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一路怆然到纽约 zt
送交者: morgen` 2002年06月24日21:18:36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木然


总觉得,再回纽约,应该很不堪。

复活节前的清晨,天色尚未清朗,冬残春早,我们一行从多伦多出发,外形
笨重的旅游大巴沿着QEW向西缓缓挺进,纽约在10小时后的前方。

离开纽约快3年了。

三年前的三月,也是这样阴霾的冷天,早上和枫及他的妻子心宜三人开着车,
绕着纽约城转了一圈算是告别,之后就头也不回地朝着Buffalo的方向开去,
我们于傍晚到达美加边境,原计划是乘车过关的,来接我们的朋友是某旅行团
的经理,据说和海关的人很熟,建议我们走路过去,他拿了我们的护照去了约
10多分钟的时间,过关的手续经已办好。

北美的三月气温仍算寒冷,步上“彩虹桥” (Rainbow Bridge)时天空飘
着丝丝细雨。我是第一次从桥上看尼亚加拉河(Niagara River),河水先
是低缓后是急喘地从我们脚下流向加拿大,水色也因此而从蔚蓝向蟹青渐变,
层次非常分明。

冬天虽已到了尽头,但河面远近仍有些许块状的浮冰,漫天的雨丝柔柔地
飘落水面,恍如升起缕缕暮色的烟气,一种很清朦的感觉。

到了桥的中线,枫说木然别动,我和心宜都停了脚步,低下头,那道横在两
脚间标志美加领土分界的线迹赫然在目。有趣的是此时我的左脚还留在美国,
右脚已踏上加拿大的领土了。和枫对视了一下,知道此刻只要我们一提脚,
这一生就会留在加拿大,否则我们只有守候在美国等待机会等待绿卡等待梦
不再灭。那刻我真的很茫然,回过头,霏霏细雨中那片墨色天空的尽头就是
纽约,内心当然是不甘。枫那时候真的很朝气,他走过来,一手抓着我,一
手拉着心宜大声地说:走吧,我们还会回去的。我无言地对他笑了笑,心想:
会吗?

那天我们就是这样的和纽约别了。

之后这几年,我好象从未产生过回去的冲动,直到去年夏末的一次远行归来,
飞机于傍晚划过曼哈顿(Mahattan)夜空,那时世贸大厦(World Trade
Center)两栋高达1350英尺银白色的 “双子大楼”还在,眼见天色渐昧,
夕阳慢慢西沉,玫红的残阳在瞬间如潮水般退去,夜幕中的曼哈顿被远的近
的各色各样的灯暖着,一种让人心动的温婉情怀从微湿微润的大地开始弥漾,
那情那景,一下热了我的眼眸。

人于城市的依赖就如孩子对母亲,很多的情怀,是你想忘而忘不掉的。

如果那次远行不是在纽约中转,我对纽约的怀念也许会冷藏得更耐久些。当
我在曼哈顿的上空凝注着横卧在哈德逊河(Hudson River)上的曼哈顿岛,
看到的都是自己往昔的故事,那种感慨,很深刻。

前些年,每天我都如纽约城里每个忙碌的人一样,早早的起床,早早的急着
脚去倒公车挤地铁,一份汉堡一杯咖啡一叠报纸,一天的忙碌就这样开始。

在纽约600万人口中,那些有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不是来读书就
是来团聚,当然还有为提高本身生活水准偷渡而来的。和他们相比,我好
象都不是。90年代中后期是我事业跌入低谷的时候,枫知道我的情形后,就
约我到美国来发展。那时他刚取得大陆某五金交电集团的外销代理,公司就
在纽约下城靠南街(South St.)的地方,至今我仍记得那栋暗红色的房子。
那天我在经历近20个小时的颠簸后,枫将我从肯尼迪(JFK)机场直接拉到
他的公司。我对纽约的印象,就是从南街那栋暗红色房子开始的。那晚我们
喝了很多的啤酒,和枫站在纽约的夜空里,我们只是紧握着双拳,彼此没有
说话。

……

到达Buffalo关卡时恰好是早上的9点钟。

导游嘱我们在车上耐心等候,自己就跳下车去找熟人疏通,希望能缩短团队
过关的时间。只是“911”后美加边境显然加强了防备,透过车窗看见导游
在车前车后来回跑了好几个回合,最后仍是垂头丧气地回到车上来,那一脸
的疲惫很让我同情,在美国求生存,都不容易。

