞經濟體,包括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都認為自己的發展和西方的不同。這些經濟體成功了,就可以開始說話,開始建立自己的話語權。儘管西方主流學者的反對,這個研究項目最後是在日本銀行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推出。今天儘管也仍然有人不認同“東亞模式”,但東亞模式已經為西方主流所接受。更重要的是,東亞模式也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所模仿和接受的經濟發展模式。實際上,在知識界,人們圍繞着東亞發展模式已經發展出一套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套體系由各種亞洲要素組成,包括儒家文化、國家和政府的經濟角色、社會因素例如高儲蓄率、強調教育、家庭的作用等等。

  和東亞的經濟話語相比,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政治話語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這方面,即使是亞洲的主流話語都是從西方進口而來。亞洲國家和地區沒有自己的政治話語權,很多政治體系即使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和西方的非常不同,但也都偽裝成西方政治體系。日本是很典型的,韓國也差不多。實際上,即使是民主政體,亞洲國家的組織方式和西方很不相同,除了形式上的定期選舉之外。比如,日本被視為是西方式民主,但自民黨一黨獨大模式和西方民主大相徑庭。當然,也有一些西方學者看到了這種不同。可以說,亞洲的政黨、政府、社會等等方面的組織有它們自身的規律。儘管在形式上套上了西方政治形式,但並沒有改變其文化性質。

  中國儘管也屬於東亞,在發展的很多方面也類似於東亞,但較之日本和“四小龍”,中國更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東亞經驗表明,中國儘管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創造一種不同西方的文化話語,但這會是一個長期的和艱巨的任務,不會一蹴而就。

作者是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本文是作者在2011年12月為浙江人文大講堂所作題為《中國能否為世界提供另一個文化範式?》的演講節選的第一部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郎咸平發話了:中國的窮人已開始絕望
2010: 劉曉波為何這麼缺乏人格?
2009: 美國只有一個選擇:逐步向中國讓步屈膝
2009: 又是孔子殺害了楊元元?
2008: 美國的底特律三大汽車廠真的必須倒閉嗎
2008: 鄧小平理論是既管起點又管終點的理論,
2007: 回國的第一天:交錢、抽血、挨罵
2007: 你所不知道的美聯儲
2006: 靜觀顧案風雲變幻
2006: 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