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上海的女性表达
送交者: 888字节 2002年04月08日19:29:55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上海的女性表达

 上海城市的阴性气质似乎早就被下了定论,棉棉说,我爱上海,上海是母的。但是上海女人心里都是有股硬劲的,否则你就对付不了这个城市的人和事。

  上海的专栏作家小宝说:“张爱玲、苏青那些小说家早就描绘过大都市的孤独,这两个作家都是那种自私的女人:自私、冷漠、物质主义,这样的女人是玩不起来的。如果你跟她们生活在同时代,会很反感她们的做派,但是隔了60年看回去,就容易接受她们了。”事实
上,上海的女性气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女作家来体现的,从昔日的张爱玲艳丽的笔调到今日网络上安妮宝贝的呢喃,都透露出对上海的眷恋。

  陈丹燕

  对我这样在文化大革命时长大的人,上海那些在书上看不见的、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每个人在那时候都有这种启蒙的机会,像尔东强拍照片,就是弄堂里一个老头教的。我们也会听到怎么吃西餐,切牛肉有一种带锯齿的刀等等。那时候同学之间流传着欧洲小说看,比如巴尔扎克和奥斯丁,我们的规矩是一本欧洲小说可以换两本中国小说,可以换三本解放后的中国小说,这个规矩就有价值观念了。那时候也有家庭音乐会,在某个人家里,大家一起听西洋音乐,我就是在那时听到了李斯特,听到歌剧,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的“文化结构”。我发现我的文章里有许多并不是中国语文里的东西,比如一些词,就是傅雷先生造出来的,我们看翻译小说看多了,以为那是中国自己的词。

  我对上海的30年代没有任何贪恋,它的繁荣和现代化程度被夸大了。我对那个时代有很多疑问。如果说我夸大了什么,也许我在写70年代的时候有点夸大,因为那是追忆我小时候的事情,世界总会变得美好一些。

  我在《上海色拉》书中画的插图是很偶然的,这本书更多的是写70年代和80年代,奇怪的是这个时期上海的照片非常难找,30年代、40年代的上海照片倒是有很多。70年代的关于上海的照片很少,我要找的并不是斗争的照片,而是那种“民生”的照片。找不到,就想找找那个时代的画家,看他们是不是能画,可七八十年代最好的画家都出国了,流散了,我只能凭借自己的记忆画出我成长时的上海。

  素素

  我们太投入这个生活了,情不自禁要描述它。我非常享受这种生活。它总是给你一种希望,有很多细节不免让人津津乐道。买菜呀,做饭呀,和朋友聊天喝咖啡,生活是由这些构成的,我们很享受这个,就是觉得锅碗瓢盆,时尚呀有意思。可能非常浅薄。这就是每天过日子呀。我做过一个比喻,泡在温水浴缸里的感觉,即使温水淹没了头顶,你还是觉得很舒服,也是心甘情愿的。我不介意别人说什么“小女人散文”。

  赵波

  我是1993年到上海的,2001年离开。有许多人呆在上海好多年,然后就离不开那里了。我在那里感到压抑,也许是南方呆久了,就会阴郁,我希望到北京来晒晒太阳,免得我这个人发霉了,上海很漂亮,粉饰的东西很多,那里适合女人生活,它是阴性的,有些妖媚,有些做作,女人在前台搔首弄姿的,男人是靠山。

  上海看不到精神上闪光的东西,比如都是泡酒吧在外面混,北京就能形成参差的交流,而上海那些外来的人外来的文化全是商人全是商业,让你觉得无聊。上海的文化人都是呆在家里,他们不交流,自己有一块小天地。离开上海一年了,回想起来,我最怀念坐在双层巴士上看淮海路,我在小说里写过,说我的青春就是在淮海路上滑过去的。淮海路两边商店里进进出出的人群就像是立体电影,那是俗世的快乐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