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裡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但很不幸一直被後人傳承,並且還帶到了海外。越是被認為中華民族優秀子孫聚集的地方,斗得越是凶,斗得越是花樣翻新,斗得越是朝氣勃勃。最近讀到加拿大本地一位資深華裔時事評論員“含淚”勸一家準備對簿公堂的華人僑團團結的文字,也想就這個話題來湊點熱鬧。
“窩裡鬥”是華人社區一大鮮明特色,更是海外華人社團的主要特徵。溫哥華最新的“窩裡鬥”的戰火是由一群耄耋之年的老年華人再次燃起的。據說,他們為了誰是“溫哥華老年華人協會”的“正牌”問題,已經戰鬥了一年半,搞得卑詩省政府社團登記部門也不知道究竟該把招牌發給哪一家。前幾天,其中一撥人花了幾百塊錢在華人報紙上登了則廣告,硬要把對頭那幫老人團體說成“非法組織”,於是,兩派找律師的找律師,找民意代表的找民意代表,有人還想把加拿大三級政府的頭頭腦腦拖下水,硬逼着“領導”表態,搞得官府里的人見了那撥華人老頭就想躲。
海外老年華人被認為是“精英中精英”,他們自己大都是早年的大學生,屬於五六十年代的精英,後來又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了精英,這些人按理到了人生的暮年,都已經屬於“任看庭前花開花落”之輩,但依舊不改“與天斗與地斗”的傳統。雖然問題出在幾個主要負責人身上,但卻讓廣大老年華人乃至華人社區再次背上不團結的黑鍋。縱觀華人社團每次爭鬥,都和領導權有關。無非是一幫人要把另外一幫人拉下馬,另一幫人要想“搶班奪權”,之所以華人社團會常常上演這種鬧劇,關鍵是這些機構領導班子更迭從來不肯引進民主選舉的機制。那種一言堂、等額選舉、領導欽定、小圈子拍板等中共慣用的“民主手法”,被運用的淋漓盡致,如此這般不出狀況是不正常的。把會員當人頭、當托兒、當阿斗,不肯用民主程序解決問題,這就是“窩裡鬥”不絕的癥結所在。當然,當地中領館以及所謂的中資派駐機構長期都在裡面扮演了不怎麼光彩的角色。
孔夫子說,君子群而不黨。這裡所謂的黨就是私利結合的一夥。可惜,華人中這樣的君子太稀缺。別看那些人總是說自己的組織是“非宗教、非盈利、非政治”,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儘管他們常常滿嘴豪言壯語,其光輝形象也常常出現在華文媒體,但相信廣大華人基本上對他們的整體素質的優劣都是心裡有本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