我坐的位子和导游挨得较近,他一抬头,见我关注地看着他,脸上掠过少许
的尴尬。“美国就是这样,半点商量都不行,只好等了。”他自我解嘲地说。

我点了点头,嘴动一下,想说什么的,但什么都没有说。

这样过了约莫有半个钟的时间,一荷枪实弹戴黑色贝雷帽的黑人大兵上来瞄
了我们一眼,然后也算友好地和导游打了个招呼,示意我们可以下车过关。

对居住在加拿大的居民来说,获美国旅游探亲签证本是极之简单的事情。一
般来说,凡在加拿大居住满半年以上,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加拿大居民,若申
请到美国旅游或探亲,原则上可获批10年甚至20年的B1/B2签证。近年这个
政策虽有所收紧,但5年期的签证还是会给的。

美加边境原是半开放式的。以往只要你获取美国的签证,往返都很方便。开
车往美国去,到了关闸乘客可不下车,只需将护照给关员看看就算完成验
关手续,比过深圳南头的特区检查站还简单。但“911”后就改过来了,所
有乘车过关者都必须下车轮候,等待美国方面的盘查。

过关前导游特别嘱咐我们,不要带违禁品过关,哪怕是水果都是过境所不
允许的。有位团友原准备了些苹果路上吃,听导游如此说,吓得赶紧在车
上兜“送”他的苹果,那情景有些滑稽。

候在Buffalo关卡那栋白色的房子外面,那么的巧,Buffalo的天空又再飘
起雨来。由于过境的团队太多,我们一时挤不进屋里,只好将随身带着的
雨伞打开,红的绿的黄的白的,各式的雨伞在微雨中飘来荡去,颇是好看。

打着一把蓝色的雨伞于雨中伫立,远际的“彩虹桥”隐在空幻的雨气里,山
影幢幢间影着这孤伶伶的桥,山与桥,桥与瀑布,瀑布与河,那种动感中营
造而来的安然静穆,以及相依共存的和谐满足,浓浓淡淡间透着一股水墨般
的清趣,潜潜入心,很温和很感动。

排在我前面等候过关的是一对操北京口音的夫妇,年纪估计有60岁左右。男
的沉默寡言,见我礼貌地向他们颔首致意,嘴角动了一下,算是回了招呼。
那女的见丈夫这般冷落我,眼眸流出少许的歉意。她不但很热情地和我打过
招呼,还开心地告诉我他们10多年前就入了加籍,是从美国来的,这次到纽
约去看孩子,说是女儿刚为他们添了个外孙……我很耐心地听着这位长者陈
述她的故事,也因她眉宇间透出的满足而欣喜,觉得人一生能如此,还想怎
样?

北京夫妇过关拖的时间很长。他们先是被一女关员问了许多的问题,那男的
低着声忍着气尽力作最详尽的解释,期间也见女的搭话,但她的丈夫用手在
下面拉了她几下,就勉强闭上了嘴,趁丈夫不注意时她回过头对我作了个很
不满的扁嘴模样,我很宽和地对她笑了笑,心想她年轻时该是很天真可爱的。

之后又来了位男关员,估计是那女关员的头儿。他很详尽地问了那对夫妇的
问题,然后我见他在那对夫妇的护照上盖了个章并很认真地写了些什么,隐
约间听到这样的解释:“……你在1983年涉嫌在美国非法工作,根据法规我
们不批准你们入境,如果你需要申诉,可以找这个部门……”

我的过关审查很顺利,许是我在美国有过多次良好出入记录的缘故,女关员
先是问了几个诸如“去干什么啦”的过场问题,我答得都很顺利。但当问到“
是一个人去吗?”的问题时,我竟楞了有几秒钟,此刻我想起枫和心宜,内
心有种隐约的疼。女关员感觉到我的走神,她很疑惑地抬起头看着我,此时
我反射性地迅速收拾好我的伤感,有些歉意地笑笑说:“当然,对不起。”
头尾虽是3分钟的时间,我却觉得象是经历许久,到女关员将我的护照交还
予我并示意我可以通过时,我倒有些迟疑了。

步出白色的小房子,风雨中见到那对夫妻在红白栏杆的那头失神无助,内心
如针刺般难受。

美加都是一个讲求诚信的社会,任何事情,政府都先假设你是诚实可信的。
有朋友曾对我说,政府里的人是很愚笨的,就象湖里的鱼一样容易受骗上钩。
我听后很不以为然。如今这对夫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诚信制度下一经有充
分的证据证明你欺骗了政府,你要承受的打击远不是一年半载就可完事的。
1983年到如今将近20年了,男女双方也早是加拿大的公民,但他们要承受的
惩罚,好象是永远。

