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帖子
川普和葉倫經濟的是是非非
送交者: 古林風 2021年01月25日06:35:11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川普和葉倫經濟的是是非非


參院預算委員會22日兩黨議員一致通過白登提名的財長葉倫任命案;預計25日全院會議可以確認葉倫的任命。

由於兩黨對葉倫一致認同,她的財稅主張值得重視,基本反映「中間偏左」的拜登時代的方向。


在稅務政策上,葉倫認為加稅有必要,美國必須加大公共投資,才可讓經濟保持成長,投資所需款項來自加稅。


美國國債已累積至27.7兆元,去年就增加3.1兆元;2017年川普的減稅計畫將公司稅從35%大幅減至20%,國家稅收因此大減,聯邦政府因而增加1.9兆元赤字,這是川普的責任。葉倫說,美國必須解決負債問題,財政政策不能長期讓赤字增加,因為負債利息已經接近抵消國民經濟率。拜登在選舉期間建議,公司稅從川普的20%提高至28%。


葉倫指出,當前美國急務是將經濟從疫情中拯救出來,有必要大規模紓困,讓受打擊的家庭有房住和有飯吃,紓困經濟規模必須達到真正紓困目的;如果規模不夠,經濟復甦就被拖慢。


二,川普影響力減退,參院一些共和黨人開始回到削減支出的小政府路線。葉倫說,美國「必須打造具競爭力的經濟」,具有競爭力才能創造就業機會,讓勞工提高工資。為提高美國經濟的競爭力,政府也必須投資,包括投資基礎建設、清潔能源、科研以及工人培訓等,這也是必須加稅的理由。


共和黨人對耶倫紓困計畫中的多項支出提出質疑。包括每人再發1400元紓困支票、每周400元的額外聯邦失業金、15元的最低時薪、以及撥3500億元給各州和地方政府紓困。共和黨議員指出,再發1400元紓困支票錯誤地包括一些高收入的家庭,例如年收入15萬元的家庭。


但葉倫說,不少收入較高家庭也有經濟壓力,例如原來雙薪家庭,有成員被迫留在家裡照顧小孩和老人,不能工作,這些家庭也有巨大經濟壓力。紓困計畫估計最終將通過,白登要求的總額1.9兆元可能會減半,但耶倫希望總支出至少提高至約1.5兆,要看她的遊說結果。

為確保民主黨不致在2022年期中選舉敗落,大幅加稅案可能延至選舉後才提出,但白登任期將已過半。


美國對中國經濟政策,葉倫的回應是,美國必須對中強硬,因為中國的經貿政策不公平,違反規定、竊盜知識產權、強迫技術轉移、違規的政府補貼、向外國傾銷等,是對川普政府有所繼承。但是,中國2020對美國貿易順差創歷史紀錄,引進外國投資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GDP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唯一正增長的國家,2020打到2.3%,川普四年對華強硬但不見效果,是要下台負責。這也是耶倫要幫助白登解釋的中國現象。


葉倫在柏克萊加大執教經濟學數十年,是學院派,她支持增加支出,在眼前疫情造成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有必要進行大力度擴大政府投資,規模必須足夠,才能發揮作用,沿用凱恩斯主義,和里根-撒切爾主義相反。


耶倫需要防止書呆子誤國,因為學院理論犯了許多錯誤。比如,經濟學界從1980年代通膨失控的教訓中,普遍認同一個觀點:失業率升高是維持物價穩定須付的代價,認同「菲利浦曲線」。依照這個曲線,失業率降得太低,通膨無可避免,所以央行務必防患於未然。耶倫時代的Fed官員對此奉行不悖。 川普經濟主義和Fed政策的多次衝突就發生在這裡。



川普時代,美國失業率降到4%以下,但通膨仍低,工資也在攀升,中低收入者所得中位數2016年至2019年增加9%,這是川粉大增的原因。


川普大幅減稅,利率也未如專家警告那般竄升,國會預算處預測2019年美國10年期公債利率3.5%,但實際僅2.1%,讓聯邦政府舉債成本低。   白登也認為美國利率低,可以舉債大筆投資。


Fed在2017和2018年採取行動防範經濟過熱,理由是就業市場改善會導致通膨過高。後來,Fed在2019年失業率非常低時開始降低利率,承認先前升息太猛,而預防的通膨復熾並未發生。


歌德語錄:理論是灰色的,生活是常青的。 的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貿易戰 股市看1.24 武漢肺炎曝光
2019: Total value of gold and some relate
2019: Stock market next week
2018: Vantage FX:2018年1月25日外匯市場分
2018: 死可怕嗎?如何死裡逃生?一技傍身終受
2017: 深度解析中國樓市下一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