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加拿大華裔家庭如何解決“代溝”問題?
送交者: zt1 2002年09月17日10:00:12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探討海外華裔家庭“代溝”問題-加拿大部份【多倫多在線】移民到國外之後,如何與下一代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是為人父母者面臨不小的問題。東方傳統與西方文化之間,漢語與非漢語之間,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種種因素的總和,使得原本不移居海外也會遇到的所謂“代溝”問題,出現了一些新的因素,從而也使得消彌代溝的努力增加了難度。

美國星島日報日前對移民海外的華人家庭及教育專家作了一些採訪,匯集了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華人移民家庭的一些共同問題。

愛而不得其法不會快樂

很多父母以為,他們放棄原居地的高薪厚職和舒適生活移民加拿大,完全是為了下一代﹔但子女的表現卻未如理想。這些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徒然令子女留下陰影。

兒童心理學教育工作者馮琦表示,移民要承受生活、經濟、語言以及個人發展等多方面的壓力。家長犧牲愈高,對子女的期望就愈大。兩代之間的磨擦與衝突如果惡化,一旦子女等到18歲離開家庭,部分家長就會崩潰。

父母要求太高,會令兒童喪失自信心。曾任多倫多教育委員的譚潤棣認為,成功並不局限於狹義的學業成績。教育是要培養個人有獨立的人格。

移民的第二代接受本地教育,加上每日長時間與同學和朋友交往,很容易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西方社會的價值觀﹔但家長卻仍然停留在高高在上的心態。譚潤棣說,父母應該反省,多了解環境。到了11、12歲的反叛期,更要特別小心﹔如果感到兩代溝通有困難,不妨讓親友從旁協助。

馮琦指出,中西文化對兒童的認同有很大差別。西方文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兒童,並且着重個人發展。父母認為關心是愛,每事必管,怕子女犯錯而事事代為作主,以為是為子女着想。在學校和社會都被平等對待的子女,自然就覺得不被尊重。子女抱怨父母只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但卻以框框限制心靈的空間。於是出現反抗的情緒。而且過度關心亦令子女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因此華裔兒童在認知和心智成長方面都較西方兒童慢。

她說,部份家長較缺乏公德意識,接受西方教育的子女就有更強的團體意識、公德心和同情心。假如子女對父母的行為感到羞恥,就不願意與父母交談,亦不會尊重他們。家長必須融入社會,學習西方文化,進行自我教育和提升,才不會與子女的生活格格不入。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父母

對於移民溫哥華已13年、來自中國香港的David曾來說,與兩個子女之間的代溝一直是令他頭痛的問題。

David的大女兒今年17歲,就讀卑詩省頂尖的私立女校Crofton House﹔小兒子今年11歲,就讀私立天主教小學。兩個孩子功課很好、課外活動表現亦極出色。

他與孩子鬧僵時他們會突然冒出一句﹕“Don't expect me to be Chinese!(別指望我會做個中國人﹗)”對孩子們來說,做個中國人就是與眾不同、是他們朋友眼中的“非我族類”,難以和別人打成一片。他認為在北美長大的孩子自我中心特強,要求許多自由和權利,但卻較少顧慮和體諒別人﹕“舉個例子,他們喜歡在夜深人靜時開始與朋友仔煲電話粥,不會考慮這樣做會騷擾到家人。”

本身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喝過“洋墨水”的David說,他不認為代溝的問題可以解決,做父母的只有希望有朝一日孩子生活經驗豐富了,最終明白父母的苦心。

另外,1歲時已經舉家從香港移民溫哥華、目前在溫市一家商業促進會任職的關嘉麗說,她和妹妹若約會非華裔或非亞裔的男友,父母一定會不高興。

關嘉麗說﹕“幸運的是,父母從未強逼我們去做一些我們不喜歡做的事,雖然他們一向高度建議我們上大學。就算我在大學時主修心理學,他們也不反對,只是對心理學可以引我走向哪一類的專業前途感到很好奇。”

從忙於尋找身份認同、建立自我形象的青澀日子走過來,關嘉麗說現在的她愈發能體會父母當時為什麼常常把“中國人不會做這樣、中國人不做那樣”掛在嘴邊,亦明白到這些始終是她的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就連小她一歲、和白人結婚、現住國外、但當年同樣反傳統的妹妹,也會不時打長途電話回來,問母親中國人如何過某某節日的問題。所以,關嘉麗認為當孩子長大,尤其離開父母獨立之後,對父母當年的管教方式更會心懷感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