离开Buffalo关卡,汽车开上90公路。车厢里每个安然过关的旅客开始摇来
晃去地假寐,也闭着眼的我脑海里翻来转去的,还是年老夫妇那两双失神的
眼眸。一时想着他们这样伫立雨中,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怎么回多伦多?一时
又想纽约那边的孩子在知道自己的父母将被永远拒绝进入美国会是多么的伤
感落寞,心情因此而变得沉重失落。

我是读过这种眼神的。

97年秋的一个黄昏,枫的妻弟心平因打黑工被抓,那天傍晚我们一堆人聚在
法拉盛(Flushing)的家里,几乎打热了纽约每个相熟朋友的电话,弄半天
竟连哪个部门捉的人都不知道,内心很焦灼凝重。

人是有预感的,心平出事的后果自从他“黑”了以后就在我们心里预习过多
次。

之前的一年,我和枫都反对他为了美国以及一段感情这样“黑”下来。心平
当然也懂其中的道理的。但他一直用侥幸来麻醉着自己。我和枫曾很不屈地
摆出千条万条的理由去说服他都不能奏效,到了最后,我发现自己累到已经
不敢面对他那双忧伤无助的眼眸,就劝枫放弃了。

个性倔强的心平为了不拖累枫的公司选择在一间印度人开的咖啡店里打黑工,
这样工钱当然是很受委屈。以心平的心态,觉得很多人是这样过来的,自己
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躲过厄运走过去。好多时候看着心平心存侥幸地干着自己
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事情,我们都有种共同玩火的预感。果真,不幸的轮
盘最终还是停在了心平的头上,那种痛楚于心平于每个认识他的朋友来说都
很不好受。就算时隔4年后,因这对夫妇过关受阻令我回想起往昔的每个片断,
尤其是想起不是基督徒的我跪在房东客厅里那座耶稣受难像前不断祷告的情
景,想起陪心平出席聆询时所面临的各种鄙视的眼光,心上的某个位置仍旧
苦痛如初。

从90公路向东转入81公路向南,天色渐近晴朗。

据说90号公路于70年代初全部完工。公路不宽,来往也就是4线,但很笔直。
导游说70年代战争仍旧是美国社会生活的主题,这种主题意识很明显地在国
家建设中体现出来。比如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某种状态下具备了飞机跑道的功
能设置。

我对一切关于战争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印象中记得在电视上看过一个介绍,
说90号公路是飞车党最肆无忌惮的场所,我留意到路边有些黄色的标记,那
些应该是空中巡逻警察作测速计算的参照了。

其实,90号公路最令我感觉畅快的是它在平原地带里穿越乡村穿越河流穿越
每一片整齐划一的树林所体现出来的飘逸洒脱。随着车的轻微颤动,极目远
眺,阳光从天空中漫下来,微风吹稠了一天的春暖,那闪动的光亮在树尖上
跳跃流漾,山是青蒙,树是暖黄,水是柔和,让人生出一分舒心的懒散。

只是,这分明媚于我内心仍牵着少许的愁惘。感觉这种安逸的背后,另一些
人却是流离失措,虽是我心所不能顾,但总归是我的曾经,不可分的。

好在沿着90号公路往东去,沿途春和景明的田园风光不断,那渐暖渐青的玉
米田宽广无际,目光所及,再沮丧的心情都会被这绮丽的春色烘暖着荡然无
存。刚下过雨的田野空气清纯得近至透明,远的近的山坡上,三五成群的马
匹在在微风中轻扫着尾巴打着响鼻儿嬉追逐;田野里各种粉白的、浅绛的、
鹅黄的和深红的小花儿,沐着水珠儿静静地开放着,那分低柔的温婉,真是
爽心悦目。

从Buffalo一路往东走去,其中要经历许多小镇。

我历来很喜欢北美这些小镇。特别是街角那些挂着星条旗枫叶旗的酒吧,没
有喧吵的音乐,人行道边三五张桌子,阳光下手拿着一只宽圆的磨沙玻璃杯
子喝着啤酒眯着眼笑的老人,永远是这样的满足。我是很渴望这种悠闲下的
安分。直到如今,我对人生的理解,最大的奢想也不过是如此。

汽车沿着90号公路到Syracuse折向南驶进81号公路,浅谷地势的特征颇为明
显,待进入80号公路朝东奔去,愈接近新泽西(New Jersey),山势愈为明
显,这里应属 阿 帕 拉 契(Appalachian) 山 地 之 一 部份,与刚进入
90公路时那种平原地带感觉完全不同。

