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析哈佛博士案的主要“报道” |
送交者: 拿破仑 2024年10月28日05:35:04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
简单分析中青报案的主要“报道” 沙漠 01 下文是中青报匪徒、打手、牢狱网评员的又一最爱,近期在在留园几个板块贴出不下五次。 https://club.6parkbbs.com/nz/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2001881 这篇文章是中青报污蔑诽谤哈佛博士的第二篇头版头条长篇文章。二十多年来,它既不许当事人反驳,也不让其它媒体跟进核实其虚实。 02 中青报的第一篇头版长篇文章,称陈琳的哈佛导师莫顿教授不认识陈琳, 以此证据指控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假的。这个文章发表一周后,被第三方媒体北京报证明其关键证据是捏造的。 一句话,中青报捏造证据被北京报捉了现行,北京报打假了中青报。现在看来,这件事对人们逐渐开始接受中国青年报迫害哈佛博士这个事实非常重要。要不是北京报二十二年前就把中青报捏造证据的行径白纸黑字做成铁案,今天,人们很难相信,中青报凭会空捏造证据,诋毁陈琳博士,侮辱他的名誉和人格。 中青报造假被抓包三周后,再发第二篇文章( 即上文),对陈琳提出了哈佛学历真假以外的一系列指控。 这些指控包括:“陈琳在哈佛读博时做过TA, 假的”;“ 两家欧美金融培训机构 曾委托陈琳调研中国培训市场,假的”;“清华曾有意聘请陈琳做客座教授,假的”;“陈琳曾是美联储经济学家,假的“;“中国央行曾考虑陈琳作为副行长人选,假的”,等等。 一个合理的疑问是,这第二篇文章还有可信度吗?这些指控还有意义吗? 英文里有个说法,"once a thief , always a thief"(一次为贼,终身为贼)。 三周时间内,中青报记者会改邪归正,老老实实的写出实事求是的调查报道吗?换句话说,狗改不了吃屎,中青报记者会在三周内改掉造谣造假吗?第二篇文章的一系列指控是否也像第一篇文章一样,是虚假的、基于捏造的证据呢? 03 中国有句古话,” 真相越辩越明”。就是说,当真相扑朔迷离时,可以通过公开的对质辩论、调查核实获得真相。但中青报发表这些指控至今, 拒绝与陈博士对质, 也不让其它独立媒体跟进调查核实这些指控的虚实。 仅仅在这件事上, 中国青年报就违反了现代新闻业”公平 、透明、公开”的基本原则。 媒体业的职业道德底线是,一家媒体刊文指控某人,也就应该允许被指控者在媒体上公开回应、对质。只有中青报这样的恐怖组织才敢挑战、无视这条底线。而二十多年来, 在腾飞的经济中匆匆忙忙的国人也无暇顾及中青报记者仗着公权力的庇护肆无忌惮的迫害蹂躏爱国知识分子。 04 就像第一个指控借哈佛教授墨顿之口一样,上文的几个指控也是借有关人士之口,描述 的有鼻子有眼。外人如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看了这些指控, 都会信以为真。 不过,如果你退出中青报的文字圈套,稍加分析, 就会发现这些指控没有一个站得住脚。 比如说, 做TA带硕士生的课程, 是美国大学博士生训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陈琳不做都不行。有什么可假? 再比如说, 陈琳当时做为唯一的中国人哈佛金融博士, 欧洲和美国的金融培训机构跟他合作, 探索中国金融培训市场, 是一件自然平常的事情, 有什么可假?二十多年前大量的欧美公司招聘中国留学生做驻中国代表, 其中大部分人的资历都不如毕业于哈佛和斯坦福的陈琳。 清华请他做特聘兼职就更不奇怪了。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 诺贝尔奖得主的学生,清华不请他, 请谁?别说当年, 就是在海归大量回国的今天,清华的教师中也没有几个学历能力跟陈琳博士相当的。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恍然大悟: 中青报是以己之假控人作假, 贼喊捉贼。 是的,中青报匪徒邪恶歹毒,意在人格上彻底灭掉陈琳。从法理上讲,人格谋杀, 无异于杀人放火,是超越意识形态的罪恶。中国政府没有必要因为他们是官媒记者而庇护这些人渣罪犯。 05 几个指控中,比较高端一点的就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人选。对此,陈琳博士是这样说的: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称希望从海外招聘一名副行长。陈琳去信应聘。信中提到自己是中国人中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在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工作过的经济学家。中国央行人事部一个季姓人士跟他进一步 联系,经过几个回合的传真、电邮,索取了更多资料后,央行告诉他,他作为副行长人选的报告已呈领导,请他“静候佳音”。 中青报的有关说法是: 本报记者向中国人民银行查证。该行人事司干部处刘博答复说,确实有一个叫陈琳的人多次给央行发邮件要求当央行副行长。他们在网上整理过此人的材料,但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央行确实准备向海外引进人才,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展。 中青报的几句话至少有两处不合情理。 一是,陈琳提到的央行联系人是一位季姓人士,而出来说话的是刘姓。为什么不找季姓核实?根据中青报之前用过的“选择性报道”造假伎俩,它很可能找过季姓,季姓肯定陈琳所述。 然后,中青报抛开季姓, 另找一个不明真相的刘姓。 第二,为什么央行会“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陈琳作为当时中国人中唯一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美联储经济学家(这两项事实中青报也不否认),这种资历,应聘副行长,很离谱吗?如果很离谱, 央行为什么要在网上整理他的材料?如果不离谱,央行为何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不合情理。 无论应聘结果如何,招聘单位给应聘者回信,应属基本礼节,央行不可能略过这个环节。此外,中国政府一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海外来信必复。 显然,中青报这几句话可能是凭空杜撰的,如果是出于央行人事部工作人员之口,也一定是被篡改和歪曲的。 如果读者对中青报造假行径还有疑问的话,可以再想一想:为什么文章发表后,中青报拒绝与陈琳博士对质,也禁止其它报纸媒体跟进到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核实? 中青报这段文字记录“查证”结果,看似轻描淡写却有险恶用心,把哈佛博士描述成一个鲁莽(” 要求当副行长” ,鲁莽)、神经( 央行没回一次信,他反复去信)、撒谎者( 央行没理他,却自称是候选人)。在一个公众普便缺乏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国度,官媒上的这几句话,足以让哈佛博士身败名裂。 一个是哈佛博士、中国央行副行长候选人,一个是鲁莽、神经的撒谎者。这二者的社会评价天差地别。中青报记者的几句话,把前者污蔑为后者。何等邪恶!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10_28 7:30:52编辑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3: | 如果我是习近平,我会放他们闹,不闹就 | |
2023: | 氰化钾是吃的,与胃里的盐酸反应放出氰 | |
2022: | 说点有用的话,做点有用的事 | |
2022: | 双林奇案录第二部之破雷英雄: 第二十 | |
2021: | “扛200斤麦子走十里山路不换肩”易, | |
2021: | 很少让我失望的圆圆 | |
2020: | 半真半假的谎言是致命的。 | |
2020: | 今日疫情 | |
2019: | 分享一个李子柒的视频: 笔墨纸砚 | |
2019: | 随假教授根本就不懂美国, 401K和社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