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內卷教育”中的“雞娃”及其他
送交者: 雲鄉客 2021年04月17日14:37:31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雞娃黑話

雞娃黑話.png


最近讀了幾篇關於“內卷教育”的文章,有些感慨。其中兩篇來自自媒體賬號“Vista成長實驗室”,分別由身為“雞娃”的一位 95 後女生和她的媽媽所寫;另外一篇來自“孫娟的書房世界”。

95 後女生自稱名叫“王食慾”,這個名字有點怪,但是這個女孩卻是一個好孩子。她懂事,能夠理解家長“雞娃”的苦心;她務實,肯腳踏實地認真學習,努力改變自己;她有所堅持,不放棄自己的愛好 - 寫作。雖然在“雞娃”的路上走得磕磕絆絆,最後還是能夠做到“年收入比北上廣深的普通小白領稍強一些”。她所寫的文章題目是《北京第一代“雞娃”給大家講講內卷教育的切膚之痛》 鏈接在文後。

女孩的媽媽讀了孩子的文章之後,也寫了一篇文章《雞娃雞到最後,卻被娃反雞》,從媽媽的角度剖析了自己的體會與感想。雖然在文章的結尾,對於“雞娃”她有了一些反省,她引用了“一位名師”的一句話“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並說出自己的心裡話“我認為,幸福的普通人,就是能夠找到人生支點的人。”然而,人們通過她的文章,看到了一個媽媽的良苦用心,也看到了這個媽媽被潮流裹挾的無奈。

第三篇文章是一位曾經“有編制的大學老師”孫娟,她選擇脫離編制,“自由,輕鬆,真實的,充沛的體驗這幾十年。”

由於作者的社會學素養,她的文章有別於前述兩篇文章的個案色彩。她以“現在焦慮的家長們,正在把娃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娃未來已經昭然若揭”作為切入點,分析了“雞娃”現象的從眾心理以及其社會效應。

中學生焦慮比例

中學生焦慮比例.png


我們來看看孫老師文章里的小標題:

*好大學對人生影響微乎及微

*高考狀元後來怎麼樣了?

*能否走到高層次和起步沒關係

*決定社會圈層的,不是教育背景,而是綜合品質

*過度雞娃,必然導致抑鬱症

*看看雞娃的心聲

*內驅力才是成功者的必需

文章內容頗為豐富,此處僅節錄“*高考狀元後來怎麼樣了?”段落里的部分描述:

請看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 3300 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 2011 年 12A 期第 34 頁)。

不僅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全國 100 位科學家、100 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 100 位藝術家,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

孫老師的文章標題是《現在雞娃,隱患將在三十年後集中爆發》,開宗明義地表達了作者對於“雞娃”的不認同,文章裡頭有不少例證。讀了這三篇文章,頗有一些感想,本文就來談談個人的觀察所得與感悟,並且提供一些實例與“內卷教育”略作比較。

“內卷教育”或者說“教育內捲化”是一個新詞,對於“內卷”本質的解釋是“一群人爭奪有限的資源,資源不變,當每個人都付出更多成本去爭奪資源,內卷就更嚴重。”至於“內卷”與教育近年被有機結合,我認為源自一個傳統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雖然這個觀念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經被批判,但是它明里暗裡捲土重來了,而且來勢更猛。

我在廣州念中學的時候,約略知道學校有分級,但沒有什麼很明晰的概念。我就讀的中學據說是“一級”,硬件軟件都不錯。校內有一個 400 米跑道的足球場和多個籃球場;有化學實驗室和物理實驗室等設施。最特別的是,我們學校有些科目實行“開卷考試”,也就是說考試的時候可以翻書找答案。不要以為“開卷考試”就不用念書,畢竟不念的話,考試的時候未必知道上哪裡找答案。雖然學校分級,但是資源不足的狀況還不明顯,於是家長為了孩子能進好學校而四處活動的現象還不普遍。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雖然片面,但是確實有它的社會效益。在科舉時代,“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例子數不勝數。既便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通過讀書、應考而改變命運軌跡的例子還是不少。譬如王食慾的媽媽,出生在一個“非常清苦的小縣城”,是家中四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兒。但是王食慾的姥姥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更願意傾斜一切家庭資源用於女兒的教育上。姥姥秉持一個樸素的想法“兒子還能靠賣苦力賺錢,你一個女孩,不努力學習,過得會更慘。”結果王媽媽沒有辜負姥姥的期望,進了大學,畢業以後被分配到了北京。基於本身的經驗,王媽媽說“不由自主地要去‘雞’自己的下一代。尤其是,我的下一代是女兒。”

王家姥姥的觀點並不是孤例。我記得大概是八十年代吧,東莞屬於先富起來的一個地區,他們有了民辦學校。由於師資不足要到廣州招聘教師,開出的條件非常豐厚,除了高工資之外,還根據個人水平分配房屋。既然能夠開出那樣優惠的條件聘請教師,這類學校的學費自然相當高昂。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這種學校里普遍女多男少。原因是那些先富起來的家長們覺得男孩子必須早早從業,熟悉並進入商業圈。女孩子則可以通過學習,提高個人素質,為將來找個好人家做準備。這大概也可算是另外一種方式的“雞娃”了吧。