对于“阿 帕 拉 契”这个词,除了知道阿 帕 拉 契山地是美国陆地7大地
带区域划分之一外,另一个印象来自马友友。

今年2月中,从电视上获悉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以其精心之作《阿帕拉契之
旅》(Appalachian Journey)一举夺得第43届格莱美(Grammy)奖中的“
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这是他第14度获得格莱美奖。马的成功导致我迫不
及待地托朋友为我找寻这张专辑。

就在出发前的一个周末下午,阳光融融地从室外漫射到我的书房,放下白色
的窗幔,纯正的咖啡豆在音乐开始时被我轻磨细碾地碎成粉末,之后通过蒸
漏作用熬出一杯香浓的咖啡,关于南方的思念,关于漂泊,关于根的好多种
情感,就这样随着这张专辑汨汨地在心里流出,柔着咖啡柔着缕缕的阳光,
在空气里弥漫。

《阿帕拉契之旅》是由大提琴家马友友、低音大提琴家艾格麦尔和小提琴家
马克欧康诺联手合作,该专辑对民谣作曲家史蒂芬佛斯特(《老黑爵》和《
噢!苏珊娜》等作曲)的两首民谣作品作重新的改编演绎,其中还邀请到美
国乡村摇滚巨星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和另一位民谣歌手艾莉森克劳
斯(Alison Krauss)加盟,三位主要的演奏者以默契的心灵融合再度共同
定义了“古典音乐”更新的理念范畴,加上由詹姆斯泰勒独特的乡村乐嗓音
演绎的《艰辛岁月不再来》(Hard Times Come Again No More)和艾莉森
克劳斯诠释的《睡吧,我的宝贝》(Slumber, My Darling),平稳温馨的
深情中充满对希望的祈求,这对都市里鼓噪的年轻人和漂泊不定的流浪者来
说,都是需要的。

能在西部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中找到一个平衡的落脚点,并在历史的苔青中
嗅出新生活的鲜味,起码比我们永远肩负着一种无奈的沧桑和失落要好。

汽车在阿帕拉契山地上不断簸动,我们因此而不断地在幽谷和山顶中跌落上
升。身体内每个细胞仿佛再度真切地感触那段深沉内在的和弦奏响,感受阿
帕拉契山脉的灵魂在我的血液里脉动,那蔚蓝的天空不是在发光的弦乐器中
闪烁,而是在我的血管里轻缓流淌。

有评论说,马友友的《阿帕拉契之旅》所歌颂的是美国西部开拓者的心情,
那是一个相信未来比现在光明,相信勇往直前的年代,这种感受在我走近纽
约时愈发模糊疑惑。

上个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平安夜。我这样回忆。

那晚我们没有象往年那样挤到时代广场(Times Square)等候One Times
Square Plaza顶楼的彩球开启。枫和我,还有心宜及公司的其他同事饭后聚
在一家叫“Smalls”的爵士巴里等候新年的到来。这是公司最后的聚会了。
我们彼此都知道,从此各有各的路,各走各的道。

唱片骑师正喋喋不休地介绍着由英国乐队COCTEAU TWINS演绎的《蓝色狂想
曲》。

女主音用冰冷华丽的声线近乎完美地再现了一个生灵在挣扎边缘的伤痛感,
那种美艳精致得近乎于泡沫中的七彩光纹。

枫和我在这样凄美而暖味的梦幻色彩里,心灵上刚刚愈合的疤痂被再一次血
淋淋的剥开。

我们当然是不甘的。

公司开创的2年里业绩一直很好。那时有客户来了解我们公司的潜力,我和
枫喜欢把他们带到WAL-MART、K-MART或者HOMEDEPOT去。那时,在美国或
者加拿大,只要有电器销售的地方,就有我们代销的产品,这是我们一直引
以为自豪的事情。

人就是这样,太过乐观的日子总是不以为然,以为这样走下去,纽约算不了
什么。直到某天电视新闻在播放某栋房屋火灾时,我们还有些无动于衷地喝
着啤酒谈笑风生,等到我们被告知这场火灾的肇事者竟是我们代理的电器时,
我和枫真的再也笑不出声来。

