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以色列:戈兰高地/“人民公社”
送交者: 马黑 2023年04月11日22:44:12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以色列:戈兰高地/“人民公社”


戈兰高地


以色列行之前,一个令我非常向往的地方就是戈兰高地。看到旅行社提供行程中有戈兰高地,有点兴奋。


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2814米,平均海拔1000米。


所有与我年龄相仿关注国际新闻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戈兰高地这个地方。戈兰高地原为叙利亚领土,1967中东第三次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


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又被称为6日战争,是20世纪军事史上一次先发制人而胜的经典战例。以色列只用了6天时间,就把埃及领头叙利亚约旦伊拉克在内的阿拉伯联军打得趴下,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以叙利亚军队与以色列军队在戈兰高地的冲突为前奏。


先是叙利亚军队从戈兰高地炮轰高地之下的以色列村庄导致两国边境冲突,以军在冲突中击落6架叙利亚战机造成中东紧张局势升级。为此,埃及纳赛尔总统命令驱逐埃以边境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并下令封锁西奈半岛与萨特阿拉伯半岛之间以色列唯一的红海出海口蒂兰海峡。以色列意识到大战即将爆发,于是先发制人,首先突然发动大规模空袭。以色列本土只留下12架战机守护,所有战机甚至包括教练机全部出动,分三个批次,低空飞行,成功避开埃及的雷达追踪,赶在埃及空军晚班和早班交接工作之际,对埃及几十个空军机场发动空袭。第一波攻击轰炸跑道,第二波攻击轰炸扫射正在抢修跑道的地勤人员,第三波攻击轰炸停机坪上的战机和雷达站防空导弹基地。一个上午就基本摧毁了埃及叙利亚的空军和防空部队,取得绝对制空权。有了制空权后,地面战争也就有了压倒优势,一举夺得埃及拥有的西奈半岛加沙走廊和约旦拥有的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约旦河西岸地区。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束,以以色列夺得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划上句点。以色列在已经夺取埃及西奈半岛加沙走廊和约旦的包括东耶路撒冷西岸地区,取得了决定性军事胜利并签订停火协议后,再启战火,发动了对戈兰高地的攻击。戈兰高地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最近处只有60公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惊慌失措,马上下令戈兰高地驻军回撤加强对大马士革的守卫,以色列用了不到24小时的时间就占领了戈兰高地。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为阿拉伯联军首先发动,以夺回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失去的西奈半岛加沙走廊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为最终目的。由于以色列军事情报误判,导致战争初期埃及叙利亚约旦阿拉伯联军发动的突然袭击取得重大战果。但以色列稳住阵脚后,在美国大力军援支持下发动反击,阿拉伯军联军攻势受挫。战争的结果还是回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时的原点。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转折点,是沙龙带领一只装甲部队,根据美国卫星提供的情报,在埃及两个军团防线之间的空隙处,找到突破点,强行渡过苏伊士运河,兵临开罗。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最精彩的的战斗则发生在戈兰高地。在那里发生了空前规模的主战坦克大战,以色列守军以不到200辆的坦克,挡住了叙利亚伊拉克近2000辆坦克的进攻,坚守住了戈兰高地,创造出军事史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以后以色列归还了西奈半岛给埃及,把加沙走廊和部分西岸地区交给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但始终坚守对戈兰高地的占领,不肯将其交还给叙利亚。其原因,就是戈兰高地的重大战略地位。戈兰高地西面與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其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加利利海,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被称为中东水塔,以色列40%的水源来自这里。戈兰高地对于以色列的安全至关重要,它始终不愿归还戈兰高地,其原因就在于此。



向戈兰高地行进中,看见了圣经中多次提到的约旦河。约旦河是圣经中提到次数最多的河流,也是我们此行中看到次数最多的河流。约旦河就像一条小溪水,怎么看也不像一条河。


戈兰高地顶部平坦。导游指着照片中的区域说,这里都是雷区,目前还有许多尚未排除的地雷。


到达戈兰高地东北部边缘地带。对面就是叙利亚。照片中的白房子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住所。导游说,中东是一个强者为王之地,弱者必亡。经过六次中东战争,围绕以色列的几个阿拉伯国家都惧怕以色列。前几年发生的叙利亚内战中,被政府军镇压的反对派武装都会退到戈兰高地附近靠近以色列一侧区域。到了这里,政府军就不敢攻击了。因为担心炸弹炮弹打到以色列控制区域,引起以色列报复。