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下我家“小棉襖”的成長過程。小女在香港念小學,進的是教會學校。雖然是教會學校,除了有一門“聖經”課之外,並沒有強制性的宗教灌輸。小學畢業之後,小女到了新西蘭,住到大姨家,與年齡差別不太大的表哥以及兩個表妹一樣,念的都是公立學校。除了兩個表妹因為個人興趣學習鋼琴之外,小女和表哥都沒有請家教或者參加補習班。由於大姨和大姨父很忙,只有姥姥在家負責他們的衣食,其他一概由他們自由發揮。四個孩子基本上都在暑假的時候去當臨時工,小女上大學的時候除了給一位教授當助手之外,每周還有一天在學校圖書館當管理員。就那樣四個孩子先後都大學畢業了。表哥和大表妹都是醫生,小表妹是藥劑師。小女則當了公務員,先後在統計局和公務員事務局任職,後來進了外交部。他們的成長經歷與大多數新西蘭的孩子差不多,從選讀科目到申請貸款,這四個孩子的人生道路都由他們自己規劃。也許他們曾經與同齡人討論,但是家長在過程中作用不大。雖然念了大學未必都能成為專業人士,但是這裡的孩子認為念大學是為了得到系統性的學習,大學並不是職業養成所,人生可以有更多的走向。

在新西蘭的華人群體,熱衷於把孩子送進名校或私校的,以最近十來年由中國大陸移居此地及香港移民過來的家長比例較大。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踢足球和長跑。我認為除非早死,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中長跑,所以從來不信所謂的“輸在起跑線”的理論。我也沒有什麼“名校情意結”,倒是更為信服“師傅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這種說法。譬如王食慾同學曾經在崇文區的一家私立外國語學校念初中。據她說“這所外國語學校雖然是私立學校,但感覺更像民辦。基本上來說,只要家裡有錢,就能來上學......不過,這所外國語學校畢竟是私立學校,高昂的贊助費背後,總得有牛逼的師資力量。師資力量的強盛導致了學校嚴重的兩極分化。尖子生能和市重點匹敵,而全班最後一名,恐怕連中專都考不上。”

後來,王同學憑着個人的努力在初升高的提前招生考試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北京四中實驗班的青睞。王同學的成功,印證了孫娟老師所說的“內驅力才是成功者的必需”。王同學的內驅力是什麼呢?她寫道“品嘗到小升初失利的我,再也不敢放縱自己,開始拼命學習,自己主動要求報輔導班。我想盡一切辦法去當學習委員、班長、團支書、學生會主席,只為了自己中考時,簡歷能更漂亮。上初中了,我不需要媽媽來雞我了。我是個大孩子了,已經可以自己雞自己了。”

看起來很勵志,實際上也很悲催。新西蘭的老華僑中,不少人經營 Fishi & Chip 類型的快餐店,他們的孩子很多會在周末的時候到店裡幫忙,大多數父母都會給他們計時發薪,這些孩子很早就學會自主理財。上補習班不是必須的選項,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科目和參加興趣班。興趣班可以培養個人的綜合素質,卻不應該被用來作為功利性的選擇。

孫娟老師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決定一個人一生走的遠不遠,飛得高不高,是英雄主義的喚醒,旺盛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不斷進取的渴望,強烈的成就動機,開放的思維,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堅持不懈的耐力。”

我非常同意孫娟老師的看法,尤其是旺盛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絕對是推動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不止適合孩子們,同樣適合老年人,這也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內核。

也許有人對於我拿新西蘭這個小地方來與天朝大國作比較不以為然,我絕對能夠理解,畢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流傳了那麼長的時間,已經固化了某些家長的信念,並且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社會現狀。那麼讓我們看看專家們對於“教育內捲化”是怎麼說的吧。

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先生說:“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一階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為基本特徵的,由於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要不遺餘力地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升學準備。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全部由教師負責填滿,學生在家時間比如雙休日,則基本由家長負責填滿。這個原因不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會造成的。”

著名教育和文化學者、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先生說:“無論是高考還是學前教育這種激烈的競爭,這種惡性的競爭,很多人往往會把原因簡單地歸因於“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是不是一個原因?我認為也是,也不是。”

為什麼“也是,也不是”呢?在他的《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一文里有詳細的解釋,家長們有興趣不妨讀一讀。

升學術語

升學術語.png


《北京第一代“雞娃”給大家講講內卷教育的切膚之痛》 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ODU0OTY2OQ==&mid=2247487264&idx=1&sn=e60460a30da495c1a846d07f7db81ccd&chksm=cff8376af88fbe7cab10fe88cae0a24bcadb80c7f946a80864303a33bed521189f69cdffd0d9&scene=21#wechat_redirect 

《雞娃雞到最後,卻被娃反雞》鏈接:

https://youwuqiong.com/jinrong-caijing/%e9%b8%a1%e5%a8%83%e9%b8%a1%e5%88%b0%e6%9c%80%e5%90%8e%ef%bc%8c%e5%8d%b4%e8%a2%ab%e5%a8%83%e5%8f%8d%e9%b8%a1/

《現在雞娃,隱患將在三十年後集中爆發》鏈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6362286

楊東平: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鏈接:

https://www.sohu.com/a/435563152_484992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反華樊女士,她媽媽在美國感染新冠但被
2020: population death rate排名
2019: OOPS的邏輯(動態過程)- 建築和聖物
2019: 推薦一部印度劇Delhi Crime
2018: 白菜,抽空看看心理醫生
2018: 茶館還是那個茶館,
2017: 民主朋友和我都批評老習,但句型不一樣
2017: 陸小民:人民的名義已經看完了, 感覺
2016: suibian2009:閒談煎鍋與治國
2016: 久違了,夥計們。。。。嘿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