一场火灾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粉碎了我们的美国梦。

10,9,8……3,2,1,0……

当新的一年即将在倒数声中踏步而来的时候,我和枫一如当初,也是站在纽
约那片充满梦想的夜空里,所不同的是,当初我们紧握着的双拳,如今已经
松弛。

终于走进新泽西了。

喜欢黄昏的新泽西,四周层叠着的山峦罩在一片金黄的夕晖下,那些不高不
矮整齐划一的小树林依着山势排列,象一组组凝固的天籁节奏,音韵的起伏
婉转精致细微,目光所触怦然心动的仍旧是马友友指间如痴如诉的阿帕拉契
山组曲。

晚夕透过树冠透过淡淡的暮霭在脉脉的特拉华河(Delaware River)上流荡,
河水温暖柔静傍着山峦轻轻地来盈盈的去。我们的旅游大巴依着山路从山脚
绕上山顶又从山顶盘至山下,如此历经几个辗转后,特拉华河竟在我的注视
下隐身而去,剩下的,是那长长的车龙,一盏一盏闪烁的车灯连成另一道无
际的河,晚风无声地在夜空中悠来荡去,我的心思,此时也如天边的星光开
开合合。

其实,再回纽约,内心默默信守着的是枫的托付。

从美国移居加拿大后,心宜在多伦多西北边的一间大学里读书。这是枫原来
承诺了的。

讲起承诺,枫在大陆认识心宜时,就信誓旦旦地对心宜说,给我两年的时间,
我会让你到美国去读书的。这样的诺言别人讲了也就讲了,做不做到是另回
事儿。但枫不然。枫说了要做的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后来枫果真用不了两
年,就带着心宜来美国开公司了,我想这应是心宜决意要嫁枫的理由。

到了美国之后,心宜因语言能力不能马上去读学位,日常除了帮公司做些管
理外,余下的时间都在刨英文。等到心宜总算取得了读学位的资格时,枫却
因公司倒闭及身份问题不得不决定走移民加拿大的路,心宜当时当然是希望
自己能留在美国继续学业的,但枫在这点上很坚持。枫很清楚,假若他到了
加拿大而心宜留在美国读书,这段婚姻就会有危险。枫曾很决断地对我说过,
要守得住感情,就必须带走心宜。

心宜其实也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从内心上说,她也很感激枫这些年为她做
的一切。所以当枫坚持她必须和他一起移民加拿大时,她最终还是放弃了在
美国读学位的梦想。等到心宜真这样决定的时候,枫反觉得有些难以面对心
宜的失意了。有好多次枫就当着我的面对心宜说,放心,到了加拿大,我决
不会让你打工的,你去读书好了。

我和枫其实是幸运的。当我们在多伦多完全安顿下来之后,不久我们就在在
New Market的一间肉食厂找到一份杂工。每天早上我们6点多就起床出发,
工厂离居住地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工种是将每一条冻猪从冻库里拉出来解
冻,之后就按照不同的需要起出精肉肥肉花肉等等,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
加上周末还要加班,劳动强度很大,虽说所得的报酬也算可观,但体力透支
相当严重。除此以外,精神上尤受打击的是下班回家除了身心的劳累外,让
人难以释怀的是那股洗不脱的猪肉味,很压抑。这样干了有两个月的时间,
我感觉自己的心态已到了近乎失控的自虐程度,就开始在报纸上找工,不久
我找到一份电脑的工作,就劝枫和我一起去。枫权衡了两份工作的收入后,
觉得到电脑公司工作要从最基层做起,所得甚微,不能满足他供心宜读书的
需求,就婉拒了。

本来我是很盼望枫能和我一起转工的,但是我没有勇气去说服他。在加拿大
或者美国生活,本来就很现实。你想以后的生活安稳些,当然要趁年轻拼命
地多赚些钱,多读些学位。枫和心宜所选择的活法,好象都没有错。况且枫
内心还有个不熄的愿望,期待一切能重新开始。

到电脑公司工作后,我和枫的联系愈来愈少,如是者有一年的时间,枫的工
作一直不见有大的起色。其间他和心宜闹过许多次矛盾,原因是心宜在学校
的交际很多,有些时候,枫感觉心宜的这种交际已超出了他所能忍受的限度。
我是他们吵架后最忠实的必然听众。虽然我每次都很尽心地劝解着他们,其
实我自己的内心也是很伤的。枫本来是个很朝气很有理想的青年,如今竟然
会因为这些生活琐碎事而变得郁郁寡欢。不过看看身边的许多中国人,他们
好象都是如此,除了拼命地加班加点干着一些最为加拿大人所不屑的重体力
活外,手上有多余的时间,全用到吵架去了。想想也是悲哀,这种被国内很
多人梦想着的移民生活,在这里几乎是以同一个模式疯狂地运转着,谈不上
什么好,或者不好。就是过,一天一天地过着。