戈兰高地铁塔。铁塔实际是一个扩音器。按动塔上的按钮,塔会发出不同语言声音,叙述戈兰高地的故事。


高架之处目前还是以色列方军事要地。


雪山那边就是黎巴嫩

当年坦克大战中废弃的坦克



废弃的装甲车。铁丝网里面是一个军营。



戈兰高地上居住着大约三万多阿拉伯人,从穿着外表看,完完全全的阿拉伯人,但他们不是穆斯林,他们不信奉伊斯兰教而是信奉中东地区一个古老神秘的宗教德鲁兹教Druze。这个宗教据说从伊斯兰教分离出来,更接近基督教,但不是基督教,他们信奉灵魂转世说。以色列要给予他们以色列公民权,但他们不愿意接受,因为有亲戚还留在叙利亚那边,担心接受公民权后亲人受到迫害。


中东地区,除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外,还有不少流传了千年以上的神秘宗教,德鲁兹教是一个,我们在2019年在土耳其时遇到的另外一个是雅迪兹教Yizidi,这个宗教为库尔德人信奉,信奉此教的库尔德人大部分居住在伊拉克。还有曼达安教 Mandaeism,也是在伊拉克。这些小宗教历史悠久,但为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不容,虽然受到迫害,但都顽强地生存下来,流传了上千年。这大概也是中东才有的一种特殊的信仰文化现象。


信奉德鲁兹教居住于戈兰高地的阿拉伯人

世界各地古战场很多,古代的文人骚客到了古战场都会凭吊感叹。戈兰高地不是古战场,在那里发生过的战争,不过是六七十年前的事。面对戈兰高地,我这个缺乏文学素养的人,当然没有凭吊感叹的能力。我关注此地,不过是因为我从少年时代开始,就一直比较关注国际时事关注世界军事。以色列行来到此处,亲眼看到过去常听到读到的这个著名地点,有一种满足和感慨:戈兰高地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啊!


“人民公社” 基布兹Kibbutz 


我们还参观了戈兰高地附近的以色列”人民公社” 基布兹。


基布兹,它是希伯来语“团体”的意思,集体经济的集体农庄。第一个基布兹始建于1909年,由一些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受社会主义理想影响,在加利利湖地区建立了一个由工人成员拥有的独立农场,我们参观的这家成立于1915年,超过百年历史。


基布兹,其实就是抱团生活的一种方式。特别在来自欧洲的犹太移民初来定居,处于物质匮乏年代里,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存方式。基布兹中没有 私人财产 ,所有东西都是供给制,个人没有私有财产,连厨房都没有,去集体食堂用餐,衣服脏了可以送去公共洗衣房去洗,但是取衣服时,可能就不是原来的那一件,只要尺寸适合能穿就行。就连刚出生的宝宝也是送到农庄的集体托儿所,由专门的阿姨照顾,父母可在规定的时间探视自己的宝宝。介绍情况的负责人说他生育了五个小孩,自己没带过,都是交给农庄托儿所照顾長大的。



曾经的宿舍楼

抬手讲解的基布兹导游,年龄70岁以上,他也是这个基布兹的领导,当过兵参加过中东战争。

俱乐部

“人民公社"大食堂

鞋社负责做新鞋有限供给大家,都是皮鞋哦,也负责修鞋。这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能干的活,每人只能有两双鞋,款式和颜色都必须统一,讲究平等

儿童玩乐场地。


基布兹里的地下掩体进口处。这里在战争中,受到过炮火的攻击。

2017年数据显示:在以色列仍有273家基布兹,其农业产出占到以色列全国的30%,工业产值占全国的9%,人口12万为总人口的1.6%。


基布兹也是一种军事自卫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就是一个战斗单位。


导游一再对我们说:请不要误解,我们的基布兹与前共产红色苏联的集体农庄和共产红色中国的人民公社完全不是一回事。从他介绍的情况看,确实不是一回事。最大的差别是,它与政府无关,是完完全全的民间行为。正因为它是民间自发组成,民众可以按照一定章程自愿加入,也可以按照一定章程自愿退出。而中国的人民公社建立,是政府强制推动的一场政治运动,农民必须加入,没有退出的自由。


集体经济思想不是妖魔鬼怪,前苏联和红色中国搞的集体农庄人民公社的邪恶之处不在于公有合作的经济思想,而在于它由政府主导以暴力强迫方式实施。


基布兹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年轻一代人越来越多不愿意留下加入基布兹,而是选择到外面的大城市工作生活。如此发展下去,基布兹可能会逐渐消亡。



相关链接:


以色列:Holy Land

以色列:距离特拉维夫恐怖攻击1400米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2: 【忆秦娥】申楼月
2022: 俄联邦和乌克兰应该亡国,回归他们祖先
2021: 给傻k上课:大印钱一定大恶通?未必!
2021: 美国各州平均退休年龄和生活花费
2020: 见下面写印尼排华的事,把来龙去脉转贴
2020: 抗武汉肺炎,印度为什么比中国强那么多
2019: 再掀千万知青下乡运动狂潮:习老终于走
2019: 随便脑子里也没有恶法的概念!
2018: 关于<<水上门徒行》》简单说两句
2018: 前几天红色教皇(commie pope)否认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