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移民生活:加拿大华裔的空巢综合症
送交者: 聊聊宝贝 2009年12月14日23:11:08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圣诞节及新年即将到来,本是一家团聚日子,但不少人因子女长大或伴侣离开,被迫独自度过严冬。有学者指这些人部分或患上「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除感到失落,还会出现抑郁症。有社工指北美华人以移民居多,他们在本地亲戚较少,受空巢症候群困扰的十分普遍;部分患者更以酗酒或赌博麻醉自己,弄至泥足深陷。专家提醒说,这类家长须自我调适心态,自己安排适当活动以排遣孤独日子。 55岁的小美(化名),和丈夫及子女在上世纪90年代由香港移民温哥华。小美思想传统,向以相夫教子作为人生目标,在温哥华的亲戚不多,社交活动也很少。数年前,一子一女相继大学毕业,后来返回香港发展;丈夫因为做生意常到中国大陆公干,留下小美留守温哥华。

独守空巢的小美,失却人生目标,心理不平衡,终日郁郁寡欢。友人见她这样,带她到赌场散心。小美初到赌场的时候也很不习惯,但去了数次,感到赌场职员对她亲切,令她有如归家之感。此后,她开始以赌场为家,愈赌愈大,输完又再赌。输光积蓄,用信用卡的透支额再赌,终于债务缠身,被迫破产。

丈夫得悉就决定放弃生意,回到小美身边,同时也向社工求助,帮助妻子戒赌。辅导小美的社工指小美正是「空巢症候群」的受害者。

2008年夏天,卑诗省西门菲沙大学的社会及人类学系学者米切尔(Barbara Mitchell)和洛夫格林(Loren Lovegreen)合作,展开了一项多元社区的空巢期家庭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逾6成印裔家庭的母亲出现空巢症候群。至于华裔、英裔和南欧裔家庭出现同类心理郁结的也有约两成。另外,5成印裔父亲承认有空巢症候群徵兆;35个受访个案中有18人表示有。华裔父亲较少承认患上空巢症候群,18个受访个案中只有1人说有失落感。

华裔父亲较少认失落

中侨家庭辅导服务总监吴国元对本报说,西门菲沙大学的调查,个案数量不多,不足以反映空巢症候群的普遍程度。其实北美华人的空巢症候群十分普遍,因为华人以移民居多,在本地亲戚较少,子女长大离家,常有强烈空虚感,如果缺乏朋友支持,或发展个人兴趣和分享配偶喜好,夫妇生活各走极端,恶劣者或导致家庭暴力,最后离婚收场。

吴国元表示,据他观察,男性移民多与子女关系较亲密,常参与子女的教育,视子女的成就为自己的「事业」。子女离家后,往往会令男性感到身分失落。至于一些同时出现因素,例如退休或失业,令男性的空巢期压力更大。有些男性退缩家中,不懂求助,更不许配偶出外。

另外有些个案,部分母亲因未能放弃过往角色,仍紧追子女去向,甚至闯进子女住处,为长大的子女整理家居。这是因家长把生活和理想寄託子女身上;子女长大自立,家长对一己人生路向质疑或失望。子女长大后,家长必须自我调适心态,安排生活;如果执意不放手,会破坏与子女关系。

加深认识自己 调适生活

尽管空巢症候群有不少负面影响,但也不是每个「空巢家庭」都是惨淡收场,反之,不少「空巢家庭」更揭开人生美好的一页。

今年59岁的艾力(Eric),1995年由香港移民加拿大,经过十多年,三个儿子均已长大,其中两人已经陆继搬出,现在同住的幼子,今年也大学毕业,正考虑回流或在本地找工作。理论上,艾力的家庭步入了空巢期,但他现在却享受人生精采的下半场。

艾力说:「空巢不空巢,只是一个词汇,最根本的问题是认识自己。」他一向有追求宗教信仰,最近有了抉择,但在信仰上,他和妻子的想法不同,二人也不易妥协,故此,艾力自今年年初开始独居,但仍不时和妻子外出吃饭,两人就好像回到初恋的时候。他目前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建立自己的事业。

钱女士16年前从香港移民加拿大,之后一直照顾两个在学的子女,丈夫一面兼职,一面进修,夫妇两人在社区中做义工。但六七年前子女长大后,夫妇离异。儿子两年前回流香港,女儿也迁到另一城市居住。