当一段婚姻走到以吵架为主题的时候,这段婚姻的红灯最终是会以落幕的形
式而告终的,枫和心宜的婚姻也不例外。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枫Call我外出,他告诉我心宜走了。开始我以为枫说
的走大不了是搬了出去。枫说不是。他告诉我心宜和一个美国来的老师好上
了,下午给他留了封信,说是感谢枫这么多年对她的照顾,然后就走了。枫
将心宜的信给了我看,记得心宜信中有一段话是写给我的:“……然,我一
直很信任你,将你看成是我的大哥,答应我,在我走后,尽你的能力照顾好枫……”。

至今我仍然记得那个飘雪的冬夜,那晚我有很多次下意识地细细打量着枫,
感觉这两年来他真的变了很多,除了头发已显花白,人很消瘦外,再有就是
发现他目光有些呆滞,言语愈来愈少,那种不应有的老相刺得我内心很疼,
我也曾问过他的身体,但枫听了总是将话题躲开,直到今年初枫来向我辞行,
他说他确实熬不住了,身体很差,每天都失眠,精神近至崩溃的边缘,所以
决定回国去,原本我是想劝他留下来再试试的,只是当我一抬头,触目的是
枫那双已失尽风采失尽锐气的眼睛,知道再劝都是多余的了。

枫在精神上已经垮了,这辈子,就这样子了。

枫离开加拿大是我送的机。

那天在去皮尔逊(Pearson)国际机场的路上,枫一直没和我说话,等我将
一切登机手续办完送他到安检门的时候,他忽然停下了脚步对我说:如果可
能,路过纽约时代我去看看她吧。

我和枫拥抱了一下,算是答应了他。

然后,枫再没说什么,他只是轻轻地拍了我两下,算是感谢,或是祝福,就
转过身去了。枫转身的时候我感觉他的眼角有些闪光,那刻我还有过一丝冲
动想拉住他的,但后来我没有这样做,我只是默默地向着枫的背影挥了挥手。

旅游大巴爬完最后一个山之后,灯暖如橘的曼哈顿终于在我们的右前方跳了
出来。哈德逊河边那栋楼高1472英尺的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
此时是那样的孤伶寡落。昔日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如今已不复存在,取之的
是两条直射天穹的冰冷光柱。

汽车穿过哈德逊河底的林肯隧道(Lincoln Tunnel)沿着42街向时代广场
(Times Square)进发,马路边拥挤的人群加上混杂的音乐以及“叭叭”响
按的情景是这样的熟悉。建于1913年的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
正门列柱依然故旧。到了时代广场边上,车挺了,我的心思也随之停了下来。

想起临行前给心宜打过电话。

“心宜,这些年你好吗?”

“不知道。”心宜沉默了很久,这样的答我。

“其实--”心宜见我也沉默了,就轻轻地笑了声“呵呵,无所谓好或者
不好啦,都过了有梦的年纪了”

我也想如心宜那般笑一笑的,只是我笑不出。

我们都曾经有过梦的时候。

当我在离开纽约3年后再孤身踏进时代广场时,我发现我确实已再没有任何
的勇气紧握起我的双手。

这块由百老汇街和第七大道切割出来的三角形畸零地,从1920年开始就步入
它五光十色的繁华热闹,除了街道上巨幅的霓虹灯广告和拥挤的人流外,从
44街到51街有近30间的剧院, 80多年来风雪无阻,每天幕起幕落演绎的都
是关于美国精神,关于纽约梦想的人间悲喜剧。

所不同的,是演员在不断地变换,不仅是你,不仅是他,不仅是我。

心宜说得对的:既然选择了美国,选择了纽约,没什么对或者错的。当初我
们和枫走进纽约,走近的就是每一个梦。我的,枫的,你的,都不可能相同。
之后我们离开纽约,逃不脱的,还是梦吧?

人生再艰难,有梦总比无梦的好。

重回纽约,我最感慨的,仅是这点。


【后记】

此文于2002年4月到6月间断断续续地写成。

其中一再不愿意写出的,是过去的故事,关于我,关于枫,以及心宜。

而今,这篇文章总算是完成了,我确实再没有勇气回过头去重新再读。

当心中所有的感慨尽数吐露的时候,千言万语凝成最后的一句,愿好人一
生平安!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