虽然面对着空巢,但钱女士不断开拓自己的生活,除了每日经营自己的小生意和靠出租房屋补充收入,其余时间都会参加义工培训课程,担任义工,有空还报读课程,生活十分充实。「我不认同传统中国文化要子女在父母身边转,或者父母要凭藉子女的成就,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她说空巢期的生活,最重要是保住「老身、老本、老友」,即保持个人身体健康,维持个人经济能力,和维持友谊,作为社交的支援。

懂得放手 海阔天空

中侨家庭辅导服务总监吴国元(图)指出,空巢症候群的影响可大可小,身为父母,如欲减轻空巢症候群的影响,最重要是学习「放手」,让子女追寻自己的生活;自己也要重新调校生活方向,发展兴趣。

对男性影响或很严重

吴国元说,男性遇上空巢期的影响可以很严重。中年男性,正值面对一连串的变故,例如亲人逝世,退休或失业,子女离家,和配偶的生活不协调;如果缺乏「老友」及个人兴趣,可以是度日如年,不知道如何去打发时间。

至于移民女性方面,则会有抑郁,感到自己无用?釱不重要,潜伏的婚姻问题浮现,和配偶婚姻关系紧张。生活的重心、沟通的话题会由小孩移到配偶。如果夫妇平日互相认识不足,双方就会很难适应。

互不适应 两败俱伤

他举例说,有些女性,从打理家务照顾子女起居中解放出来,发掘个人生活,例如跳舞,如果丈夫不自觉未能适应空巢心结,反嘲笑太太学跳舞为「发老姣」,极尽刻薄之能事,结果会是两败俱伤。

另外,有些人自以为有准备,幻想空巢生活时如何浪漫,可以四处旅游,实际上却是另一回事。吴国元解释说,因为到空巢期,也要视乎个人健康、性格及经济能力,可做的事情届时因人而异。

吴国元建议那些面对空巢症困惑的男性,可以进修一些证书班,建立成就感;或者参加社区讲座,分享和抒发个人意见。他指出,有些宗教组织也会筹办一些有关人生规划的讲座,以满足听众的精神需要。

双亲健康差 空巢症猖獗时

西门菲沙大学的空巢症候群研究,是在2008年夏天进行,透过316份问卷调查,再深入访问其中24个家庭,包括华裔、英裔、南欧裔和印裔,再参考2006到2007间,向490个家长调查有关中晚年生活的数据整理分析而成。

研究除发现印裔家庭出现空巢症,较其他族裔家庭为多外,又发现如果父母健康转坏,会令空巢症更严重,原因是传统的家庭观念,子女要在家中负起照顾双亲责任;当子女离父母而去时,父母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社交和身体上的失调。

愿意接纳「回巢儿」

再者,如果是独子家庭,又没有社区人际网络支援,则挑战更大。报告引述一个丧夫的女移民称,空巢令她的生活空荡荡,像没有一个家。如果家庭中每多一个子女,空巢症的情况就减少一点。

不过,受访的华裔父母也有不同的态度,部分更早有心理准备,他们会预先和子女商量妥当。这种事先安排的做法,在年长的父母尤为明显,他们较年轻的父母乐观,甚至接纳一些「回巢儿」

(Boomerang Kid),即那些迁出又回来和父母生活的成年子女,令过度到空巢期的日子得以延长,让父母有充分时间去预备退休、旅行、更换居所或寻找新的社会角色等。

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父母有充实的工作、有家庭和社交生活,会更容易适应这段空巢期。另外,成年子女只要有定期联络,也能减轻家长的心结。社区最好有一些支援小组,强化这些「空巢家长」的心理健康和中年生活,特别是在这个多元文化下的社会,有辅导作用。

最后,该报告承认,华人家长的受访者人数较少,而且文化因素可影响他们自我的评估,所以日后仍要进一步观察华人家庭的空巢症现象,才有更准确结论。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加国小留事件:弱势群体PK官商阶层
2005: 在今天上午的追悼会上刘泰郞的父亲讲话
2004: 40余载中国梦: 从期望到失望
2004: 移民加拿大感悟 一封不惑之年所修的家